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北京市第三中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北京市第三中学高中部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富国街5号,初中部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大红罗厂25号,是北京市一所历史悠久的老校,前身是1724年建立的八旗子弟右翼宗学堂。

学校由新建的面积达8000平方米教学楼、2300平方米的古典庭院文化区、200米塑胶跑道的运动场、800平方米的地下体育场馆四部分组成。2020年4月26日,学校被认定为北京市第二批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达标学校[1]

办学条件

学校由新建的面积达8000平方米教学楼、2300平方米的古典庭院文化区、200米塑胶跑道的运动场、800平方米的地下体育场馆四部分组成。学校现有2个微机教室。12个专用实验室,有双向闭路演播室和监控系统,有语音教室及多媒体教室,有配备现代化手段的音乐教室。初中部已与西四中学合并。学校有36个教学班,1600多名学生。教职工185人 。

知名校友

著名文学大师曹雪芹曾在该校工作十年[2],并在此酝酿《红楼梦》。人民艺术家老舍;著名学者罗长培、于光远、徐城北;文艺界名人苏民、蓝天野、方成、董浩、邓伟等,曲艺界名人马季、笑林、石富宽、崔琦等都毕业于北京三中。正如著名学者启功先生为三中题词:起自雍乾世,人才辈辈出。

学校环境

在赵登禹路的西侧有一条不宽的胡同富国街,胡同东头座北朝南有一处清代府邸式建筑,青砖灰瓦,雕梁画柱,绿树成荫,庄严肃穆,古色古香。这里曾是明末清初叱咤风云的人物——祖大寿的府邸(祖大寿,辽东人,吴三桂的舅舅,明末为锦州总兵,归顺清朝后任正黄旗总兵。顺治十三年,即1656年后这里改为祖大寿祠)。北京三中从1912年9月迁到这里至今已经近百年了。

北京三中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到2004年10月学校已有280年历史。它的前身是清雍正二年(1724年)建立的专收八旗子弟的右翼宗学,当时坐落在西单小石虎胡同。曹雪芹曾在右翼宗学供职十年,并在此构思了《红楼梦》。1902年右翼宗学改为八旗右翼中学堂,辛亥革命后,1912年改为“京师公立第三中学校”,并搬至祖家街。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1913年曾就读于此,老舍先生是第二年考入三中的学生。1950年10月学校改成北京市第三中学。

今天的北京三中是一所规模较大的普通完全中学,师生们为曹雪芹、老舍等杰出校友专辟了展室,记录他们的生活轨迹和与三中的过往渊源。

走进新落成的曹雪芹陈列室,一幅曹雪芹秉烛夜读的人像剪影在昏暗背景灯的映衬下显得新颖别致。展厅分“曹雪芹与右翼宗学”、“曹雪芹家世”、“曹雪芹生平”和“曹雪芹与《红楼梦》”四部分,除了文字说明、图片介绍外,还收藏了《红楼梦》、《石头记》的各种版本,以及仿制的曹家各代与朝廷往来的奏章信件。为了能让陈列室有“真东西”,他们还专门拜访红学专家周汝昌,请他对曹雪芹与三中产生渊源的发生地———小石虎胡同的石虎进行考证,并从北京文物局的仓库中把这只“石虎”淘出来,购买后放置展厅一角。人们从石虎紧锁的目光中探知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老舍的陈列室是1995年在胡絜青女士的支持下,由三中建立。陈列室的用房就是当年老舍上课的教室,胡老携子女亲自为展室剪彩,并提供大量珍贵的照片。展室收藏有《老舍文集》、生前书信,详细地介绍了老舍曲折传奇的一生。

展厅一块汉白玉的石碑上写着“老舍先生辞世处”,这块石碑的原碑老舍的后人找了很久,却不知下落。三中老师很有心,仿制了一块,放在展厅中,以示纪念。

三中院内,地下文物不断出土。在祠堂中院摆着一块墓志铭,是2006年三中游泳馆施工时,从地下8米处出土的,同时出土的还有一块唐砖。根据铭文记载,这里葬的是一位祖籍太原的姓王的居士。由于施工单位的疏忽,铲车在开挖时将墓志铭铲破,三中将其黏合后和唐砖一起竖立在院中。

祠堂前院有一尊石刻雕像,师生们叫雕像为“菩萨骑兽”,因为菩萨的头部已不知去处,无法判断它的具体名称。这是1998年平安大街施工时在三中后身出土的,石像出土后,一个收废品的人将菩萨头像摘去,三中得知后马上将石像保护起来,校长赵铮多次找过丢失的头像,但都无功而返。不过有一天,他在一位校办工厂的工人那儿找到了骑兽的尾巴,算是没让努力白费。

视频

北京市第三中学 相关视频

北京市第三中学科技节
北京三中校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