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叶赫那拉氏」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叶赫那拉氏原系明末海西女真扈伦四部之一叶赫部的氏族,叶赫那拉氏族谱与所有满族族谱一样,均渗透着汉族传统的儒家影…”)
 
 
行 1: 行 1:
 叶赫那拉氏 原系明末海西女真扈伦四部之一叶赫部 氏族,叶赫那拉氏族谱与所有满族族谱一样,均渗透着汉族传统的儒家影响,它既是官职承袭的重要凭证,亦为表明身份地位的证明。
+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 叶赫那拉氏</big>'''
 +
|-
 +
|<center><img src=https://so1.360tres.com/t01829ae33c778ab775.jpg width="300"></center>
 +
<small>[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5249192&sid=5482366 来自 呢图网  图片]</small>
 +
|-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叶赫那拉氏族谱的收藏以辽宁省为最多,吉林省次之,还有一些善本族谱收藏于北京等地图书馆中,现存大约十几部。研究叶赫那拉氏族谱对研究清初历史及开发叶赫满族地区旅游资源都有较大意义。
+
|-
  
基本信息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
+
 中文名称 叶赫那拉氏
叶赫那拉氏
 
  
 别名
+
 别名 原系明末海西女真扈伦四部之一叶赫部的王族
原系明末海西女真扈伦四部之一叶赫部的王族
 
  
 国籍
+
 国籍 ;  中国
  中国
 
  
 民族
+
 民族 满族
满族
 
  
+
 出生地 因分布于叶赫河(今吉林省四平市铁东区境内)得名
 出生地
 
因分布于叶赫河(今吉林省四平市铁东区境内)得名
 
  
 主要成就
+
 主要成就 叶赫是肃慎(女真族)最古老的氏族部落之一
叶赫是肃慎(女真族)最古老的氏族部落之一
 
  
 代表人物
+
 代表人物 纳兰明珠,纳兰性德,慈禧太后,隆裕太后等
纳兰明珠,纳兰性德,慈禧太后,隆裕太后等
 
  
 满语
+
 满语 ;yehe nara hala
yehe nara hala
 
  
目录
+
|}
1姓氏介绍
 
2族谱概况
 
3族谱简介
 
4著名人物
 
折叠编辑本段姓氏介绍
 
叶赫那拉氏及金朝贵族,原在今吉林省、伊通河流域。16世纪初,南迁开原北,后又移叶赫河,故称叶赫部,视星根达尔汉为叶赫纳喇氏始祖,即叶赫那拉氏。
 
  
  折叠 名称意思
+
'''叶赫那拉氏'''原系明末海西女真扈伦四部之一叶赫部的氏族,叶赫那拉氏族谱与所有满族族谱一样,均渗透着汉族传统的儒家[[影响]],它既是官职承袭的重要凭证,亦为表明身份地位的证明。<ref>[http://wenku.cyjzzd.com/a/1300006504  那英自曝满族显赫家世,看看叶赫那拉氏有多牛!] , 绿色文库网 2019年6月24日 </ref>
 叶赫是肃慎(女真族)最古老的氏族部落之一,因分布于叶赫河(吉林省四平市铁东区境内)得名,分同姓叶赫和异姓叶赫。叶赫部落号称叶赫那拉部。
+
 
 +
叶赫那拉氏族谱的收藏以辽宁省为最多,吉林省次之,还有一些善本族谱收藏于[[北京]]等地[[图书馆]]中,现存大约十几部。研究叶赫那拉氏族谱对研究清初历史及开发叶赫满族地区旅游资源都有较大意义。
 +
 
 +
==姓氏介绍==
 +
  叶赫那拉氏及金朝贵族,原在今吉林省、伊通河流域。16[[世纪]]初,南迁开原北,后又移叶赫河,故称叶赫部,视星根达尔汉为叶赫纳喇氏始祖,即叶赫那拉氏。
 +
 
 +
=== 名称意思===
 +
 叶赫是肃慎(女真族)最古老的氏族部落之一,因[[ 分布]] 于叶赫河(吉林省四平市铁东区境内)得名,分同姓叶赫和异姓叶赫。叶赫部落号称叶赫那拉部。
  
 
 关于叶赫那拉氏的起源,有一个故事:
 
 关于叶赫那拉氏的起源,有一个故事:
  
