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均村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均村鄉隸屬江西省贛州市興國縣,位於興國縣城最西端,東南西北四面分別與隆坪鄉、永豐鄉、茶園鄉、萬安縣寶山鄉相鄰,境域面積193平方千米,有耕地1.6萬畝,山地20.6萬畝。均村鄉政府駐地距興國縣城約34千米,轄19個行政村,304個村民小組。2019年末,均村鄉轄區有戶籍人口4.83萬人。[1]

歷史沿革

均村曾一地多名,一共有幾個名稱:金溪、均溪、金村、均村市、均村、龍泉鄉、大足鄉、楊殷縣、精誠鄉,建國後,均村這個名稱一直沿用。1933年7月至1935年2月曾有以著名烈士楊殷命名的楊殷縣歷史;曾有一街兩治的分二半奇特劃界(嘉靖年間均村街分二半歸興國、萬安二個縣管理)。

山自武夷

十八排高山之巔,北眺吉泰盆地物產豐富,魚米之鄉。南望贛南丘陵山川秀美,人傑地靈,南下可入閩粵湘。十八排,高峰也,興國第二,西部天然屏障,海拔1100米有餘,贛中南分水嶺。系出武夷山向西南綿延的雩山支脈,自老營盤經茶園鄉邊界入境,北麓是天湖山自然保護區。向西至五里隘而止,與萬安寶山鄉和泰和水槎鄉交界。向南脈出秦娥山,和茶園,隆坪接囊。過上達坳,南台山,藠子崬,盤踞於永豐,贛縣,萬安交界處。其中雷公嶂和太嶺崬遙遙相對,中間是均村街。鳥瞰均村,是一的典型的大盆地。十八排莽莽山脈綿延縱橫均村全境。

水涌贛江

河水源於十八排,迂迴西流至五里隘與泮溪河相匯,兩水交匯處形成了一座潭,叫獅子潭。兩股河水湧來,只見水來,不見水去,可謂 "雙江匯秀"。河水過了五里隘經布袋角水口,曲曲折折至澗田最後匯入滔滔不絕的贛江十八灘。自古十八灘就有"小三峽"之稱。贛江之險盡在這十八灘,南宋*文天祥在過十八灘時寫下了"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絕唱 。現時,這種惶恐早已沒了,十八灘的驚與險因萬安水庫的修建早已成為故事"。因為獨特的地理環境,均村河水不經過興國縣城,直接注入贛江。這就叫同喝一河水,同養一方人。特別是在上達坳曾經有過這樣的奇觀,一隻屋檐水一半下贛州一半流萬安。

均村詳情

均村鄉位於江西省贛州市興國縣城最西端,距縣城32公里,與吉安市的萬安、泰和兩縣交界,素有"一腳踏三縣"之稱,蘇維埃時期是楊殷縣城所在地。既是革命老區、邊遠山區,又是少數民族(畲族)散居鄉,是全縣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鄉。全鄉總面積193平方公里,土地面積28.7萬畝,其中山地20.6萬畝(公益長防林7.1萬畝),耕地1.6萬畝,轄20個行政村,304個村民小組,現有8646戶農戶,人口41683人;勞動力27630人,其中外出務工人員達12900多人,占總勞力的的72%,是勞務輸出大鄉。全鄉共有中小學34所,在校學生8097人,其中:初中1所,完小16所,村小1所,一師一校教學點16所;擁有鄉級衛生院一所;已實現村村通廣播電視、村村通程控電話;通訊信號覆蓋率達95%;縣城至圩鎮有興(國)萬(安)公路穿境而過,已全面實現油(砼)路,已有19個行政村的通村公路實現硬化,交通方便,信息較靈。圩鎮位於境內中部河灣西岸,有南北走向、東西走向Y型街道三條,集鎮面積約2平方公里,人口已達10000多人,農曆雙日為圩期,因毗鄰萬安、贛縣、泰和三縣,市場繁榮,人氣旺盛,屬縣境西部的中心集鎮。圩鎮海拔高度230米,均村海拔高度最高點1161.5米。農田土壤以蟮泥田為主,山地土壤以千枚岩棕紅壤占及多數,面積達16萬畝。

礦產資源

礦產資源有大量的石板材、砂金、瑩石等。位於中洽村的國木坑藏有大量砂金,當地群眾曾掏出過重約100多克的猴頭金。

水力資源

水利資源豐富,已建的有三座,其中茂緞東坡電站,裝機200kw,年發電量達110萬度;寶供電站系招商引資項目,裝機2400kw,年發電量可達697萬度;長洪電站也是招商引資項目,裝機235KW,年發電量達170萬度,正在籌建的均溪電站準備施工。[2]

