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动物篇:《虎鲸》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动物篇:《虎鲸》

虎鲸(学名:Orcinus orca):是哺乳纲、海豚科中体型最大的物种。头部呈圆锥状,没有突出的嘴喙。身体大小、鳍肢大小和背鳍高度有明显的性二型。大而高耸的背鳍位于背部中央,雄性成体的背鳍直立,高可达1.0-1.8米,雌性的背鳍明显地镰刀形,高低于1米。胸鳍大而宽阔,大致呈圆形。上、下颚各有10-14对大而尖锐的牙齿。虎鲸的体色图样主要由黑与白这两种对比分明的色彩组成,位于身体腹面的白色区域自下颚往后延伸至尾部处,在全黑的胸鳍之间变得狭窄,到了肚脐后方产生分歧,尾鳍腹面亦为白色。背部与体侧皆为黑色,但在生殖裂附近的侧腹处有白色斑块,眼睛斜后方亦有明显的椭圆形白斑。在背鳍后方有呈灰至白色的马鞍状斑纹。

虎鲸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动物,有一些群体组成的家族是动物界中最稳定的家族。虎鲸的一些复杂社会行为,捕猎技巧和声音交流,被认为是虎鲸拥有自己的文化的证据。它们是食肉动物,性情凶猛,善于进攻猎物,是企鹅、海豹等动物的天敌。有时它们还袭击其它鲸类,甚至是大白鲨,可称得上是海上霸王。

基本信息

  • 中 文 名:虎鲸
  • 拉丁学名:Orcinus orca
  • 英文名称:Killer Whale,Orca
  • 别 名:逆戟鲸
  • 界 :动物界
  • 门 :脊索动物门
  • 亚 门:脊椎动物亚门
  • 纲 :哺乳纲
  • 亚 纲:真兽亚纲
  • 目 :鲸目
  • 科 :海豚科
  • 属 :虎鲸属
  • 种 :虎鲸
  • 亚 种:无亚种
  • 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 1758
  • 保护级别:数据缺乏(DD) IUCN标准
  • 同义学名:Delphinus orca Linnaeus, 1758
  • 同义学名:2Grampus orca
  • 同义学名:3Orcinus glacialis Berzin & Vladimirov, 1983
  • 同义学名:4Orcinus gladiator
  • 同义学名:5Delphinus grampus Iredale & Troughton, 1933
  • 同义学名:6Orcinus nanus Mikhalev, Ivashin, Savusin & Zelenaya, 1981
  • 同义学名:7Orcinus rectipinea
  • 同义学名:8Orcinus rectipinna
  • 同义学名:9Orca tasmanica Gray, 1871

分布于几乎所有的海洋区域,从赤道到极地水域。水温或深度没有限制其范围。分布延伸到许多封闭或半封闭的海域,如地中海、鄂霍次克海、加利福尼亚湾、墨西哥湾、红海和波斯湾。 虎鲸按照栖息环境和习性等可以分为不同的生态型,不同生态型的虎鲸外形略有差别,习性各不相同

形态特征

虎鲸是海豚科中体型最大的一种。成年雄性平均长度为8米,最大记录是9.75米,雌性体重3.8吨,雄性体重5.5吨。雌性平均长度为7米,最大长度为8.5米。身体大小、鳍肢大小和背鳍高度有明显的性二型。雌性的平均体重和体重略小于雄性。 雌性最大体长达7.70 米,雄性体长达9米。1头体长6.70米的雌性重3.8吨,而1头体长6.75米的雄性重5.5吨。雄性成体的背鳍直立,高可达1.0-1.8米,雌性的背鳍明显地镰刀形,高不及0.7米。 该鳍弯曲到右侧或左侧。

成体头骨的髁基长可达1000毫米。在眶前凹前方过两前颌骨的宽小于吻突宽。两翼骨远隔开。颞窝大。下颌骨相对较短。具有不明显的喙。椭圆形的鳍肢位于体全长的前1/4处。雄性的鳍肢长可达体全长的20%,雌性的达11%-13%。尾叶宽可超过体全长的1/5。

