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周简王」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Template:Infobox 先秦人物 |名稱=周簡王 |圖像= |圖說= |別稱= |姓=姬 |氏= |名=夷 |字= |別名= |別字= |諡號= |時代=周朝 |國家= |身份…”)
 
(removed Category:周姓 using HotCat
 
(未顯示由 5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10 次修訂)
行 1: 行 1:
 
{{Template:Infobox 先秦人物
 
{{Template:Infobox 先秦人物
|名 =周
+
|名 =周
| 像=
+
| 像=[[File:周简王.jpg|缩略图|
| 圖說=
+
居中|[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5577025989&di=ed4c95061cd60f1306487f0c53c164e6&imgtype=0&src=http%3A%2F%2Fimg.zwbk.org%2Fbaike%2Fspic%2F2011%2F03%2F15%2F20110315042730326_2241.jpg 原图链接]]]
| 別稱=
+
| 图说=
 +
| 别称=
 
|姓=姬
 
|姓=姬
 
|氏=
 
|氏=
 
|名=夷
 
|名=夷
 
|字=
 
|字=
| 名=
+
| 名=
| 字=
+
| 字=
|諡 =
+
|諡 =
| 代=周朝
+
| 代=周朝
| 家=
+
| 家=
|身份= 周天子
+
|身份= 周天子
 
|出生日期=
 
|出生日期=
 
|逝世日期=前572年
 
|逝世日期=前572年
行 22: 行 23:
 
|妾=
 
|妾=
 
|夫=
 
|夫=
|子女=周
+
|子女=周
 
|太子=
 
|太子=
 
|都城=洛邑
 
|都城=洛邑
行 28: 行 29:
 
|墓葬=
 
|墓葬=
 
}}
 
}}
'''周簡王'''({{bd||?|前572年|catIdx=J}}),[[姓]]'''[[ 姬姓|姬]]''' ,名'''夷''',為[[周定王]]之子。在位14年,此期間晋、楚、秦,宋、郑等国相互攻伐不止,吴国兴起,攻入楚国,幾乎亡楚。前572年九月,周王夷病死,諡号为简王。
+
=='''[[ 周简王]]'''==
  
 在位期间执政为[[ 襄公]]、[[ 康公]]、[[周公楚]]、[[尹武公]]。
+
'''[[周简王]]'''({{bd||?|前572年|catIdx=J}}),姓'''[[姬姓|姬]]''',名'''[[夷]]''',为[[周定王]]之子。
 +
 
 +
在位14年,此期间[[晋]]、[[楚]]、[[秦]],[[宋]]、[[郑]]等国相互攻伐不止,[[吴国]]兴起,攻入[[楚国]],几乎亡楚。前572年九月,[[周王夷]]病死,諡号为[[简王]]。
 +
 
 +
 在位期间执政为[[ 襄公]]、[[ 康公]]、[[周公楚]]、[[尹武公]]。
  
 
 子[[周灵王]]、[[儋季]]。
 
 子[[周灵王]]、[[儋季]]。
  
== 在位年 西曆 照表 ==
+
=='''人物生平'''==
 +
 
 +
[[周简王]]在位时,[[周天子]]权威已经荡然无存,故其本人也无要事可述。但这时,除了[[晋]]、[[楚]]、[[秦]]、[[宋]]、[[郑]]等国相互攻伐不止以外,位于东南地区的[[吴国]]兴起,屡次攻入[[楚国]],卷入了[[春秋混战]]的行列。
 +
 
 +
在[[晋国]],[[晋景公]]为[[赵朔]]平了反,派人请来[[程婴]]和尚未成年的[[赵武]],并允许[[程婴]]带兵攻杀了[[屠岸贾]],灭了屠家一族,为赵氏一门复了仇。[[赵武]]成年后,袭父职,又为[[晋国]]重臣。这时,[[程婴]]却拜别大家,对[[赵武]]说:“当年下宫之难,我所以没有尽忠死节,是为了抚育你,为赵家保住后代。如今你赵氏一门大仇已报,冤屈已伸,你也袭职立业,我应该报答令尊大人的知遇之恩和老友[[公孙杵臼]]的一片赤诚之心了。”说完就自杀了。[[赵武]]十分哀痛,为他服丧3年,每年春、秋两季都去祭祀他的坟墓。
 +
 
 +
[[周简王]]十一年(公元前575),长期争霸的[[晋]]、[[楚]]两国,在[[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展开的一次大战。[[晋国]]经鞍之战而制服大国齐,与[[楚国]]势均力敌。
 +
 