 相传元末明初的时节,在东北的叶赫河边,叶赫那拉家族便已世居在此。但是某一天,草原上忽然燃起了烽烟,叶赫那拉家族与来犯的爱新觉罗家族之间发生了一场激烈的攻防战。
+
 相传元末明初的时节,在东北的叶赫河边,叶赫那拉家族便已世居在此。但是某一天,草原上忽然燃起了烽烟,叶赫那拉家族与来犯的[[ 爱新觉罗家族]] 之间发生了一场激烈的攻防战。
  
 当时,爱新觉罗家族的头领为了使叶赫那拉氏臣服,就指着大地说道:"我们是大地上最尊贵的金子("爱新觉罗"就是"金子"的意思)!"而叶赫那拉的首领听后则发出一阵大笑,他指着天上的太阳说道:"金子算什幺,我们姓它!"爱新觉罗的头领在言语上并没有讨到便宜,于是恼羞成怒,下令立刻发动战争。但是叶赫那拉的子民也不甘示弱,双方就在叶赫城外开战。最后,叶赫那拉氏打败了爱新觉罗氏,并成为当时东北最大的一支部落。从此,叶赫那拉氏也就成为了满族大姓,也是起源较早的姓氏之一。
+
 当时,爱新觉罗家族的头领为了使叶赫那拉氏臣服,就指着大地说道:"我们是大地上最尊贵的金子("爱新觉罗"就是"金子"的意思)!"而叶赫那拉的首领听后则发出一阵大笑,他指着天上的太阳说道:"金子算什幺,我们姓它!"爱新觉罗的头领在言语上并没有讨到便宜,于是恼羞成怒,下令立刻[[ 发动]] 战争。但是叶赫那拉的子民也不甘示弱,双方就在叶赫城外开战。最后,叶赫那拉氏打败了爱新觉罗氏,并成为当时东北最大的一支部落。从此,叶赫那拉氏也就成为了满族大姓,也是起源较早的姓氏之一。
  
 到了明末,叶赫那拉部与爱新觉罗之间再度爆发了大战,叶赫那拉部却不幸败给了爱新觉罗。从此不仅草原上的形势骤变,就连日后入主中原的天子都变成了爱新觉罗氏了。
+
 到了明末,叶赫那拉部与爱新觉罗之间再度爆发了大战,叶赫那拉部却不幸败给了[[ 爱新觉罗]] 。从此不仅草原上的形势骤变,就连日后入主中原的天子都变成了爱新觉罗氏了。
  
 
 由于当时的战争相当激烈,双方死伤惨重,某些野史上甚至说努尔哈赤曾经深恐叶赫那拉的报复。努尔哈赤当年派了额亦都对抗叶赫将领布斋的来攻,结果布斋战败,建州人把布斋的尸体劈成两半,一半归还叶赫,一半留在建州,从此建州与叶赫结下不共戴天之仇。而努尔哈赤从此认为"灭建州者必为叶赫"。
 
 由于当时的战争相当激烈,双方死伤惨重,某些野史上甚至说努尔哈赤曾经深恐叶赫那拉的报复。努尔哈赤当年派了额亦都对抗叶赫将领布斋的来攻,结果布斋战败,建州人把布斋的尸体劈成两半,一半归还叶赫,一半留在建州,从此建州与叶赫结下不共戴天之仇。而努尔哈赤从此认为"灭建州者必为叶赫"。
行 52: 行 51:
 
 不过,蔡东番的《清史演义》里头讲说努尔哈赤修堂子挖出一个碑,上头有几个字,"灭建州者叶赫",清朝后来果然就灭在叶赫手里头。慈禧太后是叶赫那拉氏,光绪那个皇后也是叶赫那拉氏。但满文、汉文、朝鲜文的文献尚无修堂子挖出石碑的相关记载,至于后来慈禧太后是叶赫那拉氏,光绪的皇后也是叶赫那拉氏,这似乎是一种冥冥当中的历史巧合。
 
 不过,蔡东番的《清史演义》里头讲说努尔哈赤修堂子挖出一个碑,上头有几个字,"灭建州者叶赫",清朝后来果然就灭在叶赫手里头。慈禧太后是叶赫那拉氏,光绪那个皇后也是叶赫那拉氏。但满文、汉文、朝鲜文的文献尚无修堂子挖出石碑的相关记载,至于后来慈禧太后是叶赫那拉氏,光绪的皇后也是叶赫那拉氏,这似乎是一种冥冥当中的历史巧合。
  