虎鲸体形呈纺锤形,表面光滑,皮肤下面有一层很厚的脂肪用来保存身体的热量。身体上的颜色黑白分明,背部为漆黑色,在鳍的后面有一个马鞍形的灰白色斑,两眼的后面各有一块梭形的白斑,腹面大部分为雪白的颜色。下颌及从下颌前端到尿殖区的体腹面白色。有1个白色的叶状斑从尿殖区向上伸到背鳍后的体侧。尾叶的腹面白色或浅灰色,可能具黑色边缘。在每侧眼的后上方各有1个白色椭圆形斑。鞍斑在年幼时不明显,性成熟后更显著。

头部较圆,没有突出的吻部,鼻孔在头顶的右侧,有开关自如的活瓣,当浮到水面上时,就打开活瓣呼吸,喷出一片泡沫状的气雾,遇到海面上的冷空气就变成了一根水柱。前肢变为一对鳍,很发达,后肢退化消失。高耸于背部中央的强大的三角形背鳍,十分显眼,既是进攻的武器,又可以起到舵的作用。嘴很大,上下颌上共有40-50枚圆锥形的大牙齿,其横切面呈椭圆形,齿尖向内和向后。在一些较老的个体,齿常被磨蚀或溃烂损坏。椎式:C7,T11-13,L10-12,Ca20-24=50-54。

物种学史

虎鲸是虎鲸属中仅有公认的物种,也是林奈于1758年在《自然系统》中最初描述的许多动物物种之一。 [4] 康拉德·格斯纳(Konrad Gessner)在对格赖夫斯瓦尔德湾(Bay of Greifswald)的一头搁浅而死的动物进行了检查后,在他于1558年撰写的《鱼和水生动物的世界 》(Piscium&aquatilium animantium natura)(较大的历史动物区系)中首次对虎鲸进行了科学描述,引起了当地极大的关注。

虎鲸是大约一百万年前首次出现的海洋海豚科中的35个物种之一。此后不久,虎鲸血统就有分支。理查德·勒杜克(Richard LeDuc)对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的研究表明,尽管它与伪虎鲸、小虎鲸和领航鲸在形态上相似,但它最接近的近亲是伊豚属的澳大利亚短平鼻海豚。然而,2018年的一项研究将虎鲸作为海豚亚科的姊妹类群,其中包括斑纹海豚属和矮海豚属。

尽管“逆戟鲸”一词的使用越来越多,但说英语的科学家最常使用的还是传统名称“虎鲸”。虎鲸属“Orcinus”学名的意思是“死者之国”。古罗马人最初将逆戟鲸(pl.orcae)用于这些动物,可能借用了古希腊语ὄρυξ(óryx),该词除其他外还指鲸种。自1960年代以来,“逆戟鲸”一直在稳步增长。一些人更喜欢“逆戟鲸”一词,因为它避免了“杀手”(killer)的消极含义,并且因为作为海豚科的一部分,该物种与其他海洋海豚的关系比与其他鲸鱼的关系更为密切。

它们有时被称为“黑鲸”(blackfish),也用于其他鲸鱼种类。“灰海豚” (Grampus)是该物种的前称,但已经很少使用。 “ grampus”的含义不应与灰海豚属(Grampus)混淆,后者的唯一成员称灰海豚。

即使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该分类单位实际上是一个单一物种,实际上它是具有形态、遗传、生态和行为差异的多种形式的复合体,即使不是物种名称,也应具有亚种的价值。在撰写本文时(2017年6月),海洋哺乳动物学会分类学委员会(The Marine Mammalogy's Taxonomy Committee)被认为是海洋哺乳动物分类法的权威,认可了单一的虎鲸物种”Orcinus orca“(Linnaeus,1758年)和北太平洋东部的两个未命名的亚种,即东太平洋居留鲸(O. o.un-named subsp.)。 东太平洋过客鲸(O. o.un-named subsp.)也被称为“大虎鲸”(Bigg’s killer whal)。然而,海洋哺乳动物学会注意到:“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和南极南部海洋中的其他形式的虎鲸可能需要确认为单独的亚种甚至物种,但分类法尚未得到充分阐明或同意。根据2003年的《加拿大濒危物种法》,北太平洋东部原产地亚种中的一个种群“南方种群”(the “southern resident” population )被列为美国2005年的《濒危物种法》中的“濒危物种”。