 +
[[周简王]]七年,在宋大夫[[华元]]调停下,[[晋]]、[[楚]]弭兵议和,实则蓄积力量,等待时机,以利新的争霸决战。[[晋国]]乘楚背弃[[秦国]]之机,击败[[秦国]]于[[麻隧]](今[[陕西泾阳]]北),暂时解除侧背威胁;又以会盟方式巩固与[[吴国]]的联盟,形成南北策应以对楚之势。[[楚国]]亦置弭兵之盟于不顾,于[[周简王]]十年出兵进攻[[郑]]、[[卫]],对[[郑]]软硬兼施,迫其叛[[晋]]附[[楚]]。次年春,[[郑]]发兵攻宋,全歼抗郑之宋军于[[勺陵]](今[[河南宁陵]]南)。由是,保宋图郑或保郑图宋,便成为[[晋]]、[[楚]]争夺[[中原]]霸权的焦点。此时,[[晋国]]虽有内部不睦之忧,仍排除晋卿士燮留外患以警内忧的主张,决定不失争霸良机,兴师伐郑以救宋,进而与楚决战,重振[[晋国]]霸业。
 +
 
 +
当年四月,[[晋厉公]]为防止郑军阻遏晋军渡河水([[黄河]]),急令与晋结盟的[[卫国]]派兵先趋[[鸣雁]](今[[河南杞县]]北),威胁郑军侧背,使其不敢北进。又分遣新军主将郤犫、大夫栾黶联络[[齐]]、[[鲁]]、[[卫]]等国出兵会集郑地鄢陵。随即令下军副将[[荀罃]]留守国内,[[晋厉公]]亲自统领大军南下,按上、中、下、新四军编成:[[栾书]]为中军元帅,指挥全军,[[士燮]]为副将;[[郤锜]]为上军主将;[[荀偃]]为副将;[[韩厥]]为下军主将;[[郤至]]为新军副将;[[厉公]]率公族亲兵居中军。[[楚共王]]得知晋军攻郑,亦亲率楚军及夷兵救郑,按左、中、右三军编成:[[司马子]]反为中军将,指挥三军;[[令尹子]]重为左军将;[[右尹子]]辛为右军将;[[楚王]]率左、右两“广”(每“广”30乘)亲兵戎车居中军。楚军由[[申邑]](今[[河南南阳]]北)出[[方城]](起自[[今河南叶县]]西南,沿东南走向至[[泌阳]]东北的一条长城),向北疾进,迅速与郑成公所率郑军会合,企图在[[齐]]、[[鲁]]、[[卫]]三国之军到达鄢陵之前与晋展开决战,以优势兵力制胜。五月,晋军渡过河水,虽然[[士燮]]力主退兵,[[晋厉公]]及栾书等多数军将仍坚持既定决心,催军前进,于六月进抵[[鄢陵]]。是时,[[齐]]、[[鲁]]、[[卫]]三国之军尚在途中,而楚军及夷、郑之兵已迎头赶至战地。
 +
 
 +
六月二十九日,楚军不顾兵忌晦日作战,利用晨雾掩护,先机迫近晋军营垒布阵,造成有利于己的战场态势。晋军统帅栾书自知兵力单薄,且受楚军之逼,主张先避其锋,固营坚守,待诸侯援军到达,以优势兵力转取攻势,乘楚军后退而击破之。[[郤至]]则认为楚军将帅不和,郑军阵势不整,夷兵不能成阵,且部伍混杂,纪律松懈,彼此观望后顾,没有战斗意志,力主不待援军而速决取胜。[[晋厉公]]鉴于固守待援尚需时日,则战场情势难以逆料,而乘楚军之隙迅速展开决战,虽兵力不及楚军,亦可获胜,乃弃栾书之谋而从郤至之见。又采纳[[士燮]]之子[[士匄]]之谋,在营内填井平灶,扩大空间,就地列阵,既可摆脱不能出营布阵的困境,又能隐蔽自己的部署调整。当[[楚共王]]登巢车(了望车)观察晋军情况时,陪伴于侧的晋旧臣[[伯州犂]]仅告知晋军动向而不设谋。楚旧臣苗贲皇伴[[晋厉公]]观察楚军阵势,针对楚军精锐集于中军,建议分晋中军之锐加强两翼,先击破楚左、右军,尔后合力围歼其中军。[[晋厉公]]及栾书即决定以上军及中军之一部攻楚实力较强的左军,以下军、新军及中军之另一部攻楚实力较弱的右军及郑兵,以护卫[[厉公]]的栾(栾书)、范(士燮)二卿族之家兵引诱楚军。
 +
 
