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均村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均村乡隶属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位于兴国县城最西端,东南西北四面分别与隆坪乡、永丰乡、茶园乡、万安县宝山乡相邻,境域面积193平方千米,有耕地1.6万亩,山地20.6万亩。均村乡政府驻地距兴国县城约34千米,辖19个行政村,304个村民小组。2019年末,均村乡辖区有户籍人口4.83万人。[1]

历史沿革

均村曾一地多名,一共有几个名称:金溪、均溪、金村、均村市、均村、龙泉乡、大足乡、杨殷县、精诚乡,建国后,均村这个名称一直沿用。1933年7月至1935年2月曾有以著名烈士杨殷命名的杨殷县历史;曾有一街两治的分二半奇特划界(嘉靖年间均村街分二半归兴国、万安二个县管理)。

山自武夷

十八排高山之巅,北眺吉泰盆地物产丰富,鱼米之乡。南望赣南丘陵山川秀美,人杰地灵,南下可入闽粤湘。十八排,高峰也,兴国第二,西部天然屏障,海拔1100米有余,赣中南分水岭。系出武夷山向西南绵延的雩山支脉,自老营盘经茶园乡边界入境,北麓是天湖山自然保护区。向西至五里隘而止,与万安宝山乡和泰和水槎乡交界。向南脉出秦娥山,和茶园,隆坪接囊。过上达坳,南台山,藠子岽,盘踞于永丰,赣县,万安交界处。其中雷公嶂和太岭岽遥遥相对,中间是均村街。鸟瞰均村,是一的典型的大盆地。十八排莽莽山脉绵延纵横均村全境。

水涌赣江

河水源于十八排,迂回西流至五里隘与泮溪河相汇,两水交汇处形成了一座潭,叫狮子潭。两股河水涌来,只见水来,不见水去,可谓 "双江汇秀"。河水过了五里隘经布袋角水口,曲曲折折至涧田最后汇入滔滔不绝的赣江十八滩。自古十八滩就有"小三峡"之称。赣江之险尽在这十八滩,南宋*文天祥在过十八滩时写下了"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 。现时,这种惶恐早已没了,十八滩的惊与险因万安水库的修建早已成为故事"。因为独特的地理环境,均村河水不经过兴国县城,直接注入赣江。这就叫同喝一河水,同养一方人。特别是在上达坳曾经有过这样的奇观,一只屋檐水一半下赣州一半流万安。

均村详情

均村乡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城最西端,距县城32公里,与吉安市的万安、泰和两县交界,素有"一脚踏三县"之称,苏维埃时期是杨殷县城所在地。既是革命老区、边远山区,又是少数民族(畲族)散居乡,是全县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乡。全乡总面积193平方公里,土地面积28.7万亩,其中山地20.6万亩(公益长防林7.1万亩),耕地1.6万亩,辖20个行政村,304个村民小组,现有8646户农户,人口41683人;劳动力27630人,其中外出务工人员达12900多人,占总劳力的的72%,是劳务输出大乡。全乡共有中小学34所,在校学生8097人,其中:初中1所,完小16所,村小1所,一师一校教学点16所;拥有乡级卫生院一所;已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村村通程控电话;通讯信号覆盖率达95%;县城至圩镇有兴(国)万(安)公路穿境而过,已全面实现油(砼)路,已有19个行政村的通村公路实现硬化,交通方便,信息较灵。圩镇位于境内中部河湾西岸,有南北走向、东西走向Y型街道三条,集镇面积约2平方公里,人口已达10000多人,农历双日为圩期,因毗邻万安、赣县、泰和三县,市场繁荣,人气旺盛,属县境西部的中心集镇。圩镇海拔高度230米,均村海拔高度最高点1161.5米。农田土壤以蟮泥田为主,山地土壤以千枚岩棕红壤占及多数,面积达16万亩。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有大量的石板材、砂金、莹石等。位于中洽村的国木坑藏有大量砂金,当地群众曾掏出过重约100多克的猴头金。

水力资源

水利资源丰富,已建的有三座,其中茂缎东坡电站,装机200kw,年发电量达110万度;宝供电站系招商引资项目,装机2400kw,年发电量可达697万度;长洪电站也是招商引资项目,装机235KW,年发电量达170万度,正在筹建的均溪电站准备施工。[2]

