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咏贫士 (陶渊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咏贫士

来自网络 的图片

作品名称:《咏贫士 》

创作年代:东晋

文学体裁:五言古诗

作者:陶渊明

《咏贫士》是组诗,凡七首,各诗相对独立,而又有分有合成一整体。一、二首为七首之纲,第一首写自己高洁孤独,抱穷归隐;第二首叙自己贫困萧索之状和不平怀抱,而以“何以慰我怀,赖古多此贤”启以下五首分咏历代贫士操行妙理,第七首末云“谁云固穷难,邈哉此前修”,呼应二首之末,表达自己远鉴前修,将固穷守节以绍高风的志向。

原文

译文

万物各皆有倚靠,孤云飘荡独无依。

昏昏消散灭空中,何日才能见光辉?

朝霞驱散夜间雾,众鸟匆匆结伴飞。

孤乌迟迟出树林,太阳未落又飞归。

量力而行守旧道,哪能不苦受寒饥?

知音如果不存在,万事皆休何必悲!

作者简介

陶渊明大约生于365年,出生在今天的江西省宜丰县澄塘镇新安村的安成自然村。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父名史不载,存疑。)陶渊明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少年时期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刺史王凝之的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晋书·陶潜传》)。后任彭泽县令,自做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公元393年陶渊明时年29岁,与妻及子离开南山陶家坪。此后陶渊明一家在浔阳居住了24年。其间,陶渊明因王氏妻亡,继娶浔阳翟氏。公元416年,陶渊明52岁,与妻翟氏带幼子佟回到宜丰故里,修葺南山旧宅而居之。11年后,陶渊明卒于星子栗里,后归葬康乐县义钧乡之七里山即今宜丰澄塘镇的七里山。

陶渊明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公元427年,陶渊明走完了他六十三年的生命历程(有关陶渊明的生年仍有待考证,因此此处的六十三年之说也有待考证),与世长辞。如今陶渊明的墓保存完好,墓碑由一大二小共三块碑石组成,正中楷书“晋征士陶公靖节先生之墓”,左刻墓志,右刻《归去来兮辞》,是清朝乾隆元年陶姓子孙所立。[1]


参考资料

  1. 陶渊明简介, 历史网,2021-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