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军国主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军国主义
 
国籍 德国、日本、意大利
知名于 法西斯主义、纳粹主义

军国主义(Militarism),即指崇尚武力和军事扩张,将穷兵黩武和侵略扩张作为立国之本,将国家完全置于军事控制之下,使政治、经济、文教等各个方面均服务于扩军备战及对外战争的思想和政治制度。

军国主义充满残酷性和反动性,曾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它的基本理论包括对和平的否认,坚持战争是不可避免的,甚至认为战争本身是美好和令人神往的。军国主义的行为体现为某个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军事化,以及对外奉行侵略扩张的政策。在军国主义国家,战争成为国家的主要目的。国家的生存和发展主要依靠对外掠夺和扩张。近代的表现主要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纳粹德国日本帝国。

中文名称:军国主义

外文名称:Militarism

盛行时期:两次世界大战期间

典型表现;法西斯主义纳粹主义

表现形式:世界大战

典型国家;德国日本意大利

代表人物:希特勒东条英机昭和天皇

词源

中文"军国主义"一词来自日文汉字「军国主义(ぐんこくしゅぎ)」,中国人经常把它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日本国策思想联系起来。然而军国主义的实践并非只有日本为之,历史上许多军事力量强大的国家或政权,都会有军事优先的政策,普鲁士王国,苏联美国,大英帝国等都带有军国主义的元素。其中以普鲁士为最,大家都知道普鲁士是军队拥有一个国家,而不是国家拥有一个军队。普鲁士宰相俾斯麦的铁血政策也是军国主义的写照。日文的军国主义来自于Militarismus一词,本是因自由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等批判法兰西第二帝国和德意志帝国而诞生的。

代表性政权

亚述帝国

斯巴达

奥斯曼帝国

俄罗斯帝国

条顿骑士团

萨克森王朝与霍亨斯陶芬王朝时期的神圣罗马帝国

普鲁士王国

德意志帝国

纳粹德国

日本帝国

意大利王国

历史渊源

各国的军国主义在形式和缘由上大不相同,该词条以日本军国主义为例。

1、改革不彻底

明治维新这场日本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不彻底性。政治上掌握统治大权的多是封建武士出身者,武士道精神被继承和发展。旧武士等级不复存在,一批资产阶级化的“新武士”(士族)活跃在各领域且是主导力量。1871年时,中央9省(部)官吏87%是士族,至1880年时,中央及地方官吏的74%仍是士族。统治集团中的骨干多是武士出身者,最著名的“维新三杰”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木户孝允以及垄断日本政权近50年的伊藤博文、山县有朋、松方正义等均为旧武士出身。到大正时代的首相原敬、加藤高明,昭和时代军部法西斯魁首东条英机、宇垣一成,板垣征四郎等也都是士族出身。士族及士族出身者极自然地成为推动日本军国主义产生发展的主要社会力量。

在经济原因方面,由于地税改革和士族授产等改革,使农村土地制度(寄生地主制)留有浓厚封建残余,农村成为“国内殖民地”,因而国内市场狭小。又使大批士族无法生存而对明治政权不满,统治阶级则以对外侵略扩张将心怀不满的农民、士族的不满情绪引向海外征战,使他们成为军国日本的基本社会力量。

2、起步较晚

日本资本主义起步晚,却迅速发展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日本实现民族独立,摆脱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危机,是以对东北亚弱小邻国进行领土扩张和武装侵略为重要手段的。正是将自己迅速转化为压迫民族才迎来了日本的迅速崛起。

明治政府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政策,“富国强兵”是主体,是诸政策之首。“强兵富国”路线的推行,使日本工业化的实现即产业革命的完成均与侵略中、朝的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紧密相连。待日本急速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更与侵略战争捆在一起,日本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本质和特点,使日本被纳入军事、战争轨道,进入从战争走向更大战争的恶性循环之中。

3、没有制约

日本国内外均无制约和阻遏军国主义发展的形势和力量。日本国内曾有三次民主运动高潮,即自由民权运动、大正民主运动和护宪三派斗争、反法西斯斗争,但均遭失败;日本对外侵略时,屡屡冒险却均较轻易得手,更刺激其向军国主义道路迅跑。[1]

特点

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表现为:

1、政治

实行军阀独裁和侵略扩张的思想和政策来统治全国;政治上实行集权制,议会及司法机构无法有效制衡政府;内阁要职由军人担任;对内镇压反战革命运动,宣传极端的民族主义和沙文主义;对外则穷兵黩武,进行国土扩张。

2、经济

经济以军事发展为目标,由政府补贴军需,带动重工业发展迅速;并以战争实利再扩军;人民被要求向国家无私奉献,私权、人权、言论自由受到压抑。

3、文化

教育以军事训练、仇外主义、自我民族优越作为自幼养成的教材;人民日常生活常受军事上的动员与干涉,建筑与公共设施广泛地要塞化;普遍行征兵制,役期长,军籍不分男女一概登录,必要时会征收未达役龄的少年进入军中作战或任务; 歌颂军人贡献,尊崇军人的社会地位,甚至在历史、考古、宗教、文学、艺术等层面美化军人和战争。

4、外交

外交多以军事优势欺凌邻近地区,以谋求实利和国际地位;政府吹嘘侵略掠夺后的利益,激发人民对战争的热情,以确保民意对战争的支持。[2]

典型代表

1、古希腊的城邦斯巴达(公元前7世纪未--公元396年)

2、明治维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日本帝国(1868年--1945年)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在发展资本主义的同时,迅速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对内推行以效忠天皇为核心的军国主义教育,在“富国强兵”的口号下扩军备。

通过中国朝鲜以及整个亚太地区的侵略扩张,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军国主义的统治才彻底崩溃。现今日本随着右翼势力崛起,部分人要求将自卫队升格为鱼岛问题和修究作为口号,显示出日本政治右倾的气氛。

2012年10月16日,日本首相野田佳彦公开表示,计创重新定义“集团自卫权”,有意修改宪法。

2013年2月15日下午,日本本首相安倍晋三出席自民党宪法修正推进总部会议时称,将修宪定位为“需解决的重大课题”,表现出其在任期内实现修宪的强烈意

3、希特勒时期的德意志帝国(1933年--1945年)

1933年A希特勒在德国建立起法西斯政权后,疯狂进行扩军备战。军火工业迅猛发展在全国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正规军扩充至60万人,包括强大的空军和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之一。[3]

危害

尽管日本军国主义的制度形式已被“和平宪法”清除,但作为意识形态的日本军国主义残存依然侵蚀着亚太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安倍等保守派政要对于殖民及军国主义侵略历史不思反省的“否认”和翻案,源于日本首相屡屡参拜供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政府纵容通过右翼团体撰写的“新历史教科书”及历史修正主义思潮泛滥等各种负面因素的叠加累积。如今日本军国主义残存已成为恶化中日关系、侵蚀日本社会、毒化日本内政外交决策理念、破坏亚太地区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历史隐患。

日本军国主义曾将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及整个国民生活都从属于军事及对外侵略战争,是一种带给亚洲乃至世界民众深重灾难的意识形态和国家制度。尽管日本军国主义作为国家制度的可能性被“和平宪法”所限制,但并不表明作为意识形态的军国主义“幽灵”已彻底消失。它一直萦绕在日本一些右翼及保守势力的心头,随着“时过境迁”的时代变化而日渐死灰复燃。日本右翼势力猖獗、军国主义阴魂不散有其深刻的根源,它时刻威胁着亚洲及世界的和平与安宁,是当代日本社会难以彻底根除的毒瘤。[4]

区别黩武主义

军国主义和"黩武主义",都对应着英文词汇"Militarism"及日文词汇"军国主义(ぐんこくしゅぎ)",但是,中文使用者对此二词的理解可能有一定的区别,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看法:

军国主义和黩武主义是"全等"的概念,可以混用。

军国主义是黩武主义的极端形式。

军国主义是黩武主义,却往往用于特定的国家(如日本帝国)。

相关视频

1、日本军国主义教育洗脑青少年

2、看看二战前日本军国主义是如何形成的

參考來源

  1. 日本军国主义是在什么背景下开始的?为什么会出现,重庆晨报网,2020-03-25
  2. 什么是军国主义,学科网,2019-08-27
  3. 什么是军国主义,学科网,2019-08-27
  4. 日本的军国主义残存及现实危害,人民论坛网,2015-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