截止到2017年已定义和认可的分类单元是虎鲸(《海洋哺乳动物学会》2017年),不符合IUCN红色名录中受威胁地位的任何标准。虎鲸在数量上非常丰富(至少成千上万的成熟个体)并且分布非常广泛。专家们一致认为,分类单元可能包括一个以上的亚种,并且可能包括多个物种。已知一些小区域人口已经大幅下降,如果单独评估,将很容易获得受威胁的地位(例如,ENP的物种,与直布罗陀海峡有关的依赖蓝鳍金枪鱼的虎鲸数量),但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全球虎鲸物种丰富度的下降,使其符合标准A。但是,先前的物种评估(Taylor等人,2013年)中的声明仍然成立:“由猎物资源枯竭和污染物的影响驱动的潜在下降的组合,人们认为,对于某些可能最终被指定为虎鲸物种的“群体”,不能排除在三代中全球减少30%的可能性。”

尽管人们仍在继续努力以更好地了解虎鲸属的分类学,但是分类学问题尚未完全解决。由于在北太平洋东部,南极和其他地方可能出现同生,非交配生态型,这尤其成问题。由于分类学的不确定性,该分类单元先前被IUCN列为“数据不足”,并且应该继续列出,直到描述了适当的分类单元并可以对其进行红色名录列表评估。

(注:ENP 北太平洋东部。“eastern North Pacific”)

生活习性

迁徙

高纬度虎鲸的长途迁徙已有记录。马修斯等在2011年用卫星跟踪了一头虎鲸,从加拿大东部北极圈进入北大西洋中部5400公里(纬度38度)。2012年从德班(Durban)和皮特曼(Pitman)追踪虎鲸从南极半岛到巴西南部,然后回溯——直达约9,400公里的直达往返。皮特曼等人在2012年跟踪了从罗斯海到新西兰北部再到新西兰的以鱼类为食的生态虎鲸的往返行程,航程超过11,000公里,覆盖了纬度48度。许多南极虎鲸似乎是高度透明的。在南极,一些生态型虎鲸很容易进入浮冰区域寻找猎物,而另一些仅在露天环境中捕食。某些地区的虎鲸季节性聚集在沿海海域觅食并偶尔进入河口。

集群

虎鲸具有高度的社会性和复杂的社会结构。喜欢群居的生活,有2-3只的小群,也有40-50只的大群,甚至有报道称一个族群里有数百个个体,但这只是一组较小的族群之间的暂时联系。族群中的个体一般是相关个体的多代,由约20%的成熟雄性、20%的幼鲸、60%的雌性和未成熟雄性组成。虎鲸从母群中的扩散有限,幼鲸总是母群的一部分。在族群中的个体在彼此100米范围内游泳并协调它们的活动。它们可能共享猎物,很少离开族群超过几个小时。虎鲸通过学徒教导族群成员。打猎和养育后代是教给年轻鲸鱼的技能之一。它们每天总有2-3个小时静静地呆在水的表层,因为肺部充满了足够的空气,所以能够安然地漂浮在海面上,露出巨大的背鳍。群体成员间的胸鳍经常保持接触,显得亲热和团结。如果群体中有成员受伤,或者发生意外失去了知觉,其它成员就会前来帮助,用身体或头部连顶带托,使其能够继续漂浮在海面上,就是在睡觉时也扎成一堆,这是为了互相照应,并保持一定程度的清醒。 它们在一起旅行、用食,以种群为社会组织,在广大的家庭中休息,互相依靠着生存长大。 [1]

游水

虎鲸每天可以游到160公里。时常会有跃身击浪、浮窥等行为,或是以尾鳍或胸鳍拍击水面。在海湾的浅水地带,它还喜欢用尾巴上的缺刻去钩拉海藻,发出“呼呼”的声音,不久,浑身就披满了半透明的海草。虎鲸的泳速最快可达时速55公里,可闭气17分钟左右。当周遭空气凉爽时,通常可看见它们低矮而呈树枝状的喷气。虎鲸的水柱是倾斜的,又粗又矮,不像须鲸一样,又细又高。它们对船只的反应多样,冷漠忽视或是充满好奇心都有可能。偶尔会集体搁浅,群体有时会被困在潮池或海湾中。在北极与南极海域,因为风吹而快速产生的浮冰对虎鲸而言是一大麻烦,有时会因此迫使它们停留于水面狭窄的小水域里相当长的时间。

