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宜豐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宜豐縣位於江西省西部(贛西)北九嶺山脈南麓,始建於三國吳大帝黃武年間(公元222—229年),宜豐建縣至今有1780多年的歷史。國土總面積1935平方公里,總人口299898人(2017年),轄16個鄉鎮(場)屬中亞熱帶溫暖濕潤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7.1℃,年降雨量1720.6毫米。縣城所在地新昌鎮距省會南昌120公里,距市府宜春90公里,離最近鐵路道口13公里。森林覆蓋率71.9%,林地面積達到203.8萬畝,竹林面積84萬畝,活立竹蓄積量1.2億株,居全國第三位,全省第一位,是中國竹子之鄉。[1]

2019年3月,位列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建制沿革

宜豐在春秋戰國時期先後屬吳、越、楚三國,秦屬九江郡。漢高祖設豫章郡置建成縣,宜豐地屬之。東漢靈帝中平年間(184~189),析建成增置上蔡縣,宜豐地分屬兩縣。

三國吳大帝黃武年間(222~229),析建成、上蔡增置宜豐、陽樂二縣,此為宜豐首次建縣。東晉孝武帝太元間(376~396)並宜豐入望蔡(由上蔡改名)。

南朝梁武帝(502~549)初期,復置宜豐縣,仍屬揚州豫章郡。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宜豐與望蔡、康樂(由陽樂改名)同並建成縣。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又分建成為宜豐、望蔡、陽樂、華陽、高安五縣,屬洪州總管府靖州。八年(625),宜豐與望蔡、陽樂、華陽四縣同並高安縣,屬洪州都督府洪州。因唐代道、府、州、郡更名頻仍,宜豐地先後屬江南道洪州、江南西道洪州、豫章郡、鎮南軍的靖州、米州、筠州,但縣名仍為高安。

五代南唐李璟保大十年(952),析高安增置上高縣。又於宜豐故地置鹽步鎮,仍屬高安縣。今宜豐地域分屬筠州的高安、上高2縣。

宋太平興國六年(981),「以高安見管14572戶,今分太平等7鄉,計4796戶於此置新昌縣」。新昌是「以舊元而新倡」故名。宋代新昌縣先後屬江南路、江南西路、鄂州路的筠州、高安郡、瑞州。

元成宗元貞元年(1295),新昌縣升新昌州。元末宜豐地曾先後被徐壽輝、陳友諒部占領。明洪武五年(1372)新昌州復改為新昌縣,屬江西等處行中書省瑞州府。九年(1376)江西等處行中書省改名江西承宣布政使司,新昌縣隸屬直到清末仍舊。

民國二年(1913),全省劃為四道,宜豐屬廬陵道。三年(1914),本縣因與浙江省之新昌縣重名,以本縣三國時即名宜豐,故改名宜豐以復古名。十五年(1926),全省撤道,縣直屬省轄。此後,省以下設行政區,宜豐先後屬第一區、第八區。二十四年(1935)以後一直屬第二區。

民國二十二年(1933)十一月,全省設立8個特別區,將今潭山鎮和天寶、同安、花橋三鄉的部份地區劃出。與毗鄰的修水、銅鼓、奉新3縣部份地區設立找橋特別區(縣級建置)。特別區政治局於翌年2月設署於潭山萬壽宮,5月遷漢塘花門樓。二十四年(1935)四月,撤銷找橋特別區,歸還建制。

1949年7月15日,宜豐縣解放,宜豐縣屬江西省袁州分區。1952年袁州區併入南昌區,宜豐隨隸南昌區。

1956年6月23日,劃上高縣官橋區的鄧坑村入宜豐棠浦區永和鄉管轄。

1958年冬,上高修建神山水庫、和平水庫、引龍飛水庫,高安修建上游水庫共占用英塘公社、江洲公社、石市公社、新莊公社土地7500多畝。

1959年1月1日,南昌專區改名宜春專區,專署由南昌遷至宜春。

1968年11月28日,宜春地區革委會決定將原上高縣徐市公社的石陂大隊劃入宜豐蓼市公社管轄。29日,又將宜豐蓼市公社的蓼市集鎮及火溪、檀塘、荷塘3個大隊劃歸上高縣徐市公社管轄。