旅游资源

五里隘

位于乡域西部的五里隘,是一个集旅游、朝圣、避暑于一体的好地方。位于兴国、万安边陲,海拔520米,可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山顶有历史悠久的"观音堂"。据史书记载,早在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交秦二元(公元959年),僧人恒真,见此地山清水秀,灵气缭绕,便坐于方石之上,须臾入定,悟见观音大士踏云而来,遂于此处兴建"观音堂"一座,并留一揭"青莲托宝钵,文星驱牛群,铁马绕山过,五云佛法兴"。迄今已有1043年,虽经漫长的朝代更易,盛衰交替,却仍保留有完好的古茶亭、古戏台、古驿道等建筑和参天古树。新修建的观音寺、大雄宝殿、天王殿、咖兰殿高大雄伟,金碧辉煌;配套的斋堂、厨房、僧尼宿舍等设施齐全;殿内的三宝大佛、四大天王、千手观音、龙女、善财等佛像均已重塑金身,流光溢彩,光可鉴人。整个殿宇庄严肃穆,气势宏伟,系经政府批准的开放寺院,如今,香火旺盛,每逢农历正月、六月,兴国、万安、泰和、赣县等四方善信相约而来,络绎不绝。

状元家山

山腰保存着一座始建于宋神宗元丰时期(公元1078一1085年)的古墓-一状元家山,与秀丽山川交相辉映,环眺对面,"旗山、笔架山、文峰塔、宝印山"等尽收眼底,栩栩如生,山下珠水、墨水交汇,山上林木葱笼,古树参天,清风习习,云雾缭绕,恍入仙境。

山脚有贯通兴国与万安的三级公路-一兴万公路穿隘而过,既方便了交通,又沟通了兴万两县的来往,促进了两地经济的发展。

狮子岩

过隘不远,有鬼斧神工造就的狮子岩溶洞一处,洞中奇石层叠,巧夺天工,冬暖夏凉,实属游览胜地。还有待开发。

这些资源乃神工造就,不可多得,亟待开发,略加投资,稍为装点,即成旅游胜地。

木客遗韵

最早在均村生息的客家人是秦时的"木客"。相传,秦始皇建阿房宫时,征调大批民夫到南方采伐珍稀木材。这些伐木者,乘着木船溯赣江而上,穿越波涛浪谷,至"赣江十八滩",在万安武术、良口登岸,他们沿均村河而上至五里隘,见这群山环抱,土地肥沃,便遁入秦娥山与龚公山之间的上洛山隐居。秦亡后,这批隐居的"上洛山木客",便成为兴国客家人的开山祖。史证有:《赣州府志》所载录唐宋以来的诗作,如黄宪清的《木客吟》:"四海征材起宫殿","木客采木上洛山";李本仁的《木客吟》:"秦时大启阿房宫","当年采木上洛峰";"回峰乱嶂郁参差,云外高人世独知。谁向空山弄明月?山中木客解吟诗。"苏东坡把此事写进他的虔州《八境台首》之中。他们的赋诗吟唱被采录进了《全唐诗》内,至今仍在历史的回音壁震荡,兴国知县张沿瑗(康熙45年)所撰的《潋水志林》中说:"羊山……折而南,土名西江,径险而山色殊秀,与赣县龚公山相属。上洛山在其间。旧传有木客,自云秦时造阿房宫采木,避隐于此。春秋代序,日月不淹悠悠千载,一代代客家先民,荜路蓝缕,历尽艰辛。他们在这里放下疲惫的行囊,落脚谋生,繁衍生息。

客家古镇

五胡乱华时期大批客家先民南下,为了躲避战争和饥荒。渡长江,沿赣江而上至万安武朔分三路。一路经赣州-南康-大余-梅岭入岭南。

另一路造口-赣州-南康-过洋山-九凝山,连通长安-长沙-广西的南路干线,第三路是舟船行至万安武朔上岸,经宝山乡黄塘过五里隘到均村至兴国经瑞金进福建。均村客家人南下闽粤地区的中转站之一,五里隘斑驳凄凉的古驿道见证了当年南迁的景象。

