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動物篇:《虎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動物篇:《虎鯨》

虎鯨(學名:Orcinus orca):是哺乳綱、海豚科中體型最大的物種。頭部呈圓錐狀,沒有突出的嘴喙。身體大小、鰭肢大小和背鰭高度有明顯的性二型。大而高聳的背鰭位於背部中央,雄性成體的背鰭直立,高可達1.0-1.8米,雌性的背鰭明顯地鐮刀形,高低於1米。胸鰭大而寬闊,大致呈圓形。上、下顎各有10-14對大而尖銳的牙齒。虎鯨的體色圖樣主要由黑與白這兩種對比分明的色彩組成,位於身體腹面的白色區域自下顎往後延伸至尾部處,在全黑的胸鰭之間變得狹窄,到了肚臍後方產生分歧,尾鰭腹面亦為白色。背部與體側皆為黑色,但在生殖裂附近的側腹處有白色斑塊,眼睛斜後方亦有明顯的橢圓形白斑。在背鰭後方有呈灰至白色的馬鞍狀斑紋。

虎鯨是一種高度社會化的動物,有一些群體組成的家族是動物界中最穩定的家族。虎鯨的一些複雜社會行為,捕獵技巧和聲音交流,被認為是虎鯨擁有自己的文化的證據。它們是食肉動物,性情兇猛,善於進攻獵物,是企鵝、海豹等動物的天敵。有時它們還襲擊其它鯨類,甚至是大白鯊,可稱得上是海上霸王。

基本信息

  • 中 文 名:虎鯨
  • 拉丁學名:Orcinus orca
  • 英文名稱:Killer Whale,Orca
  • 別 名:逆戟鯨
  • 界 :動物界
  • 門 :脊索動物門
  • 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
  • 綱 :哺乳綱
  • 亞 綱:真獸亞綱
  • 目 :鯨目
  • 科 :海豚科
  • 屬 :虎鯨屬
  • 種 :虎鯨
  • 亞 種:無亞種
  • 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 1758
  • 保護級別:數據缺乏(DD) IUCN標準
  • 同義學名:Delphinus orca Linnaeus, 1758
  • 同義學名:2Grampus orca
  • 同義學名:3Orcinus glacialis Berzin & Vladimirov, 1983
  • 同義學名:4Orcinus gladiator
  • 同義學名:5Delphinus grampus Iredale & Troughton, 1933
  • 同義學名:6Orcinus nanus Mikhalev, Ivashin, Savusin & Zelenaya, 1981
  • 同義學名:7Orcinus rectipinea
  • 同義學名:8Orcinus rectipinna
  • 同義學名:9Orca tasmanica Gray, 1871

分布於幾乎所有的海洋區域,從赤道到極地水域。水溫或深度沒有限制其範圍。分布延伸到許多封閉或半封閉的海域,如地中海、鄂霍次克海、加利福尼亞灣、墨西哥灣、紅海和波斯灣。 虎鯨按照棲息環境和習性等可以分為不同的生態型,不同生態型的虎鯨外形略有差別,習性各不相同

形態特徵

虎鯨是海豚科中體型最大的一種。成年雄性平均長度為8米,最大記錄是9.75米,雌性體重3.8噸,雄性體重5.5噸。雌性平均長度為7米,最大長度為8.5米。身體大小、鰭肢大小和背鰭高度有明顯的性二型。雌性的平均體重和體重略小於雄性。 雌性最大體長達7.70 米,雄性體長達9米。1頭體長6.70米的雌性重3.8噸,而1頭體長6.75米的雄性重5.5噸。雄性成體的背鰭直立,高可達1.0-1.8米,雌性的背鰭明顯地鐮刀形,高不及0.7米。 該鰭彎曲到右側或左側。

成體頭骨的髁基長可達1000毫米。在眶前凹前方過兩前頜骨的寬小於吻突寬。兩翼骨遠隔開。顳窩大。下頜骨相對較短。具有不明顯的喙。橢圓形的鰭肢位於體全長的前1/4處。雄性的鰭肢長可達體全長的20%,雌性的達11%-13%。尾葉寬可超過體全長的1/5。

