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周江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周江镇隶属于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位于五华县西南部,全镇总面积132.6平方千米(2017年),人口50353人(2017年)。山地面积25.9万亩,耕地22190亩,其中水田19366亩,旱地2824亩。

简介

周江镇隶属于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位于五华县西南部,全镇总面积132.6平方千米(2017年),山地面积 25.9万亩,耕地22190亩,其中水田19366亩,旱地2824亩。下辖2个居委会、22个村委会,399个村民小组。全镇人口50353人(2017年),其中非农业人口2770人,共设立基层党支部34个,党员1400人,其中农村党员1035人。

省道328、县道横周线及即将开通的岐棉公路贯穿境内。距县城(水寨)38公里,距梅州市136公里,是五华通往紫金的咽喉要道。[1]

历史

周江镇原称周潭约。解放后,行政机构名称和行政区域曾多次变更,曾分别称为周潭乡、周潭公社、周江区公所,1987年始称周江镇。

行政区划

周江镇下辖村:

新良村冰坎村甘茶村早成村龙肚村狮潭村联太村蓝坑村黄布村溪口村黄华村兰鱼村桂子村红源村曾洞村三河村九龙村等。

自然资源

周江镇属亚热带季风区,气温高、温度大,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21.2℃,年平均降雨量为1500-1600mm。大部分地区属于低山、丘陵区。

境内主要有钼矿、钨矿、铁矿、铅锌矿、瓷土、钾长石、稀土等较有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中兴河、九龙河、周江河等河流,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现有小水电个,装机容量达千瓦,仍有小水电可开发量千瓦。

旅游资源有省级自然保护区插天嶂和正在申报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缪培南将军故居。

经济概况

2005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04亿元,镇级财政收入318.6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045元,年递增8%;分别年递增8%、1.1%。农副产品生产的主要有烤烟、果蔗种植。现有五华县鼎乐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兴华农场、腾鹂绿色食品有限公司、联兴钾长石矿、新良铁矿等企业10多家。

周江镇将建设成为以发展劳动密集与资源密集工业业为主的五华县南部工业重镇。

目前已引进外资1.47亿元,项目22个。

基础建设

周江镇的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随着经济的发展日臻完善。日前基本的路网架构已经形成,交通设施配套齐全,省道328线、县道横周线、岐棉公路贯通全镇,实现了村村通公路且100%的镇到村公路实现了水泥硬底化。

97%以上的自然村实现了通机耕路,农村电网进行了全面改造,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移动信号已覆盖全镇。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配套完备,全镇有卫生院院2间、初中2间、小学27间。圩镇建设不断发展,近年开发了中兴宝玉园和鑫周商贸城。同时,引资准备兴建镇府前后文化广场。其次,周江民风淳朴,投资环境优越,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亲商、安商、富商”氛围浓郁。

招商引资

资源招商

该镇充分发挥水力资源、矿产资源丰富的优势,大打资源招商“牌”,创造优良的投资环境,引进资金1550万元对黄华铁扇关门、甘茶库尾、余洞、新良电站和百米扬程电站进行改造,龙堵电站也正在筹建中。

同时,引进资金3700万元对新良的铁矿、甘茶的铅锌矿进行开采,对洋塘山废矿进行回收及开发蓝坑石场等,增洞砖厂也已进入租用土地和筹建之中。

能人招商

该镇结合外出乡贤能人较多的优势,竭力做好“名人、能人”文章,积极开展好连心联谊活动,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投资环境,引进鼎乐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腾鹂绿色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兴华农场投资4500万元,在冰坎、蓝坑村发展八角、“百香果”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引进能人投资2500万元开发宝玉园商贸大厦和鑫周商贸城市场及宝兴实验学校。

五是引进嘉汉林业、康达木业、深国商投入投入1200万元种植速生经济林2.5万亩;引进福建老板在联太、黄布、三河、桂子、中兴等村两年投入100万元共种烤烟700亩;引进五华忆群酒业有限公司在增洞村集约300亩土地种植甘蔗。

文化遗产

周潭文昌祠

文祠,历来都是文化的象征,它和其他遗产一样,都是我国传统文化、宗教艺术、历史事件和社会活动的见证。

周江旧称周潭,早在清道光初年,周江人们便在桂子村建有周潭文祠,并在祠内设馆开课讲读,从此,整个周潭文风蔚起,人才辈出。由于历史原因和年久失修,原有的周潭文祠早已毁损。但周潭文祠在周江百姓的心中始终是文化的象征,是周江历史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和代表,它反映了周江人民生存、奋斗、发展的历史脉络和崇文重教的历史见证。上世纪90年代末,为了对历史遗产和历史文化的深入挖掘和保护利用,提炼其价值特色和文化内涵,培育旅游产业,促进经济的发展,周潭文祠筹建委员会大力发动民资民力,按照“科学规划、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理念,另择新址,依照旧样,历时四年整,重建了周江文昌新祠。

文祠的建成利用并获得县政府“文化遗产“认可,对于我镇合理开发和利用民间文化资源、塑造地域文化形象、确立和发展区域文化经济优势、增加旅游业的文化含量、利用民间文化资源开发文化产业、开拓文化市场等等,都具有十分独特的潜在价值和作用。文化遗产所体现的人文风貌以及亲和力、感染力、凝聚力将激励一代又一代周江人们。

同时,此次授牌将为大力宣传、保护文化遗产,提高全民文物保护意识,带动周江文物保护的申报工作,也为周江遗产保护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作出积极贡献。[2]

计划生育

该镇计划生育基础比较差,特别是在2004年被市、县戴上了后进“提醒注意”的帽子后,为坚决扭转被动局面,坚持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亲自抓班子、领导共同抓。我们积极通过调查研究,充分认识我镇计育落后现状的根源所在,提出:“狠下决心,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 的口号。

采用“三抓”的工作思路:

是抓政策宣传,提高农村婚育观念的认识水平。

充分利用有线电视、广播、张贴标语口号等形式,投资20多万元,镇村两级新建计育宣传栏22个和印制3万多份的宣传资料,出动宣传车到全镇22个村巡回宣传计生政策,把宣传资料下发至各农户,使计生政策深入民心,转变群众生育观念。

抓包村包户责任制,保证工作落到实处。

为了加大责任追究,落实包户责任制,我镇专门下发了周委发[2005]3号文《关于镇村(居)委干部包户责任制考核办法》,要求镇村干部做到6包,按照镇村、单位干部、党员直系亲属是计育对象的,必须带头落实相对手术,各村都能对号入座,自查自纠,以身作则,带头做好亲属思想工作,抓好措施落实,有效带动了其他计育对象措施的落实。

抓措施到位,促进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的实现。

积极采用集中服务活动和经常性常抓不懈、集中突击和村自为战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四术”落实和社会抚养费征收力度;五年共落实“四术”2709例,其中结扎890例,上环1819例,人流引产41例,征收社会抚养费200万元,较好地完成了县下达给我镇的人口控制指标。2005年实现了摘帽达标的目标。

相关视频

周江镇专题2016年总结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