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凤台花鼓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凤台花鼓灯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

凤台花鼓灯,是安徽花鼓灯中一个重要流派,使用的道具为手巾折扇岔伞等,流行于淮河流域,主要分布在凤台及周边地区。凤台花鼓灯艺术是淮河流域一些艺术品种的根脉。淮剧淮北花鼓戏泗州戏凤阳花鼓等都是由花鼓灯衍生而来的。[1]

2006年,凤台花鼓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基本信息

凤台花鼓灯是安徽花鼓灯中一个重要流派。流行于淮河流域,主要分布在凤台及周边地区。历史上,男角称"鼓架子",一律上穿对襟小褂,不扣扣子,系腰带或左衣襟对右衣襟系个结。下着红彩裤,头上勒"扎巾",穿布底单鞋,面部不化妆。女角称"兰花"均由男子扮演。清朝末期,"兰花"下穿红彩裤,脚下"挂垫子",上穿滚领扣绊大襟褂,袖头上沿有中间宽两边窄的三道边,肘部也有三道同样的装饰。头带球花,"勒子"紧扎在前额,面部系"遮脸羞"。民国时期"兰花"上穿着通大襟褂,下系裙子,包头,顶"球花",戴"架花",系"勒子",不系"遮脸羞",不"挂垫子",不化妆。解放后,不论男角、女角均采用戏剧油彩化装。服装基本沿袭民国时期的样式。使用的道具为手巾折扇岔伞等。

凤台花鼓灯的产生是中国民间歌舞艺术史上重要的一页,是淮河文化在舞蹈方面的集中体现。凤台花鼓灯有四百多种语汇、五十多种基本步伐,讲究男女角色配合,着意感情描绘,动作细腻,扇花变化多样。花鼓灯舞蹈动作内涵丰富,其中典型动作"三掉弯"(三道弯)强调腰部的扭动,是东方舞蹈的重要特征"S"型在花鼓灯中的充分体现。

2006年5月20日,凤台花鼓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

凤台花鼓灯历史悠久,其发展历程可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从萌芽到成熟阶段。凤台花鼓灯起源于时期,至清代中叶已初具规模,趋于成熟,深受人民喜爱,成为流传甚广的民间艺术;二是清末民初阶段。花鼓灯在凤台基本形成自己的流派特色,为解放后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三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阶段,花鼓灯登上了高雅艺术的殿堂,被誉为汉民族舞蹈的典型代表;四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阶段,花鼓灯艺术受到重视,重获新生。

传承

1932年至1937年

1932年至1937年,是凤台花鼓灯兴盛时期之一。几乎庄庄有锣鼓,村村有灯班。每年春节、庙会时,茅仙洞、四顶山、赵家孤堆等地便是花鼓灯灯班聚会、竞演(抵灯)的好地方。各灯班敲着锣鼓,举着岔伞、彩旗,鼓架子顶着腊花,边走边唱,涌向会场,以精湛的演技,华丽的服饰吸引观众。

为提高知名度,各灯班纷纷聘请著名艺人精心培育新秀,或刻苦钻研,练出绝招。1933年在尚塘集一次"抵灯"中,40多个灯班连续演出四天四夜,400多名花鼓灯艺人参加了演出。在这五年间,凤台花鼓表演艺术有了较大发展,传统节目《小场》的舞蹈语汇逐渐丰富,表现力更强了。腊花去掉了"村子"(绑在脚上的道具),步法由过去碎小的"咯噎步、软步"发展了"上山步、脚跟梗步"、"大起步"等大幅度的动作。服装由原来宽边大袖清代装束改为时装。花鼓歌[绣荷花」、[绣兜兜」、[败调」等已很完整。出现了抢手绢抢扇子抢板凳等具有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小舞蹈。

1938年至1948年

1938年,日军侵占县城,民不聊生,花鼓灯演出跃人低谷。少数艺人组班到六安、霍邱一带以演出花鼓灯谋生,并以花鼓灯的艺术形式宣传抗日,参加扩军拥军活动。民国28年秋,陈敬之宋廷香等艺人把花鼓灯"后场"及有关戏文加以民间弦管伴奏,使群众更加喜爱,称其为"弦子灯"。其他灯班争相效仿。1940年至1949年,花鼓灯歌舞逐渐被"弦子灯"所替代。