折叠 姓氏分布
+
=== 姓氏分布===
 其后代分布甚广。清朝钦定《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纳喇氏"为满洲著姓,其氏族散处于叶赫、乌拉、哈达、辉发及各地方,虽系一姓,各自为族"。其各地方包括尼马察、张、科尔沁、长白山、伊巴丹、伊兰费尔塔哈、布尔哈图、伊哈里、扎库木。本词条主要指明末居住在叶赫部的纳喇氏,在努尔哈赤征服与招抚下迁居到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境内)。以后跟随努尔哈赤、皇太极征占四方,为满族的形成和清朝的建立创造了必备条件。顺治元年(1644年)纳喇氏大部分入关,定居北京并派遣到各地驻防。
+
 其后代分布甚广。清朝钦定《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纳喇氏"为满洲著姓,其氏族散处于叶赫、[[ 乌拉]] 、哈达、辉发及各地方,虽系一姓,各自为族"。其各地方包括尼马察、张、科尔沁、长白山、伊巴丹、伊兰费尔塔哈、布尔哈图、伊哈里、[[ 扎库木]] 。本词条主要指明末居住在叶赫部的纳喇氏,在努尔哈赤征服与招抚下迁居到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境内)。以后跟随努尔哈赤、皇太极征占四方,为满族的形成和清朝的建立创造了必备条件。顺治元年(1644年)纳喇氏大部分入关,定居北京并派遣到各地驻防。
  
折叠编辑本段 族谱概况
+
== 族谱概况==
折叠 修谱缘由
+
=== 修谱缘由===
 纵观满族宗谱,其序言中都有"追本溯源,光宗耀祖,以谕后人;正人伦,明孝悌"的内容,这与汉族编纂谱书的缘由是相同的。叶赫那拉氏族谱也不例外。
+
 纵观满族宗谱,其序言中都有"追本溯源,光宗耀祖,以谕后人;正人伦,明孝悌"的[[ 内容]] ,这与汉族编纂谱书的缘由是相同的。叶赫那拉氏族谱也不例外。
  
 如:《叶赫纳兰氏族谱》辑谱人常安在族谱原序中说:"念一族之中,人以远近而分,情以亲疏而别。丁繁户众,有见面不识其支派,不辨其名字者,不为谱以记之,必致喜不以相应,威无以相关,迟之又久,不流为陌路者几希矣。将何以笃周亲而敦伦纪哉?既如生男命名之际,恐干犯名讳,请问族中老人,有知者,亦有不知者。有不待问即命名,将来代远年湮,必致茫然莫辨。干犯者在所不免。则纂辑族谱,其事顾不容己"。
+
 如:《叶赫纳兰氏族谱》辑谱人常安在族谱原序中说:"念一族之中,人以远近而分,情以亲疏而别。丁繁户众,有见面不识其支派,不辨其[[ 名字]] 者,不为谱以记之,必致喜不以相应,威无以相关,迟之又久,不流为陌路者几希矣。将何以笃周亲而敦伦纪哉?既如生男命名之际,恐干犯名讳,请问族中老人,有知者,亦有不知者。有不待问即命名,将来代远年湮,必致茫然莫辨。干犯者在所不免。则纂辑族谱,其事顾不容己"。
  
 又如《那氏族谱》叙言中说:"深虑代远年湮,所有祖宗遗留之规矩礼法渐至失传,湮没无闻,乃发起修谱。宗弟应铎等实赞成之,乃追溯羊山公以下世系表、坟墓图以及冠婚丧祭名仪注叙述一编,虽不能成为信史,而使后人知其来由,自以继往古,而来开也,亦不过礼失而求诸野"。
+
 又如《那氏族谱》叙言中说:"深虑代远年湮,所有祖宗遗留之[[ 规矩]] 礼法渐至失传,湮没无闻,乃发起修谱。宗弟应铎等实赞成之,乃追溯羊山公以下世系表、坟墓图以及冠婚丧祭名仪注叙述一编,虽不能成为信史,而使后人知其来由,自以继往古,而来开也,亦不过礼失而求诸野"。
  
 《叶赫那拉氏羊公墓表》亦写道:"饮水思源,受恩图报,而况始迁之祖,其坟墓所在,虽代远年湮鞠为茂草,而报本追远之思岂有既哉!吾乡那氏为叶赫嫡派,本姓那拉……"。这些都渗透着汉族传统的儒家思想,随着时代的推移,汉族的影响愈来愈重,直至清朝灭亡之后,八旗制度解体,满族并未终止纂修谱书。
+
 《叶赫那拉氏羊公墓表》亦写道:"饮水思源,受恩图报,而况始迁之祖,其坟墓所在,虽代远年湮鞠为茂草,而报本追远之思岂有既哉!吾乡那氏为叶赫嫡派,本姓那拉……"。这些都渗透着汉族传统的儒家思想,随着时代的推移,汉族的影响愈来愈重,直至[[ 清朝]] 灭亡之后,八旗制度解体,满族并未终止纂修谱书。
  