2000年,宜春撤地設市,宜豐仍屬之。[2]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宋太平興國六年(981)建立新昌縣時,宜豐縣分為7鄉。即泰和、天寶、廣賢、天德、太平、義鈞、宣風。其中天德、太平和義鈞、宣風分別從高安、上高劃入。

元成宗元貞元年(1295),新昌縣轄8鄉:天德、泰和、義鈞、天寶、宣風、廣賢、新安、太平。鄉以下設社,分宜豐縣為578社,又分縣城為東北和西南兩隅。明改社為圖,分宜豐縣為123圖。

清仍明制,分宜豐縣為8鄉、41都、123圖、縣城兩隅。

民國19年(1930年),分宜豐縣為7區、214鄉鎮、7054閭、35274鄰。

民國21年(1932)3月,以老八鄉為基礎,劃宜豐縣為8區、271保、2710甲。

民國24年(1935)8月,宜豐縣分為4區、30保聯、223保、2356甲。

民國28年(1939)2月,保聯改稱鄉鎮。民國30年(1941)12月,裁撤各區署,鄉鎮直屬縣管。

民國36年(1947)2月,宜豐縣劃為13鄉、1鎮、160保、1504甲。各鄉鎮名稱如下:鹽步鎮續良鄉荷塘鄉新民鄉棠浦鄉天德鄉太平鄉、辛會鄉、慶凱鄉、雙庫鄉、黃崗鄉、芳溪鄉、宣化鄉、風德鄉。這種設置直到解放。

1949年7月15日,宜豐全境解放,至12月,宜豐縣為分5區,34個行政村。1951年7月,宜豐縣分為城關區、新荷區、棠浦區、潭山區、芳溪區、宣風區6區、72鄉、2街,鄉以下設選區。1956年撤區並鄉,分為橋西、雷神、良田、敖橋、澄塘、英塘、江洲、棠浦、新莊、花橋、同安、天寶、潭山、石橋、雙峰、芳溪、三村、港口、黃崗、花田、蓼市、浪源、星溪23鄉和新昌鎮,172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翌年,宜豐縣有高級社393個。

1957年1月,恢復棠浦、芳溪、潭山3個區的建制:棠浦區轄棠浦、江洲、新莊、花橋、同安、澄塘6鄉;芳溪區轄芳溪、三村、花田、黃崗、港口5鄉;潭山區轄天寶、潭山、石橋、雙峰4鄉;其餘各鄉劃為直屬片,歸縣直轄。同年12月7日,撤銷上述3個區,鄉直屬縣管。

1958年9月1日,國營黃崗山墾殖場與宜豐縣合併,實行縣場合一。9月9日,古陽寨墾殖場與石橋鄉合併為黃崗山墾殖場古陽寨分場。隨後,敖橋、花橋、同安、天寶、潭山、雙峰、黃崗、港口、雷神、芳溪等鄉也成為黃崗山墾殖場的分場,實行鄉、分場、人民公社三合一。其餘棠浦、新昌(橋西併入,翌年析出)、良田、英塘、江洲、新莊、先鋒等鄉鎮皆成立人民公社,實行鄉社合一。公社以下設生產大隊(高級農業生產社改名)、生產隊。1959年3月,增設院前分場。12月,因雷神分場地處北門水庫水淹區,決定撤銷雷神分場。

1960年4月1日,宜豐縣擴社並隊,將新昌、良田、橋西等3個公社合併為新昌公社;敖橋、澄塘、英塘等3個公社合併為澄塘公社;棠浦、江州、新莊等3個公社合併為棠浦公社;花橋、同安2個分場合併為花橋分場;天寶、潭山、雙峰、古陽寨等4個分場合併為潭山分場;黃崗、港口2個分場合併為黃崗分場;芳溪改稱公社,與墾殖場脫鈎;先鋒、院前不變。年末,宜豐縣有生產大隊271個,生產隊1436個。

