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古大存

增加 325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古大存
 | 图像 = [[File:古大存11.jpg|缩略图|center|[httphttps://wwwp1.casadssl.casqhmsg.cncom/wcmt01496b8d4abc754672.jpg 原图链接] [https:/sourcedb_ad_cas/zw2baike.so.com/jsondoc/sxwlxb/200912/W0201005116194354254696483872-6697578.jpg html 来自360 链接]]]|
| 出生日期 = 1897年4月24日
|逝世日期 = 1966年11月4日
| 国籍 = 中国
| 民族 = 汉
| 籍贯 = 广东五华县梅林镇优河村| 职业 = 原广东省委书记兼副省长| 母校 = 广东公立法政专门学校
}}
'''古大存'''(1897-1966),广东省 [[ 五华县 ]] 人,早年就读于广东公立法政专门学校。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第一、二次 [[ 东征 ]] ,参与创建 [[ 东江革命根据地 ]] 和东江红军,是东江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之一,先后担任中共东江 [[ 特委 ]] 委员、常委、军委书记、东江 [[ 苏维埃政府 ]] 副委员长、东江红军总指挥、红十一军军长。 1930年, [[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 ]] 成立,任军长兼代政委;抗日战争期间被任命为广东省委常委兼统战部长;并当选为 [[ 中共七大 ]] 南方代表团团长兼党支部书记,于1940年12月16日率部抵达 [[ 延安 ]] ,担任 [[ 中央党校 ]] 第一部学生党支部书记、部主任,参加 [[ 整风运动 ]] 。1945年,出席 [[ 中共七大 ]] ,当选为 [[ 中央候补委员 ]] 。抗战胜利后,先后担任 [[ 晋察冀 ]] 中央局委员兼党校校长、 [[ 中共中央 ]] 西满分局常委兼秘书长、土改工作团团长、 [[ 东北局 ]] 委员兼组织部副部长、 [[ 东北行政委员会 ]] 交通部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担任 [[ 中共中央 ]] 华南分局委员、常委、统战部长、副书记, [[ 中南军政委员会 ]] 委员,中共广东 [[ 省委书记 ]] 处副书记、书记, [[ 广东省人民政府 ]] 副主席、副省长兼民政厅长, [[ 全国人大 ]] 常委会委员、省政法委员会和老根据地建设委员会主任、省政协副主席等职 。
1957年后,古大存被蒙冤"地方主义 [[ 反党集团头子]]",身心健康备受摧残,1966年病逝;1983年 [[ 平反 ]] 昭雪  古大存同志是[[中共七大,中共八大]]的[[中央候补委员]]
古大存同志是中共七大,中共八大的中央候补委员。
== 人物简介 ==
古大存(1897-1966),原名古永鑫, 广东 [[ 五华 ]] 人;他是深受人们爱戴的老一辈革命家;他一生 [[ 刚正不阿 ]] ,光明磊落 ,不畏强暴,不避险恶,忠诚于党、国家和人民的事业。
1917年春入 [[ 梅州中学 ]] ,1919年参加五四爱国运动,
[[File:故居222.jpg|缩略图]]
古大存故居
1921年春入广东法政专门学校;受共产党人和马列主义书刊的影响,1924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底毕业后,即参加广东革命政府组织的东征军,任战地政治宣传员、宣传队负责人。
1925年7月,受党委派回 [[ 五华县 ]] 组织群众武装,领导农民运动,年底成立党的特别支部,任组织委员。古大存以省农民协会特派员的身份回到 [[ 五华 ]] ,推动农民运动,组织群众武装,配合 [[ 国民革命军 ]] 第二次东征。从此,掀开了他在 [[ 东江 ]] 地区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生涯。他和战友们一起组织广大农民在五华全境建立农会,组建农民自卫这军,开展"二五"减租和反地主豪坤强勒收租斗争。一时间,五华农民运动风起云涌。"禁止米谷出口,智取张谷山,活捉李寿眉,打击张九华,年关大暴动等故事至今还在五华大地传扬。
