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变质说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全景视觉网 的图片

变质说(Transubstantiation ),或作化质说,乃天主教圣餐(Eucharist423Eucharist)的教义,认为经过祝圣后的饼和酒“偶性”(accidents)虽然一样,但“实质”(substances)已经变成真正的耶稣的肉和血。这理论拒绝了某些更极端的看法(像迦百农派),认为祝圣后的饼与酒是偶性与实质均改变为耶稣的血和肉;若问为什么酒没有血味,饼的咀嚼没有肉的感觉,则答要运用信心。天主教对圣餐的正式教义指出,与人之感官接触的是没有改变的“偶性”,故感觉上仍是饼与酒,但改变了的是“实质”,这才是需信心接受的对象。

天主教”一词的西文源自希腊文,意为“全世界的”、“普遍的”。中文“天主”一词,为明末天主教[1]传教士进入中国后,借用中国原有名称对所信之神的译称,取意为至高至上的主宰,以与中国所信奉的神灵[2]相区别,故称其教为天主教。

简介

“变质说”一词在十二世纪下半叶广泛流行,到了1215年的拉特兰会议(Lateran Council),才第一次成为教廷正式的教义;当时只是有这个词语,却还未发展出内容来。直到十二世纪下半叶,亚里士多德哲学(Aristotelianism157Aristotelianism)的形上学流行,教会便把偶性与实质分开来解释,一方面可以强调神在圣礼的临在,另一方面又避过了感官的质询,这时的变质说最重要的诠释者是阿奎那(Thomas Aquinas1160Thomas Aquinas)。

到天特会议时,此教义虽然没有什么新的解释,也没有专门性的哲学理论,它却重新肯定这个中世纪的理论,自此以后便没有什么改变。1551年天特会议第十三次会议(十月十一日)之“论至圣圣餐礼教令”的第一章说︰“在庄严的圣餐礼中,饼、酒被祝谢之后,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真神真人,便确实地、实质地包含在那些可尝到的东西内。”

第四章之“变质说”指出︰“饼酒经过祝谢,饼的实质就全部变成为我们的主基督身体的实质,而酒的实质也全部变成为祂血的实质;这种改变,圣天主教适当地称为变质说。”

颇符合天特会议反改教运动的精神的,是它加上十一道咒诅令,来排拒一切与它相反的了解,如第一条︰“若有人否认,至圣圣餐礼实在包含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身体和血、灵魂和神性,因此包含着整个基督;反之,祂在其中只是如在一种记号中,或表象中,或说,只有祂的能力在其中︰那人当受咒诅。”

自十五世纪后,东正教会也用上变质说的专门词语,像metousiosis(实质的改变),甚至正式承认这教义(像1672年的耶路撒冷会议);但这决定叫不少东正教神学家不安,近代静静地反对的人更多,他们既不提此教义,又避免用他们的专门词汇,因为他们不想与拉丁的经院学派扯上任何关系。

反对变质说的言论和行动向来不少,但鲜有像英国的“反变质说宣言”那样戏剧化。1673年英国通过了“测试法案”(Test Act),要求一切身负公职人士(包括民事和军事的)都要公开宣布,拒绝接受罗马天主教教廷的变质说,该宣言说︰“我宣布,我相信主餐圣礼并没有变质这回事;或说,无论由谁祝圣,在祝圣时或之后的饼与酒都没有改变。”其正面意思即是,凡任公职者必须接受圣公会对圣餐的定义。测试法案在1828年取消了。

反对天主教之圣餐观也是改教运动的主题之一(参圣餐423Eucharist 圣餐)。路德(Luther750Luther, Martin)提出“合质说”(Consubstantiation312Consubstantiation),指出祝圣后饼、酒仍为饼、酒,但领食时耶稣之血、肉却与饼、酒同在。但路德从未用过“合质”一词。

慈运理(Zwingli1260Zwingli, Ulrich)不接受路德或天主教的解释,他认为圣餐只是一种纪念性的圣礼,祝圣并没有改变饼、酒的本质,也不会因此就使耶稣的血、肉与饼、酒同在。就是因为这个分歧,德国与瑞士的改教家一直不能携手合作。加尔文则采取介乎路德与慈运理之间的意见,否认祝圣会改变饼、酒于分毫,也否认圣餐只是一纪念仪式,他认为有信心的领餐人士,能得着基督之身体与宝血的能力,这一理论(有时称作实际论,virtualism)与许多圣公会主要的改教家看法相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