最早在均村开拓定居的早禾田谢氏,于唐末(940年)。谢家人为纪念开居始祖,建有"三乐堂"。原址即是现在下街的铁器厂。后续有刘氏,肖氏先后在均村开基,这些都是明朝以前的客家。其余都是在明末清初到均村落户的。在语言上有着特别的明显区别,分为:"本地话"和"客家话", 除萧氏.毛氏和部分刘氏.谢氏说本地话外其他都是说均村客籍话。均村客籍话是指明末清初由闽西、粤东迁来的客家人所流传下来的语言;均村境内的本地话是指所有明末清初以前就在均村居住的客家人所流传下来的语言。均村境内的客籍话和本地话一致性比较强,都属于客家话。但它们在大体一致的情况下仍存在着某些显著的差异。客籍话和本地话之间的差异主要是因为两者在历史上的迁徙有着先后次序,并由此出现基于时代差异而造成的语言上的不同层次。在过去均村的魏氏,杨氏和吴氏家族皆讲"连城话"所谓连城话,就是从福建龙岩连城迁来的。现在在章贡村土围下,还有少数人讲连城话。

若是漫步徜徉于均村的乡间,映入眼帘的七山半水二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一个个古老而生机勃发的村庄,在青山环绕处,小桥流水旁,居住着一代又一代的均村人。在均村乃至整个客家民系无论迁徙到那里,有客家人的地方就成村庄,有村庄就必有祠堂。在客家人里,祠堂是一个家族祭祖的神圣场所,宗族一般都会尽财力、物力,用上好的木料、石料等建造宏伟高大的祠堂。因此,祠堂往往是村落中规模最宏阔、装饰最华丽的建筑群。一般是一个姓一个屋场,子孙多了分"房","房"又离开原居住地另择地建房,形成新的屋场,如此延续拓展,便有了一个个结构相似的屋场。如罗田段刘氏家族是极其罕见的群居大家族,走进刘氏祠堂随着岁月的流逝,沧海桑田,透过那纵横交错的街巷,幽深庄严的院落,见证着它昔日的光芒渐渐黯淡、消逝,诉说着曾经的辉煌。

在坪源的十大姓在两条溪水相汇的地方,有杨.赖.萧.宋.....等十个大姓氏的祠堂集中修建在一起,古老的十座祠堂充分体现了客家的团结互助,和平共处的精神。在均村几乎每一个村庄,每一个姓氏都建有一座祠堂,庇佑着一方古朴、祥和的同时,也昭示着宗族的兴旺与昌盛。

寻找均村古镇当年的遗迹,下街口的双孔石拱桥是最好的历史见证。站在高大伟岸的古拱桥上,看着川流不息的河水,昔日的繁华就这样无声流淌。用手抚摸那斑驳的青石板。依旧可以感到历史的沧桑,仿佛回到那古桥上车水马龙的年代。自古南来北往路过均村的官员、商贾、儒士、庶民,他们都不忘记到大尉庙烧柱香,祈求神灵护佑,一程平安。更不会忘记去大井头讨碗甘甜的井水止渴消暑。大尉庙中供奉的主神是唐"安史之乱"时从张巡守雍丘,面中六箭,坚守不动的将军雷万春。说到大井头,不知道诞生于何年何月?井边的青石板已被古井边的淳朴的人们踩磨的光滑柔润,石板间生着深青色的苔藓,毛茸茸的沁了一层晶莹的水珠。青石板上深深地刻着昨日的故事。

她以自己清凉甘美的泉水养育了人们默默地奉献精神,影响着人们。

杨殷遗址

兴国历史上曾有"十八个半圩"之说,那半个圩就是均村圩。在嘉靖年间和苏区时1933年划归新成立的杨殷县均村街分属兴国、万安两县,故被称之为半个圩)。以大尉庙北侧石门框至大井头为界限,上街属兴国管辖,下街属万安管辖。1941年将分属万安县辖地划归兴国县。

1933年7月22日,中央人民委员会第46次会议决定增设杨殷、赤水等8个县。江西省委指示,划出兴国县的均村、永丰、茶园、万安县的泮溪、高溪、黄塘、武术(索)等七个区建立杨殷县。这个县名完全是为了纪念、著名烈士而命名的。杨殷(1892-1929年),广东香山人。1925年参加省港大罢工。1927年参加广州起义,任广州苏维埃代理人民委员会主席。在第六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又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并任中央军事部长。1929年3月24日在上海被捕,30日被国名党杀害于龙华。