1926年初,被选为国民党 [[ 五华县 ]] 党部委员,同年2月,任五华县农民协会副会长兼军事部长。
1927年广东[["四·一五"反革命政变 ]] 后,他组织了东江人民反击 [[ 国民党反动派 ]] 。同年11月,任工农革命军第七团团长。
[[File:古大存333.jpg|缩略图]]
古大存1928年革命转入低潮,古大存审时度势带领幸存的战士走进八乡山继续革命斗争,在 [[ 八乡山 ]] 根据地10多年的革命战争中,古大存和战友们转战丰顺 [[ 五华、紫金 ]] 等县,足迹遍布 [[ 莲花山、大南山、八乡山 ]] 。建立革命根据地,任五华、丰顺、梅县、 [[ 兴宁、大埔 ]] 五县暴动委员会主席。同年8月领导梅州暴动胜利后,任中共七县(兴宁、五华、丰顺、梅县、大埔、揭阳,潮安)联合委员会书记,领导开展土地革命运动。期间,由于 [[ 左倾 ]] 路线,内部 [[ 肃反 ]] ,敌人的围剿等原因,革命屡受挫折,古大存还因受 [[ 极左 ]] 路线的迫害险遭不测,但他仍不折不挠地率领部队坚持斗争,成为 [[ 东江 ]] 地区一面不倒的红旗,为东江革命史写下雄奇而悲壮的不朽篇章。
1929年春,率农民武装粉碎了敌人的三次"围剿"。同年6月,任东江特委常委、军委书记,后成立东江工农武装总指挥部,任总指挥。
1930年5月,东江工农民主政府成立,任副主席。同时正式组成 [[ 中国工农红军 ]] 第十一军,任军长兼代政治委员。
1931年11月,被选为 [[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 临时中央政府委员。
1932年8月,任东江红军第一路军总指挥;1933年10月,任东江游击总队政治委员。1934年任东江特委常委、组织部长、 [[ 政治保卫局 ]] 局长。
1935年春,率部突围后与党失掉联系,仍隐蔽在群众中坚持斗争。
1938年带病外出寻找党组织,经汕头、香港、广州到武汉找到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同年9月, [[ 长江局 ]] 任命他为中共广东省委统战部长。11月,粤、桂、湘、赣、沪、浙、闽、闽西南等地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四十余人组成代表团,任团长兼临时党支部书记。
1939年,古大存作为"七大"代表率领南方代表团赴延安。在延安,古大存参加了整风运动,因他敢于联系实际,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被 [[ 毛泽东 ]] 同志誉称为"带剌的玫瑰花"。此后,他继续奔忙在革命事业的各条战线,为革命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
1940年底率代表团到延安后,便参加了高级干部学习组的整风学习,任小组长;1942年2月,全党开始整风,他调中央党校,先后任支部书记、一部主任。
1945年4月,出席 [[ 中共七大 ]] ,被选为七届中央候补委员。日本投降后,受党中央委派,参加建立东北根据地的工作,从延安去东北,途经张家口时,曾奉命帮助 [[ 晋察冀 ]] 中央局办党校,任校长。
1946年5月到达东北后,任中共西满分局常委、秘书长、土改工作团团长,精心指导肇县的土地改革试点。
1947年调任 [[ 东北局 ]] 委员、组织部副部长。1948年任 [[ 东北行政委员会 ]] 交通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调广东工作,先后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常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广东省委书记兼副省长等职,主持省人民政府工作。
1954年9月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1956年9月,在 [[ 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 上继续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1957年在广东反地方主义时受到错误的处分;1958年下放到 [[ 增城县 ]] ,任县委书记。