1949年至1954年

解放后,花鼓灯艺人业余编演歌舞庆贺翻身解放,歌颂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宣传治淮和抗美援朝运动。1952年,专业文艺工作者对凤台花鼓灯进行考察、挖掘。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得到了政府的重视。1953年3月,凤台选派田振起李兆叶李学洪等10位花鼓灯艺人参加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传统节目《小场》和《大场》被拍成电影,成为影片《民间歌舞》中精彩的节目之一。此后,县又培养出纪美英郭廷英等第一代花鼓灯女演员。改变了过去腊花由男子扮演的习惯。

1955年至1957年

1955年元月,在安徽省工农青年业余文艺观摩演出大会上,凤台县花鼓灯节目《拾棉花》、《抢板凳》获节目奖和演出奖,詹乐廷纪美英获表演奖。1957年3月,花鼓歌对唱《小圆房》参加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观众赞誉这个节目"百看不厌,百听不烦"。

1958年至1964年

1958年,凤台县推剧团演出了花鼓灯歌舞--《收棉舞》。洁白的扇子、手绢象征棉花,载歌载舞,打破了以前的花鼓灯舞时不歌、歌时不舞的传统表演手法,塑造了新时代劳动妇女的形象。1960年冬,董必武副主席在阜阳观看了这个节目。1964年,在安徽省花鼓灯歌舞展览演出会上,《收棉舞》获专家及同行的一致好评。此后,在《田头乐》及《新媳妇抢场》两个节目中,花鼓灯女主角从塑造人物实际出发,丢掉手绢、扇子,艺术地再现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妇女的精神风貌。这种手法被陆续运用在《送粮路上》、《争锹》等节目中,推动了花鼓灯表现现代生活的改革进程。

文革期间

"文革"中,花鼓灯歌舞中的扭、晃、颤、颠、抖、三调弯等舞姿,被斥为"黄色下流",演员与艺术均遭批判,花鼓灯艺术活动销声匿迹。

1978年后

1978年后,花鼓灯艺术逐渐恢复生机。1982年12月,陈敬之、陈永舜运用独特的颤、颠、抖动作创编独舞《野花谣》,由吴国兰在省农村业余文艺会演中表演,获优秀创作奖、优秀演出奖。在华东地区第二届舞蹈调演中获三等奖。1984年初,中共凤台县委发出抢救花鼓灯歌舞的号召,由县文化局牵头。成立了安徽省第一个花鼓灯艺术培训班。艺训班得到省内外各届人士的关注,有关单位派员摄影录相、撰文宣传,兄弟地区及有关单位派人前来学习技艺、排练节目,推动了花鼓灯事业的发展,凤台形成解放以来新的花鼓灯热。1985年,由艺训班学生演出的《踏青》、《夏令营》、《姐弟乐》、《小花场》、《永幸河畔稻花香》几个节目,在淮南首届花鼓灯艺术节上获优秀创作奖、优秀表演奖。安徽省电视台曾以此摄制专题片,于1986年元旦向全省播放,博得各届人士好评。

凤台县花鼓灯已经发展成为能表现多种题材、塑造各种人物的舞台艺术,它的音乐和舞蹈被戏曲和其他艺术广泛吸收,凤台花鼓灯表演艺术已传播到日本等13个亚洲国家和法国等欧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引。

特点

凤台花鼓歌属于有打击乐伴奏的乐歌。主要唱调有十余种,歌词的格式是七言五句,也有四句或多句的。歌词内容丰富多彩,富有艺术感染力,有独唱、对唱、齐唱等多种演唱方式。常在热烈欢腾的舞蹈中插入,使整个演出节奏有张有驰、有起伏、有对比,起到了舞蹈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凤台花鼓灯锣鼓有两种,一是为花鼓灯歌舞伴奏的"灯场锣鼓",二是为招徕观众或在狮子灯串门,灯班赶会,抵灯时演奏的"曲牌锣鼓"。演奏使用的乐器有花鼓、大锣、大镲、小狗锣。每件乐器的演奏技巧、如何相互配合、领奏乐器如何指挥,都有一定的规律和规范。凤台花鼓灯锣鼓点子丰富,节奏鲜明,演奏情绪热烈欢快,是花鼓灯歌舞的灵魂。