折叠 修谱原因
+
=== 修谱原因===
 另外,叶赫族谱的编纂与其它满族族谱一样,还有更为重要的原因即:第一,在清朝的八旗制度中,宗谱是官职承袭的重要凭证;第二,满族宗谱是表明人丁身份、地位的主要证明;第三,清朝皇帝倡导修谱。乾隆皇帝敕谕编纂《通谱》,助长了满族修谱之风。①
+
 另外,叶赫族谱的编纂与其它满族族谱一样,还有更为重要的原因即:第一,在清朝的八旗[[ 制度]] 中,宗谱是官职承袭的重要凭证;第二,满族宗谱是表明人丁身份、地位的主要证明;第三,清朝皇帝倡导修谱。乾隆皇帝敕谕编纂《通谱》,助长了满族修谱之风。①
  
折叠 主要收藏地
+
=== 主要收藏地===
 叶赫那拉氏族以辽宁省为最多,吉林省次之,再者北京一些图书部门亦存有许多善本族谱,总计约十几部。
+
 叶赫那拉氏族以辽宁省为最多,吉林省次之,再者北京一些[[ 图书]] 部门亦存有许多善本族谱,总计约十几部。
 +
== 相关视频 ==
 +
<center>
 +
{{#iDisplay:i0721vzz29e|480|270|qq}}
 +
<center>爱新觉罗氏和叶赫那拉氏的恩怨, 300年前的誓言, 300年后得到实现</center>
 +
</center>
 +
== 参考资料 ==
 +
[[Category:650 中國史料]]

於 2023年1月27日 (五) 09:16 的最新修訂

葉赫那拉氏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中文名稱;葉赫那拉氏

別名;原系明末海西女真扈倫四部之一葉赫部的王族

國籍; 中國

民族;滿族

出生地;因分布於葉赫河(今吉林省四平市鐵東區境內)得名

主要成就;葉赫是肅慎(女真族)最古老的氏族部落之一

代表人物;納蘭明珠,納蘭性德,慈禧太后,隆裕太后等

滿語;yehe nara hala

葉赫那拉氏原系明末海西女真扈倫四部之一葉赫部的氏族,葉赫那拉氏族譜與所有滿族族譜一樣,均滲透着漢族傳統的儒家影響,它既是官職承襲的重要憑證,亦為表明身份地位的證明。[1]

葉赫那拉氏族譜的收藏以遼寧省為最多,吉林省次之,還有一些善本族譜收藏於北京等地圖書館中,現存大約十幾部。研究葉赫那拉氏族譜對研究清初歷史及開發葉赫滿族地區旅遊資源都有較大意義。

姓氏介紹

葉赫那拉氏及金朝貴族,原在今吉林省、伊通河流域。16世紀初,南遷開原北,後又移葉赫河,故稱葉赫部,視星根達爾漢為葉赫納喇氏始祖,即葉赫那拉氏。

名稱意思

葉赫是肅慎(女真族)最古老的氏族部落之一,因分布於葉赫河(吉林省四平市鐵東區境內)得名,分同姓葉赫和異姓葉赫。葉赫部落號稱葉赫那拉部。

關於葉赫那拉氏的起源,有一個故事:

相傳元末明初的時節,在東北的葉赫河邊,葉赫那拉家族便已世居在此。但是某一天,草原上忽然燃起了烽煙,葉赫那拉家族與來犯的愛新覺羅家族之間發生了一場激烈的攻防戰。

當時,愛新覺羅家族的頭領為了使葉赫那拉氏臣服,就指着大地說道:"我們是大地上最尊貴的金子("愛新覺羅"就是"金子"的意思)!"而葉赫那拉的首領聽後則發出一陣大笑,他指着天上的太陽說道:"金子算什幺,我們姓它!"愛新覺羅的頭領在言語上並沒有討到便宜,於是惱羞成怒,下令立刻發動戰爭。但是葉赫那拉的子民也不甘示弱,雙方就在葉赫城外開戰。最後,葉赫那拉氏打敗了愛新覺羅氏,並成為當時東北最大的一支部落。從此,葉赫那拉氏也就成為了滿族大姓,也是起源較早的姓氏之一。