虎鯨體形呈紡錘形,表面光滑,皮膚下面有一層很厚的脂肪用來保存身體的熱量。身體上的顏色黑白分明,背部為漆黑色,在鰭的後面有一個馬鞍形的灰白色斑,兩眼的後面各有一塊梭形的白斑,腹面大部分為雪白的顏色。下頜及從下頜前端到尿殖區的體腹面白色。有1個白色的葉狀斑從尿殖區向上伸到背鰭後的體側。尾葉的腹面白色或淺灰色,可能具黑色邊緣。在每側眼的後上方各有1個白色橢圓形斑。鞍斑在年幼時不明顯,性成熟後更顯著。

頭部較圓,沒有突出的吻部,鼻孔在頭頂的右側,有開關自如的活瓣,當浮到水面上時,就打開活瓣呼吸,噴出一片泡沫狀的氣霧,遇到海面上的冷空氣就變成了一根水柱。前肢變為一對鰭,很發達,後肢退化消失。高聳於背部中央的強大的三角形背鰭,十分顯眼,既是進攻的武器,又可以起到舵的作用。嘴很大,上下頜上共有40-50枚圓錐形的大牙齒,其橫切面呈橢圓形,齒尖向內和向後。在一些較老的個體,齒常被磨蝕或潰爛損壞。椎式:C7,T11-13,L10-12,Ca20-24=50-54。

物種學史

虎鯨是虎鯨屬中僅有公認的物種,也是林奈於1758年在《自然系統》中最初描述的許多動物物種之一。 [4] 康拉德·格斯納(Konrad Gessner)在對格賴夫斯瓦爾德灣(Bay of Greifswald)的一頭擱淺而死的動物進行了檢查後,在他於1558年撰寫的《魚和水生動物的世界 》(Piscium&aquatilium animantium natura)(較大的歷史動物區系)中首次對虎鯨進行了科學描述,引起了當地極大的關注。

虎鯨是大約一百萬年前首次出現的海洋海豚科中的35個物種之一。此後不久,虎鯨血統就有分支。理查德·勒杜克(Richard LeDuc)對細胞色素b基因序列的研究表明,儘管它與偽虎鯨、小虎鯨和領航鯨在形態上相似,但它最接近的近親是伊豚屬的澳大利亞短平鼻海豚。然而,2018年的一項研究將虎鯨作為海豚亞科的姊妹類群,其中包括斑紋海豚屬和矮海豚屬。

儘管「逆戟鯨」一詞的使用越來越多,但說英語的科學家最常使用的還是傳統名稱「虎鯨」。虎鯨屬「Orcinus」學名的意思是「死者之國」。古羅馬人最初將逆戟鯨(pl.orcae)用於這些動物,可能借用了古希臘語ὄρυξ(óryx),該詞除其他外還指鯨種。自1960年代以來,「逆戟鯨」一直在穩步增長。一些人更喜歡「逆戟鯨」一詞,因為它避免了「殺手」(killer)的消極含義,並且因為作為海豚科的一部分,該物種與其他海洋海豚的關係比與其他鯨魚的關係更為密切。

它們有時被稱為「黑鯨」(blackfish),也用於其他鯨魚種類。「灰海豚」 (Grampus)是該物種的前稱,但已經很少使用。 「 grampus」的含義不應與灰海豚屬(Grampus)混淆,後者的唯一成員稱灰海豚。

即使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該分類單位實際上是一個單一物種,實際上它是具有形態、遺傳、生態和行為差異的多種形式的複合體,即使不是物種名稱,也應具有亞種的價值。在撰寫本文時(2017年6月),海洋哺乳動物學會分類學委員會(The Marine Mammalogy's Taxonomy Committee)被認為是海洋哺乳動物分類法的權威,認可了單一的虎鯨物種」Orcinus orca「(Linnaeus,1758年)和北太平洋東部的兩個未命名的亞種,即東太平洋居留鯨(O. o.un-named subsp.)。 東太平洋過客鯨(O. o.un-named subsp.)也被稱為「大虎鯨」(Bigg’s killer whal)。然而,海洋哺乳動物學會注意到:「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和南極南部海洋中的其他形式的虎鯨可能需要確認為單獨的亞種甚至物種,但分類法尚未得到充分闡明或同意。根據2003年的《加拿大瀕危物種法》,北太平洋東部原產地亞種中的一個種群「南方種群」(the 「southern resident」 population )被列為美國2005年的《瀕危物種法》中的「瀕危物種」。