 +
晋军先发制人,开营攻击,绕开营前泥沼,沿两侧而进。[[楚共王]]见[[晋厉公]]所在中军兵力薄弱,且[[晋厉公]]乘车陷于泥沼,乃率王族亲兵戎车攻[[厉公]]。[[栾书]]欲救[[厉公]]于危急,为其子[[栾针]]制止,仍保持全军指挥不乱。[[晋公]]族大夫[[魏锜]]以箭射中[[楚王]]左目,迫其后退,晋军恢复攻势。楚军得知[[共王]]负伤,军心动摇,锐气大减。楚右军及郑兵在晋重兵攻击下,力不能支,迅即溃退。楚中军及左军受此影响,亦向后退却。楚军在败退中阵势大乱,晋军乘胜全线追击。郤至率新军追楚"王卒",三遇[[楚王]]而趋避,又协同[[韩厥]]所率下军追郑军,恪守不辱伤国君之礼,纵[[郑成公]]撤旗逃遁。楚右军及郑军已溃不成军,而楚左军仍边退边战,直至天黑见星犹鼓勇不止。晋军在追击中俘楚[[公子茷]],至日暮时进迫楚军于颍水北岸。[[楚共王]]以精锐之"[[王卒]]"奋力抵御,精于射艺的养由基连发两箭均射中晋卒,[[叔山冉]]抓[[晋卒]]以投而折车轼,晋军为之震慑,兼因天色已晚,乃停止进攻。
 +
 
 +
双方激战整日,楚军虽失利,主力尚未大伤。是夜,楚军修缮兵器,补充兵卒,拟于明日再战。晋军更不示弱,故纵楚俘,将晋加紧备战,次日决胜的消息宣告于楚军。[[楚共王]]欲召[[子反]]商议应敌之策,及见[[子反]]醉酒不能议事,自料再战难于取胜;又恐援晋诸侯军于次日到达,楚以劣势之兵必受惨重损失,若[[吴国]]乘其敝而袭楚,则更有社稷之危,乃趁夜率军南撤。晋军于次日进入楚营,休整三日,尔后旋师。至战斗结束,仅齐军到达战场。楚军退至瑕,[[子反]]愧于失职而自杀。
 +
 
 +
此役,楚在不利的战略形势下与晋展开决战已是失策,在有利的战场态势下未能抓住战机出击又是败着。唯[[楚共王]]“知难而退”,趁夜撤军,保全楚军主力,为明智之举。晋军根据楚军阵势及地形特点,当机决策,及时改变部署,灵活使用兵力,以典型的两翼攻击战法制胜,反映出春秋中期野战进攻战术的长足发展。而晋将战中修“礼”,未对楚军作彻底打击,固属春秋时代观念的局限,不足为训。
 +
 
 +
=='''史籍记载'''==
 +
 
 +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ref>[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shiji/sj_004.htm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国学网</ref>
 +
 
 +
== 在位年 西曆 照表 ==
 
<div class="NavFrame" style="clear: both; border: 1px solid #999; margin: 0.5em auto;">
 
<div class="NavFrame" style="clear: both; border: 1px solid #999; margin: 0.5em auto;">
<div class="NavHead" style="background-color: #CCCCFF; font-size: 100%; border-left: 3em soli; text-align: center; font-weight: bold;">在位年 西曆 照表
+
<div class="NavHead" style="background-color: #CCCCFF; font-size: 100%; border-left: 3em soli; text-align: center; font-weight: bold;">在位年 西曆 照表
 
</div>
 
</div>
 
<div class="NavContent" style="padding: 1em 0 0 0; font-size: 100%; text-align: center;">
 
<div class="NavContent" style="padding: 1em 0 0 0; font-size: 100%; text-align: center;">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
 
|-
!周 王||元年||2年||3年||4年||5年||6年||7年||8年||9年||10年
+
!周 王||元年||2年||3年||4年||5年||6年||7年||8年||9年||10年
 
|-
 
|-
 
!西元
 
!西元
行 49: 行 78:
 
|[[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
 
|[[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
 
|-
 
|-
!周 王||11年||12年||13年||14年
+
!周 王||11年||12年||13年||14年
 
|colspan="6" rowspan="3"|
 
|colspan="6" rowspan="3"|
 
|-
 
|-
行 58: 行 87:
 
|[[丙戌]]||[[丁亥]]||[[戊子]]||[[己丑]]
 
|[[丙戌]]||[[丁亥]]||[[戊子]]||[[己丑]]
 
|}
 
|}
 +
 +
==参考资料==
 +
 +
[[Category:東周軍政人物]]
 +
[[Category:周朝人物]]

