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刈包

於 2020年1月18日 (六) 15:56 由 JPS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刈包(台語發音:kuah-pau)[1]臺灣小吃。原型源起於中國福建省福州的「虎咬豬」,又稱「割包」,經臺灣在地化口味改良而讓普羅大眾更廣為接受。香Q的割包與肥瘦相間的五花肉巧妙融合,吃起來滑順又不油膩;酸菜與糖粉交織出酸甜的滋味;香菜與花生粉有增加香氣的效果[2],故有「台式漢堡」之稱。

公司行號老闆在尾牙當天準備刈包請員工在台灣北部風行,中部以南並無。[3]

目錄

美食由來

「割包」相傳是三國時代的張飛,以刀割饅頭夾肉食用而得名。而割包也雅稱為「刈包」,因刈(ㄧˋ)有「割」之意。割包也被稱為「掛包」,是因「割」的台語發音為ㄍㄨㄚˋ與「掛」同音。

食材

經典版:五花爌肉、酸菜、蒸刈包皮、糖粉、香菜、花生粉

變化版:雞排、萬巒豬腳、香腸、筊白筍(美人腿)、剝皮辣椒天婦羅、鴨胸、煎蛋、雞排、鱈魚排、日式叉燒肉、鹹豬肉、爐烤杏鮑菇、照燒雞腿、牛肉丸,甚至豬舌等新式刈包。

【刈包】地方特色小吃

習俗

中國黃曆每月的初二、十六日,在台灣的工商企業家都會準備牲醴、金紙祭祀土地公,以祈福招財,此種儀式稱為「做牙」。在正月初二的首次做牙稱為「頭牙」,而在十二月十六日的最末次做牙稱為「尾牙」,老闆會以隆重的儀式來祭祀土地公,酬謝一年來的庇佑,公司、工廠老闆當天會買刈包給員工吃,做一個象徵性的尾牙或設晚宴犒賞員工一年來的辛勞。

1.「刈包」,是用一個長得像錢包的饅頭, 裡面夾一大塊滷肉, 酸菜, 花生糖粉, 還有香菜, 因其形狀像一個飽滿的錢包,取其財富滿足的喻意。尾牙吃刈包,象徵來年發大財。錢包滿滿用不完。另一說是,刈包的另外一個名字為「虎咬豬」,與閩南語音「福咬住」相近,內夾的酸菜被客家人視為是福菜,所以有「留住福氣」之意。

2.「刈包」形相上象徵老虎的嘴型,從外形上看就好像老虎咬著一塊豬肉,所以又叫做「虎咬豬」。在尾牙時吃「虎咬豬」,象徵意義就是將一整年不好的全部把它吃掉,煙消雲散, 迎接來年事事順利。[4]

參考文獻

  1. 刈包,iTaigi愛台語
  2. 【美食典故】割包刈包虎咬豬,epochtimes.com
  3. 北部尾牙日必吃刈包?中南部網友驚呼沒聽過,chinatimes.com,2019/01/22
  4. 余淑芬的貼文,【爆廢公社公開版】,2019年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