凤台花鼓灯的舞蹈特点,一是兰花舞蹈中扇花极为丰富多彩。据统计:在30多个扇花中,凤台县特有的达半数以上。二是其动作灵、脆、活泼。如灵巧的"小起步"、"退步"、"追步"的转身;还有鼓架子的"小转弯"、"指兰花"等动作也很俏皮。三是代表人物有"绝招"。田振起的小起步加后勾,扇花上的抽扇、端扇,演唱上的清脆多情;陈敬芝的颤、颠、抖"三字经",步伐上的上山步、风摆柳,体型上的"三调弯",扇花上的"三指夹",演唱上的"一条线调"等,均堪称一绝。四是鼓架子善于逗趣,表演上常有一些哑剧式的手续,在小场中与兰花交流表演比较多,幽默风趣。

凤台花鼓灯演出内容也有其独特之处,一是花鼓灯的锣鼓伴奏是以锣领奏。二是用民间弦乐伴奏演唱青音调,更是独树一帜。三是道白、唱腔的吐字具有凤台的地方色彩。四是鼓架子的毛巾巾结打在前额等。五是谢郢锣鼓以鼓谱曲牌演奏,各打各的,可对打或背打等,反映了流派特点。 凤台花鼓灯讲究男女角色配合,着意感情描绘,动作细腻,扇花变化多样,花鼓灯舞蹈动作内涵丰富。

凤台花鼓灯讲究男女角色配合,着意感情描绘,动作细腻,扇花变化多样,花鼓灯舞蹈动作内涵丰富。因此,长期以来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

艺校

如今,在凤台,学习花鼓灯已经形成一种气候,为继承和保护花鼓灯艺术后,使这支"东方芭蕾"不会瘸腿后继有人,凤台县立足长远、着眼未来,高度重视花鼓灯艺术人才的培养。从1984年举办花鼓灯培训班起步,到2004年批准成立"凤台县花鼓灯艺术职业中专学校",为副科级事业单位,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困扰的机构不健全,发展不规范的问题。针对学校基础设施条件差的实际,县委、县政府从建设"文化大省"的高度出发,在凤台新区划拨20亩国有土地筹建花鼓灯艺校。项目占地1.38公顷,计划总投资2094.6万元,建成后可容纳1000人学习。

目前,一期工程五层综合楼基本完成,二期工程正在筹备之中。为加快花鼓灯艺术事业的发展,安徽省文化厅批准将凤台县花鼓灯艺术职业中专学校更名为"安徽省花鼓灯艺术中专学校",为花鼓灯的艺术发展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据悉安徽省文化厅已经确定在凤台成立"安徽省花鼓灯艺术研究基地",而基地就设在凤台县花鼓灯艺术学校。

获奖情况

在凤台,拥有一支专业的花鼓灯艺术表演团体--安徽省花鼓灯艺术团。近年来,它不仅承担省、市、县重大演出任务,频频活跃在国内各个舞台,更是多次代表祖国,走出国门,参加在土耳其泰国英国芬兰等国家和地区举办的国际民间艺术交流活动,受到国内外关注的一致赞誉。

目前,凤台县花鼓灯在国内外重大演出中,已获得"山花奖"、"群星奖"、"荷花杯"等奖项100多个。目前花鼓灯艺术团每年平均演出100多场。

灯舞舞风情,今朝更动情。复旦大学一位教授在凤台考察之时感慨,中华文化的主题是汉文化,享有东方芭蕾之美称的凤台花鼓灯,不仅是最具影响力徽文化品牌,而且是汉文化民间的典范。前不久,凤台县文化部门已与复旦大学联系,计划合力打造花鼓灯文化品牌,着力促进凤台文化事业的发展。在凤台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凤台花鼓灯这朵艺术奇葩,必将绽放出其光异彩。