於 2019年12月3日 (二) 15:43 的最新修訂

周簡王
時代 周朝
身份 東周天子
逝世日期 前572年
在位年代 前585年—前572年
周定王
子女 周靈王
都城 洛邑

周簡王

周簡王(?-前572年),姓,名,為周定王之子。

在位14年,此期間等國相互攻伐不止,吳國興起,攻入楚國,幾乎亡楚。前572年九月,周王夷病死,諡號為簡王

在位期間執政為單襄公劉康公周公楚尹武公

周靈王儋季

人物生平

周簡王在位時,周天子權威已經蕩然無存,故其本人也無要事可述。但這時,除了等國相互攻伐不止以外,位於東南地區的吳國興起,屢次攻入楚國,捲入了春秋混戰的行列。

晉國晉景公趙朔平了反,派人請來程嬰和尚未成年的趙武,並允許程嬰帶兵攻殺了屠岸賈,滅了屠家一族,為趙氏一門復了仇。趙武成年後,襲父職,又為晉國重臣。這時,程嬰卻拜別大家,對趙武說:「當年下宮之難,我所以沒有盡忠死節,是為了撫育你,為趙家保住後代。如今你趙氏一門大仇已報,冤屈已伸,你也襲職立業,我應該報答令尊大人的知遇之恩和老友公孫杵臼的一片赤誠之心了。」說完就自殺了。趙武十分哀痛,為他服喪3年,每年春、秋兩季都去祭祀他的墳墓。

周簡王十一年(公元前575),長期爭霸的兩國,在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展開的一次大戰。晉國經鞍之戰而制服大國齊,與楚國勢均力敵。

周簡王七年,在宋大夫華元調停下,弭兵議和,實則蓄積力量,等待時機,以利新的爭霸決戰。晉國乘楚背棄秦國之機,擊敗秦國麻隧(今陝西涇陽北),暫時解除側背威脅;又以會盟方式鞏固與吳國的聯盟,形成南北策應以對楚之勢。楚國亦置弭兵之盟於不顧,於周簡王十年出兵進攻,對軟硬兼施,迫其叛。次年春,發兵攻宋,全殲抗鄭之宋軍於勺陵(今河南寧陵南)。由是,保宋圖鄭或保鄭圖宋,便成為爭奪中原霸權的焦點。此時,晉國雖有內部不睦之憂,仍排除晉卿士燮留外患以警內憂的主張,決定不失爭霸良機,興師伐鄭以救宋,進而與楚決戰,重振晉國霸業。

當年四月,晉厲公為防止鄭軍阻遏晉軍渡河水(黃河),急令與晉結盟的衛國派兵先趨鳴雁(今河南杞縣北),威脅鄭軍側背,使其不敢北進。又分遣新軍主將郤犫、大夫欒黶聯絡等國出兵會集鄭地鄢陵。隨即令下軍副將荀罃留守國內,晉厲公親自統領大軍南下,按上、中、下、新四軍編成:欒書為中軍元帥,指揮全軍,士燮為副將;郤錡為上軍主將;荀偃為副將;韓厥為下軍主將;郤至為新軍副將;厲公率公族親兵居中軍。楚共王得知晉軍攻鄭,亦親率楚軍及夷兵救鄭,按左、中、右三軍編成:司馬子反為中軍將,指揮三軍;令尹子重為左軍將;右尹子辛為右軍將;楚王率左、右兩「廣」(每「廣」30乘)親兵戎車居中軍。楚軍由申邑(今河南南陽北)出方城(起自今河南葉縣西南,沿東南走向至泌陽東北的一條長城),向北疾進,迅速與鄭成公所率鄭軍會合,企圖在三國之軍到達鄢陵之前與晉展開決戰,以優勢兵力制勝。五月,晉軍渡過河水,雖然士燮力主退兵,晉厲公及欒書等多數軍將仍堅持既定決心,催軍前進,於六月進抵鄢陵。是時,三國之軍尚在途中,而楚軍及夷、鄭之兵已迎頭趕至戰地。

