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塑性加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塑性加工

塑性加工是使金属在外力(通常是压力)作用下,产生塑性变形,获得所需形状,尺寸和组织,性能的制品的一种基本的金属加工技术,以往常称压力加工。金属塑性加工的种类很多,根据加工时工件的受力和变形方式,基本的塑性加工方法有锻造,轧制,挤压,拉拔,拉伸,弯曲,剪切等几类。

简介

金属塑性加工技术在冶金史上出现很早。已发现的天然金的制品最早出于公元前5千年。由陨铁制作的铁器最早的是公元前4千年。中国发现最早的陨铁文物是在河北藁城出土的商代中期 (约公元前13世纪中叶)的铁刃铜钺。研究证明,这些天然金属制品都是经过锻打制成的。中国古代冶金技术比欧洲先进,但偏重于铸造技术而忽视金属塑性加工,始终没有发展轧制生产。明代宋应星(1587~?)的《天工开物》中描述的锻制千钧锚和抽丝的生产过程也有相当规模,但以后长期停留在手工阶段。经过产业革命,欧洲的冶金业迅速走向现代化,通过采用动力机械,金属塑性加工也相应地转向近代大工业生产。1766年出现带孔型的二辊轧机,1836年出现用蒸汽机驱动的二辊和三辊轧机。中国的近代冶金技术(包括塑性加工生产技术)则是由欧洲引进的。中国近代的轧钢厂最早的是1871年福州船政局所属的拉铁 (轧钢) 厂。以后较具规模的有建于1894年的汉阳铁厂的800mm钢轨轧机以及以后的上海、天津、太原等地的中小型轧机。1931年以后日本在辽宁鞍山陆续建起了较大规模的轧钢厂以及本溪、抚顺和大连等地的小型轧机。1949年以后随着大规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进行,轧钢和有色金属加工业得到飞跃的发展。到1997年中国钢产量已达10 756万t,钢材产量已达9700万t,居世界第一位。有色金属产量达581万t。各种类型的轧钢厂和金属加工厂已形成体系和合理布局

评价

靠锻压机的锻锤锤击工件产生压缩变形的一种加工方法,有自由锻和模锻两种方式。自由锻不需专用模具,靠平锤和平砧间工件的压缩变形,使工件镦粗或拔长,其加工精度低,生产率也不高,主要用于轴类,曲柄和连杆等单件的小批生产。模锻通过上,下锻模模腔拉制工作的变形,可加工形状复杂和尺寸精度较高的零件,适于大批量的生产,生产率也较高,是机械零件制造上实现少切削或无切削加工的重要途径使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旋转轧辊间的轧件产生压缩变形,使其横断面面积减小与形状改变,而纵向长度增加的一种加工方法。根据轧辊与轧件的运动关系,轧制有纵轧,横轧和斜轧三种方式使装入挤压筒内的坯料,在挤压筒后端挤压轴的推力作用下,使金属从挤压筒前端的模孔流出,而获得与挤压模孔形状,尺寸相同的产品的一种加工方法。挤压有正挤压和反挤压两种基本方式。正挤压时挤压轴的运动方向与从模孔中挤出的金属流动方向一致;反挤压时,挤压轴的运动方向与从模孔中挤出的金属流动方向相反。挤压法可加工各种复杂断面实心型材,棒材,空心型材和管材。它是有色金属型材,管材的主要生产方法。[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