均村作为用著名人物姓名命名的县治所在地,添了几分光荣。特别是毛泽东、朱德、林彪都路过均村,毛泽东在《兴国调查》等雄文中多处钦点,使"均村"、"杨殷"名播华夏,令人刮目相看。杨殷县的办公地点设在均村街的杨家祠--怀德堂(文革前已拆)。肖义森是首任书记,钟荣清任副书记。1934年2月,钟昌涛任县委书记,10月由钟昌涛接任县委书记。首任县苏维埃主席刘瑞峰。县委工作一直坚持到1935年2月。当时县委、县政府机构齐全。郭屋祠为县政府所在地、保卫局设在河背魏屋的帮忠堂。红军医院设在石门毛屋祠堂,劳动局设在三乐堂(今铁器厂),消费合作社在百利堂(肖屋词),曾屋祠用于审问和关押犯人。现几个未拆除的旧址还有些依稀可见的苏区标语可查。

为了适应红军主力长征后革命斗争的需要,中央分局决定成立成立杨赣特委,下设杨殷县和赣县。办公地点设在均村。首任特委书记王启生,接任罗孟文,秘书长罗孟湖,组织部长罗孟湖(兼),宣传部长刘飞庭,特委工作一直坚持到1935年3月。

1931年7月蒋介石下令对红军进行第三"围剿",以期彻底消灭红军力量。红军领导人朱德、毛泽东带领部队冲出重围,从东固、老营盘翻越十八排高峰,向均村一带转移,成功突围。在章贡,东山一带驻扎.当年红军过均村街是晚上,街上老人说:"兵牯佬过了一夜晡.革命时期,均村佬表踊跃参军参战,有名有姓的烈士有912人,还有以:雷永通,邱云辉,江锋为代表的大批长征老干部。还有毛麟义,抗战英雄。

均村新镇

均村街,市场繁荣,人气旺盛,属县境西部的中心集镇。历史悠久,东晋末期,全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尤其隋朝修通了京杭大运河,水路交通更具有重大意义,带动连通岭南的赣江水运的繁荣。几十里外的赣江,在近代修筑赣粤公路以前,就是江西,乃至中原通往岭南的重要交通要道。由于赣江十八滩地理位置显要,成为中原至岭南的水陆交通干线的重要位置上。十八滩经济,这无疑对均村圩镇的形成和发展带来很大推动。

改革开放后,短,窄,乱,的均村街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修下街桥,均宝公路,上街红旗大桥,主街道,交易市场,小学中学,卫生院,各种公共设施齐全。水电,通信,交通,也极大的改善。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此为契机,均村圩镇也加快了发展的步伐。重点规划环圩路和新农贸市场,随着河背公里的开通,将进入一河两岸的发展规模。

深山移民安置过程,把移民安置点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改善移民的生活居住条件,同时,大力拓宽移民致富渠道,闯出了一条"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群众自愿、理事会运作"的移民扶贫新路子。五年来,分别在13个集中安置点安置移民309户1893人。通过移民扶贫政策的实施,移民户的收入提高了,生活也得到了较大改善。

按照"移得出、稳得住、富得起"的标准做工作。经济能力较好的安置到圩镇,不管是就业还是找事做都有更广的路子;经济能力一般的安置到各个村,村里主要是发展产业,可按自己能力创造收入。紧紧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通过采取离组不离村、离村不离乡两种集中安置的模式,较好的实施了移民整体搬迁工程。

正在勘测建设的"昌吉赣高铁",将给均村的经济发展带来契机,新农村,新圩镇,新均村,将已崭新的面貌展现在大家面前。[3]

名优特产

全乡以农为主,农林兼作。农业主种水稻,烟叶次之;林业以油茶为主,次为脐橙。2006年粮食面积1.4万亩,总产量8828吨;烟叶面积1268亩,产量28.6万斤;油茶是传统的名优特产品,全乡共有油茶林面积13.6万亩,茶油平均年产量在100万斤左右;脐橙是我乡新兴的名优产业,自1993年开始种植,到目前为止果园面积已达8000多亩,2006年脐橙产量达200多万斤,其中均村村罗山排脐橙场、茂段村脐橙场双双被评为全市"精品果园"。

