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单脊龙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单脊龙属
图片来自zhklw

单脊龙属属名Monolophosaurus;意为“单一头冠的蜥蜴”)或可直译为单冠龙,是兽脚亚目坚尾龙类的一恐龙,发现于新疆侏㑩纪中期的石树沟组地层。因为头顶上的单一片头冠而得名。它是种中型兽脚类体长约5公尺。

发现及命名

1981年,董枝明于开采石油的地层探勘活动中发现了一具近乎完整的新种兽脚类骨骼。化石直到1984年才挖掘出土。1987年,在经过正式学术文献叙述之前,这具化石被非正式命名为“将军庙龙”(Jiangjunmiaosaurus),是个无资格名称[1]1992年董枝明提到的“将军庙单脊龙”(Monolophosaurus jiangjunmiaoi)也都是未经正式学术叙述的无资格名称。

1993年到1994年间,赵喜进和菲力普·柯里正式命名及叙述模式种将军单脊龙Monolophosaurus jiangi)。属名源自希腊文μόνος∕monos(“单一”)及λόφος或λόφη∕lophos或lophè(“头冠”),意指吻部上方的单一头冠。种名意指发现地附近的一处废弃沙漠小镇将军地区。当地传说这里也是一位将军埋葬所在地。

正模标本编号IVPP 84019发现于准噶尔盆地五彩湾组地层,年代约为巴柔阶卡洛维阶。由一具相对完整的骨骼组成,包含头骨、下颌、脊柱和骨盆,缺乏尾部后段、肩带及四肢。是一个成年或亚成年个体。

根据模式标本制作了石膏修复的骨骼模型用于巡回展示。标本左侧被岩石所包覆,阻碍了后续进一步的研究。一个重建版本补齐了缺失的部位,以制作出完整的骨架模型。2010年,由史蒂芬·布鲁萨特等人的两项研究详细地重新叙述了模式标本,当时依然是唯一已知的标本。

2006年,汤马斯·卡尔提出来自同一地层的另一种具头冠的兽脚类五彩冠龙实际上是单脊龙的亚成年个体。五彩冠龙通常被归类于暴龙超科原角鼻龙科,但卡尔将两属进行分析并一同归类于异特龙超科[2]2010年,葛瑞格利·保罗将五彩冠龙重新命名为单脊龙的新种五彩单脊龙(Monolophosaurus wucaii),并假设两者互为姊妹分类单元。然而就在同年,布鲁萨特等人反驳这项鉴定,并指出五彩冠龙的模式标本实际上是个成熟个体。

叙述

模式标本也是唯一已知的个体估计身长约5公尺。2010年葛瑞格利·保罗估计体长5.5公尺及体重475公斤。2016年Molina-Pérez和Larramendi提出更高的估计值为7.5公尺长及710公斤重。[3]

已建立单脊龙的多个鉴定特征:沿吻部中线有一道大型头冠,前端由前上颌骨构成,继续向后坐落于鼻骨泪骨上,至最后端接触额骨。头冠顶部平行于上颌边缘。前上颌骨的向上支部各有一个叉状后部。前上颌骨侧面有一道深沟,由向上分支的开口一直延伸至鼻孔下方的开口。在鼻孔后上方周围的凹陷内有两个不等大小的气腔开口。眼窝上方的泪骨后支有个向上的斧形突起。组合出的额骨呈矩形,长:宽比值为1.67。

模式标本头骨长80公分,相对平坦但被占据吻部3/4长度、达到眼窝高度的大头冠盖住而不明显。头冠发源于吻部尖端的前上颌骨,主要由鼻骨构成。横向剖面呈三角形,上窄下宽,但上表面未形成棱脊而是平坦的。鼻冠侧面非常皱褶具一系列突起和隆起。鼻骨构成眶前孔凹陷的后上部。此处可见数个气腔开口或气孔,气囊憩室在此进入骨头。前面有两个小孔,后面有两个大水平椭圆开口。X射线电脑断层扫描显示鼻骨内部气腔化程度高并具有大型气腔。颧骨也气腔化。泪骨呈I形,有一道向上分支,并构成头冠垂直后缘;由于三角形剖面,分支朝头骨中线倾斜;分支外上侧形成矩形凸面。眼窝后方眶后处有另一个较小的角。头冠并非由额骨构成;因头冠后缘的后部位置成矩形而非三角形,它们在兽脚类中相当独特。

前上颌骨有狭窄的向上分支,构成头冠前缘。分支后缘呈叉状且包围鼻骨侧点,是1994年的原始叙述中未识出的一项特征。分支基部有个小开口。一个较大的开口则位于鼻孔下方。两个开口由一个独特的凹槽相连,围绕著鼻孔底部弯曲。这个独特特征的功能仍然未知。前上颌骨包含四颗牙齿、上颌骨包含十三颗牙齿。上颌骨环绕眶前孔前下侧有个短凹陷。该处有个较小的空洞,内部封闭,可能代表著正常位置的前上颌孔(fenestra promaxillaris)或正常呈单一孔的上颌孔(fenestra maxillaris)。

脑壳中,脑部的第五神经三叉神经通道并未双叉。腭骨也气腔化。

下颌中,外下颌骨孔以基础坚尾龙类来说相当小。模式标本右齿骨有十八颗牙齿、左齿骨有十七颗;这样不对称的情况在大型兽脚类中并不罕见。齿圈下方及外侧都有一圈小孔。前四齿下的小孔相对较大;往后越来越小且环圈向下弯曲。从第九齿开始,小孔融合成凹槽。第二圈小孔平行于下颌边缘延伸,并止于第十三齿,非常远。齿骨内部,第三齿高度的梅克氏凹槽向前延伸至两个重叠的狭缝。下颌后部有著隅骨和上隅骨间扭结缝线的独特组合,以及上隅骨到达下颌后缘的原始特征。相对较小的前上隅骨孔未由厚骨板挂住,以大型兽脚类来说相当罕见。

脊柱包含九节颈椎、十四节背椎和五节荐椎,尾椎数不得而知。颈椎高度气腔化,侧面有空腔由大型气室掏空。颈椎神经棘侧观窄,宽度向后减少,使第八和第九节颈椎呈杆状。至少前三节背椎也气腔化。背椎由下椎弓突-下椎弓凹复合体连接。从第六背椎开始神经棘突然变宽。荐椎神经棘未与上神经板融合。尾部基部稍微朝下。基部尾椎也有下椎弓突-下椎弓凹复合体。

骨盆中,髂骨上廓略凸。髂骨前片有个悬钩点。前片基缘由切出一个凹陷。髂骨有一些原始的特征。耻骨连接的突起有两面而不是单一面,一面朝下另一面倾斜朝前。髋关节由反转子的罩形延伸所悬也是原始的象征;罩形前部进一步延伸至下方和外侧。没有明显的短片。耻骨和坐骨因具有“脚”并由孔穿透的骨裙连接而彼此形似。

参考文献

  1. Holley, David. 2nd creature was meat-eater: fossil remains of huge dinosaur found in China. Los Angeles Times. October 23, 1987 [August 23, 2010]. 
  2. Carr, T. Is Guanlong a tyrannosauroid or a subadult Monolophosaurus?.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006, 26: 48A. doi:10.1080/02724634.2006.10010069. 
  3. Molina-Pérez & Larramendi. Récords y curiosidades de los dinosaurios Terópodos y otros dinosauromorfos. Barcelona, Spain: Larousse. 2016: 254. ISBN 9780565094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