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古典柱式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古典柱式是是指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科技名词。

汉字是民族灵魂的纽带,在异国他乡谋生,汉字[1]便是一种寄托,哪怕是一块牌匾、一纸小条,上面的方块字会像磁铁般地吸引着你,让你感受到来自祖国的亲切。因为那中国人的情思已经浓缩为那最简单的横竖撇捺[2]

名词解释

古典柱式是欧洲古代石质梁柱结构的几种规范化的艺术形式。柱式包括檐部、柱头、柱身和柱础四个部分。古典柱式是西方古典建筑的重要造型手段。典型的古典柱式包括希腊时期的3种,以及罗马人对希腊柱式进行继承和发展而形成的两种,共有5种:古希腊的多立克柱式(Doric)、爱奥尼柱式(Ionic)以及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古罗马的塔司干柱式(Tascan Ordre)和复合柱式。

希腊柱式

流行于于小亚细亚经济比较先进的共和制城邦里的爱奥尼柱式(因为那里住着爱奥尼人)和意大利、西西里一带寡头制城邦里的多立克柱式(因为那里住着多立克人),是两种最基本的柱式。它们都是从木结构演变而来,公元前5世纪中叶达到成熟程度,在雅典产生了许多代表性作品。

爱奥尼柱式的主要特征是比例修长(1:9~10),开间较宽(2个柱底径左右),柱头的正面和背面各有一对涡卷,有柱础,柱身的棱上有一小段圆弧(24个);而多立克柱式比例粗壮(1:5.5~5.75),开间较小(1.2~1.5柱底径),没有柱础,柱身凹槽相交成锋利的棱角(20个)。爱奥尼柱式如女性的柔美,多立克柱式似男性的刚健。

公元前5世纪下半叶,希腊还出现了科林斯柱式。它的柱头上雕刻着毛莨叶,很华丽,其余部分则如爱奥尼柱式。

罗马柱式

罗马人继承了希腊柱式,根据新的审美要求和技术条件加以改造和发展。

早在公元前4世纪,罗马人已经使用柱式,并创造了一种最简单的柱式:塔司干柱式。此后,为了解决同罗马建筑之间的矛盾,匠师们发展了柱式。

首先,为解决柱式同券拱结构之间的矛盾,罗马人创造了券柱式和和连续券,但是后者只适用于很轻的结构,因此并不流行。

第二点是解决柱式和多层建筑物之间的矛盾。为此,罗马人将希腊晚期出现的叠柱式向前推进了一步。而且,为了稳定,极少有纯柱式的叠加,几乎都是券柱式的叠加。

第三点是解决柱式和罗马建筑巨大体量之间的矛盾。因此,科林斯柱式受到重用,并且流行了一种新的复合柱式,即在科林斯柱头上加一对爱奥尼式的涡卷。

塔司干柱式和新的罗马式的多立克柱式基本不在庙宇和公共建筑中单独使用,大多用在叠柱式的下层。

柱式到了罗马时代,多数已经不是结构构件,也不再是建筑风格的赋予者,而仅仅是一种装饰品。

维特鲁威在他的《建筑十书》里给柱式本身和柱式组合作了相当详细的量的规定,用柱身底部的半径作量度单位。他注意到这些规定要根据建筑物大小、位置等具体条件作必要的调整。柱式作为基本的建筑造型手段,在罗马帝国流行,形成统一的罗马建筑风格。

典型代表建筑

帕提农神庙:代表古希腊多立克柱式的最高成就。

伊瑞克提翁神庙:古典盛期爱奥尼柱式的代表。

巴斯的阿波罗庙:科林斯柱式。

影响

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后,欧洲大多数地区柱式建筑不再流行。在意大利虽然流风尚存,但细部和组合方式等都不很严格,与罗马柱式有很大差别。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重新使用罗马柱式作为基本的建筑造型手段,追求风格的纯正。16世纪下半叶的手法主义,产生了两种潮流。

一种是刻意求奇,不惜破坏柱式的结构逻辑来创造新的建筑形象,如螺旋式柱身、断折的额枋、不均匀的开间、成组的柱子等,这种潮流被17世纪的巴洛克建筑继承。另一种是刻意求同,给五种柱式厘订死板的规范,消除古罗马时期普遍存在的变体,作出苛细的量的规定,这种教条化的潮流被17世纪的古典主义建筑继承。巴洛克建筑流行于意大利等国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地区;古典主义建筑流行于法国和北美等地。它们都创造了一些新的柱式组合。但二者在个别手法上互有渗透。后来,古典主义建筑的影响比巴洛克建筑的大。尤其是法国成了欧洲建筑教育的中心以后,教条化的柱式就在欧洲成了主流,一直持续到20世纪30年代。但装饰仍多用巴洛克手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