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咖啡馆里的名人-巴哈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咖啡馆里的名人-巴哈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年— 1750年)出生于图林根之爱森纳(Eisenach)一个音乐世家,其父安布罗西乌斯受雇于爱森纳赫市议会和公爵府的一位弦乐器演奏者。而他的家人及亲戚所从事的工作,或多或少都跟音乐有关系。所以,巴哈从小自然有许多机会接触到音乐方面的熏陶。[1]

巴哈于1692或1693年开始入学,尽管常常缺课,但是成绩优良。有关他在这一时期的音乐教育,人们知之不详。不过,他可能跟父亲学了一些弦乐器演奏的基本知识,也去乔治教堂做礼拜,约翰‧克里斯托夫‧巴哈任该堂管风琴师,直至1703年。

1695年,巴哈父母双亡,于是由亦名约翰‧克里斯托夫的长兄(1671~1721)抚养,巴哈在学校中仍然成绩优异,至1700年,他的嗓音为他在吕讷堡(Luneburg)米夏埃尔斯教堂(Michaels Church)附属学校的贫困男童唱诗班中获得一席之位。

巴哈有一句纯真的话:“我曾不得不努力工作,凡像我一样努力的人,都能取得像我一样的成就。”他的言外之意是,在音乐这门“技艺”中一切都是可以传授、可以学会的。事实上,与巴哈的成就相比,在这一时期的作曲家中,无人可望其项背(韩德尔可能是例外)。

咖啡馆的忠实粉丝

巴哈一生创作上千部作品,他不仅是一位音乐家,更是咖啡馆的忠实粉丝,他不仅经常一个人跑到咖啡馆喝咖啡,还经常劝说自己的亲戚和朋友们。

当时咖啡馆风行德国各个城市,不仅是重要的社交场所,还是提供小型演出场地的音乐沙龙。

创作了一部咖啡音乐剧

1732年,在咖啡因的作用下,巴哈突然灵感突发,创作了一部咖啡音乐剧-音乐剧NO.211,在莱比锡咖啡馆首演,大获成功。

后来由于艺术家的贫困和政府的无能,使许多酷爱音乐的学生都交不出微薄的学费,当时,担任音乐长的哈巴知道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经常带著学生们到咖啡馆眼,藉以赚取演出费。

哥斯大黎加巴哈咖啡豆

巴哈的音乐精致、层次丰富,同时清晰有条理。时人藉用名人大打咖啡品牌。

而名为巴哈的咖啡豆,干香带有草莓黑莓葡萄干等水果般香气,冲煮时也飘出阵阵果香。刚冲煮好时,花香、果香明显,入口后也感受到浓郁水果香气和酸甜感,中后段带著微微酒香,如红酒一般。冷下来后带有蜜饯甜香,而且酒香更为明显,甚至能感受到梅子酒风味。每一口都仿佛身处于巴洛克美学的华丽与严谨。[2]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