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劝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下书网 的图片

内容简介

《劝导》是作者奥斯汀最后一部小说,塑造了一位其笔下最为高尚的人物。

故事讲述了韶光正从安妮的身上消逝,风华正茂的时候,因为接受了他人的“劝导”,她终与意中人温特沃斯上校分道扬镳。虽青春不在,又备受虚荣的父亲和姐姐的冷漠,但她的高贵仁慈却使她成为亲朋中最受欢迎的人。两人分手八年后再次相遇,上校不能冰释怨恨,违心追求他人;而安妮也险些接受伪君子堂兄的求婚。在因为家族事务而引发的一系列交往中,上校进一步发现安妮的无私与坚贞无人能比,而安妮也在一次次自我劝导中找回了爱的勇气。他们发现,重新团聚比第一次相爱更为幸福,于是,经受了考验的他们不再若即若离,开始尽情地回忆并表白。

《劝导》描写了一个曲折多磨的爱情故事。贵族小姐安妮·埃利奥特同青年军官温特沃思倾心相爱,订下了婚约。可是,她的父亲沃尔特爵士和教母拉塞尔夫人嫌温特沃思出身卑贱,没有财产,极力反对这门婚事。安妮出于“谨慎”,接受了教母的劝导,忍痛同心上人解除了婚约。八年后,在战争中升了官、发了财的温特沃思上校休役回乡,随姐姐、姐夫当上了沃尔特爵士的房客。他虽说对安妮怨忿未消,但两人不忘旧情,终于历尽曲折,排除干扰,结成良缘。

简·奥斯汀(Jane Austen)于1818年(作者去世后第二年)出版的小说,并署上了真名。

《劝导》是作者最后一部完整的小说,比以前的作品写得更有思想和感情深度,被许多评论家视为奥斯丁最好的作品。书中作者以幽默和讽刺的笔调对中产阶级的虚伪和势利进行了鞭挞。如果说奥斯汀在《理智与情感》中强调理智应该战胜情感,认为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才能获得幸福,那么,在她这最后一部小说中,奥斯丁却用较长的篇幅描述了“谨慎”给女主人公带来的多年的痛苦。《劝导》肯定人物性格从谨慎到浪漫的演变,无疑反映了作者本人创作思想的变化。这也是对当时传统观念的一种挑战。 本书结构严谨、笔法细腻,小说中有许多细节描写,乍看平淡无奇,可是细细体会,却感到余味无穷。人们常把奥斯丁的小说比作“二寸牙雕”,经过此般精雕细琢的《劝导》,完全当得起这一美称。

作者简介

简·奥斯汀(Jane Austen,1775年12月16日1817年7月18日),英国女小说家,主要作品有《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等。 简奥斯丁21岁时写成她的第一部小说,题名《最初的印象》,她与出版商联系出版,没有结果。就在这一年,她又开始写《埃莉诺与玛丽安》,以后她又写《诺桑觉寺》,于1799年写完。十几年后,《最初的印象》经过改写,换名为《傲慢与偏见》,《埃莉诺与玛丽安》经过改写,换名为《理智与情感》,分别得到出版。至于《诺桑觉寺》,作者生前没有出书。以上这三部是奥斯丁前期作品,写于她的故乡史蒂文顿。她的后期作品同样也是三部:《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和《劝导》,都是作者迁居乔顿以后所作。前两部先后出版,只有1816年完成的《劝导》,因为作者对原来的结局不满意,要重写,没有出版过。她病逝以后,哥哥亨利奥斯丁负责出版了《诺桑觉寺》和《劝导》,并且第一次用了简奥斯丁这个真名。 奥斯汀笔下的人物虽然都是虚构的,但却都体现了奥斯汀本人的婚恋观。奥斯汀生活的时代,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变化已经影响了各个阶层,当时的乡村贵族、地主青年在婚恋问题上也反映了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以后,资产阶级关于 …

内容预览

  萨默塞特郡凯林奇大厦的沃尔特·埃利奥特爵士为了自得其乐,一向什么书都不沾手,单单爱看那《准爵录》。一捧起这本书,他闲暇中找到了消遣,烦恼中得到了宽慰。读着这本书,想到最早加封的爵位如今所剩无几,他心头不由得激起一股艳羡崇敬之情。家中的事情使他感觉不快,但是一想到上个世纪加封的爵位多如牛毛,这种不快的感觉便自然而然地化做了怜悯和鄙夷。这本书里,若是别的页上索然乏味,他可以带着经久不衰的兴趣,阅读他自己的家史。每次打开他顶宝贝的那一卷,他总要翻到这一页:  凯林奇大厦的埃利奥特  沃尔特·埃利奥特,一七六O年三月一日生,一七八四年七月十五日娶格罗斯特郡南方庄园的詹姆斯·史蒂文森先生之女伊丽莎白为妻。该妻卒于一八OO年,为他生有 …… [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