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卤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卤蕨(学名:Acrostichum aureum L.)是卤蕨科、卤蕨属蕨类植物,植株高可达2米。根状茎直立。叶簇生,叶柄基部褐色,被钻状披针形鳞片,羽片多,基部一对对生,长舌状披针形,叶厚革质,干后黄绿色,光滑。孢子囊满布能育羽片下面,无盖。

卤蕨分布于亚洲热带地区、琉球群岛、非洲、美洲热带中国。在中国分布于广东、海南、云南和香港。生于海岸边泥滩或河岸边。

卤蕨具较高的观赏价值。卤蕨作为园艺物种栽培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在中国民间卤蕨作为治疗创伤、止血、风湿、蠕虫感染、便秘、象皮病等的传统草药。卤蕨不仅具有良好的抗菌能力,而且具有很高的抗肿瘤活性。

卤蕨形态特征

植株高可达2米。根状茎直立,顶端密被褐棕色的阔披针形鳞片。叶簇生,叶柄长30-60厘米,粗可达2厘米,基部褐色,被钻状披针形鳞片,向上为枯禾秆色,光滑;上面纵沟,在中部以上沟的隆脊上有2-4对互生的、由羽片退化来的刺状突起;叶片长60-140厘米,宽30-60厘米,基数一回羽状,羽片多达30对,基部一对对生,略较其上的为短,中部的互生,长舌状披针形,长15-36厘米,宽2-2.5厘米,顶端圆而有小突尖,或凹缺而呈双耳,凹入处有微突尖,基部楔性,柄长1-1.5厘米(顶部的无柄),全缘,通常上部的羽片较小,能育。叶脉网状,两面可见。叶厚革质,干后黄绿色,光滑。孢子囊满布能育羽片下面,无盖。染色体2n=60。[1]

卤蕨产地生境

卤蕨分布于亚洲热带地区、琉球群岛非洲美洲热带。在中国分布于广东(徐闻、防城钦县阳春)、海南(文昌和陵水)、云南和香港。生于海岸边泥滩或河岸边。

卤蕨繁殖方法

外植体采集:剪取卤蕨成熟孢子叶于自封袋中带回,叶背面孢子囊群为深褐色,及时处理新鲜材料。

孢子叶表面消毒:孢子叶横向裁剪为1厘米×3(-4)厘米的条带状小片段,置100毫升广口瓶中,饱和洗衣粉溶液浸泡,加入1滴吐温-80,盖瓶盖,浸洗20分钟,期间每3-5分钟轻轻旋摇瓶体数次;自来水缓缓冲洗孢子叶10分钟;在超净工作台上,弃瓶内自来水,加入70%的酒精浸泡20秒,弃酒精,加入0.1%二氧化汞消毒2.5分钟,再以无菌水冲洗5次,备用。

孢子无菌萌发:用解剖刀刮取孢子叶上的孢子囊群,将其分散接种于孢子无菌萌发培养基上进行培养。

孢子无菌萌发培养基配方为:1/4MS培养基+0.2克/升蔗糖+6-BA0.2毫克/升+琼脂7克/升。

培养条件均为: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光照强度2500勒克斯,25±20℃。

原叶体增殖培养:将孢子萌发形成的原叶体剪切至原叶体增殖培养基中进行原叶体增殖培养。每50天更换一次培养基。

原叶体增殖培养基配方为:1/4MS基本培养基+15克/升蔗糖+6-BA0.06毫克/升+2,4-D0.1毫克/升+琼脂7克/升。

培养条件均为: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光照强度2500勒克斯,25±2℃。

孢子体的诱导培养:将形成的原叶体粉碎转接至孢子体诱导培养基诱导产生幼孢子体。

培养基配配方为:1/4MS基本培养基+GA30-1.2毫克/升+5克/升蔗糖+琼脂7克/升+水解酪蛋白100毫克/升。

培养条件均为: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光照强度2500勒克斯,25±2℃。

生根培养与炼苗:将诱导的幼孢子体分离出来,转接至生根培养基诱导孢子体形成不定根。

培养基配配方为:1/4MS基本培养基+15克/升蔗糖+2,4-D0.05毫克/升+琼脂7克/升,10-15天肉眼可见幼孢子体不定根根尖刚突出后,随即在培养室内松开、虚掩瓶盖10天,期间培养基因水分较快消耗而收缩,但不致干涸,孢子体结构分化更完善。

培养条件均为: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光照强度2500勒克斯,25±20℃。[2]

图片

卤蕨栽培技术

取出卤蕨孢子体幼苗,洗去根部附着的凝胶培养基,将幼苗移栽入经高温灭菌的基质中,基质为草炭:蛭石=3:1。定期浇水,覆盖薄膜,保持相对湿度90%以上。卤蕨成活后较粗生,无需过多管理也能生长良好。

日照:卤蕨喜隐蔽环境,不宜在强光下养护。

温度:卤蕨生长适温20~30℃,5℃以上可安全越冬。

水分:盆土保持湿润状态,冬季可稍干燥,不要积水。

土壤:可用腐叶土、泥炭等加少量珍珠岩及河沙配制成营养土。

养分:半个月施1次1000倍的平衡肥,冬季半休眠减少或停止施肥。[3]

卤蕨主要价值

观赏

卤蕨具较高的观赏。卤蕨作为园艺物种栽培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药用

卤蕨的药用价值也很高。在中国民间卤蕨作为治疗创伤、止血、风湿、蠕虫感染、便秘、象皮病等的传统草药。卤蕨不仅具有良好的抗菌能力,而且具有很高的抗肿瘤活性。卤蕨的醋酸乙醋提取物活性较强,抑制了HeLa细胞的生长活性。卤蕨的主要化学成分为甾体类、三萜类、黄酮类、苷类、单糖、氨基酸及硫酸酯类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都具有一定的抗菌、抗炎、抗肿瘤、抗氧化等生物活性。表明卤蕨是开发抗肿瘤药物和新型的抗菌药物的好材料。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