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單脊龍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單脊龍屬
圖片來自zhklw

單脊龍屬屬名Monolophosaurus;意為「單一頭冠的蜥蜴」)或可直譯為單冠龍,是獸腳亞目堅尾龍類的一恐龍,發現於新疆侏儸紀中期的石樹溝組地層。因為頭頂上的單一片頭冠而得名。牠是種中型獸腳類體長約5公尺。

發現及命名

1981年,董枝明於開採石油的地層探勘活動中發現了一具近乎完整的新種獸腳類骨骼。化石直到1984年才挖掘出土。1987年,在經過正式學術文獻敘述之前,這具化石被非正式命名為「將軍廟龍」(Jiangjunmiaosaurus),是個無資格名稱[1]1992年董枝明提到的「將軍廟單脊龍」(Monolophosaurus jiangjunmiaoi)也都是未經正式學術敘述的無資格名稱。

1993年到1994年間,趙喜進和菲力普·柯里正式命名及敘述模式種將軍單脊龍Monolophosaurus jiangi)。屬名源自希臘文μόνος∕monos(「單一」)及λόφος或λόφη∕lophos或lophè(「頭冠」),意指吻部上方的單一頭冠。種名意指發現地附近的一處廢棄沙漠小鎮將軍地區。當地傳說這裡也是一位將軍埋葬所在地。

正模標本編號IVPP 84019發現於準噶爾盆地五彩灣組地層,年代約為巴柔階卡洛維階。由一具相對完整的骨骼組成,包含頭骨、下頜、脊柱和骨盆,缺乏尾部後段、肩帶及四肢。是一個成年或亞成年個體。

根據模式標本製作了石膏修復的骨骼模型用於巡迴展示。標本左側被岩石所包覆,阻礙了後續進一步的研究。一個重建版本補齊了缺失的部位,以製作出完整的骨架模型。2010年,由史蒂芬·布魯薩特等人的兩項研究詳細地重新敘述了模式標本,當時依然是唯一已知的標本。

2006年,湯馬斯·卡爾提出來自同一地層的另一種具頭冠的獸腳類五彩冠龍實際上是單脊龍的亞成年個體。五彩冠龍通常被歸類於暴龍超科原角鼻龍科,但卡爾將兩屬進行分析並一同歸類於異特龍超科[2]2010年,葛瑞格利·保羅將五彩冠龍重新命名為單脊龍的新種五彩單脊龍(Monolophosaurus wucaii),並假設兩者互為姊妹分類單元。然而就在同年,布魯薩特等人反駁這項鑑定,並指出五彩冠龍的模式標本實際上是個成熟個體。

敘述

模式標本也是唯一已知的個體估計身長約5公尺。2010年葛瑞格利·保羅估計體長5.5公尺及體重475公斤。2016年Molina-Pérez和Larramendi提出更高的估計值為7.5公尺長及710公斤重。[3]

已建立單脊龍的多個鑑定特徵:沿吻部中線有一道大型頭冠,前端由前上頜骨構成,繼續向後坐落於鼻骨淚骨上,至最後端接觸額骨。頭冠頂部平行於上頜邊緣。前上頜骨的向上支部各有一個叉狀後部。前上頜骨側面有一道深溝,由向上分支的開口一直延伸至鼻孔下方的開口。在鼻孔後上方周圍的凹陷內有兩個不等大小的氣腔開口。眼窩上方的淚骨後支有個向上的斧形突起。組合出的額骨呈矩形,長:寬比值為1.67。

