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回青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回青
圖片來自今天頭條

回青(也称“回回青”)是一种蓝色颜料,主要用于瓷器烧制上色,因明朝时从西域进口顏料原料及接受朝貢,故而得名。[1]回青一般需要和石子青混合运用,所呈现的颜色较霁蓝浅淡,多见于嘉靖万历年间的瓷器。

古代记载编辑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回青》:“回青乃西域大青,美者亦名佛头青。”《明史·吕坤传》:“至饶州磁器,西域回青,不急之须,徒累小民敲骨。”《窥天外乘》:“回青者,出外国。正德间,大铛镇云南,得之,以炼石为伪宝。其价,初倍黄金,已知其可烧窑器,用之果佳。”回青多与石子青配合使用。配制时二者比例不同,则呈色各异,《江西大志·陶书》:“回青淳,则色散而不收;石青多,则石沉而不亮。”嘉靖青花浓重鲜艳的蓝色,正是掌握了回青与石子青恰当的配料比例的结果。

特点编辑

顶级的回青也称佛头青。回青料纯然一色,蓝中透紫,与苏麻离青,平等青色调不同。明代正德晚期,嘉靖,隆庆,万历景德镇御窑厂使用的一种进口原料。多与石子青配制,回青料的比例若稍高,则青花便呈色浓艳红紫,;若石子青用多了,呈色便灰蓝。

歷史

「青花」(blue-white porcelain)是我國著名的「釉下彩」(underglaze painting)瓷器。由「考古」所知,中國有「青花瓷」始於唐,成於南宋(1127-1279),圓熟於元(1279-1368),興盛於明初,特別是永樂(1403-1425)、宣德(1426-1436)、成化(1465-1488)三朝,江西「景德鎮」的產品,更是獨步世界,達到了登峰造極的水平。「三保太監」鄭和(1371-1433)七下「西洋」(1405-1433)時,「彩絹瓷器」是最重要的「賞賜」品,大量青花乃隨「寶船」遠走四方,或贈或售揚名四海。青花用「回青」直接在瓷胚上畫繪,再上一層無色透明釉,然後入窯,以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青花」白底,釉色深藍,清新雅麗,高潔宜人,因而打動各地人心,爭相購求,蔚成風潮,成為中國「絲」之外的另一項世界名物,高峰時年外銷數達數十萬件。青花的成功,除中國獨有製瓷傳統和瓷匠的精研努力 外,另一項特殊因素是使用了「伊斯蘭」傳統的藍色釉料:回青、回回青;和「南海」周邊國家的蘇麻離青、蘇泥臘青、勃青等等。這「青」就是「鈷藍」(cobaltblue)。青花不僅使用了域外原料,在造型和紋飾上,也容納了「伊斯蘭」宗教和民族風格,充分表現了中國製瓷老師傅,不忘傳統,又勇於進取創新工藝技術的精神。

參考文獻

  1. 王宗沐江西大志·陶书》“陶用回青,本外国贡也。嘉靖中遇烧御器,奏发工部;行江西布政司贮库时给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