六月二十九日,楚軍不顧兵忌晦日作戰,利用晨霧掩護,先機迫近晉軍營壘布陣,造成有利於己的戰場態勢。晉軍統帥欒書自知兵力單薄,且受楚軍之逼,主張先避其鋒,固營堅守,待諸侯援軍到達,以優勢兵力轉取攻勢,乘楚軍後退而擊破之。郤至則認為楚軍將帥不和,鄭軍陣勢不整,夷兵不能成陣,且部伍混雜,紀律鬆懈,彼此觀望後顧,沒有戰鬥意志,力主不待援軍而速決取勝。晉厲公鑑於固守待援尚需時日,則戰場情勢難以逆料,而乘楚軍之隙迅速展開決戰,雖兵力不及楚軍,亦可獲勝,乃棄欒書之謀而從郤至之見。又採納士燮之子士匄之謀,在營內填井平灶,擴大空間,就地列陣,既可擺脫不能出營布陣的困境,又能隱蔽自己的部署調整。當楚共王登巢車(瞭望車)觀察晉軍情況時,陪伴於側的晉舊臣伯州犂僅告知晉軍動向而不設謀。楚舊臣苗賁皇伴晉厲公觀察楚軍陣勢,針對楚軍精銳集於中軍,建議分晉中軍之銳加強兩翼,先擊破楚左、右軍,爾後合力圍殲其中軍。晉厲公及欒書即決定以上軍及中軍之一部攻楚實力較強的左軍,以下軍、新軍及中軍之另一部攻楚實力較弱的右軍及鄭兵,以護衛厲公的欒(欒書)、范(士燮)二卿族之家兵引誘楚軍。

晉軍先發制人,開營攻擊,繞開營前泥沼,沿兩側而進。楚共王晉厲公所在中軍兵力薄弱,且晉厲公乘車陷於泥沼,乃率王族親兵戎車攻厲公欒書欲救厲公於危急,為其子欒針制止,仍保持全軍指揮不亂。晉公族大夫魏錡以箭射中楚王左目,迫其後退,晉軍恢復攻勢。楚軍得知共王負傷,軍心動搖,銳氣大減。楚右軍及鄭兵在晉重兵攻擊下,力不能支,迅即潰退。楚中軍及左軍受此影響,亦向後退卻。楚軍在敗退中陣勢大亂,晉軍乘勝全線追擊。郤至率新軍追楚"王卒",三遇楚王而趨避,又協同韓厥所率下軍追鄭軍,恪守不辱傷國君之禮,縱鄭成公撤旗逃遁。楚右軍及鄭軍已潰不成軍,而楚左軍仍邊退邊戰,直至天黑見星猶鼓勇不止。晉軍在追擊中俘楚公子茷,至日暮時進迫楚軍於潁水北岸。楚共王以精銳之"王卒"奮力抵禦,精於射藝的養由基連發兩箭均射中晉卒,叔山冉晉卒以投而折車軾,晉軍為之震懾,兼因天色已晚,乃停止進攻。

雙方激戰整日,楚軍雖失利,主力尚未大傷。是夜,楚軍修繕兵器,補充兵卒,擬於明日再戰。晉軍更不示弱,故縱楚俘,將晉加緊備戰,次日決勝的消息宣告於楚軍。楚共王欲召子反商議應敵之策,及見子反醉酒不能議事,自料再戰難於取勝;又恐援晉諸侯軍於次日到達,楚以劣勢之兵必受慘重損失,若吳國乘其敝而襲楚,則更有社稷之危,乃趁夜率軍南撤。晉軍於次日進入楚營,休整三日,爾後旋師。至戰鬥結束,僅齊軍到達戰場。楚軍退至瑕,子反愧於失職而自殺。

此役,楚在不利的戰略形勢下與晉展開決戰已是失策,在有利的戰場態勢下未能抓住戰機出擊又是敗着。唯楚共王「知難而退」,趁夜撤軍,保全楚軍主力,為明智之舉。晉軍根據楚軍陣勢及地形特點,當機決策,及時改變部署,靈活使用兵力,以典型的兩翼攻擊戰法制勝,反映出春秋中期野戰進攻戰術的長足發展。而晉將戰中修「禮」,未對楚軍作徹底打擊,固屬春秋時代觀念的局限,不足為訓。

史籍記載

《史記·卷四·周本紀第四》[1]

在位年與西曆對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