模式標本頭骨長80公分,相對平坦但被佔據吻部3/4長度、達到眼窩高度的大頭冠蓋住而不明顯。頭冠發源於吻部尖端的前上頜骨,主要由鼻骨構成。橫向剖面呈三角形,上窄下寬,但上表面未形成稜脊而是平坦的。鼻冠側面非常皺褶具一系列突起和隆起。鼻骨構成眶前孔凹陷的後上部。此處可見數個氣腔開口或氣孔,氣囊憩室在此進入骨頭。前面有兩個小孔,後面有兩個大水平橢圓開口。X射線電腦斷層掃描顯示鼻骨內部氣腔化程度高並具有大型氣腔。顴骨也氣腔化。淚骨呈I形,有一道向上分支,並構成頭冠垂直後緣;由於三角形剖面,分支朝頭骨中線傾斜;分支外上側形成矩形凸面。眼窩後方眶後處有另一個較小的角。頭冠並非由額骨構成;因頭冠後緣的後部位置成矩形而非三角形,牠們在獸腳類中相當獨特。

前上頜骨有狹窄的向上分支,構成頭冠前緣。分支後緣呈叉狀且包圍鼻骨側點,是1994年的原始敘述中未識出的一項特徵。分支基部有個小開口。一個較大的開口則位於鼻孔下方。兩個開口由一個獨特的凹槽相連,圍繞著鼻孔底部彎曲。這個獨特特徵的功能仍然未知。前上頜骨包含四顆牙齒、上頜骨包含十三顆牙齒。上頜骨環繞眶前孔前下側有個短凹陷。該處有個較小的空洞,內部封閉,可能代表著正常位置的前上頜孔(fenestra promaxillaris)或正常呈單一孔的上頜孔(fenestra maxillaris)。

腦殼中,腦部的第五神經三叉神經通道並未雙叉。齶骨也氣腔化。

下頜中,外下頜骨孔以基礎堅尾龍類來說相當小。模式標本右齒骨有十八顆牙齒、左齒骨有十七顆;這樣不對稱的情況在大型獸腳類中並不罕見。齒圈下方及外側都有一圈小孔。前四齒下的小孔相對較大;往後越來越小且環圈向下彎曲。從第九齒開始,小孔融合成凹槽。第二圈小孔平行於下頜邊緣延伸,並止於第十三齒,非常遠。齒骨內部,第三齒高度的梅克氏凹槽向前延伸至兩個重疊的狹縫。下頜後部有著隅骨和上隅骨間扭結縫線的獨特組合,以及上隅骨到達下頜後緣的原始特徵。相對較小的前上隅骨孔未由厚骨板掛住,以大型獸腳類來說相當罕見。

脊柱包含九節頸椎、十四節背椎和五節薦椎,尾椎數不得而知。頸椎高度氣腔化,側面有空腔由大型氣室掏空。頸椎神經棘側觀窄,寬度向後減少,使第八和第九節頸椎呈桿狀。至少前三節背椎也氣腔化。背椎由下椎弓突-下椎弓凹複合體連接。從第六背椎開始神經棘突然變寬。薦椎神經棘未與上神經板融合。尾部基部稍微朝下。基部尾椎也有下椎弓突-下椎弓凹複合體。

骨盆中,髂骨上廓略凸。髂骨前片有個懸鉤點。前片基緣由切出一個凹陷。髂骨有一些原始的特徵。恥骨連接的突起有兩面而不是單一面,一面朝下另一面傾斜朝前。髖關節由反轉子的罩形延伸所懸也是原始的象徵;罩形前部進一步延伸至下方和外側。沒有明顯的短片。恥骨和坐骨因具有「腳」並由孔穿透的骨裙連接而彼此形似。

參考文獻

  1. Holley, David. 2nd creature was meat-eater: fossil remains of huge dinosaur found in China. Los Angeles Times. October 23, 1987 [August 23, 2010]. 
  2. Carr, T. Is Guanlong a tyrannosauroid or a subadult Monolophosaurus?.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006, 26: 48A. doi:10.1080/02724634.2006.10010069. 
  3. Molina-Pérez & Larramendi. Récords y curiosidades de los dinosaurios Terópodos y otros dinosauromorfos. Barcelona, Spain: Larousse. 2016: 254. ISBN 9780565094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