传承人

邓虹

邓虹,女,1944年出生,安徽省怀远县人,安徽花鼓灯研究会常务理事。2009年被文化部授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鼓灯□凤台)代表性传承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邓虹出生于怀远县城关镇,兄妹九人,她从小活泼好动,上小学就是学校腰鼓队、歌咏队成员。1957年邓虹13岁高小毕业,报考了正在怀远演出的凤台推剧团,在二姐的支持下成为一名随团学员,当时生活比较困难,加之年龄小,吃住随团行动,冬天就睡在老师的脚头,十分艰苦。那时推剧团演出虽以戏剧为主,但每场结束都必须加演花鼓灯节目,老演员们都有很深厚的花鼓灯功底,从那时起邓虹就暗自喜欢并痴迷上了花鼓灯。

"四清"运动期间,文化馆成立文化轻骑队到各乡镇演出,她调入文化馆工作。文革期间因出身清白,工作积极,"莫名其妙"地被推选为文口革委副主任,继而被造反派打成"保皇狗",撵出文化馆大院,后下放到毛集牛大台孜。二年后,调回县针织厂当工人,又二年,重新调回文化部门工作。

邓虹同志聪明伶俐,是个有心且用功的人,曾师从著名花鼓灯艺人陈敬芝(艺名:一条线)、李兆业(艺名:小猫春)、李金珠(艺名:小油壶)、王德全(艺名:花蝴蝶)、李学宏等。在多年的学习和艺术实践中,邓虹同志采百家之长,将各种艺术风格融会贯通,既坚持凤台花鼓灯风格的原汁原味和传统动作形态,又融入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舞台上塑造了多个不同性格的艺术形象,例如:《拾棉舞》、《稻花飘香》、《代代花》、《鼓乡夜话》等节目中形象迥异的角色。尤其在花鼓灯双人舞《小花场》中运用和创造了"大颤步"、"颤颠"、"蝴蝶飞"、"颤颠拔泥"、"抱头揉扇"、"前仰后合"等创新动作,与张士根配合加工整理并表演的《小花场》,被誉为"安徽首席小花场"。

邓虹同志的艺术生涯中可谓成果丰硕,《花鼓之乡》获优秀演出奖,《田间卫士》获表演三等奖,独舞《送茶》获特别奖,群舞《代代花》获个人表演一等奖,三人舞《鼓乡夜话》获表演一等奖,《人欢鱼跃》、《小花场》获全省民族民间舞蹈二等奖,《新编四老爷观灯》获创作一等奖等等。

邓虹同志从1984年起,一直与张士根等花鼓灯艺术家爱好者、支持者一起长期致力于花鼓灯艺术人才的培养教育工作,言传身教,结合舞台实践探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近千人,同时利用休息时间带领凤台夕阳红花鼓灯艺术团从事花鼓灯舞蹈的普及工作。

邓虹同志现为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安徽省舞蹈家协会理事,安徽花鼓灯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淮南市舞蹈家协会副主席,为研究、整理与传承花鼓灯民间艺术做出了突出贡献。

陈敬芝

2007年11月,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命名和授牌仪式,凤台县著名花鼓灯老艺人陈敬芝获此殊荣。今年的6月9日,他又被确定为安徽省30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今年已是89岁高龄的陈敬芝,艺名"一条线",是凤台流派花鼓灯和推剧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表演以情感细腻、身段优美、舞姿活泼、唱腔动听而闻名淮河两岸,饮誉中国舞蹈界。他的颤、颠、抖"三字经",舞步上的"风摆柳",形体上"三掉弯",扇花上"三指夹"等,都堪称花鼓灯艺术的经典。

步履已是有些蹒跚的陈敬芝老人,手里拿着挥舞手巾花,一个戏水动作,一个扑蝶姿势,眼神顾盼神飞,都非常活泼自如,丝毫不逊年轻的小伙子。陈敬芝不但能跳,而且善唱。早期他把花鼓灯民间小调融于戏剧唱腔中,后跟老艺人学"清音"调,慢慢形成自己的唱腔风格。他的演唱风格初期被群众称为"四句推子",后被称为"一条线调",对凤台花鼓灯表演艺术特色的形成起到决定性作用。

相关视频

安徽花鼓灯6《一枝独秀凤凰台》

参考资料

  1. 花鼓灯(凤台花鼓灯)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