声音

虎鲸使用3种发声方式:哨声,离散的呼叫和点击声。语音用于通信和导航。在各群之间进行联系时,它们使用离散的呼叫和口哨声。每个小群都有一个离散的方言,听起来与其他小群略有不同。该方言在族群中可以保持多达六代不变。单击声似乎仅用于回声定位。虎鲸确实具有良好的视力,但是在黑暗的水中,它们的视力对捕获猎物或航行没有帮助。与其他齿鲸一样,虎鲸使用声纳感知其水生环境。虎鲸不仅能够发射超声波,通过回声去寻找鱼群,还能够通过超声波判断鱼群的大小和游泳的方向。这种能力,对生活在海洋里的食肉动物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海水下面十分黑暗,很难在这种环境里看清远处的捕食目标。 鲸鱼的耳朵是眼睛后面非常小的开口,没有外部瓣。虎鲸听到了哨声,然后点击了下颌中的听觉泡。声波通过颌骨进入,然后进入耳骨复合体。在这种听觉泡中,有一些骨头,就像在人耳中发现的骨头一样。它们通过这些骨骼传播,然后通过听觉神经进入大脑。

族系

位于美国华盛顿州与英属哥伦比亚的定居型虎鲸“居留鲸”,其基本社群单位为小型母系群体,一般由2-9头血缘关系相近的虎鲸所组成,此母系群体会长期维持稳固,所有成员似乎会共同分担养育工作。几个这样的群体会共同组成一个小群(通常用以描述一群彼此间有社交行为联系的鲸目动物),典型的小群通常包含成年、未成年的雌雄虎鲸与仔鲸,多半由最年长的雌鲸居于领导地位,而待在小群里的雄鲸通常是该雌鲸的后代。甚至有的雄性虎鲸长到9米还在小群中生活。虎鲸的社会形态是母系,交配对象的选择比较复杂,不是由雄性的力量决定一切:例如鲸群的族长有时能活到80岁,在晚年也有交配的例子,她们选择交配的对象一般是鲸群内部年长的雄性。雌鲸选择对象的标准科学家并不清楚,很少观察到交配的现场,只知有母亲,不知父亲在哪。鲸群内没有父子关系和父女关系,雄性的责任是出去寻找食物,然后引导鲸群集体猎杀,分工明确,没有地位的高低;而母女、母子关系则非常稳定,是一辈子的关系,一般不会离群。出现孤鲸的原因一般是受伤或迷路。当族群过大时,会“分家”,产生一个新的族群。

捕猎

有时虎鲸会采用团体的方式打猎,它们利用从隆额(海豚科用来制造回音定位的部位,会将声音集中成一束)发出的超音波互相沟通和联系,并策划战术。它们也会合力将鱼群集中成一个大球,然后轮流钻入取食。猎捕海狗时,虎鲸会在满潮前观察直达海滩的裂缝沟渠,当满潮时沟渠会灌满水,并在沙滩上形成一片浅水域,此时虎鲸会沿着沟渠冲上海滩,并故意让自己搁浅,以趁机捕食海狗或海狮,有时一只虎鲸会露出大背鳍吸引海狗群的注意,这时另一只虎鲸就会悄悄的靠近捕杀海狗,当猎物脱逃时,另一只虎鲸就会冲上去接替捕食。类似地,虎鲸有时会将腹部朝上,一动不动地漂浮在海面上,很像一具死尸,而当乌贼、海鸟、海兽等接近它的时候,就突然翻过身来,张开大嘴把它们吃掉,有时也会用尾巴将猎物击昏,如海狮等,再进行捕食。

食物

虎鲸平均每天吃45千克的食物,实际上所能吃的远远超过此。它们会吞下整个小的猎物,但在食用前往往会撕碎更大的猎物。食物包括鱼类、其他鲸类、鳍足类、海獭类、鸟类、爬行类和头足类。在南极采集的虎鲸的362个胃中,217个含有鱼类,75个含有小须鲸的残余,35个含有鳍足类,35个含有头足类。虎鲸的大脑非常发达同时身体拥有强大力量,凭借这些优势,这些高智商动物能够追赶和捕杀海洋中的很多顶级捕食者。它们经常成群结队地狩猎,并使用协调的社会行为和交流来捕猎比自己更大的猎物,例如大鲸鱼。一些虎鲸家族成员的菜单上至少列出了9种鲨鱼美味,其中就包括令很多动物闻风丧胆的大白鲨和灰鲭鲨。