截止到2017年已定義和認可的分類單元是虎鯨(《海洋哺乳動物學會》2017年),不符合IUCN紅色名錄中受威脅地位的任何標準。虎鯨在數量上非常豐富(至少成千上萬的成熟個體)並且分布非常廣泛。專家們一致認為,分類單元可能包括一個以上的亞種,並且可能包括多個物種。已知一些小區域人口已經大幅下降,如果單獨評估,將很容易獲得受威脅的地位(例如,ENP的物種,與直布羅陀海峽有關的依賴藍鰭金槍魚的虎鯨數量),但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持全球虎鯨物種豐富度的下降,使其符合標準A。但是,先前的物種評估(Taylor等人,2013年)中的聲明仍然成立:「由獵物資源枯竭和污染物的影響驅動的潛在下降的組合,人們認為,對於某些可能最終被指定為虎鯨物種的「群體」,不能排除在三代中全球減少30%的可能性。」

儘管人們仍在繼續努力以更好地了解虎鯨屬的分類學,但是分類學問題尚未完全解決。由於在北太平洋東部,南極和其他地方可能出現同生,非交配生態型,這尤其成問題。由於分類學的不確定性,該分類單元先前被IUCN列為「數據不足」,並且應該繼續列出,直到描述了適當的分類單元並可以對其進行紅色名錄列表評估。

(註:ENP 北太平洋東部。「eastern North Pacific」)

生活習性

遷徙

高緯度虎鯨的長途遷徙已有記錄。馬修斯等在2011年用衛星跟蹤了一頭虎鯨,從加拿大東部北極圈進入北大西洋中部5400公里(緯度38度)。2012年從德班(Durban)和皮特曼(Pitman)追蹤虎鯨從南極半島到巴西南部,然後回溯——直達約9,400公里的直達往返。皮特曼等人在2012年跟蹤了從羅斯海到新西蘭北部再到新西蘭的以魚類為食的生態虎鯨的往返行程,航程超過11,000公里,覆蓋了緯度48度。許多南極虎鯨似乎是高度透明的。在南極,一些生態型虎鯨很容易進入浮冰區域尋找獵物,而另一些僅在露天環境中捕食。某些地區的虎鯨季節性聚集在沿海海域覓食並偶爾進入河口。

集群

虎鯨具有高度的社會性和複雜的社會結構。喜歡群居的生活,有2-3隻的小群,也有40-50隻的大群,甚至有報道稱一個族群里有數百個個體,但這只是一組較小的族群之間的暫時聯繫。族群中的個體一般是相關個體的多代,由約20%的成熟雄性、20%的幼鯨、60%的雌性和未成熟雄性組成。虎鯨從母群中的擴散有限,幼鯨總是母群的一部分。在族群中的個體在彼此100米範圍內游泳並協調它們的活動。它們可能共享獵物,很少離開族群超過幾個小時。虎鯨通過學徒教導族群成員。打獵和養育後代是教給年輕鯨魚的技能之一。它們每天總有2-3個小時靜靜地呆在水的表層,因為肺部充滿了足夠的空氣,所以能夠安然地漂浮在海面上,露出巨大的背鰭。群體成員間的胸鰭經常保持接觸,顯得親熱和團結。如果群體中有成員受傷,或者發生意外失去了知覺,其它成員就會前來幫助,用身體或頭部連頂帶托,使其能夠繼續漂浮在海面上,就是在睡覺時也紮成一堆,這是為了互相照應,並保持一定程度的清醒。 它們在一起旅行、用食,以種群為社會組織,在廣大的家庭中休息,互相依靠着生存長大。 [1]

游水

虎鯨每天可以游到160公里。時常會有躍身擊浪、浮窺等行為,或是以尾鰭或胸鰭拍擊水面。在海灣的淺水地帶,它還喜歡用尾巴上的缺刻去鈎拉海藻,發出「呼呼」的聲音,不久,渾身就披滿了半透明的海草。虎鯨的泳速最快可達時速55公里,可閉氣17分鐘左右。當周遭空氣涼爽時,通常可看見它們低矮而呈樹枝狀的噴氣。虎鯨的水柱是傾斜的,又粗又矮,不像鬚鯨一樣,又細又高。它們對船隻的反應多樣,冷漠忽視或是充滿好奇心都有可能。偶爾會集體擱淺,群體有時會被困在潮池或海灣中。在北極與南極海域,因為風吹而快速產生的浮冰對虎鯨而言是一大麻煩,有時會因此迫使它們停留於水面狹窄的小水域里相當長的時間。