1961年6月,黃崗山墾殖場收歸省管。9月,成立黃崗山、石花尖兩個區,分別與黃崗山墾殖場、石花尖墾殖場實行兩塊牌子一套人馬。同時,調整社隊規模:潭山分場分為藍溪、天寶、潭山、石橋、雙峰等5個分場,仍為黃崗山墾殖場分場,歸屬黃崗山區管轄;黃崗分場分為黃崗、港口2個分場,同為石花尖墾殖場分場,屬石花尖區管轄;花橋分場分為花橋、同安2個公社,與黃崗山墾殖場脫鈎;先鋒公社分為蓼市、石市2個公社;新昌公社分為良田、新昌、橋西、北門4個公社;棠浦公社分為棠浦、江洲、新莊3個公社;澄塘公社分為澄塘、敖橋、英塘3個公社;芳溪公社未變動。

1963年2月,析新昌公社為新昌鎮和桂豐公社。

1965年8月,撤銷黃崗山、石花尖兩個區的建制,兩區所轄各分場仍與墾殖場掛鈎。

1968年12月,黃崗山墾殖場下放縣管,所有墾殖場集體分場一律與墾殖場脫鈎。同時宜豐縣擴社並隊:英塘、澄塘兩公社合併為澄塘公社;橋西、北門兩公社合併為橋西公社;棠浦、江洲兩公社合併為棠浦公社;花橋、同安兩公社合併為花橋公社;潭山、石橋兩分場和院前分場的集體部分合併為潭山公社;天寶、蘭溪兩分場合併為天寶公社;敖橋、良田、桂豐3公社合併為敖橋公社;黃崗、港口兩分場合併為黃崗公社;芳溪、新莊、蓼市、石市4公社和新昌鎮規模未變。宜豐縣生產大隊級單位由409個並為134個,生產隊由2303個並為822個。1969年10月,撤銷蓼市公社,其所屬花田、楊木、禾埠、石陂4大隊劃歸芳溪公社管轄;其餘新華、潭下、浪源、禹溪4大隊劃歸石市公社管轄。1972年11月,將花橋公社分為花橋、同安兩公社;又將黃崗公社析為黃崗、港口兩公社。1973年1月,黃崗山墾殖場再次收歸省管。

1983年9月,港口公社改名車上公社。年底,公社復名鄉,生產大隊改名村,生產隊更名村民小組。

1985年,潭山撤鄉設鎮。石花尖墾殖場轄地設置石花尖鄉,實行場鄉合一。

1988年12月,天寶鄉辛會村分為辛會、辛聯、洋沙、上嶺、邢家、東港6個村。

1993年,宜豐縣為14鄉、2鎮、212個村級單位,其中:村委會205個,居委會3個,分場2個,林場2個,村民小組1831個。

1994年,芳溪、棠浦兩個鄉分別撤鄉建鎮。1996年,石市鄉、新莊鄉分別撤鄉建鎮,1999年12月,澄塘鄉撤鄉建鎮。

1995年1月,撤銷天寶鄉洋沙、上嶺、邢家、東港4個村,同時設天寶鄉農場,上述撤銷的4個村分別為其4個農業隊。當年宜豐縣各鄉鎮轄村、村民小組數如下:新昌鎮2村、21村民小組、3居委會、1菜科所;敖橋鄉14村、121村民小組;澄塘鄉22村、218村民小組;棠浦鎮20村、178村民小組;新莊鎮16村、123村民小組;花橋鄉8村、97村民小組;同安鄉7村、67村民小組;天寶鄉17村、121村民小組;潭山鎮15村、131村民小組;雙峰鄉13村、53村民小組;黃崗鄉9村、90村民小組;石花尖鄉5村(分場)、42村民小組;車上鄉8村、77村民小組;芳溪鎮19村、185村民小組;石市鎮17村、193村民小組;橋西鄉16村、117村民小組;省屬鑫龍集團有6分場、1林場、2村。