我乡土壤肥沃,气候适宜,雨量充沛,无霜期长,特别适宜脐橙种植,仍有近3万亩宜果山地有待开发。

经济发展

乡情简介

均村乡,位于兴国县城西部,距县城32公里,与吉安市的万安、泰和两县交界,素有"一脚踏三县"之称,苏维埃时期是杨殷县城所在地,是少数民族(畲族)散居乡,是全县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乡。全乡总面积193平方公里,土地面积28.7万亩,其中山地20.6万亩,耕地1.6万亩,辖19个行政村,304个村民小组,现有10266户农户,人口43347人,外出务工人员占30%,是劳务输出大乡。油茶、脐橙、生猪等为全乡农业的主导产业。已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村村通电话;通讯信号全覆盖;县城至圩镇有兴(国)万(安)公路穿境而过,已全面实现油(砼)路,19个行政村的通村公路全面硬化。圩镇面积约2平方公里,人口已达10000多人。均村乡经济主要收入是靠劳务输出,外出务工人员就达13000余人,分别分布在广东、福建、浙江等沿海城市一带,农副产品粮食供应基本上自给自足,无工业企业,农业产业如油茶、脐橙、特种养殖业等正在发展当中。2011年,农民人均年收入2800元。

均村整个地势是西、北高而东、南低些。境内四面环山,尤其西北崇山峻岭、蔚为壮观。气候四季分明,冬暖夏凉。最高的西洋山十八排,海拨1170米,在兴国的高山中排行第二。

均村乡历史悠久,早在唐末940年就有生民在此繁衍生息,迄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历史上有9个名称。苏区时期,均村人在党组织领导下,积极打土豪分田地,参军参战,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912人,其中还出了雷永通少将等长征老干部。全乡有两项民间艺术流传甚广,分别是麒麟狮象灯和提线木偶。

单位人员情况

全乡共设人员编制58人,在编在岗41人,在编不在岗6人,合计在编人员47人。在编制内还可调入11人。乡党政领导12名,乡党委书记兼乡人大主席1人,乡党委副书记、乡长1人,副书记1人,乡党委委员、副乡长1人,乡纪检书记1人,乡政法委员1人,乡人武部长1人,乡党委组织委员1人,乡党委宣传委员1人,乡人大副主席1人,副乡长2人。

存在的问题

基础设施不完善。

交通方面:因均村乡地处兴国西部的山区乡,离兴国县城32公里,没有紧靠铁路、高速公路和国道,境内仅有一条宽4.5米的兴均公路,这条公路是兴国西部通往万安的唯一道路,人流量大,弯多路窄,路况差,交通事故较多,经常堵车,人流物流不畅。同时,均村至茶园、均村长教至隆坪牛迳、均村高溪至永丰樟坪,均村三坑至永丰大江的断头公路14.8公里,不通公路的村小组有157个。没有快捷的交通网络,主道路况差,路面窄小,满足不了均村发展的需要。

电力通信方面:目前共有变压器台区79个,5781kvA,低压用户13483户,10KV线路113.43公里,0.41KV线路232.65km,0.221KV线路562.28km,随着家电的普及化,用电需求量日益增大,许多村落用电电压低,供电质量差,严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还需新增台区12个,新增容量1200KVA,更宜在均村境内兴建一座3.5万KVA的变电站。全乡现有移动基站12座,联通基站6座,信号覆盖率达90%,少数区域存在盲区。

水利方面:全乡共有大小水陂183座,渠道102条,灌区23个,长36.4公里,设施大部分属五、六十年代集体所建。通过几十年的运行,很难承担灌溉任务,急待兴修。2011年已立项修建十一个灌区15公里长的渠道,余下待建工程还需上级部门继续立项解决以保农业生产。全乡不安全饮水人口22404人,其中学校不安全饮水人口6547人,2010-2011年已解决2020人,十二五规划期还剩20384人尚未解决,加上圩镇规模的不断扩大,自来水厂已无法供应圩镇11000余人的生活用水,立项解决均村乡千吨万人供水工程迫在眉睫。

产业建设发展较慢。

均村是全县闻名的茶油之乡,但大户少,特别是油茶品质有待改良提高。脐橙果园现有面积8000亩,发展速度缓慢,产、供、销一条龙产业链还未形成;参金蔬菜合作社、肉牛养殖合作社也正刚刚起步。由于信息的闭塞,资金技术方面的限制,新兴的农业产业项目开发氛围还不浓。全乡产业没有形成支柱产业,缺少龙头企业带动,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不够。