聲音

虎鯨使用3種發聲方式:哨聲,離散的呼叫和點擊聲。語音用於通信和導航。在各群之間進行聯繫時,它們使用離散的呼叫和口哨聲。每個小群都有一個離散的方言,聽起來與其他小群略有不同。該方言在族群中可以保持多達六代不變。單擊聲似乎僅用於回聲定位。虎鯨確實具有良好的視力,但是在黑暗的水中,它們的視力對捕獲獵物或航行沒有幫助。與其他齒鯨一樣,虎鯨使用聲納感知其水生環境。虎鯨不僅能夠發射超聲波,通過回聲去尋找魚群,還能夠通過超聲波判斷魚群的大小和游泳的方向。這種能力,對生活在海洋里的食肉動物來說是十分重要的,海水下面十分黑暗,很難在這種環境裡看清遠處的捕食目標。 鯨魚的耳朵是眼睛後面非常小的開口,沒有外部瓣。虎鯨聽到了哨聲,然後點擊了下頜中的聽覺泡。聲波通過頜骨進入,然後進入耳骨複合體。在這種聽覺泡中,有一些骨頭,就像在人耳中發現的骨頭一樣。它們通過這些骨骼傳播,然後通過聽覺神經進入大腦。

族系

位於美國華盛頓州與英屬哥倫比亞的定居型虎鯨「居留鯨」,其基本社群單位為小型母系群體,一般由2-9頭血緣關係相近的虎鯨所組成,此母系群體會長期維持穩固,所有成員似乎會共同分擔養育工作。幾個這樣的群體會共同組成一個小群(通常用以描述一群彼此間有社交行為聯繫的鯨目動物),典型的小群通常包含成年、未成年的雌雄虎鯨與仔鯨,多半由最年長的雌鯨居於領導地位,而待在小群里的雄鯨通常是該雌鯨的後代。甚至有的雄性虎鯨長到9米還在小群中生活。虎鯨的社會形態是母系,交配對象的選擇比較複雜,不是由雄性的力量決定一切:例如鯨群的族長有時能活到80歲,在晚年也有交配的例子,她們選擇交配的對象一般是鯨群內部年長的雄性。雌鯨選擇對象的標準科學家並不清楚,很少觀察到交配的現場,只知有母親,不知父親在哪。鯨群內沒有父子關係和父女關係,雄性的責任是出去尋找食物,然後引導鯨群集體獵殺,分工明確,沒有地位的高低;而母女、母子關係則非常穩定,是一輩子的關係,一般不會離群。出現孤鯨的原因一般是受傷或迷路。當族群過大時,會「分家」,產生一個新的族群。

捕獵

有時虎鯨會採用團體的方式打獵,它們利用從隆額(海豚科用來製造回音定位的部位,會將聲音集中成一束)發出的超音波互相溝通和聯繫,並策劃戰術。它們也會合力將魚群集中成一個大球,然後輪流鑽入取食。獵捕海狗時,虎鯨會在滿潮前觀察直達海灘的裂縫溝渠,當滿潮時溝渠會灌滿水,並在沙灘上形成一片淺水域,此時虎鯨會沿着溝渠衝上海灘,並故意讓自己擱淺,以趁機捕食海狗或海獅,有時一隻虎鯨會露出大背鰭吸引海狗群的注意,這時另一隻虎鯨就會悄悄的靠近捕殺海狗,當獵物脫逃時,另一隻虎鯨就會衝上去接替捕食。類似地,虎鯨有時會將腹部朝上,一動不動地漂浮在海面上,很像一具死屍,而當烏賊、海鳥、海獸等接近它的時候,就突然翻過身來,張開大嘴把它們吃掉,有時也會用尾巴將獵物擊昏,如海獅等,再進行捕食。

食物

虎鯨平均每天吃45千克的食物,實際上所能吃的遠遠超過此。它們會吞下整個小的獵物,但在食用前往往會撕碎更大的獵物。食物包括魚類、其他鯨類、鰭足類、海獺類、鳥類、爬行類和頭足類。在南極採集的虎鯨的362個胃中,217個含有魚類,75個含有小鬚鯨的殘餘,35個含有鰭足類,35個含有頭足類。虎鯨的大腦非常發達同時身體擁有強大力量,憑藉這些優勢,這些高智商動物能夠追趕和捕殺海洋中的很多頂級捕食者。它們經常成群結隊地狩獵,並使用協調的社會行為和交流來捕獵比自己更大的獵物,例如大鯨魚。一些虎鯨家族成員的菜單上至少列出了9種鯊魚美味,其中就包括令很多動物聞風喪膽的大白鯊和灰鯖鯊。

