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古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揭江夏古鄉陽市空港經濟區江夏村,創於明代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江夏古鄉自創至今已越580年,而今人口逾萬、賢達輩出,正如先人所贊:"公以一人之身,今成萬人之祖……"。

據《揭邑化龍橋東林氏族譜》載,福建莆田孫林岳之後人林西川(江夏鄉始祖)出生時,祖遺基業寥若晨星,只能隨父兄以江河為業,牧養鵝鴨於溪港之中。

當時潮陽有一位地理先生,姓歐名貞元,善卜輿術,與他成為莫逆之交。歐先生願為他擇地作為定居之處。經勘察,在林西川草屋後面,有一條似龍奔騰之狀的高地。有4條溪河一同匯集在林西川草屋之前,向南流入榕江,形成了獨特的地理景觀。因此,歐貞元建議在這"四水匯一龍"之處創建鄉里。遂以"江夏"為鄉里之名,預表"江聚千壑之泉源,夏沐萬木之旺盛"之意。

於是,林西川依歐先生的建議修建了"江夏"鄉。之後,經縣令作媒,取姚員外之女為妻,成了一方之富。後代鄉人不忘仙陽外祖的美德,至明代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江夏鄉建祖祠,特為外祖姚公設立神位,以資紀念。祖祠前門匾額題"林氏家廟",楹聯雲:"一門忠孝垂青史,九牧簪纓達紫宸"。[1]

基本信息

古鄉先祖

揭陽市空港經濟區江夏村,肇創於明代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據《揭邑化龍橋東林氏族譜》所載:"福建莆田'九牧'葦公之第十二代孫林岳,字士聳,於宋高宗紹興三十年,與弟林准同登梁克家榜進士,初任龍溪縣尉,調潮州海陽縣丞,權揭陽令……。迨至宋末,林岳之孫名壯父,字志夫,擇籍於化龍橋東南港而居,地名江灝(今港口村)"。至明太祖洪武十九年,林壯父之六代孫林西川(江夏鄉始祖)出生之時,祖遺基業寥若晨星,只能隨父兄以江河為業,牧養鵝鴨於溪港之中。時值明代初興,天下開始安寧,林西川於南溪之濱的溪澗上搭起一座草房,地名稱為"洪吊閘",從此以讀書養鴨為生活之計。

選址命名

當時潮陽有一位地理先生,屬溪西歐人,姓歐名貞元,善卜輿術,經常路過林西川所居之處,晚間也曾歇宿於此,與他成為莫逆之交。歐先生深知林西川為人寬厚,且有奮上之志,願為他擇地作為定居之處。經勘察,在林西川棲身之草屋後面百餘步處,有一條似龍奔騰之狀的高地,由北溪(榕江北河)之濱起首,彎彎曲曲,越過竹林村邊,約有五、六里長,逶迤起伏,直至"洪吊閘"後面而止。前面有漁洲溪由東轉向南而流,左邊有一條小溪,稱為東港;右邊又有一小溪,稱之西港;西邊又有一條大溪,流經袁厝寨、西庵前至港角,一同匯集在林西川草屋之前,向南而瀉,經化龍橋(漁湖橋)而流入榕江,形成了獨特的地理景觀。因此,歐貞元將此地命名為"四水匯一龍"。倘若能在此處創建鄉里,預計將來男丁逾萬,仕宦輩出,且能縱橫三十里,外姓不敢欺凌。遂以"江夏"為鄉里之名,憑以"江聚千壑之泉源,夏沐萬木之旺盛",預表林木欲興旺必靠水源,才能欣欣向榮之意。

傳說歐先生回家之後,將此事告知其妻,先生娘聽後,沉吟半晌,計算江夏與她家鄉的距離正在三十里之內,或許將來子孫要受他們所欺。歐先生也覺頗有道理,於是決定把原來所定的地點修改為向前百餘步,去掉寨前設立"雙重案"的地理樣式,再加設"竹竿巷"格局,這樣江夏鄉將來多湧現商賈大富戶,而缺乏仕宦之門。後代鄉人得知此事,就不祀奉先生娘,江夏鄉先生公祠缺祀先生娘也就此原因。

成家立業

林西川依歐貞元先生的計劃,先創"塗庫"為家,再立向東寨門,今稱東門。寨門至今仍留傳當年歐先生撰寫的一副對聯:"東來呈紫氣,門外對青溪"。又在村西邊南向立一寨門,今稱大水門。門上攜刻"湖腹跨勝"的行書大字,蒼勁雄健,相傳是清代雍正三年鄉人林邦傑高中進士後所題,並撰門聯:"湖色煥漁江知此地春光第一,腹書儲秘笈必其間國士無雙"。

是時江夏鄉向東不到一里有周厝、紀厝村,向西則是港角、塭內村,是林西川之兄長林開創業之地;向南隔溪又有楊東圍、楊厝溝村,向北則有洪厝圍、鴻崗(盧頭)村等等。欲謀遠大之業實在困難,但林西川卻不以為然,認為要謀求大業必先以德化人,鄰里相親,凡事三思而行,自然遂成心愿。當時鄉間有仙陽姚玉觀員外田地數十頃在江夏周圍。姚員外雇佃戶耕種,奈何地多人少,土地成片荒蕪。佃農深知林西川有寬厚之德,悄悄地把許多田地讓給林公。相傳在一夜之間就移動地界簽石數十步,久而姚員外聞知,控告於縣衙,告林氏侵占其田地產業。當縣令傳見林西川時,見其相貌不凡,且知書達理,隨退入後堂與姚員外商議,言及暗觀林公之才貌,將來定為本邑之貴人;依本縣之意,願為媒妁,欲西川聘姚員外之女為妻。姚員外也樂意許諾,將在江夏附近的田地二頃余贈為隨奩田,因此林西川創江夏鄉之後,果然成了一方之富。後代鄉人不忘仙陽外祖的美德,至明代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江夏鄉建祖祠,特為外祖姚公設立神位,以資紀念。祖祠前門匾額題"林氏家廟",楹聯雲:"一門忠孝垂青史,九牧簪纓達紫宸",相傳為明代徐州兵備右參政莫與齊所撰寫,而今在江蘇省徐州市南山"戲馬台"三字便為莫與齊當年所書。中座牌匾題"瑞靄柏台",落款為"乾隆四十九年甲辰科會試欽賜都察院都經林懋烈立";后座拜亭牌匾書"文魁";中堂橫匾額題:"如在",並有楹聯:"祖宗恩並乾坤宜報本追遠少答生成大德,宗族誼同骨肉須推心置腹方表親愛至情",為祖祠倡建人林春澤所撰。可惜解放後至"文革"期間,祖祠先賢所立的許多匾額一概被毀,此乃江夏鄉極為遺憾之事。

江夏古鄉自創至今已越580年,而今人口逾萬、賢達輩出,正如先人所贊:"公以一人之身,今成萬人之祖……"。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