旅遊資源

五里隘

位於鄉域西部的五里隘,是一個集旅遊、朝聖、避暑於一體的好地方。位於興國、萬安邊陲,海拔520米,可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山頂有歷史悠久的"觀音堂"。據史書記載,早在五代十國時期的南唐交秦二元(公元959年),僧人恆真,見此地山清水秀,靈氣繚繞,便坐於方石之上,須臾入定,悟見觀音大士踏雲而來,遂於此處興建"觀音堂"一座,並留一揭"青蓮托寶缽,文星驅牛群,鐵馬繞山過,五雲佛法興"。迄今已有1043年,雖經漫長的朝代更易,盛衰交替,卻仍保留有完好的古茶亭、古戲台、古驛道等建築和參天古樹。新修建的觀音寺、大雄寶殿、天王殿、咖蘭殿高大雄偉,金碧輝煌;配套的齋堂、廚房、僧尼宿舍等設施齊全;殿內的三寶大佛、四大天王、千手觀音、龍女、善財等佛像均已重塑金身,流光溢彩,光可鑑人。整個殿宇莊嚴肅穆,氣勢宏偉,系經政府批准的開放寺院,如今,香火旺盛,每逢農曆正月、六月,興國、萬安、泰和、贛縣等四方善信相約而來,絡繹不絕。

狀元家山

山腰保存着一座始建於宋神宗元豐時期(公元1078一1085年)的古墓-一狀元家山,與秀麗山川交相輝映,環眺對面,"旗山、筆架山、文峰塔、寶印山"等盡收眼底,栩栩如生,山下珠水、墨水交匯,山上林木蔥籠,古樹參天,清風習習,雲霧繚繞,恍入仙境。

山腳有貫通興國與萬安的三級公路-一興萬公路穿隘而過,既方便了交通,又溝通了興萬兩縣的來往,促進了兩地經濟的發展。

獅子岩

過隘不遠,有鬼斧神工造就的獅子岩溶洞一處,洞中奇石層疊,巧奪天工,冬暖夏涼,實屬遊覽勝地。還有待開發。

這些資源乃神工造就,不可多得,亟待開發,略加投資,稍為裝點,即成旅遊勝地。

木客遺韻

最早在均村生息的客家人是秦時的"木客"。相傳,秦始皇建阿房宮時,徵調大批民夫到南方採伐珍稀木材。這些伐木者,乘着木船溯贛江而上,穿越波濤浪谷,至"贛江十八灘",在萬安武術、良口登岸,他們沿均村河而上至五里隘,見這群山環抱,土地肥沃,便遁入秦娥山與龔公山之間的上洛山隱居。秦亡後,這批隱居的"上洛山木客",便成為興國客家人的開山祖。史證有:《贛州府志》所載錄唐宋以來的詩作,如黃憲清的《木客吟》:"四海征材起宮殿","木客采木上洛山";李本仁的《木客吟》:"秦時大啟阿房宮","當年采木上洛峰";"回峰亂嶂郁參差,雲外高人世獨知。誰向空山弄明月?山中木客解吟詩。"蘇東坡把此事寫進他的虔州《八境台首》之中。他們的賦詩吟唱被採錄進了《全唐詩》內,至今仍在歷史的回音壁震盪,興國知縣張沿瑗(康熙45年)所撰的《瀲水志林》中說:"羊山……折而南,土名西江,徑險而山色殊秀,與贛縣龔公山相屬。上洛山在其間。舊傳有木客,自雲秦時造阿房宮采木,避隱於此。春秋代序,日月不淹悠悠千載,一代代客家先民,蓽路藍縷,歷盡艱辛。他們在這裡放下疲憊的行囊,落腳謀生,繁衍生息。

客家古鎮

五胡亂華時期大批客家先民南下,為了躲避戰爭和饑荒。渡長江,沿贛江而上至萬安武朔分三路。一路經贛州-南康-大余-梅嶺入嶺南。

另一路造口-贛州-南康-過洋山-九凝山,連通長安-長沙-廣西的南路幹線,第三路是舟船行至萬安武朔上岸,經寶山鄉黃塘過五里隘到均村至興國經瑞金進福建。均村客家人南下閩粵地區的中轉站之一,五里隘斑駁淒涼的古驛道見證了當年南遷的景象。