社会事业投入缺口大。

教育方面:均村中学创办于1957年,现有教学班25个,教职员工81人,学生1600多人,全校占地面积16亩,10656平方米;人均占地面积6.27平方米。教室功能房严重不配套,根本无法设立运动场,2个、3个、4个老师共一个房睡觉办公的就有20人,该情况严重影响师生的正常工作和教学质量。鉴于该情况,均村中学也需整体搬迁,搬迁规划用地50亩,搬迁计划投资5000万元。

卫生方面:均村乡设有中心卫生院一所,村级卫生所(室)52所。均村卫生院成立于1952年,是综合性一级甲等医院,医院占地面积1018平方米,建筑面积3157平方米,其中门诊用房1217平方米,住院用房638平方米,2011年门诊人次达18000人。病床使用率100%,由于场地狭小,业务用房严重不足,经常在过道上给病人打点滴,人员编制严重不足(现有职工48人,其中临时工就有18人),这些客观条件的限制远远满足不了全乡人民对医疗保健的需求。鉴于此,整个卫生院需整体搬迁,计划投资1500万元,规划占地面积10亩。

全乡小学有完小16所,村小一所,教学点16个,在校学生6397人,133个教学班,其中村完小有复式班7个,教学点复式班15个,在岗教师231人。全乡共9所幼儿园,在园幼儿1191人。全乡校园面积共47124平方米,校舍面积18801平方米,危房面积14428平方米,其中C级危房1722平方米,D级危房12076平方米,主要面临困难(1)一是:教师严重缺编,根据岗位尚缺教师60人;(2)二是:校舍严重缺少。全乡共有18个班级587名学生租用民房上课,分别是三坑小学租用2间、长教小学租用2间、长竹小学租用6间、石溪小学租用1间、坪源小学租用1间、中洽(He)小学租用6间民房,另外开设复式班。(3)三是:教师宿舍紧缺,二人合一居住的现象很多,东山、长教二所小学没有教师宿舍,11所学校教学点没有厕所,15所教学点没有围墙校门等,这些问题亟待上级大力支持完善。

社会保障需扩面增补:均村乡贫困人口15590人、3080户,其中已享受农村低保人数1556人、682户,五保人员321人(集中供养43人),贫困人口还有13713人还未享受政府补贴,残疾人2928人。全乡60周岁以上老人3170人,老龄化趋势正在上升,养老保障成为一个新的社会问题,建议社会保障扩面增补。全乡3817户农民还居住在旧的土坯房中,拟进行危房改造。

文化建设有待发展:投资30万元,占地300平方米的均村乡文化综合大楼正在兴建(其中上级扶持20万元,乡自筹10万元),全乡19个行政村暂时还未建立一个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只有4个农家书屋,圩镇也因用地问题缺少一个供市民休闲娱乐的广场。目前,均村传统文化提线木偶和麒麟狮象灯两项民间艺术的传承人普遍年纪大,熟悉技艺的少,面临着技艺传承断层的困境,急需解决扶持资金,加大保护力度,麒麟狮象灯急待保护申遗。

建议

加强人员的流动。针对我乡缺员较多,希望上级及时补充人员,同时,要重视事业编干部的提拔使用,目前,乡镇主要工作人员均为事业编,由于用人方面的规定,使事业编人员难以提拔,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

急需发展交通。要想富先修路,道路是发展的动脉。建议上级部门立项对县城至均村、兴国至万安的公路进行升级扩宽,把兴-万公路定为省级公路,同时立项解决均村至茶园、均村高溪至永丰樟坪、均村三坑至永丰大江、均村长教至隆坪牛迳的断头公路,使均村乡形成一个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

给足政策,做大圩镇。均村是全县人口第三大乡,做大做美做靓圩镇是发展的要求,也是"筑巢引凤"及吸引外商前来投资兴业的需要,建议在圩镇建设用地上多给灵活政策,在财政支持上多予扶持和倾斜,以更好地建设均村一河二岸新圩镇。

出台具体措施,减化山地流转程序,鼓励扶持有识之士开发林地资源和新兴农业项目,加大力度挖掘巩固全乡油茶产业,引进有实力的企业或公司开发,同时加大扶贫开发力度,重点扶持油茶产业,打响均村油茶这张名片。

