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吴与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吴与弼

吴与弼(1391~1469年):初名梦祥、长弼,字子傅(一作子传),号康斋,明崇仁县莲塘小陂(今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东来乡)人。崇仁学派创立者,明代学者、诗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在清代黄宗羲的《明儒学案》一书中,《崇仁学案》位列第一,吴与弼为《崇仁学案》的第一人,显示了吴与弼在明代学术思想界的重要地位。

人物生平

吴与弼的先祖吴兢为唐朝汴州人,唐睿宗时为朝廷议大夫。吴兢的七世孙吴宣,迁居抚州。吴与弼的高祖吴景南,擅长诗赋,元代理学大儒吴澄曾为其诗集作序。曾祖吴审,"博学、诗藻清丽"。祖父吴泾,迁居崇仁。父亲吴溥,官到国子监司业,著有《古崖集》。出生于这样的家庭,对吴与弼的教育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吴与弼六岁入学,七岁学对句,八、九岁在乡学读书时,即已崭露头角,对文学、天文、律历、医卜均有所学。十六岁学诗赋,十八岁习以科举之业。业永乐已丑年,他年方十九,赴京侍奉时任国子监司业的父亲,得拜明代"三杨"之一的冼马杨溥为师。其时,在其父任所获读朱熹所编之《伊洛渊源录》,自谓"睹道统一脉之传","于是思自奋励,窃慕向焉,而尽焚当时举子文字,誓必至乎圣贤而后已"。谢绝与人交往,独处小楼二年,专心攻读《四书》、《五经》和洛学(以北宋哲学家、教育家程颢兄弟为首的学派)、闽学(以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为首的学派)两个学派的语录,无意进入仕途,决心以讲授理学,传播程、朱哲学思想为己任。

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吴与弼奉父母之命返乡完婚。在乡里,他一切行动都遵守儒家的礼仪规范。每次到京探望父亲,穿的都是布衣旧鞋。中年以后,家境日贫,他亲自下田耕作,自食其力。对不义之举,一概不为;对不义之财,一概不取。所以,四方求学者络绎不绝,他都谆谆教诲。甚至招待学生食宿,以此远近闻名。其学生胡九韶说:"惟先生遇患难仍能学习、进益,别的人则不免意志颓唐而懒怠下去"。

桃李芬芳

吴与弼不仅是明初一位著名的理学家,而且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在中国历史上,他是第一个提出"劳动与读书相结合"的人,其"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的理论,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吴与弼教学,"本之以小学、四书,持之以躬行实践",常用程子的话勉励学生说:"当以圣(圣人)为志;言学,当以道(指法则、规律)为志。然进修不可躐等(越级),必先从事于小学,以立其基;然后进乎大学,以极夫体用之全。"要求学生循序渐进,打好基础;不要好高骛远,一步登天。

吴与弼主张言传身教、因材施教、启发引导、为人师表,把"天理"、"居敬"、"践行"作为自己日常行为的规范。他的教学方法与众不同,和学生一起劳动,一起生活,在劳动中讲学,在劳动中授教,在劳动中悟"道"。他一生讲学乡间,躬耕食力,粗衣蔽履,饭粝蔬豆,将生活性、实践性、道德性融为一体,用"理"来检点日常行为,自我教育,自我反思。他认为"痛省身心,精察物理",是通向"天道"的阶梯。

从其学者数百人,不少学生均成为后来的名人学者,如胡居仁、陈献章、娄谅、胡九韶、车泰、罗伦、谢复、周文、杨杰、饶烈等笃学之士。其弟子后又分成两派,陈献章得其"静观涵养",遂开白沙学派之宗;胡居仁、娄谅等"得其笃志力行",遂启余干之学。于此可见其历史影响之大。与弼品德高洁,襟怀坦白,不计个人恩怨,而学识渊博,人称"康斋先生"。

主要著作

吴与弼重求心得,"不事著述",故其著作不多,主要有语录体之《日录》一卷。今有明末崇祯刻本《康斋文集》12卷。清康熙间将其《日录》汇入《广理学备考》,称《吴先生集》。文章效法欧(欧阳修)苏(苏洵父子),认为古文虽然平易,寓理却很精深。

他的诗文大都是积中发外之作,风格清明峻洁,曲折纡余,读了能使人自然兴起。有诗7卷,奏议、书信、杂著1卷,记、序、其它各1卷。其诗不下千首,绝句更具特色,诗文清新流畅,淳实近理。文集收入《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

历史评价

清人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对他评价说:"康斋倡导小陂,一禀宋人成说。言心,则以知觉而与理为二;言功夫,风静时存养,动时省察。……其相传一派,虽一斋、庄渠稍为转手,始不敢离此矩榘也。白沙出其门,然自叙所得,不关聘君,当为别派。于戏!推轮为大辂之始,增冰为积水所成,微康斋,焉得有后时之盛哉!" 在中国历史上,吴与弼第一个提出"劳动与读书相结合"。和学生一起劳动,一起生活,在劳动中讲学,在劳动中授教,在劳动中悟"道"。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倡导的"生活教育",正是源于吴与弼的这一教育思想。同时,吴与弼敢于挑战孔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重儒轻商思想,提出"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推动工农商贾儒学化,并造就了明代以来一大批学士放下身段经商,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儒商阶层,影响至今。

吴与弼及其所开创的"崇仁之学",对明代学术思潮的兴起具有"启明"的作用。同时,发生在明代的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文化下移,是由以王阳明为代表的思想家们推动并完成。而此前,吴与弼发儒学往工农商贾转向之端,推动中国文化教育发生了纵向的传递传播,使儒学由上而下走向社会下层民众,走向工农商贾,意义重大。加之,王阳明的老师又是吴与弼的弟子,由此众多专家学者均认为吴与弼创立的"崇仁之学"是第二次文化下移的发端。

吴与弼墓

吴与弼墓位于今江西省崇仁县六家桥乡曹坊熊家村西南高地上,为抚州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墓葬封土高1.5米,直径2米,墓前20米处立"望碑"两方,一镌"大明理学名儒吴康斋先生墓",一镌"聘君吴康斋先生墓"。冢前墓碑仅书"明吴康斋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