最早在均村開拓定居的早禾田謝氏,於唐末(940年)。謝家人為紀念開居始祖,建有"三樂堂"。原址即是現在下街的鐵器廠。後續有劉氏,肖氏先後在均村開基,這些都是明朝以前的客家。其餘都是在明末清初到均村落戶的。在語言上有着特別的明顯區別,分為:"本地話"和"客家話", 除蕭氏.毛氏和部分劉氏.謝氏說本地話外其他都是說均村客籍話。均村客籍話是指明末清初由閩西、粵東遷來的客家人所流傳下來的語言;均村境內的本地話是指所有明末清初以前就在均村居住的客家人所流傳下來的語言。均村境內的客籍話和本地話一致性比較強,都屬於客家話。但它們在大體一致的情況下仍存在着某些顯著的差異。客籍話和本地話之間的差異主要是因為兩者在歷史上的遷徙有着先後次序,並由此出現基於時代差異而造成的語言上的不同層次。在過去均村的魏氏,楊氏和吳氏家族皆講"連城話"所謂連城話,就是從福建龍巖連城遷來的。現在在章貢村土圍下,還有少數人講連城話。

若是漫步徜徉於均村的鄉間,映入眼帘的七山半水二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一個個古老而生機勃發的村莊,在青山環繞處,小橋流水旁,居住着一代又一代的均村人。在均村乃至整個客家民系無論遷徙到那裡,有客家人的地方就成村莊,有村莊就必有祠堂。在客家人里,祠堂是一個家族祭祖的神聖場所,宗族一般都會盡財力、物力,用上好的木料、石料等建造宏偉高大的祠堂。因此,祠堂往往是村落中規模最宏闊、裝飾最華麗的建築群。一般是一個姓一個屋場,子孫多了分"房","房"又離開原居住地另擇地建房,形成新的屋場,如此延續拓展,便有了一個個結構相似的屋場。如羅田段劉氏家族是極其罕見的群居大家族,走進劉氏祠堂隨着歲月的流逝,滄海桑田,透過那縱橫交錯的街巷,幽深莊嚴的院落,見證着它昔日的光芒漸漸黯淡、消逝,訴說着曾經的輝煌。

在坪源的十大姓在兩條溪水相匯的地方,有楊.賴.蕭.宋.....等十個大姓氏的祠堂集中修建在一起,古老的十座祠堂充分體現了客家的團結互助,和平共處的精神。在均村幾乎每一個村莊,每一個姓氏都建有一座祠堂,庇佑着一方古樸、祥和的同時,也昭示着宗族的興旺與昌盛。

尋找均村古鎮當年的遺蹟,下街口的雙孔石拱橋是最好的歷史見證。站在高大偉岸的古拱橋上,看着川流不息的河水,昔日的繁華就這樣無聲流淌。用手撫摸那斑駁的青石板。依舊可以感到歷史的滄桑,仿佛回到那古橋上車水馬龍的年代。自古南來北往路過均村的官員、商賈、儒士、庶民,他們都不忘記到大尉廟燒柱香,祈求神靈護佑,一程平安。更不會忘記去大井頭討碗甘甜的井水止渴消暑。大尉廟中供奉的主神是唐"安史之亂"時從張巡守雍丘,面中六箭,堅守不動的將軍雷萬春。說到大井頭,不知道誕生於何年何月?井邊的青石板已被古井邊的淳樸的人們踩磨的光滑柔潤,石板間生着深青色的苔蘚,毛茸茸的沁了一層晶瑩的水珠。青石板上深深地刻着昨日的故事。

她以自己清涼甘美的泉水養育了人們默默地奉獻精神,影響着人們。

楊殷遺址

興國歷史上曾有"十八個半圩"之說,那半個圩就是均村圩。在嘉靖年間和蘇區時1933年劃歸新成立的楊殷縣均村街分屬興國、萬安兩縣,故被稱之為半個圩)。以大尉廟北側石門框至大井頭為界限,上街屬興國管轄,下街屬萬安管轄。1941年將分屬萬安縣轄地劃歸興國縣。

1933年7月22日,中央人民委員會第46次會議決定增設楊殷、赤水等8個縣。江西省委指示,劃出興國縣的均村、永豐、茶園、萬安縣的泮溪、高溪、黃塘、武術(索)等七個區建立楊殷縣。這個縣名完全是為了紀念、著名烈士而命名的。楊殷(1892-1929年),廣東香山人。1925年參加省港大罷工。1927年參加廣州起義,任廣州蘇維埃代理人民委員會主席。在第六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又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並任中央軍事部長。1929年3月24日在上海被捕,30日被國名黨殺害於龍華。