2000年8月2日,省屬鑫龍集團(前身為黃崗山墾殖場)成建制(企業)移交宜豐縣管理。

2003年9月3日,宜豐縣撤銷4個鄉鎮建制,其中:撤銷敖橋鄉建制,併入新昌鎮;撤銷雙峰鄉、車上鄉建制,分別成立縣屬雙峰林場、車上林場,各轄2~3個分場;撤銷石花尖鄉建制,保留石花尖墾殖場,繼續保留所屬分場、行政村。

人口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時,宜豐縣共有12個民族。漢族人口為264154人,占宜豐縣總人口的99.89%;各少數民族人口為272人,占宜豐縣總人口的0.11%,少數民族及人口數分別是:侗族129人,壯族57人,苗族36人,滿族12人,回族11人,畲族10人,瑤族8人,土家族5人,哈尼族2人,蒙古族1人,白族1人。與1982年普查比較,增加了土家族 、哈尼族,減少了藏族、朝鮮族。

2000年人口普查時,宜豐縣共有17個民族,漢族人口為265070人,占宜豐縣總人口的99.71%;少數民族人口為766人,占總人口的0.29%,比1990年人口普查時增加494人。少數民族及人口數人別是:侗族431人,苗族157人,瑤族49人,土家族48人,壯族29人,彝族12人,蒙古族11人,滿族8人,回族6人,畲族5人,土族4人,仫佬族2人,藏族1人,納西族1人,朝鮮族1人,京族1人,與1990年普查比較,增加了藏族、彝族、納西族、仫佬族、土族、京族等民族,減少了哈尼族、白族等。

2017年年末全縣總人口299898人(公安年報),總戶數96849戶,家庭戶平均規模3.09人。全年出生人口4007人,出生率13.52‰;死亡人口3499人,死亡率5.3‰,人口自然增長率8.22‰。

本地方言

宜豐縣本地方言主要有贛語和客家話,其中客家話主要分布在黃岡、車上、天寶、同安、花橋等鄉鎮,約占全縣人口的1/10。

自然環境=

位置境域

宜豐縣位於江西省西北部九嶺山脈東南緣。地處114°30′至115°08′、北緯28°17′至28°40′之間。東鄰高安,西接萬載,西北毗連銅鼓,北與修水、奉新接壤。境域東西長71公里,南北寬51公里,總面積1935平方公里。縣城新昌鎮東距省會南昌市142公里,西南離宜春市政府所在地袁州區95公里。

自然資源

已探明的礦種有煤炭、瓷土、膨潤土、金、銀等76種,其中煤炭儲量2500萬噸,瓷土儲量6000萬噸,石灰石儲量220萬噸,黃金儲量14.15噸。

經濟發展

綜述

初步測算,2017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5.65億元,增長8.6%。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23.39億元,增長4.4%;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50.42億元,增長9.1%;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41.84億元,增長10.5%。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21.4:46.0:32.6調整為20.2:43.6:36.2。按常住人口計算,全縣人均地區生產總值41125元,約合6091美元。

第一產業

2018年全縣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20021萬元,增長3.4%。其中:農業總產值153355萬元,增長2.6%;林業總產值104006萬元,增長5.0%;畜牧業總產值119265萬元,增長2.5%;漁業總產值36082萬元,增長5.5%;農林牧漁服務業總產值7312萬元,增長5.5%。全縣完成農林牧漁業增加值233859萬元,增長4.4%。

2018年糧食作物總播面39162公頃,增長0.07%,產量284796噸,增長1.5%。其中:早稻產量97803噸,中稻及一季晚稻61312噸,雙季晚稻112906噸。

2018年全縣建成3.56萬畝高標準農田,完成土地整理4900畝,土地開發新增耕地5315畝。新增「三品一標」產品23個,達到104個;市級以上龍頭企業達到21家,農民合作社587家,家庭農場達到135家。穩步推進191個新農村建設點、16個示範點和1000戶美麗庭院建設,以「4+X」模式為重點的七彩炎嶺、醉美平溪、禪鏡洞山等8個美麗鄉村示範點效果明顯。年末農機總動力34.57萬千瓦。