加大教育卫生投入。医院涉及人民群众的健康,教育关系着均村的未来,建议立项解决整体搬迁均村卫生院和均村中学项目工程,加快小学危房改造。

为缓解和解决均村人民的生活生产和企业用电需求,建议在均村新建一座3.5万kv变电站,新增变压器台区12个,增容1200kvA。

继续实行小农水工程建设,彻底告别农业灌溉靠"望天水"现象和新建均村千吨万人饮水工程,彻底消除不安全饮水现象。

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关心弱势困难群体。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增加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额,建立因灾因病临时救助保障体系。

建议上级部门针对圩镇环境和卫生管理出台专门政策,拿出专项资金,用于解决圩镇卫生和环境治理,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市民幸福指数。

县里要着力引进大企业,集中力量抓招商,引进一个大项目就稳住一个,从而增加财政收入。

要针对山区乡镇出台灵活的农民建房措施。由于均村山多地少,农民建房不可以在农田上,建在山坡上又有地质灾害,建议县里允许乡村集中划出土地供农民建房。

要从源头上遏制违章建房。由于现在农民建房用地成本低,乡里执法人员少,许多农民未批先建,乡村又不能进行罚款,导致执行难度大,建议县里要统一处罚标准,仅靠拆违是很难遏制违章建房。

旅游工作

要设计出符合兴国特色的旅游纪念品。目前,兴国县还没有能让人耳目一新,又代表兴国旅游特色的纪念品,要聘请专业人员创意设计,并市场化运作经营。

县城要有兴国旅游元素。许多外地人慕名兴国是将军县、山歌之乡、堪舆圣地,但一到县城,除将军园外没有其他让人可感受到的相关建筑或文化。建议在县城的主要街道将革命故事、历史人物、山歌和风水文化有机呈现给游客面前,呈现兴国丰富的旅游资源。

近年来,均村两委班子抓住新农村建设有利时机,加快村经济发展。一是结合实际,确定思路。均村支部根据县乡经济发展总体思路,结合村情实际,确定了"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积极调整种植结构,不断拓宽致富渠道,依托优势,加快发展"的村经济发展思路。二是拓宽渠道,增加收入。均村党支部积极鼓励村民发展多种经营,拓宽致富渠道。三是依托帮建,加快发展。几年来,均村在帮建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为村民安装路灯30盏,修筑了3000米入村水泥路,村党支部还积极组织村民在街道两旁栽花种树,美化、绿化、香化生活环境。

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积极努力下,全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75%,电话入户率达到63%,农村住房砖瓦化率达到96%。修建了120多平方米的村活动场所,配备了电脑一台,丰富了党员干部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安置建设

6月6日,县城建局、农房办一行对均村乡土坯房改造集中点进行影像督评,均村乡两委班子高度重视,密切配合,督评工作取得圆满成功。督评工作完成后,乡危改办立足实情,提出在现有工作基础上乘胜推进,创先争优,力争上游,加速全乡土坯房集中点建设进度。

乡危改办通过召开土坯房工作会议,安排部署土坯房集中点建设进度推进工作,会议明确了驻片领导督导、驻村干部监管、村级干部实抓的工作思路,多措并举,全力保障集中点住房6月20日前全面开工兴建,11月30日前完工入住。

保障建材供应。乡危改办汲取土坯房改造中暴露出来的砌砖供应紧张、强度不足,水泥吨价太高、以次充好,钢材称重不足、杂料钢等问题,安排专人蹲守建材生产企业,将责任落实到人,将供应协调到位,切实保障建房群众购买到足量、放心的各类建材;

保障配套设施。乡危改办会同上级城乡规划部门,在科学选址基础上,科学规划集中点连片住房户型、朝向,合理布置入户水电、道路,大力兴建文娱广场、站所,全力打造宜居、寓教的精品社区型集中居住点;

保障建房质量。在保证优质建材供应的基础上,乡危改办大力加强工匠技能培训,从地基强度、圈梁浇筑、墙体结构、整体受力、排泄积水等方面入手,全程监督集中建设点建房进程,切实保证建房质量。

扶持发展

在中央大力统筹城乡发展、加强支持和发展"三农"、助推赣南苏区脱贫致富的大背景下,均村乡严格贯彻县委有关扶持发展家庭农场相关文件指示精神,从政策、资金、人事三大主线发力,全面协助各村开展家庭农场申、认证工作。