均村作為用著名人物姓名命名的縣治所在地,添了幾分光榮。特別是毛澤東、朱德、林彪都路過均村,毛澤東在《興國調查》等雄文中多處欽點,使"均村"、"楊殷"名播華夏,令人刮目相看。楊殷縣的辦公地點設在均村街的楊家祠--懷德堂(文革前已拆)。肖義森是首任書記,鍾榮清任副書記。1934年2月,鍾昌濤任縣委書記,10月由鍾昌濤接任縣委書記。首任縣蘇維埃主席劉瑞峰。縣委工作一直堅持到1935年2月。當時縣委、縣政府機構齊全。郭屋祠為縣政府所在地、保衛局設在河背魏屋的幫忠堂。紅軍醫院設在石門毛屋祠堂,勞動局設在三樂堂(今鐵器廠),消費合作社在百利堂(肖屋詞),曾屋祠用於審問和關押犯人。現幾個未拆除的舊址還有些依稀可見的蘇區標語可查。

為了適應紅軍主力長征後革命鬥爭的需要,中央分局決定成立成立楊贛特委,下設楊殷縣和贛縣。辦公地點設在均村。首任特委書記王啟生,接任羅孟文,秘書長羅孟湖,組織部長羅孟湖(兼),宣傳部長劉飛庭,特委工作一直堅持到1935年3月。

1931年7月蔣介石下令對紅軍進行第三"圍剿",以期徹底消滅紅軍力量。紅軍領導人朱德、毛澤東帶領部隊衝出重圍,從東固、老營盤翻越十八排高峰,向均村一帶轉移,成功突圍。在章貢,東山一帶駐紮.當年紅軍過均村街是晚上,街上老人說:"兵牯佬過了一夜晡.革命時期,均村佬表踴躍參軍參戰,有名有姓的烈士有912人,還有以:雷永通,邱雲輝,江鋒為代表的大批長征老幹部。還有毛麟義,抗戰英雄。

均村新鎮

均村街,市場繁榮,人氣旺盛,屬縣境西部的中心集鎮。歷史悠久,東晉末期,全國經濟重心開始南移;尤其隋朝修通了京杭大運河,水路交通更具有重大意義,帶動連通嶺南的贛江水運的繁榮。幾十里外的贛江,在近代修築贛粵公路以前,就是江西,乃至中原通往嶺南的重要交通要道。由於贛江十八灘地理位置顯要,成為中原至嶺南的水陸交通幹線的重要位置上。十八灘經濟,這無疑對均村圩鎮的形成和發展帶來很大推動。

改革開放後,短,窄,亂,的均村街得到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修下街橋,均寶公路,上街紅旗大橋,主街道,交易市場,小學中學,衛生院,各種公共設施齊全。水電,通信,交通,也極大的改善。

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以此為契機,均村圩鎮也加快了發展的步伐。重點規劃環圩路和新農貿市場,隨着河背公里的開通,將進入一河兩岸的發展規模。

深山移民安置過程,把移民安置點建設和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改善移民的生活居住條件,同時,大力拓寬移民致富渠道,闖出了一條"政府主導、農民主體、群眾自願、理事會運作"的移民扶貧新路子。五年來,分別在13個集中安置點安置移民309戶1893人。通過移民扶貧政策的實施,移民戶的收入提高了,生活也得到了較大改善。

按照"移得出、穩得住、富得起"的標準做工作。經濟能力較好的安置到圩鎮,不管是就業還是找事做都有更廣的路子;經濟能力一般的安置到各個村,村里主要是發展產業,可按自己能力創造收入。緊緊圍繞"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通過採取離組不離村、離村不離鄉兩種集中安置的模式,較好的實施了移民整體搬遷工程。

正在勘測建設的"昌吉贛高鐵",將給均村的經濟發展帶來契機,新農村,新圩鎮,新均村,將已嶄新的面貌展現在大家面前。[3]

名優特產

全鄉以農為主,農林兼作。農業主種水稻,煙葉次之;林業以油茶為主,次為臍橙。2006年糧食麵積1.4萬畝,總產量8828噸;煙葉面積1268畝,產量28.6萬斤;油茶是傳統的名優特產品,全鄉共有油茶林面積13.6萬畝,茶油平均年產量在100萬斤左右;臍橙是我鄉新興的名優產業,自1993年開始種植,到目前為止果園面積已達8000多畝,2006年臍橙產量達200多萬斤,其中均村村羅山排臍橙場、茂段村臍橙場雙雙被評為全市"精品果園"。