栖息环境

虎鲸的生境为极地和温带海域为主。广泛分布于全世界的海域日本北海、冰岛,对于水温、深度等因素似乎没有明显的限制。通常更喜欢20-60米的深度,也可以沿着海岸线探访浅水区或潜入300米寻找食物。它们在高纬度地区有相当高的栖息密度,特别是在猎物充足的海域。 它们的移动情形普遍与追踪猎物或增加捕食率有关,时间通常在鱼类产卵季与海豹的生产期。到了夏天,大西洋中大多数的虎鲸都栖息于浮冰边缘或有浮冰的水道,以须鲸、企鹅、海豹等为食。它们会迁徙至何处、会移动多远,仍未有定论。部分虎鲸会终年停留于南极海域,而在北极的虎鲸则很少接近浮冰。据华盛顿州与英属哥伦比亚的虎鲸研究者指出,当地有定居型与过境型两种型态的虎鲸群,当地终年皆可发现此二种群体。部分个体有非常大的活动范围,由各地的照片辨识结果发现,有些虎鲸的活动范围自阿拉斯加一直到美国南方的加州。

虎鲸是所有鲸类中最国际化的,可能是仅次于人类的第二大范围的哺乳动物。它们几乎可以在任何海洋栖息地中发现,但最常见于海洋生产力高的冷水地区,尤其是在较高的纬度和近岸。目击范围从冲浪区到公海,水温或深度没有明显限制。分布范围扩展到许多半封闭的海域,例如地中海、鄂霍次克海、加利福尼亚湾、墨西哥湾、红海和波斯湾。

尽管虎鲸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发现,但据报道,热带地区的密度比北极和南极的最高纬度低了1-2个数量级。在大陆边缘,虎鲸更为普遍。但是,这种一般模式存在一些差异,似乎与海洋生产力有关。在温暖的西部边界洋流(如墨西哥湾流或黑潮洋流)中,虎鲸似乎不如在生产力更高的东部边界洋流(如加州洋流)中普遍。但是,它们在千岛寒流和福克兰洋流等冷水西部边界洋流中也很常见。

话痨虎鲸到底有多聪明?

说起黑白配色的动物,陆地上最出名的当属大熊猫,明明是战斗力超强的熊类,如今却啃着竹子靠卖萌为生。在海洋里,和大熊猫一样,虎鲸也拥有一身黑白皮肤,连它的“人设”也和大熊猫有些相似,外表萌萌哒。它就是背有爱心的话痨杀手——虎鲸。但是,可不要被它的外表欺骗,它们虽然长的萌,却不走萌系路线。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描述,大致是:社会鲸,人狠话也多。重要的是,虎鲸的智商足以吊打众多海洋生物。毕竟,能有杀人鲸这种别称的,可不是什么简单的角色。众人眼中的大白鲨,想必是避之不及的食人动物,海洋中无往不利的凶兽。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就用他的作品《大白鲨》,为人们展现了海洋动物的凶残。可凶残归凶残,大鲨鱼的脑子就有点不好使,套个“人设”上去的话,属于头脑简单的吃货型海洋生物,看到动的东西,总想尝一尝。比方说,一只大白鲨看到个人在游泳,想知道什么口味,上去咬了一口,不好吃就走了。另一只鲨鱼闻到了血腥味,也想尝一尝,然后发现不好吃,也走了。 [2] 这个人就这样,被东咬一口西咬一口,扑街!

鲨鱼大概就是吃了脑子不好使的亏,经常在汪洋大海中被虎鲸溜着玩。1997年10月4日,人类首次记录到首次虎鲸捕食大白鲨。两头成年雌鲸刚刚杀死一头加利福尼亚海狮,正当它们玩耍炫耀时,一条成年雄性大白鲨被血腥味吸引。大白鲨的食欲蠢蠢欲动,竟然作死想要从雌鲸口中夺走海狮!好嘛,鲸口夺食怕是觉得自己活的久了。较小的一只雌鲸二话不说直接冲向大白鲨将其撞翻,用嘴咬住了鲨鱼让它进入“强直静止”*状态。鲨鱼傻就算了,身体的缺点机制也是傻。这种状态下的鲨鱼,轻松就被虎鲸三下五除二的给咬死了。大白鲨:落海成盒,大洋外卖,送啥都快。就算是外卖,虎鲸还不是特别乐意吃,只选择了吃内脏。它们非常非常非常的挑食,当它们看到大白鲨的糙皮,就跟我们看到一盘不爱吃的青菜一样。

