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刘旦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刘旦宅
出生 1931年3月
浙江温州人
逝世 2011年3月2日
国籍 中国
别名 海云生
职业 教授 画家
知名作品 《曹血雪芹生平》(组画)
《琵琶行》

简历

刘旦宅,(1931-2011),原名浑,又名小粟,后改名旦宅,别名海云生。男,汉族,浙江温州人。后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任职。擅人物,兼花鸟,取法汉唐人物、宋元山水及陈老莲和八大之花鸟,广泛吸取古人之长而融会贯通,工写兼长,创作多取古典题材及历史人物,造型清俊,情思横逸,秀拙相蕴,生动雅健,风格别具;又作减笔泼墨,融工笔、线描、泼墨为一体,格外古朴脱俗,耐人寻味。1979年春访问日本、十月在上海举行个人画展。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大型美术作品展览及在多种专业报刊上发表,为多次美术馆、博物馆、艺术馆收藏。2011年3月2日上午,刘旦宅先生在上海中山医院因病辞世,享年80岁。

成长经历

少年生涯

1931年3月,刘旦宅出生于浙江温州一户贫寒的杂粮店店员家中。他排行老三,乳名叫柏青。六岁时父母不幸相继去世,生活贫困。幸运的是刘旦宅有机会接触艺术,绘画给他的苦涩童年带来了快乐。刘旦宅出生之地温州是一个民间艺术之乡,瓯绣、瓯塑、青田石刻、黄杨木雕等民间工艺久享盛名,刘旦宅的舅父就是一位精于刺绣的老艺人。耳濡目染的艺术熏陶,是他日后步入绘画殿堂的重要启蒙。

刘旦宅在回忆这段童年经历时说道:“我的童年在苦难中度过,生活灰暗无光。但在回忆的荧光屏幕中,却经常出现一些色彩绚烂、明丽得犹如朝霞的片段,便是小时候用石子代替笔墨画画,没有纸张,有平整的石灰地,很开阔,想画多大就可以画多大,而且还可以画了揩,揩了画。”

尽管刘旦宅自幼便异乎寻常地喜爱绘画,并显示出卓著的才华,但因为贫穷,迟迟没有踏进学校大门的机会。直到八岁时,偶然被热心的三希小学校长王晓梅先生发现,受到赏识,破格免费上学,并得到他多方的教导和接济。这位校长爱好艺术,在绘画方面有一定造诣。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对刘旦宅进行了西式的绘画教育,严格督促年仅八九岁的刘旦宅夜以继日地学习透视、素描、写生等基础知识,勤加练习。刘旦宅浸淫在中国的传统绘画中,是他日后创作的灵感源泉;他及时地受到新式的西方基础绘画教育,则是他思路开阔、形成独特风格的基础。

这位校长为刘旦宅取了“刘小粟”的名字,并在他十岁时为他筹办了“十龄童刘小粟画展”。这是一次轰动温州的盛事,展出了七八十幅作品,有关公曹操宋江李逵等[[历史和[[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飞禽走兽、花卉静物的写生。尽管这批作品笔法稍显稚嫩,但造型准确优美,构图大胆奇特,画面场景充满了稚气的夸张,如此大量的作品呈现出这个少年不凡的艺术感悟能力。这次展出为刘旦宅赢得了“神童”的美誉。这是他艺术道路上的第一笔,奠定了一个绚烂基调,在他日后起起落落的人生道路上,刘旦宅不时用绘画书写他人生的亮丽。

艺术成就

刘旦宅擅人物,兼花鸟,取法汉唐人物、宋元山水及陈老莲和八大之花鸟,广泛吸取古人 之长而融会贯通,工写兼长,创作多取古典题材及历史人物,造型清俊,情思横逸,秀拙相蕴,生动雅健,风格别具;又作减笔泼墨,融工笔、线描、泼墨为一体,格外古朴脱俗,耐人寻味。

主要作品有《曹雪芹生平》(组画)、《琵琶行》、《洛神赋》、《长恨歌》、《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组画)、《九歌图》(组画)、《太白观瀑》、《东坡舞月》、《虎溪三笑》、《换鹅》、《群玉之山》、《春消息》等。出版画册《石头记人物画》、《红楼梦故事图》、《历代诗人图册》、《齐鲁哲贤图》、《刘旦宅画集》等。

有关评论

刘旦宅擅人物,兼花鸟,效法汉唐人物,取道宋元山水,转益多师,融会贯通,工写兼长。然而我最爱的还是他的关涉古典意象的创作,亦极爱他“诗高于画”这一句让人怦然心动的话。

刘旦宅擅人物,兼花鸟,效法汉唐人物,取道宋元山水,转益多师,融会贯通,工写兼长。然而我最爱的还是他的关涉古典意象的创作,亦极爱他“诗高于画”这一句让人怦然心动的话。

诗书画之创作,首先不是因为技艺,而是因为感动。

很多时候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给人提供了想象的方向,但是没有一种优美典雅的原型,这种想象的向度还是空幻的,虽是多向而发散,但却无形无踪,不能给人以可感的美妙。而画,却可给人造境。刘旦宅的意义就在于为诗造境,把境落实。读诗或有感动,便想象一种景致,想象一种氤氲难状的氛围——当心中之境与眼前之景有相和合之时,赏画,便会有“纵是石头也动情”之感。

记事册

1931年3月生。自幼喜好绘画。

1941年便在温州举办“十龄童刘旦宅画展”。

1951年到上海,为私营大中国图画出版社画书籍插图、教学挂图等,亦作连环画。

未了心愿

刘旦宅老先生生前多次提起的三桩未尝之心愿:一是上海至今仍没有世界级的美术学院,二是心心念念想要建起的上海国画研究院近些年来始终进展不大,三是作为中华艺术精华之精华的书法尚无与之匹配的理论研

部分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