我鄉土壤肥沃,氣候適宜,雨量充沛,無霜期長,特別適宜臍橙種植,仍有近3萬畝宜果山地有待開發。

經濟發展

鄉情簡介

均村鄉,位於興國縣城西部,距縣城32公里,與吉安市的萬安、泰和兩縣交界,素有"一腳踏三縣"之稱,蘇維埃時期是楊殷縣城所在地,是少數民族(畲族)散居鄉,是全縣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鄉。全鄉總面積193平方公里,土地面積28.7萬畝,其中山地20.6萬畝,耕地1.6萬畝,轄19個行政村,304個村民小組,現有10266戶農戶,人口43347人,外出務工人員占30%,是勞務輸出大鄉。油茶、臍橙、生豬等為全鄉農業的主導產業。已實現村村通廣播電視、村村通電話;通訊信號全覆蓋;縣城至圩鎮有興(國)萬(安)公路穿境而過,已全面實現油(砼)路,19個行政村的通村公路全面硬化。圩鎮面積約2平方公里,人口已達10000多人。均村鄉經濟主要收入是靠勞務輸出,外出務工人員就達13000餘人,分別分布在廣東、福建、浙江等沿海城市一帶,農副產品糧食供應基本上自給自足,無工業企業,農業產業如油茶、臍橙、特種養殖業等正在發展當中。2011年,農民人均年收入2800元。

均村整個地勢是西、北高而東、南低些。境內四面環山,尤其西北崇山峻岭、蔚為壯觀。氣候四季分明,冬暖夏涼。最高的西洋山十八排,海撥1170米,在興國的高山中排行第二。

均村鄉歷史悠久,早在唐末940年就有生民在此繁衍生息,迄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歷史上有9個名稱。蘇區時期,均村人在黨組織領導下,積極打土豪分田地,參軍參戰,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912人,其中還出了雷永通少將等長征老幹部。全鄉有兩項民間藝術流傳甚廣,分別是麒麟獅象燈和提線木偶。

單位人員情況

全鄉共設人員編制58人,在編在崗41人,在編不在崗6人,合計在編人員47人。在編制內還可調入11人。鄉黨政領導12名,鄉黨委書記兼鄉人大主席1人,鄉黨委副書記、鄉長1人,副書記1人,鄉黨委委員、副鄉長1人,鄉紀檢書記1人,鄉政法委員1人,鄉人武部長1人,鄉黨委組織委員1人,鄉黨委宣傳委員1人,鄉人大副主席1人,副鄉長2人。

存在的問題

基礎設施不完善。

交通方面:因均村鄉地處興國西部的山區鄉,離興國縣城32公里,沒有緊靠鐵路、高速公路和國道,境內僅有一條寬4.5米的興均公路,這條公路是興國西部通往萬安的唯一道路,人流量大,彎多路窄,路況差,交通事故較多,經常堵車,人流物流不暢。同時,均村至茶園、均村長教至隆坪牛逕、均村高溪至永豐樟坪,均村三坑至永豐大江的斷頭公路14.8公里,不通公路的村小組有157個。沒有快捷的交通網絡,主道路況差,路面窄小,滿足不了均村發展的需要。

電力通信方面:目前共有變壓器台區79個,5781kvA,低壓用戶13483戶,10KV線路113.43公里,0.41KV線路232.65km,0.221KV線路562.28km,隨着家電的普及化,用電需求量日益增大,許多村落用電電壓低,供電質量差,嚴重影響群眾生產生活,還需新增台區12個,新增容量1200KVA,更宜在均村境內興建一座3.5萬KVA的變電站。全鄉現有移動基站12座,聯通基站6座,信號覆蓋率達90%,少數區域存在盲區。

水利方面:全鄉共有大小水陂183座,渠道102條,灌區23個,長36.4公里,設施大部分屬五、六十年代集體所建。通過幾十年的運行,很難承擔灌溉任務,急待興修。2011年已立項修建十一個灌區15公里長的渠道,餘下待建工程還需上級部門繼續立項解決以保農業生產。全鄉不安全飲水人口22404人,其中學校不安全飲水人口6547人,2010-2011年已解決2020人,十二五規劃期還剩20384人尚未解決,加上圩鎮規模的不斷擴大,自來水廠已無法供應圩鎮11000餘人的生活用水,立項解決均村鄉千噸萬人供水工程迫在眉睫。

產業建設發展較慢。

均村是全縣聞名的茶油之鄉,但大戶少,特別是油茶品質有待改良提高。臍橙果園現有面積8000畝,發展速度緩慢,產、供、銷一條龍產業鏈還未形成;參金蔬菜合作社、肉牛養殖合作社也正剛剛起步。由於信息的閉塞,資金技術方面的限制,新興的農業產業項目開發氛圍還不濃。全鄉產業沒有形成支柱產業,缺少龍頭企業帶動,農副產品精深加工不夠。