*注:这种状态类似于“睡眠”,神志恍惚,完全丧失了反击能力持续这种状态几十秒或几分钟后,便会自行解除并恢复意识。但如果长时间保持,便会窒息而死。

如果说,单纯利用大白鲨的缺点进行捕杀就能站在海洋食物链顶端,那是真瞧不起虎鲸。它们极为擅长团队作战,一支虎鲸队伍在海洋中,基本上就是想吃什么抓什么。捕食的方法还会根据对象的不同,有不同的对策。虎鲸的在海洋中的分布情况,非常广泛,喜欢也会有些不一样。在冰岛附近海域生存的虎鲸也许是受到冰岛人民的影响,也喜欢吃鲱鱼,至于鲱鱼罐头说不定也爱吃。当它们找到成群的鲱鱼时,会出动一两只虎鲸将鲱鱼们分割成方便把控的数量。随后七八只虎鲸围绕着鱼群来回巡游,慢慢地将鱼群逼上水面。无处可去的鲱鱼不断越出水面,待命的虎鲸看准时机,鼓起大浪将鲱鱼们拍晕。是不是疑惑他们为什么不直接大口一吸?因为虎鲸们可不只是为了果腹,它们会将猎物分给同伴,又或将猎物藏在海洞中做存粮。曾经就有南极的虎鲸懂得利用天然冰箱,将企鹅存在冰山缝隙里做冰鲜美味的例子

南极也被称为虎鲸之都,在这里有着许多不同“派别”的虎鲸。它们有的喜欢吃企鹅,有的喜欢吃鱼,各自拥有不同的口味和捕猎技巧,不过它们彼此是不会豪夺其他“派别”的食物。毕竟要是吃了其他爱吃的东西,岂不是说明自己爱吃的不是最好的?这里面有一群最睿智的捕食者,就偏爱海豹这种相对机智的猎物。就如往常一样,一队虎鲸正在巡视自己的海域时发现了目标。那是两只在浮冰上休息的海豹,丝毫不知道一旁已经有两头虎鲸悄悄地探出头观察它们。突然,一阵水浪拍打在浮冰小岛上,浮冰顿时裂成无数小浮冰。待海豹定睛一看,才发现数只虎鲸露出了背上优雅的爱心,正在以整齐划一的动作推动海水形成大浪。连续拍下来的大浪冲毁了海豹最后的容身之处,坠入水中的海豹顿时成了虎鲸的盘中餐。

虎鲸追海豹上瘾,一不小心搁浅在岸边,一躺就是8小时

加拿大海边一头虎鲸不幸搁浅,一群好心志愿者在没有专业设备的情况下,花了8个小时的时间,设法把虎鲸完好无损地送回了大海。

1、幼年虎鲸搁浅,原因竟然是……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哈特利湾,岩石之中惊现一头虎鲸。海湾负责人接到消息后,带着一群志愿者赶来救助它。鲸鱼搁浅有很多理由,但这头虎鲸搁浅的地方有些奇怪:这是一片锋利的海边岩石,它是怎么毫发无伤地搁浅在这里的?

有经验的负责人解答了这个问题:原来这片岩石在涨潮时,是淹没在海中的,只有退潮以后才会显露出来。这片水域有海豹出没,这头年轻的虎鲸一定是缺乏经验,在追逐海豹的时候不小心游上这片岩石滩,又恰逢退潮,于是就被搁浅在了这里。既然它是退潮时搁浅的,那么涨潮的时候它就能再回到大海,而人们需要做的就是帮助它熬过涨潮之前的这8小时。

