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吴印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吴印禅(1902年—1959年),字韬甫,江苏宿迁沭阳县人,我国著名的植物学家。

吴印禅照片来自网络

人物生平

吴印禅幼时家境贫寒,依靠其父教书微薄收入维持全家生活。他的父亲吴铁秋,是著名的教育工作者。在父亲影响教育下,他自幼勤奋好学。

1916年毕业于沭阳县立高等小学,以优异成绩考入江苏省立第八师范学校,1920年毕业,因学业优异,留校工作。

次年回沭阳县第一小学教书。他一边教书一边自学,特别酷爱生物学。

1925年就读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生物系,颇受导师青睐。

1928年毕业,同年9月被聘为中山大学生物系助教。

1934年五月(民国23年)由校长邹鲁派赴德国柏林植物园及植物博物馆学习,在著名教授路德维希.狄尔斯(L.Diels)指导下,从事植物区系研究,并在柏林植物博物馆从事研究工作。[1]

1940年回国,任中山大学生物系教授。

1941年至1945年任同济大学教授,兼任生物系主任,代理学院院长。

1946年 回中山大学任教,先后担任中山大学植物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副所长,中山大学副教务长。

1958年组织中山大学师生编写《广东植物志》,自任主编,先后纂写了100多万字的初稿,初步弄清了广东植物区系的组成和特点。

他先后担任过省科联、科普及科协常委,省植物学会理事长、广州市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

他编写过《植物分类学》讲义,并著有《广西大瑶山水龙骨科植物》等书。

1959年10月病逝。

专业成就

吴印禅早年从事蕨类植物研究,著有《广西大瑶山水龙骨科植物》。在德国学习期间,进行广西植物区系的研究,其成果《南方草本状补遗》陆续发表于1941年至1942年的德文植物学年鉴上,对华南的山茶科、木通科及虎耳草科植物进行了系统研究。同时,他把柏林植物博物馆收藏的1万多种中国植物标本,进行全面的纪录和绘图,以便日后返国继续开展研究工作。后来柏林植物博物馆毁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这部分资料的幸存就显得更加可贵。

吴印禅回国之后,致力于提高植物学的教学水平,编写了植物系统学,植物形态学和植物地理学的讲义,介绍了国际流行的植物学流派,结合中国的植物学实际,从而提高了植物学的教学质量。他编写的植物系统学被选为全国高校的-材(1961年版)。在中大教学时,经常率领学生到野外调查,先后多次到鼎湖山,英德滑水山、温塘山,封开的黑石顶林区调查植物区系和植被。

1954年,他在华南植物所亲自筹建植物学研究室,将原来单纯分类学研究机构发展为综合性研究所。与此同时,他又在中山大学生物系开展植物区系学、群落学、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等新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吴印禅知识渊博,尤其是在植物区系学方面造诣很深,他精通德文、英文和拉丁文。他编写的《植物分类学》是一部既具有高度科学系统性,又密切结合我国植物实际的讲义,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于1962年出版,文笔活泼,用词通俗,成为第一部由国人编著的综合性 大学生物系的植物学教科书,多年来为国内许多高等学校所采用。他早期从事蕨类植物研究,所著《广西大瑶山水龙骨科植物》一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大瑶山类植物区系的组成及地理分布概况,并附有精确插图,是当时我国一部很完善的植物区系图表。在中山大学任教期间,他撰写了多篇高水平高质量的论文,刊登在德国植物学年报上。1958年,他还承担了《广东植物志》的主编任务,在短短时间 内,拿出了几百万字的初稿。由此足见吴印禅科学知识之丰富,并能运用自如。

社会活动

吴印禅对教育事业忠心耿耿,兢兢业业地为祖国培养人才。他于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 当选为广州市人民代表,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省科联、科普、科协常委及植物学会理事长。他还是民盟广东省负责人之一,又负责筹建九三学社广东的组织,并担任主任委员。他的拼搏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人们学习的榜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