社會事業投入缺口大。

教育方面:均村中學創辦於1957年,現有教學班25個,教職員工81人,學生1600多人,全校占地面積16畝,10656平方米;人均占地面積6.27平方米。教室功能房嚴重不配套,根本無法設立運動場,2個、3個、4個老師共一個房睡覺辦公的就有20人,該情況嚴重影響師生的正常工作和教學質量。鑑於該情況,均村中學也需整體搬遷,搬遷規劃用地50畝,搬遷計劃投資5000萬元。

衛生方面:均村鄉設有中心衛生院一所,村級衛生所(室)52所。均村衛生院成立於1952年,是綜合性一級甲等醫院,醫院占地面積1018平方米,建築面積3157平方米,其中門診用房1217平方米,住院用房638平方米,2011年門診人次達18000人。病床使用率100%,由於場地狹小,業務用房嚴重不足,經常在過道上給病人打點滴,人員編制嚴重不足(現有職工48人,其中臨時工就有18人),這些客觀條件的限制遠遠滿足不了全鄉人民對醫療保健的需求。鑑於此,整個衛生院需整體搬遷,計劃投資1500萬元,規劃占地面積10畝。

全鄉小學有完小16所,村小一所,教學點16個,在校學生6397人,133個教學班,其中村完小有複式班7個,教學點複式班15個,在崗教師231人。全鄉共9所幼兒園,在園幼兒1191人。全鄉校園面積共47124平方米,校舍面積18801平方米,危房面積14428平方米,其中C級危房1722平方米,D級危房12076平方米,主要面臨困難(1)一是:教師嚴重缺編,根據崗位尚缺教師60人;(2)二是:校舍嚴重缺少。全鄉共有18個班級587名學生租用民房上課,分別是三坑小學租用2間、長教小學租用2間、長竹小學租用6間、石溪小學租用1間、坪源小學租用1間、中洽(He)小學租用6間民房,另外開設複式班。(3)三是:教師宿舍緊缺,二人合一居住的現象很多,東山、長教二所小學沒有教師宿舍,11所學校教學點沒有廁所,15所教學點沒有圍牆校門等,這些問題亟待上級大力支持完善。

社會保障需擴面增補:均村鄉貧困人口15590人、3080戶,其中已享受農村低保人數1556人、682戶,五保人員321人(集中供養43人),貧困人口還有13713人還未享受政府補貼,殘疾人2928人。全鄉60周歲以上老人3170人,老齡化趨勢正在上升,養老保障成為一個新的社會問題,建議社會保障擴面增補。全鄉3817戶農民還居住在舊的土坯房中,擬進行危房改造。

文化建設有待發展:投資30萬元,占地300平方米的均村鄉文化綜合大樓正在興建(其中上級扶持20萬元,鄉自籌10萬元),全鄉19個行政村暫時還未建立一個村級文化活動中心,只有4個農家書屋,圩鎮也因用地問題缺少一個供市民休閒娛樂的廣場。目前,均村傳統文化提線木偶和麒麟獅象燈兩項民間藝術的傳承人普遍年紀大,熟悉技藝的少,面臨着技藝傳承斷層的困境,急需解決扶持資金,加大保護力度,麒麟獅象燈急待保護申遺。

建議

加強人員的流動。針對我鄉缺員較多,希望上級及時補充人員,同時,要重視事業編幹部的提拔使用,目前,鄉鎮主要工作人員均為事業編,由於用人方面的規定,使事業編人員難以提拔,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工作的積極性。

急需發展交通。要想富先修路,道路是發展的動脈。建議上級部門立項對縣城至均村、興國至萬安的公路進行升級擴寬,把興-萬公路定為省級公路,同時立項解決均村至茶園、均村高溪至永豐樟坪、均村三坑至永豐大江、均村長教至隆坪牛逕的斷頭公路,使均村鄉形成一個四通八達的公路網絡。

給足政策,做大圩鎮。均村是全縣人口第三大鄉,做大做美做靚圩鎮是發展的要求,也是"築巢引鳳"及吸引外商前來投資興業的需要,建議在圩鎮建設用地上多給靈活政策,在財政支持上多予扶持和傾斜,以更好地建設均村一河二岸新圩鎮。

出台具體措施,減化山地流轉程序,鼓勵扶持有識之士開發林地資源和新興農業項目,加大力度挖掘鞏固全鄉油茶產業,引進有實力的企業或公司開發,同時加大扶貧開發力度,重點扶持油茶產業,打響均村油茶這張名片。

