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古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揭江夏古乡阳市空港经济区江夏村,创于明代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江夏古乡自创至今已越580年,而今人口逾万、贤达辈出,正如先人所赞:"公以一人之身,今成万人之祖……"。

据《揭邑化龙桥东林氏族谱》载,福建莆田孙林岳之后人林西川(江夏乡始祖)出生时,祖遗基业寥若晨星,只能随父兄以江河为业,牧养鹅鸭于溪港之中。

当时潮阳有一位地理先生,姓欧名贞元,善卜舆术,与他成为莫逆之交。欧先生愿为他择地作为定居之处。经勘察,在林西川草屋后面,有一条似龙奔腾之状的高地。有4条溪河一同汇集在林西川草屋之前,向南流入榕江,形成了独特的地理景观。因此,欧贞元建议在这"四水汇一龙"之处创建乡里。遂以"江夏"为乡里之名,预表"江聚千壑之泉源,夏沐万木之旺盛"之意。

于是,林西川依欧先生的建议修建了"江夏"乡。之后,经县令作媒,取姚员外之女为妻,成了一方之富。后代乡人不忘仙阳外祖的美德,至明代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江夏乡建祖祠,特为外祖姚公设立神位,以资纪念。祖祠前门匾额题"林氏家庙",楹联云:"一门忠孝垂青史,九牧簪缨达紫宸"。[1]

基本信息

古乡先祖

揭阳市空港经济区江夏村,肇创于明代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据《揭邑化龙桥东林氏族谱》所载:"福建莆田'九牧'苇公之第十二代孙林岳,字士耸,于宋高宗绍兴三十年,与弟林准同登梁克家榜进士,初任龙溪县尉,调潮州海阳县丞,权揭阳令……。迨至宋末,林岳之孙名壮父,字志夫,择籍于化龙桥东南港而居,地名江灏(今港口村)"。至明太祖洪武十九年,林壮父之六代孙林西川(江夏乡始祖)出生之时,祖遗基业寥若晨星,只能随父兄以江河为业,牧养鹅鸭于溪港之中。时值明代初兴,天下开始安宁,林西川于南溪之滨的溪涧上搭起一座草房,地名称为"洪吊闸",从此以读书养鸭为生活之计。

选址命名

当时潮阳有一位地理先生,属溪西欧人,姓欧名贞元,善卜舆术,经常路过林西川所居之处,晚间也曾歇宿于此,与他成为莫逆之交。欧先生深知林西川为人宽厚,且有奋上之志,愿为他择地作为定居之处。经勘察,在林西川栖身之草屋后面百余步处,有一条似龙奔腾之状的高地,由北溪(榕江北河)之滨起首,弯弯曲曲,越过竹林村边,约有五、六里长,逶迤起伏,直至"洪吊闸"后面而止。前面有渔洲溪由东转向南而流,左边有一条小溪,称为东港;右边又有一小溪,称之西港;西边又有一条大溪,流经袁厝寨、西庵前至港角,一同汇集在林西川草屋之前,向南而泻,经化龙桥(渔湖桥)而流入榕江,形成了独特的地理景观。因此,欧贞元将此地命名为"四水汇一龙"。倘若能在此处创建乡里,预计将来男丁逾万,仕宦辈出,且能纵横三十里,外姓不敢欺凌。遂以"江夏"为乡里之名,凭以"江聚千壑之泉源,夏沐万木之旺盛",预表林木欲兴旺必靠水源,才能欣欣向荣之意。

传说欧先生回家之后,将此事告知其妻,先生娘听后,沉吟半晌,计算江夏与她家乡的距离正在三十里之内,或许将来子孙要受他们所欺。欧先生也觉颇有道理,于是决定把原来所定的地点修改为向前百余步,去掉寨前设立"双重案"的地理样式,再加设"竹竿巷"格局,这样江夏乡将来多涌现商贾大富户,而缺乏仕宦之门。后代乡人得知此事,就不祀奉先生娘,江夏乡先生公祠缺祀先生娘也就此原因。

成家立业

林西川依欧贞元先生的计划,先创"涂库"为家,再立向东寨门,今称东门。寨门至今仍留传当年欧先生撰写的一副对联:"东来呈紫气,门外对青溪"。又在村西边南向立一寨门,今称大水门。门上携刻"湖腹跨胜"的行书大字,苍劲雄健,相传是清代雍正三年乡人林邦杰高中进士后所题,并撰门联:"湖色焕渔江知此地春光第一,腹书储秘笈必其间国士无双"。

是时江夏乡向东不到一里有周厝、纪厝村,向西则是港角、塭内村,是林西川之兄长林开创业之地;向南隔溪又有杨东围、杨厝沟村,向北则有洪厝围、鸿岗(卢头)村等等。欲谋远大之业实在困难,但林西川却不以为然,认为要谋求大业必先以德化人,邻里相亲,凡事三思而行,自然遂成心愿。当时乡间有仙阳姚玉观员外田地数十顷在江夏周围。姚员外雇佃户耕种,奈何地多人少,土地成片荒芜。佃农深知林西川有宽厚之德,悄悄地把许多田地让给林公。相传在一夜之间就移动地界签石数十步,久而姚员外闻知,控告于县衙,告林氏侵占其田地产业。当县令传见林西川时,见其相貌不凡,且知书达理,随退入后堂与姚员外商议,言及暗观林公之才貌,将来定为本邑之贵人;依本县之意,愿为媒妁,欲西川聘姚员外之女为妻。姚员外也乐意许诺,将在江夏附近的田地二顷余赠为随奁田,因此林西川创江夏乡之后,果然成了一方之富。后代乡人不忘仙阳外祖的美德,至明代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江夏乡建祖祠,特为外祖姚公设立神位,以资纪念。祖祠前门匾额题"林氏家庙",楹联云:"一门忠孝垂青史,九牧簪缨达紫宸",相传为明代徐州兵备右参政莫与齐所撰写,而今在江苏省徐州市南山"戏马台"三字便为莫与齐当年所书。中座牌匾题"瑞霭柏台",落款为"乾隆四十九年甲辰科会试钦赐都察院都经林懋烈立";后座拜亭牌匾书"文魁";中堂横匾额题:"如在",并有楹联:"祖宗恩并乾坤宜报本追远少答生成大德,宗族谊同骨肉须推心置腹方表亲爱至情",为祖祠倡建人林春泽所撰。可惜解放后至"文革"期间,祖祠先贤所立的许多匾额一概被毁,此乃江夏乡极为遗憾之事。

江夏古乡自创至今已越580年,而今人口逾万、贤达辈出,正如先人所赞:"公以一人之身,今成万人之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