1966年11月4日病逝于广州;粉碎" [[ 四人帮]]"后,党中央做出决定,为古大存 [[ 平反 ]] ,恢复名誉。
[[ 刘少奇 ]] 同志曾经说过:"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的确,为人民的人,党和人民将永远把他铭记。
1983年中央正为古大存平反,并再度肯定古大存"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长期坚持武装斗争,对党和人民有着重大贡献"。
== 人物生平 ==
=== 革命经历 ===
古大存,字永鑫,1897年4月24日生于广东省 [[ 五华县梅林村 ]]
[[File:古大存55.jpg|缩略图]]
1960年古大存同志在增城
1917年春,他就读于 [[ 梅州中学 ]] ,1919年在当地参加 [[ 五四运动 ]] ,次年入广东法政专门学校。那时 [[ 广东共产主义小组 ]] 成员 [[ 陈公博 ]] ,是法政学校的教员, [[ 陈独秀 ]] 是广东省教育委员会的委员长。他们常到法政学校去演讲,古大存受到了革命的启蒙。
1924年的夏天,古大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4年12月,他从法政学校毕业后,受广东区委的派遣,报名参加东征军,任 [[ 国民革命军张民达 ]] 师战地政治宣传队负责人,结识了师参谋长 [[ 叶剑英。 东征军 ]] 击溃了盘踞在粤东一带的军阀 [[ 陈炯明 ]] 的主力。他奉命留在 [[ 五华县 ]] 领导农民运动,担任县农民协会副会长兼军事部部长,并负责整顿国民党五华县县党部,领导了梅县武装暴动,任暴动委员会主席,旋任党的七县联委书记。
1925年任党的 [[ 东江 ]] 特委常委、军委书记、东江工农武装总指挥部总指挥。
1930年古大存任东江工农民主政府副主席、红十一军军长。次年当选为 [[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 临时中央政府委员。
1932年后,他历任东江红军第一路军总指挥、东江游击总队政委、东江特委组织部长。
1945年4月,他出席党的"七大",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翌年赴东北,历任 [[ 中共中央东北局 ]] 西满分局常委和秘书长、 [[ 东北局 ]] 组织部副部长、 [[ 东北行政委员会 ]] 交通部部长。
建国后,先后任广东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第一副书记、中共广东省委书记。
=== 凄迷岁月 ===
建国初期,党的 [[ 中南局 ]] 书记是 [[ 林彪 ]] ,副书记是 [[ 邓子恢 ]] 。时任中南土改委员会主任的 [[ 李雪峰 ]] ,认为广东土改缓慢无力,群众没有发动起来,是因为党组织不纯,干部队伍不纯,许多干部同地主、官僚、国民党、资产阶级、华侨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土改中下不了手。这个看法也影响到 [[ 毛泽东 ]] 同志。他们认为,要改变广东土改领导软弱问题,就得抽一批干部予以支援。
1950年9月,中央从各省抽调7千名干部南下支援广东。南下干部大都经过北方农村的土改,有一套老经验;而广东当地的干部自认为熟悉本地情况,大多主张搞得缓和些,"宁慢莫乱"。
1951年4月,李雪峰在华南分局扩大会议上,批评广东有些同志遇事缺乏阶级分析,指责所谓"广东特殊论",是把一些次要的、少量的特点( [[ 华侨 ]] 、工商业等)扩大化。还说,如果广东有特殊,那就是:一是新区,二是队伍严重不纯。
由于对广东的特点认识上存在着严重差距,因而产生了政策问题上的严重分歧。叶剑英、方方从广东特点和实际出发,强调广东在土改中要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中央的《土改法》和有关的方针政策,强调保护华侨,保护工商业,团结爱国民主人士。叶剑英、方方认为,广东最大特点是华侨众多,他们多数是出卖劳动力的劳苦大众,侨眷中的地主成分是极少数,因此,要保护华侨的利益,团结争取华侨支援祖国建设,并明确规定:对华侨地主的余粮,不准追至海外。但中南土委会却指示可以追至海外,说对华侨地主的"清算","不应只以国内财产为限"。作为生活资料的华侨房屋,本不准没收,却也没收了,没收面达80%。
28,11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