加大教育衛生投入。醫院涉及人民群眾的健康,教育關係着均村的未來,建議立項解決整體搬遷均村衛生院和均村中學項目工程,加快小學危房改造。

為緩解和解決均村人民的生活生產和企業用電需求,建議在均村新建一座3.5萬kv變電站,新增變壓器台區12個,增容1200kvA。

繼續實行小農水工程建設,徹底告別農業灌溉靠"望天水"現象和新建均村千噸萬人飲水工程,徹底消除不安全飲水現象。

加大社會保障力度,關心弱勢困難群體。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增加農村最低生活保障金額,建立因災因病臨時救助保障體系。

建議上級部門針對圩鎮環境和衛生管理出台專門政策,拿出專項資金,用於解決圩鎮衛生和環境治理,改善人居環境,提高市民幸福指數。

縣裡要着力引進大企業,集中力量抓招商,引進一個大項目就穩住一個,從而增加財政收入。

要針對山區鄉鎮出台靈活的農民建房措施。由於均村山多地少,農民建房不可以在農田上,建在山坡上又有地質災害,建議縣裡允許鄉村集中劃出土地供農民建房。

要從源頭上遏制違章建房。由於現在農民建房用地成本低,鄉里執法人員少,許多農民未批先建,鄉村又不能進行罰款,導致執行難度大,建議縣裡要統一處罰標準,僅靠拆違是很難遏制違章建房。

旅遊工作

要設計出符合興國特色的旅遊紀念品。目前,興國縣還沒有能讓人耳目一新,又代表興國旅遊特色的紀念品,要聘請專業人員創意設計,並市場化運作經營。

縣城要有興國旅遊元素。許多外地人慕名興國是將軍縣、山歌之鄉、堪輿聖地,但一到縣城,除將軍園外沒有其他讓人可感受到的相關建築或文化。建議在縣城的主要街道將革命故事、歷史人物、山歌和風水文化有機呈現給遊客面前,呈現興國豐富的旅遊資源。

近年來,均村兩委班子抓住新農村建設有利時機,加快村經濟發展。一是結合實際,確定思路。均村支部根據縣鄉經濟發展總體思路,結合村情實際,確定了"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積極調整種植結構,不斷拓寬致富渠道,依託優勢,加快發展"的村經濟發展思路。二是拓寬渠道,增加收入。均村黨支部積極鼓勵村民發展多種經營,拓寬致富渠道。三是依託幫建,加快發展。幾年來,均村在幫建單位的大力支持下,為村民安裝路燈30盞,修築了3000米入村水泥路,村黨支部還積極組織村民在街道兩旁栽花種樹,美化、綠化、香化生活環境。

在村黨支部、村委會的積極努力下,全村自來水入戶率達到75%,電話入戶率達到63%,農村住房磚瓦化率達到96%。修建了120多平方米的村活動場所,配備了電腦一台,豐富了黨員幹部和群眾的業餘文化生活。

安置建設

6月6日,縣城建局、農房辦一行對均村鄉土坯房改造集中點進行影像督評,均村鄉兩委班子高度重視,密切配合,督評工作取得圓滿成功。督評工作完成後,鄉危改辦立足實情,提出在現有工作基礎上乘勝推進,創先爭優,力爭上遊,加速全鄉土坯房集中點建設進度。

鄉危改辦通過召開土坯房工作會議,安排部署土坯房集中點建設進度推進工作,會議明確了駐片領導督導、駐村幹部監管、村級幹部實抓的工作思路,多措並舉,全力保障集中點住房6月20日前全面開工興建,11月30日前完工入住。

保障建材供應。鄉危改辦汲取土坯房改造中暴露出來的砌磚供應緊張、強度不足,水泥噸價太高、以次充好,鋼材稱重不足、雜料鋼等問題,安排專人蹲守建材生產企業,將責任落實到人,將供應協調到位,切實保障建房群眾購買到足量、放心的各類建材;

保障配套設施。鄉危改辦會同上級城鄉規劃部門,在科學選址基礎上,科學規劃集中點連片住房戶型、朝向,合理布置入戶水電、道路,大力興建文娛廣場、站所,全力打造宜居、寓教的精品社區型集中居住點;

保障建房質量。在保證優質建材供應的基礎上,鄉危改辦大力加強工匠技能培訓,從地基強度、圈樑澆築、牆體結構、整體受力、排泄積水等方面入手,全程監督集中建設點建房進程,切實保證建房質量。

扶持發展

在中央大力統籌城鄉發展、加強支持和發展"三農"、助推贛南蘇區脫貧致富的大背景下,均村鄉嚴格貫徹縣委有關扶持發展家庭農場相關文件指示精神,從政策、資金、人事三大主線發力,全面協助各村開展家庭農場申、認證工作。

