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台湾杉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台湾杉属(拉丁文:Taiwania Hayata Hayata in Journ. Linn.)是裸子植物门松杉纲杉科下的一个属,该属为常绿乔木。属于第三纪孑遗下来之活化石,在第三纪时在欧洲和东亚有较广泛的分布,现仅分布于东亚、东南亚之部分地区。是中国特有物种属。该属共有2种1变种,该属的主要特征:叶鳞呈钻头型、叶鳞横切面呈三角形和具有气孔线的叶面。该属的模式种:台湾杉(Taiwania cryptomerioides Hayata)。该属物种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属于濒危物种。

  • 中文学名 台湾杉属
  • 拉丁学名 Taiwania
  • 二名法 Taiwania Hayata
  • 界 植物界
  • 门裸子植物门 Gymnospermae
  • 纲松杉纲 Coniferopsida
  • 目松杉目 Pinales
  • 科杉科 Taxodiaceae
  • 命名者 早田文藏、卡尔·冯·林奈 IUCN红色名录 濒危(EN, Endangered)

台湾杉属形态特征

大枝平展,小枝细长,下垂;冬芽形小。叶二型,螺旋状排列,基部下延;老树之叶鳞状钻形,在小枝上密生,并向上斜弯,先端尖或钝,横切面三角形或四棱形,背腹面均有气孔线;幼树和萌芽枝的叶钻形,较大,微向上弯曲,镰状,两侧扁平,先端锐尖。雌雄同株;雄球花数个簇生于小枝顶端,雄蕊多数、螺旋状排列,花药2-4,卵形,药室纵裂,药隔鳞片状;雌球花单生小枝顶端,直立,苞鳞退化,珠鳞多数、螺旋状排列,珠鳞的腹面基部有2枚胚珠。球果形小,种鳞革质,扁平,鳞背尖头的下方有明显或不明显的圆形腺点,露出部分有气孔线,边缘近全缘,微内弯,发育种鳞各有2粒种子;种子扁平,两侧有窄翅,上下两端有凹缺;子叶2枚。

该属木材的心边材明显,质轻软,纹理直,结构细,易加工。可供建筑桥梁电杆舟车、家具及造纸原料等用材。台湾杉为中国台湾的重要用材树种。[1]

台湾杉属研究历史

显的族群分化现象,显示两族群之分离已有一段时间,因此有些学者将秃杉视为台湾杉的变种,也有些学者认为其分化未达到新物种资格仍应将视为同一物种,现今已经将秃杉从台湾杉独立出来,但仍有争议。

台湾杉属栽培技术

播种繁殖,亦可扦插,移植容易成活。

采种

台湾杉球果于10—12月成熟。趁球果鳞片未张开时采下,放置通风干燥处阴干,待果鳞开裂,用棍棒轻击球果,种子即脱出。种子宜用布袋装置,放于阴凉通风处干燥保存。勿使曝晒,勿使受潮发霉。种子发芽力可以保持一年左右,千粒重1.53克。

育苗

播种后20—30天出苗。播种苗床用砂壤土,平床。播种前用福尔马林消毒土壤,7.天后播种。采用条播,每隔15厘米播一行,播种沟深o.5厘米,播后用沙、炭灰或火土薄薄覆盖。再用稻草覆盖苗床,上面再搭荫棚。防止幼苗曝晒。播种量每平方米2克。场圃出苗率20%。

扦插育苗

经试验,台湾杉也可以用扦插育苗,扦插时间以1月底至2月初为好。秋插虽然也能成活,但生根率低。扦插及管理方法,可参照雪松。 3个月后,插穗开始生根,第一次翻床于7月初进行,生根率可达35%,未生根者,继续培养。第二次翻床于11月进行,生根率7.3%,两次生根率42.3%。

容器育苗

将苗床内5—10厘米的实生苗或扦插苗,移入容器内,培育壮苗,容器可用花盆、塑料袋、竹箩或其它材料做成。容器内盛营养土。营养土配制;用60%的红土、20%炭灰、10%的沙,另加10%的有机肥(厩肥,油枯等),无机肥(氮、磷、钾),拌和均匀,并经消毒处理后装进容器。将苗木移入培养,当苗木生长达到50厘米左右,即可上山定植。[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