到了明末,葉赫那拉部與愛新覺羅之間再度爆發了大戰,葉赫那拉部卻不幸敗給了愛新覺羅。從此不僅草原上的形勢驟變,就連日後入主中原的天子都變成了愛新覺羅氏了。

由於當時的戰爭相當激烈,雙方死傷慘重,某些野史上甚至說努爾哈赤曾經深恐葉赫那拉的報復。努爾哈赤當年派了額亦都對抗葉赫將領布齋的來攻,結果布齋戰敗,建州人把布齋的屍體劈成兩半,一半歸還葉赫,一半留在建州,從此建州與葉赫結下不共戴天之仇。而努爾哈赤從此認為"滅建州者必為葉赫"。

不過,蔡東番的《清史演義》裡頭講說努爾哈赤修堂子挖出一個碑,上頭有幾個字,"滅建州者葉赫",清朝後來果然就滅在葉赫手裡頭。慈禧太后是葉赫那拉氏,光緒那個皇后也是葉赫那拉氏。但滿文、漢文、朝鮮文的文獻尚無修堂子挖出石碑的相關記載,至於後來慈禧太后是葉赫那拉氏,光緒的皇后也是葉赫那拉氏,這似乎是一種冥冥當中的歷史巧合。

姓氏分布

其後代分布甚廣。清朝欽定《八旗滿洲氏族通譜》記載:納喇氏"為滿洲著姓,其氏族散處於葉赫、烏拉、哈達、輝發及各地方,雖系一姓,各自為族"。其各地方包括尼馬察、張、科爾沁、長白山、伊巴丹、伊蘭費爾塔哈、布爾哈圖、伊哈里、扎庫木。本詞條主要指明末居住在葉赫部的納喇氏,在努爾哈赤征服與招撫下遷居到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境內)。以後跟隨努爾哈赤、皇太極征占四方,為滿族的形成和清朝的建立創造了必備條件。順治元年(1644年)納喇氏大部分入關,定居北京並派遣到各地駐防。

族譜概況

修譜緣由

縱觀滿族宗譜,其序言中都有"追本溯源,光宗耀祖,以諭後人;正人倫,明孝悌"的內容,這與漢族編纂譜書的緣由是相同的。葉赫那拉氏族譜也不例外。

如:《葉赫納蘭氏族譜》輯譜人常安在族譜原序中說:"念一族之中,人以遠近而分,情以親疏而別。丁繁戶眾,有見面不識其支派,不辨其名字者,不為譜以記之,必致喜不以相應,威無以相關,遲之又久,不流為陌路者幾希矣。將何以篤周親而敦倫紀哉?既如生男命名之際,恐干犯名諱,請問族中老人,有知者,亦有不知者。有不待問即命名,將來代遠年湮,必致茫然莫辨。干犯者在所不免。則纂輯族譜,其事顧不容己"。

又如《那氏族譜》敘言中說:"深慮代遠年湮,所有祖宗遺留之規矩禮法漸至失傳,湮沒無聞,乃發起修譜。宗弟應鐸等實贊成之,乃追溯羊山公以下世系表、墳墓圖以及冠婚喪祭名儀注敘述一編,雖不能成為信史,而使後人知其來由,自以繼往古,而來開也,亦不過禮失而求諸野"。

《葉赫那拉氏羊公墓表》亦寫道:"飲水思源,受恩圖報,而況始遷之祖,其墳墓所在,雖代遠年湮鞠為茂草,而報本追遠之思豈有既哉!吾鄉那氏為葉赫嫡派,本姓那拉……"。這些都滲透着漢族傳統的儒家思想,隨着時代的推移,漢族的影響愈來愈重,直至清朝滅亡之後,八旗制度解體,滿族並未終止纂修譜書。

修譜原因

另外,葉赫族譜的編纂與其它滿族族譜一樣,還有更為重要的原因即:第一,在清朝的八旗制度中,宗譜是官職承襲的重要憑證;第二,滿族宗譜是表明人丁身份、地位的主要證明;第三,清朝皇帝倡導修譜。乾隆皇帝敕諭編纂《通譜》,助長了滿族修譜之風。①

主要收藏地

葉赫那拉氏族以遼寧省為最多,吉林省次之,再者北京一些圖書部門亦存有許多善本族譜,總計約十幾部。

相關視頻

愛新覺羅氏和葉赫那拉氏的恩怨, 300年前的誓言, 300年後得到實現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