第二產業

2017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26家,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21.37億元,增長16.3%;利潤總額33.78億元,增長31.2%。其中高新技術企業達11家;納稅1000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12家,百歲山年納稅超億元。長新電源等7家企業榮登全省民營企業製造業100強,其中6家榮登全省民營企業100強。

2017年園區投產企業209家,實現銷售產值309.3億元,增長13.5%;主營業務收入320.9億元,增長15.6%;利潤總額32.5 億元,增長34.3 %。

2017年宜豐縣工業實現增加值362334萬元,增長12.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232900萬元,增長16.2%。2012年技術產業增加值58610萬元,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25.17%。

2017年工業園區投產企業116家,安置就業人員23710人,完成工業增加值205506萬元,主營業務收入1104898萬元,利潤總額79163萬元,利稅129223萬元。

2017年,宜豐縣規模工業企業產品銷售率101.32%;完成主營業務收入993624萬元,增長15.7%;實現利稅總額125294萬元,增長41.7%。

2017年實現建築業增加值62000萬元,增長5.9%。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企業實現利潤總額2634萬元。房屋建築施工面積900365平方米,竣工面積689863平方米。

第三產業

固定資產投資

2017年,全縣共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19.4億元,增長17.6%。其中,工業投資83.79億元,增長14.7%;房地產投資2.56億元,下降49.3%。從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完成投資10.1億元,增長325.3%;第二產業完成投資84.5億元,增長15.7%;第三產業完成投資24.7億元,下降5.1%。一、二、三產業投資結構為8.5︰70.8︰20.7,優化了產業結構。

2017年全縣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2.56億元,下降49.3%;商品房施工面積590041平方米,增長5.0%;商品房銷售面積119126平方米,下降22.6%。

2017年,城東農貿市場、厚德大酒店建成開業,紅星美凱龍主體工程建成。投入5.45億元,完成迎賓大道、工業大道、城市污水管網改造、背街小巷等15個市政工程提標改造。穩步推進新昌公園提升、城西主幹道、南屏大橋及道路工程等項目。全縣城鎮化率51.72%,比上年提高1.54個百分點。

國內貿易和服務業

2017年全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22966萬元,增長12.4%。其中限額以上社會消費零售總額29087萬元,增長27.4%。物華大市場與義烏小商品城戰略合作,組建江西物華(義烏)國際商貿城,紅商城被評為省級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建成「益農信息社」、「村郵樂購」網點156個,完成電商交易額25.69億元,增長68%。

2017年服務業實現增加值41.84億元,增長10.5 %。全縣35家規上服務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89671萬元,增長24.5%。

對外經濟

2017年全縣引進省外資金38億元,增長10.8%;引進境外資金6439萬美元,增長9.3%;出口創匯24160萬美元,增長1.3%。 財政、金融和保險

2017年全縣完成財政收入200017萬元,同比增收25459萬元,增長14.6%。在總收入中:中央收入64410萬元,增收8575萬元,增長15.4%;省級收入6376萬元,增收4573萬元,增長253.6%;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29231萬元,增收12311萬元,增長10.5%。全年公共財政預算支出267676萬元,比上年淨增支出26161元,增長10.8%。

至2017年末,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1556472萬元,比上年末淨增191584萬元,增長14.0%。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1054119萬元,比上年末淨增100649萬元,增長10.6%。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927447萬元,比上年末淨增126103萬元,增長15.7%。其中,短期貸款514140萬元,比上年末淨增11121萬元,增長2.1%;中長期貸款392994萬元,比上年末淨增116488萬元,增長42.1%。

2017年保險公司保費收入22491萬元,增長25.4%。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11171萬元,增長24.1%;壽險保費收入11320萬元,增長26.7%。

社會事業

2017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651元,增長8.5%;農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75元,增長8.3%。2017年年末城鄉居民人均儲蓄年末餘額37409元,增長9.7%,淨增3296元。

2017年全縣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參保人數260046人,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51694人,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35341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19800人。