鄉依託農業技術綜合推廣站,在充分論證土地權屬、農場規劃基礎上,結合農戶建場意願,以油茶、茶葉、花卉、烤煙為種植重點,以灰鵝、生豬、肉牛為養殖重點,以草魚、淡水蝦為水產重點,在全鄉19個村大力推廣農場建設。截止目前,各村上報申建油茶農場6處、茶葉農場2處、花卉農場9處、烤煙農場8處,申建灰鵝100羽以上農場3處。

央視報道

我最早知得我們均村街被洪水淹沒的時間是,14號早上8點30住在新農村貿易市場的同學在QQ空間發出說說:一大早起來,街上新農村和中學門口都成河了,拿着貴重東西開着車先轉移……..然後,我在"[均村吧]吧友群"里打聽有關街上漲水的事。後來吧友:陽光.蕞無奈.喝酒對瓶time. 等吧友先後在群里發出了新農村和下街橋頭,均村幼兒園水災現場的照片。洪水席捲圩鎮、

良田、公路、危舊土坯房等。隨後我收集了吧友的照片發在興國"鄉情鄉音群"里得到了更多網友的關注。剛好興國縣地誌辦陳玉桃主任在線,陳主任看到照片,向網友了解到水災的大概情況後,得知家鄉遭遇那麼大個水災。11點10左右立即打電話給縣電視台和贛州報紙電視台記者。11點50 贛州廣播電台已經通過電話採訪了陳主任,他將洪水災害情況簡單描述了一番,贛州廣播電台立即與興國縣防汛辦和均村鄉領導聯繫。隨後水災照片被送進了"愛我興國網"網站編輯。

中午12點中央電視台熊記者打電話給陳主任。掛了電話後央視記者們驅車贛州趕往均村的路上。12點 20分"愛我興國網"記者 陳祥華發出消息,一條《颱風"蘇力"發威引發均村鄉洪水暴發農田街道被淹》的新聞已經在第一時間報道出來了隨後興國各網站轉播。我進入網站看到照片上的照片作者都是寫的我名字,我感覺不妥,我就在群里跟陳主任說,照片還是不要標註我的名字,就寫熱心網友吧。隨之,在新聞發出去的數十分鐘後改過來了。雖然我收集了大家的照片,但是照片的著作權還是各吧友的。有一網友說到:不用分那麼清楚,但,我想還是尊重拍照片的網友。

後來陳主任在群里找我,他說熊記者已經在路上了。因為大部分照片集中在我這,要我加她的微信。熊記者他們在路上一直和陳主任保持有聯繫,我通過微信把照片發給了過去,還簡單的跟熊記者介紹了一下受災情況。還問我均村的具體位置。下午兩點還不到,熊記者的工作車已經到達了均村街,在下街口,新農村貿易市場和羅田塅等重災區進行了調研和採訪。兩個小時後。16點27分中央電視台13頻道《新聞直播間》直播均村山洪災情。新聞一播,贛州記者方面第一時間打電話告訴了陳主任,陳主任也在QQ里發信息通知我。陳主任高興的說我們做了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新聞播出後一時間轟動不小,本地網友和外地鄉友紛紛關注轉播。

在微信里從熊記者那了解到,新聞播出後他們還是現場走訪了很多地方,還在關注災後情況。晚飯鄉政府接待了,直到下午7點才離開均村。 中午為了趕時間,午飯還是隨便吃了點東西填肚子。在這向他們說聲:辛苦了!

各位均村的兄弟姐妹,均村是我們世世代代生息的山溝子,它猶如母親的襁褓,猶如父親的懷抱。祝福家鄉,建設均村。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均村地處偏遠,地理環境獨特,信息相對的封閉。隨着均村鄉鎮的發展和信息時代的進步,我們很需要網絡這個平台,讓我們更及時跟有效的了解均村的發展,關心家裡人的生活。不管你是在家安居樂業還是在異鄉創業求學,你都可以通過[ 均村吧]這個平台用文字或圖片來和大家分享家鄉的動態。比如這次水災,我們通過網絡把記者請到均村來,把災情播到中央電視台。我們一起交流,一起互動。快樂分享,煩惱分憂。無論你走都那裡,身在何方,無論你有多久沒回家。只要你遇到均村人開口一聲"瑪格"心中不禁倍感親切.當你一個人身在異地他鄉時,鄉音鄉情,無疑是疲憊時最好的滋補良方。

一聲聲鄉音,一縷縷鄉情,時時刻刻縈繞在我們心窩。真是一聲"老表哥"抒發多少故鄉情,一聲"哎呀嘞"喚起無數遊子的思鄉夢。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