棲息環境

虎鯨的生境為極地和溫帶海域為主。廣泛分布於全世界的海域日本北海、冰島,對於水溫、深度等因素似乎沒有明顯的限制。通常更喜歡20-60米的深度,也可以沿着海岸線探訪淺水區或潛入300米尋找食物。它們在高緯度地區有相當高的棲息密度,特別是在獵物充足的海域。 它們的移動情形普遍與追蹤獵物或增加捕食率有關,時間通常在魚類產卵季與海豹的生產期。到了夏天,大西洋中大多數的虎鯨都棲息於浮冰邊緣或有浮冰的水道,以鬚鯨、企鵝、海豹等為食。它們會遷徙至何處、會移動多遠,仍未有定論。部分虎鯨會終年停留於南極海域,而在北極的虎鯨則很少接近浮冰。據華盛頓州與英屬哥倫比亞的虎鯨研究者指出,當地有定居型與過境型兩種型態的虎鯨群,當地終年皆可發現此二種群體。部分個體有非常大的活動範圍,由各地的照片辨識結果發現,有些虎鯨的活動範圍自阿拉斯加一直到美國南方的加州。

虎鯨是所有鯨類中最國際化的,可能是僅次於人類的第二大範圍的哺乳動物。它們幾乎可以在任何海洋棲息地中發現,但最常見于海洋生產力高的冷水地區,尤其是在較高的緯度和近岸。目擊範圍從衝浪區到公海,水溫或深度沒有明顯限制。分布範圍擴展到許多半封閉的海域,例如地中海、鄂霍次克海、加利福尼亞灣、墨西哥灣、紅海和波斯灣。

儘管虎鯨在世界範圍內都有發現,但據報道,熱帶地區的密度比北極和南極的最高緯度低了1-2個數量級。在大陸邊緣,虎鯨更為普遍。但是,這種一般模式存在一些差異,似乎與海洋生產力有關。在溫暖的西部邊界洋流(如墨西哥灣流或黑潮洋流)中,虎鯨似乎不如在生產力更高的東部邊界洋流(如加州洋流)中普遍。但是,它們在千島寒流和福克蘭洋流等冷水西部邊界洋流中也很常見。

話癆虎鯨到底有多聰明?

說起黑白配色的動物,陸地上最出名的當屬大熊貓,明明是戰鬥力超強的熊類,如今卻啃着竹子靠賣萌為生。在海洋里,和大熊貓一樣,虎鯨也擁有一身黑白皮膚,連它的「人設」也和大熊貓有些相似,外表萌萌噠。它就是背有愛心的話癆殺手——虎鯨。但是,可不要被它的外表欺騙,它們雖然長的萌,卻不走萌系路線。如果要用一句話概括描述,大致是:社會鯨,人狠話也多。重要的是,虎鯨的智商足以吊打眾多海洋生物。畢竟,能有殺人鯨這種別稱的,可不是什麼簡單的角色。眾人眼中的大白鯊,想必是避之不及的食人動物,海洋中無往不利的凶獸。著名導演斯皮爾伯格就用他的作品《大白鯊》,為人們展現了海洋動物的兇殘。可兇殘歸兇殘,大鯊魚的腦子就有點不好使,套個「人設」上去的話,屬於頭腦簡單的吃貨型海洋生物,看到動的東西,總想嘗一嘗。比方說,一隻大白鯊看到個人在游泳,想知道什麼口味,上去咬了一口,不好吃就走了。另一隻鯊魚聞到了血腥味,也想嘗一嘗,然後發現不好吃,也走了。 [2] 這個人就這樣,被東咬一口西咬一口,撲街!