乡依托农业技术综合推广站,在充分论证土地权属、农场规划基础上,结合农户建场意愿,以油茶、茶叶、花卉、烤烟为种植重点,以灰鹅、生猪、肉牛为养殖重点,以草鱼、淡水虾为水产重点,在全乡19个村大力推广农场建设。截止目前,各村上报申建油茶农场6处、茶叶农场2处、花卉农场9处、烤烟农场8处,申建灰鹅100羽以上农场3处。

央视报道

我最早知得我们均村街被洪水淹没的时间是,14号早上8点30住在新农村贸易市场的同学在QQ空间发出说说:一大早起来,街上新农村和中学门口都成河了,拿着贵重东西开着车先转移……..然后,我在"[均村吧]吧友群"里打听有关街上涨水的事。后来吧友:阳光.蕞无奈.喝酒对瓶time. 等吧友先后在群里发出了新农村和下街桥头,均村幼儿园水灾现场的照片。洪水席卷圩镇、

良田、公路、危旧土坯房等。随后我收集了吧友的照片发在兴国"乡情乡音群"里得到了更多网友的关注。刚好兴国县地志办陈玉桃主任在线,陈主任看到照片,向网友了解到水灾的大概情况后,得知家乡遭遇那么大个水灾。11点10左右立即打电话给县电视台和赣州报纸电视台记者。11点50 赣州广播电台已经通过电话采访了陈主任,他将洪水灾害情况简单描述了一番,赣州广播电台立即与兴国县防汛办和均村乡领导联系。随后水灾照片被送进了"爱我兴国网"网站编辑。

中午12点中央电视台熊记者打电话给陈主任。挂了电话后央视记者们驱车赣州赶往均村的路上。12点 20分"爱我兴国网"记者 陈祥华发出消息,一条《台风"苏力"发威引发均村乡洪水暴发农田街道被淹》的新闻已经在第一时间报道出来了随后兴国各网站转播。我进入网站看到照片上的照片作者都是写的我名字,我感觉不妥,我就在群里跟陈主任说,照片还是不要标注我的名字,就写热心网友吧。随之,在新闻发出去的数十分钟后改过来了。虽然我收集了大家的照片,但是照片的著作权还是各吧友的。有一网友说到:不用分那么清楚,但,我想还是尊重拍照片的网友。

后来陈主任在群里找我,他说熊记者已经在路上了。因为大部分照片集中在我这,要我加她的微信。熊记者他们在路上一直和陈主任保持有联系,我通过微信把照片发给了过去,还简单的跟熊记者介绍了一下受灾情况。还问我均村的具体位置。下午两点还不到,熊记者的工作车已经到达了均村街,在下街口,新农村贸易市场和罗田塅等重灾区进行了调研和采访。两个小时后。16点27分中央电视台13频道《新闻直播间》直播均村山洪灾情。新闻一播,赣州记者方面第一时间打电话告诉了陈主任,陈主任也在QQ里发信息通知我。陈主任高兴的说我们做了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新闻播出后一时间轰动不小,本地网友和外地乡友纷纷关注转播。

在微信里从熊记者那了解到,新闻播出后他们还是现场走访了很多地方,还在关注灾后情况。晚饭乡政府接待了,直到下午7点才离开均村。 中午为了赶时间,午饭还是随便吃了点东西填肚子。在这向他们说声:辛苦了!

各位均村的兄弟姐妹,均村是我们世世代代生息的山沟子,它犹如母亲的襁褓,犹如父亲的怀抱。祝福家乡,建设均村。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均村地处偏远,地理环境独特,信息相对的封闭。随着均村乡镇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进步,我们很需要网络这个平台,让我们更及时跟有效的了解均村的发展,关心家里人的生活。不管你是在家安居乐业还是在异乡创业求学,你都可以通过[ 均村吧]这个平台用文字或图片来和大家分享家乡的动态。比如这次水灾,我们通过网络把记者请到均村来,把灾情播到中央电视台。我们一起交流,一起互动。快乐分享,烦恼分忧。无论你走都那里,身在何方,无论你有多久没回家。只要你遇到均村人开口一声"玛格"心中不禁倍感亲切.当你一个人身在异地他乡时,乡音乡情,无疑是疲惫时最好的滋补良方。

一声声乡音,一缕缕乡情,时时刻刻萦绕在我们心窝。真是一声"老表哥"抒发多少故乡情,一声"哎呀嘞"唤起无数游子的思乡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