2、救助虎鲸的方法:保持它的湿润

鱼上岸会死,那是因为鱼要用腮呼吸。但虎鲸是海洋哺乳动物,用肺呼吸,所以即便是不小心离开海水,也不会窒息而亡。虎鲸怕的是脱水,所以救助它的办法就是要保持它皮肤表面的湿润。志愿者们直接把家里的床单被套都拿了出来,打湿了以后围在虎鲸身上,除了能让它感到湿润和凉爽,也要防止它受惊后,在岩石上挣扎,划伤自己的皮肤。这期间还要一直保持虎鲸的情绪冷静,别看人家是幼年虎鲸,虎鲸一出生就有300多斤重,随便长长就上吨了,它要是真的挣扎起来,这群志愿者谁也别想按住它。这时候真要表扬一下虎鲸,不愧是高智商的动物,当发现人们是在救助它的时候,它特别乖巧地趴在原地,任人摆弄。志愿者们持续拎着塑料桶,舀了海水,再浇到虎鲸身上,这样整整忙活了8个小时,直到再次涨潮,虎鲸原先搁浅的地方逐渐沉入水下,人们撤走了围着它的布料,这只小虎鲸在水中缓缓游动了一会,慢慢游回了大海。 [3]

3、虎鲸搁浅不是新闻,能救活才算新闻

鲸豚类动物搁浅不算新闻,但这之中能救回来的却并不多,这是因为它们搁浅的理由不一样。文章里这头虎鲸,是追逐海豹不小心游上了浅岸,类似这样的案例,只要它们在岸上待的时间不长,设法送回海里,都是能救活的。但这样的案例确实少之又少,绝大部分鲸豚类动物没有那么傻,那么我们常见的搁浅又是如何发生的呢?因生病而失去游泳能力有些鲸豚类动物搁浅,是因为生病。生病的鲸身体虚弱,无法控制自己的游动路线,只能随波逐流,被海流推着走,最后搁浅在某个海滩上。所以看见鲸豚类动物搁浅的时候,一定要先搞清楚他们搁浅的原因,如果不问理由就把它们推回大海,它们还是会顺着海流,在下一片海滩重复搁浅的结局。

因声呐装置而迷路

海洋那么大,想要在里面辨认方向可不容易。海豚能够发出超声波,用回声来确定海里的情况。但如果它们的寻路过程受到干扰,就可能因为迷路搁浅。声纳是人类发明的一种设备,仿照海豚、蝙蝠等动物的寻路方式,也用发送超声波,再接受分析的办法来探查水中的情况。声纳对人类来说是个相当好的发明,但却害苦了鲸豚类动物,严重干扰了它们的寻路和分析。迷路而搁浅的鲸豚类动物,在救助的同时,应该要注意排除它们途经路线上存在的声纳设备,否则也是治标不治本的。

4、遇到搁浅的鲸豚,我们该怎么救助呢?

虽说在海边遇到搁浅海豚的几率,大概比中500万彩票的几率还低,不过万一中了呢?遇上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处理呢?文章中出现的虎鲸属于海豚科中体型最大的品种,成年虎鲸动辄3吨~4吨,普通人别说搬动它们了,别被它们压在下面就算好的了……遇上鲸豚类动物搁浅,咱们作为普通人,第一时间还是应该要先报警,把现场描述清楚,让专业人士来处理。在等待专家的时间里,可以效仿文章中那些志愿者的做法,设法保持它们皮肤的水分,用湿润的布覆盖它们的身体表面,是常用做法

救助搁浅的成年鲸豚类动物要更困难一些,它们的体重在海洋里有浮力托着,不成问题,但在陆地上,它们的心脏和其他器官可能会因为重力作用,被自己的身体挤压无法正常工作,所以救助这些动物,一定要趁早

生活在浅海的鲸豚类动物,搁浅还有得救,如果是生活在深海中的,也不用大费周章了……因为压力问题,它们到达浅海的时候身体就已经不行了。

以下是一些不推荐的做法:

  1. 用利器伤害它们,甚至试图割肉卖钱。
  2. 拿搁浅的动物当摆拍道具。
  3. 野蛮拖拽推搡它们。
  4. 抚摸着它们的身体和它们深情对话……

虽然人类的活动一直在影响和伤害地球上的生物,但也有很多好心人,正在用自己的绵薄之力,设法帮助这些动物,希望这样的义举能唤起更多人一颗善良柔软的心


                                                       动物篇:《虎鲸》的相关视频


相关视频

海洋馆的虎鲸


相关视频

虎鲸的故事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