鯊魚大概就是吃了腦子不好使的虧,經常在汪洋大海中被虎鯨溜着玩。1997年10月4日,人類首次記錄到首次虎鯨捕食大白鯊。兩頭成年雌鯨剛剛殺死一頭加利福尼亞海獅,正當它們玩耍炫耀時,一條成年雄性大白鯊被血腥味吸引。大白鯊的食慾蠢蠢欲動,竟然作死想要從雌鯨口中奪走海獅!好嘛,鯨口奪食怕是覺得自己活的久了。較小的一隻雌鯨二話不說直接沖向大白鯊將其撞翻,用嘴咬住了鯊魚讓它進入「強直靜止」*狀態。鯊魚傻就算了,身體的缺點機制也是傻。這種狀態下的鯊魚,輕鬆就被虎鯨三下五除二的給咬死了。大白鯊:落海成盒,大洋外賣,送啥都快。就算是外賣,虎鯨還不是特別樂意吃,只選擇了吃內臟。它們非常非常非常的挑食,當它們看到大白鯊的糙皮,就跟我們看到一盤不愛吃的青菜一樣。

*註:這種狀態類似於「睡眠」,神志恍惚,完全喪失了反擊能力持續這種狀態幾十秒或幾分鐘後,便會自行解除並恢復意識。但如果長時間保持,便會窒息而死。

如果說,單純利用大白鯊的缺點進行捕殺就能站在海洋食物鏈頂端,那是真瞧不起虎鯨。它們極為擅長團隊作戰,一支虎鯨隊伍在海洋中,基本上就是想吃什麼抓什麼。捕食的方法還會根據對象的不同,有不同的對策。虎鯨的在海洋中的分布情況,非常廣泛,喜歡也會有些不一樣。在冰島附近海域生存的虎鯨也許是受到冰島人民的影響,也喜歡吃鯡魚,至於鯡魚罐頭說不定也愛吃。當它們找到成群的鯡魚時,會出動一兩隻虎鯨將鯡魚們分割成方便把控的數量。隨後七八隻虎鯨圍繞着魚群來回巡遊,慢慢地將魚群逼上水面。無處可去的鯡魚不斷越出水面,待命的虎鯨看準時機,鼓起大浪將鯡魚們拍暈。是不是疑惑他們為什麼不直接大口一吸?因為虎鯨們可不只是為了果腹,它們會將獵物分給同伴,又或將獵物藏在海洞中做存糧。曾經就有南極的虎鯨懂得利用天然冰箱,將企鵝存在冰山縫隙里做冰鮮美味的例子

南極也被稱為虎鯨之都,在這裡有着許多不同「派別」的虎鯨。它們有的喜歡吃企鵝,有的喜歡吃魚,各自擁有不同的口味和捕獵技巧,不過它們彼此是不會豪奪其他「派別」的食物。畢竟要是吃了其他愛吃的東西,豈不是說明自己愛吃的不是最好的?這裡面有一群最睿智的捕食者,就偏愛海豹這種相對機智的獵物。就如往常一樣,一隊虎鯨正在巡視自己的海域時發現了目標。那是兩隻在浮冰上休息的海豹,絲毫不知道一旁已經有兩頭虎鯨悄悄地探出頭觀察它們。突然,一陣水浪拍打在浮冰小島上,浮冰頓時裂成無數小浮冰。待海豹定睛一看,才發現數隻虎鯨露出了背上優雅的愛心,正在以整齊劃一的動作推動海水形成大浪。連續拍下來的大浪沖毀了海豹最後的容身之處,墜入水中的海豹頓時成了虎鯨的盤中餐。

虎鯨追海豹上癮,一不小心擱淺在岸邊,一躺就是8小時

加拿大海邊一頭虎鯨不幸擱淺,一群好心志願者在沒有專業設備的情況下,花了8個小時的時間,設法把虎鯨完好無損地送回了大海。

1、幼年虎鯨擱淺,原因竟然是……

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哈特利灣,岩石之中驚現一頭虎鯨。海灣負責人接到消息後,帶着一群志願者趕來救助它。鯨魚擱淺有很多理由,但這頭虎鯨擱淺的地方有些奇怪:這是一片鋒利的海邊岩石,它是怎麼毫髮無傷地擱淺在這裡的?

有經驗的負責人解答了這個問題:原來這片岩石在漲潮時,是淹沒在海中的,只有退潮以後才會顯露出來。這片水域有海豹出沒,這頭年輕的虎鯨一定是缺乏經驗,在追逐海豹的時候不小心游上這片岩石灘,又恰逢退潮,於是就被擱淺在了這裡。既然它是退潮時擱淺的,那麼漲潮的時候它就能再回到大海,而人們需要做的就是幫助它熬過漲潮之前的這8小時。