2017年全縣各類社會福利機構17個,福利院床位數1070張。全年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6727人,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8233人,1399名優撫對象得到有效救助。

2017年民生支出20.24億元,城鎮新增就業4885人,轉移農村勞動力4839人。4928名被征地農民參加基本養老保險。教育扶貧惠及貧困學生868名。安居扶貧開展房屋鑑定980戶,新建、改造危房349戶。2029名貧困人口、3個省市貧困村脫貧退出。

生態環境

2017年全力推進「淨空、淨水、淨土」行動,企業在線監控、清潔能源改造、「河長制」、「五水共治」等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河流水質全部達標。2017年萬元GDP能耗0.3601噸標煤,下降6.73 %。

2017年養殖污染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效,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實現全程電子化監管。投入3700萬元拆除養殖場546家、26.7萬平方米。

2017年繼續實施「三禁伐、兩限伐」政策,全縣森林覆蓋率71.9%。空氣質量二級,水質二級。

旅遊事業

2017年,「禪風竹韻、樂享宜豐」品牌進一步打響,榮登2017中國全域旅遊魅力指數排行榜。東方禪文化園評為國家3A旅遊景區,新農人民宿莊園評為省級3A鄉村旅遊點。成功舉辦首屆千人騎游大會和首屆梔子花鄉村旅遊節。2017年,全縣接待遊客數550萬人次,增長40.1%;旅遊綜合收入43.8億元,增長33.2%。

郵政事業

2017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4660萬元,其中:郵政業務總量1399萬元,電信業務總量3261萬元。2017年年底,全縣移動電話用戶246500戶,固定電話用戶24611戶 ,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64983戶。

教育科技

2017年全縣共有幼兒園88所,小學33所,初中15所,高中2所,中職3所。2017年全縣共招生14868人,其中幼兒園招生5089人,特殊教育招生7人,小學招生3834人,初中招生3696人,高中招生1761人,中職招生481人。年末全縣在校學生人數52588人,其中:幼兒園在園人數10486人,特殊教育在校學生76人,小學在校學生24303人,初中在校學生10946人,高中在校學生5396人,中職在校學生1381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和畢業生升學率均達到100%,初中畢業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為53.9%。全縣15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9.20年。

2017年末全縣各類國有企事業單位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3743人,其中中級以上職稱2189人。全年共申請專利180項,獲得專利授權89項。

文化衛生

2017年全縣共有文化事業機構4個,影劇院3個。 2017年縣圖書館總藏書量13.85萬冊,總流動人數8.2萬人次。博物館藏體1304件,文物保護單位507處,其中省級保護單位16處。年末有線電視用戶35052戶,下降18.8%。

2017年縣中醫院整體搬遷EPC一體化項目快速推進。全縣共有衛生醫療機構(不含診所)18個,實有床位1403張;擁有各類衛生技術人員1218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414人,註冊護士570人。

體育事業

2017年共舉辦縣以上運動會19次,參加運動會人數68963人次。全縣體育健兒在國內比賽中獲金牌23枚,銀牌25 枚。

交通運輸

2017年交通運輸和倉儲及郵政業完成增加值70193萬元,增長5%。

至2017年末,全縣公路通車裡程2498公里。全年完成貨運量1227萬噸,貨運周轉量363055萬噸公里;客運量238萬人,旅客周轉量14404萬人公里。

著名人物

惠洪:北宋著名詩僧,著有《冷齋夜話》,《石門文字禪》等。

雷孝友:南宋大臣,官至參知政事。

姚勉:南宋詩人,寶祐元年狀元。

釋圓至:宋元之際著名詩僧,字天隱, 為「詩禪三隱」之一。

鄒維璉:明代廉吏,東林黨成員。

胡思敬:晚清名臣,中國近代著名史學家、編纂學家,編有《豫章叢書》。

熊雄:黃埔軍校政治部負責人,革命烈士。

榮譽記錄

2020年11月,入選中央文明辦公布的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名單。

相關視頻

宜豐縣宣傳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