2、救助虎鯨的方法:保持它的濕潤

魚上岸會死,那是因為魚要用腮呼吸。但虎鯨是海洋哺乳動物,用肺呼吸,所以即便是不小心離開海水,也不會窒息而亡。虎鯨怕的是脫水,所以救助它的辦法就是要保持它皮膚表面的濕潤。志願者們直接把家裡的床單被套都拿了出來,打濕了以後圍在虎鯨身上,除了能讓它感到濕潤和涼爽,也要防止它受驚後,在岩石上掙扎,劃傷自己的皮膚。這期間還要一直保持虎鯨的情緒冷靜,別看人家是幼年虎鯨,虎鯨一出生就有300多斤重,隨便長長就上噸了,它要是真的掙紮起來,這群志願者誰也別想按住它。這時候真要表揚一下虎鯨,不愧是高智商的動物,當發現人們是在救助它的時候,它特別乖巧地趴在原地,任人擺弄。志願者們持續拎着塑料桶,舀了海水,再澆到虎鯨身上,這樣整整忙活了8個小時,直到再次漲潮,虎鯨原先擱淺的地方逐漸沉入水下,人們撤走了圍着它的布料,這隻小虎鯨在水中緩緩遊動了一會,慢慢游回了大海。 [3]

3、虎鯨擱淺不是新聞,能救活才算新聞

鯨豚類動物擱淺不算新聞,但這之中能救回來的卻並不多,這是因為它們擱淺的理由不一樣。文章里這頭虎鯨,是追逐海豹不小心游上了淺岸,類似這樣的案例,只要它們在岸上待的時間不長,設法送回海里,都是能救活的。但這樣的案例確實少之又少,絕大部分鯨豚類動物沒有那麼傻,那麼我們常見的擱淺又是如何發生的呢?因生病而失去游泳能力有些鯨豚類動物擱淺,是因為生病。生病的鯨身體虛弱,無法控制自己的遊動路線,只能隨波逐流,被海流推着走,最後擱淺在某個海灘上。所以看見鯨豚類動物擱淺的時候,一定要先搞清楚他們擱淺的原因,如果不問理由就把它們推回大海,它們還是會順着海流,在下一片海灘重複擱淺的結局。

因聲吶裝置而迷路

海洋那麼大,想要在裡面辨認方向可不容易。海豚能夠發出超聲波,用回聲來確定海里的情況。但如果它們的尋路過程受到干擾,就可能因為迷路擱淺。聲納是人類發明的一種設備,仿照海豚、蝙蝠等動物的尋路方式,也用發送超聲波,再接受分析的辦法來探查水中的情況。聲納對人類來說是個相當好的發明,但卻害苦了鯨豚類動物,嚴重干擾了它們的尋路和分析。迷路而擱淺的鯨豚類動物,在救助的同時,應該要注意排除它們途經路線上存在的聲納設備,否則也是治標不治本的。

4、遇到擱淺的鯨豚,我們該怎麼救助呢?

雖說在海邊遇到擱淺海豚的幾率,大概比中500萬彩票的幾率還低,不過萬一中了呢?遇上這樣的情況,我們應該怎麼處理呢?文章中出現的虎鯨屬于海豚科中體型最大的品種,成年虎鯨動輒3噸~4噸,普通人別說搬動它們了,別被它們壓在下面就算好的了……遇上鯨豚類動物擱淺,咱們作為普通人,第一時間還是應該要先報警,把現場描述清楚,讓專業人士來處理。在等待專家的時間裡,可以效仿文章中那些志願者的做法,設法保持它們皮膚的水分,用濕潤的布覆蓋它們的身體表面,是常用做法

救助擱淺的成年鯨豚類動物要更困難一些,它們的體重在海洋里有浮力托着,不成問題,但在陸地上,它們的心臟和其他器官可能會因為重力作用,被自己的身體擠壓無法正常工作,所以救助這些動物,一定要趁早

生活在淺海的鯨豚類動物,擱淺還有得救,如果是生活在深海中的,也不用大費周章了……因為壓力問題,它們到達淺海的時候身體就已經不行了。

以下是一些不推薦的做法:

  1. 用利器傷害它們,甚至試圖割肉賣錢。
  2. 拿擱淺的動物當擺拍道具。
  3. 野蠻拖拽推搡它們。
  4. 撫摸着它們的身體和它們深情對話……

雖然人類的活動一直在影響和傷害地球上的生物,但也有很多好心人,正在用自己的綿薄之力,設法幫助這些動物,希望這樣的義舉能喚起更多人一顆善良柔軟的心


                                                       动物篇:《虎鲸》的相关视频


相關視頻

海洋館的虎鯨


相關視頻

虎鯨的故事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