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塘下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塘下镇位于瑞安市东北部、塘河之畔,东濒东海。南连汀田街道,西邻锦湖街道潘岱,北靠瓯海区仙岩街道,东北靠龙湾区海城(梅头)街道。面积81.6平方千米,人口17.09万人(2010年末)。辖5个办事处,8个居民区,89个行政村。镇政府驻邵宅村,距瑞安城区12千米。104国道、G15沈海高速公路、温瑞塘河过境。古迹有始建于梁天监年间的龙翔寺,建于明洪武年间的濒海城防。塘下是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浙江省小城市培育试点镇,中国汽摩配之都。[1]

历史沿革

镇所在地古称塘下庄。 明嘉靖(1522-1566年)属崇泰乡四都;民国时期为东区区署驻地。1931年属塘下镇、鼎凤乡;1943年改镇为乡。1949年后仍称塘下乡;1953年改为建制镇,1958年称塘下管理区;1964年改为塘下公社;1984年改塘下乡,1985年2月撤乡改镇。1949年至1992年,为塘下区区公所驻地。1992年6月撤区扩镇,三都乡并入塘下镇。2000年8月,撤销塘下镇、鲍田镇、场桥镇、海安镇、梅头镇、罗凤镇,合并设立新的塘下镇。调整后的塘下镇辖99个行政村、10个居民区,镇政府驻邵宅村。2001年,将塘下镇的上涂、西一、中星、东门、埭头、石坦、屿门、邱宅、东溪、东成10个行政村和前冈、后冈2个居委区(即原梅头镇辖区)划归龙湾区管辖。2007年底,面积83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7.09万,外来人口11.03万辖5个办事处,8个居民区,89个行政村。2011年,根据瑞安市人口六普数据,塘下镇常驻人口34万。镇政府驻邵宅村塘川南街。塘下镇在塘下办事处和鲍田办事处之间设立塘下中心区新城。2011年瑞安市行政区划调整,根据温州市政府的指导意见,设立塘下新区和塘下镇,区镇合一办公。

原塘下镇

地处温瑞塘河两岸,东界鲍田镇海安镇,南邻汀田镇、北连罗凤镇,西接市区。1952年称乡,同年改镇。1958年改公社,1984年公社改乡,1985年复建镇。1997年,面积为15.4平方千米,人口4万,辖(5个居民区)邵宅、张宅、赵宅、陈宅、塘西、韩田、下村、中村、新渎、上金、岑头、陈宅旺、东陈、北堡、洋头、小南山、西南、新居、里北洋19个行政村,镇政府驻邵宅村。

原鲍田镇

位于市东南沿海地带,距市城区10千米。1949年建鲍田乡,1959年改称鲍田管理区。1961年更名公社,1984年改乡,1991年改镇。1997年,面积20.1平方千米,人口4.3万,辖鲍一、鲍二、鲍三、鲍四、鲍五、上升、高升、高营、东州、鲍七、官渎、官进、新坊、凰湾、前桥、前丰、前进、新前、前北、南河、上潘、上戴、上马、后朱25个行政村,镇政府驻鲍五村。

原场桥镇

位于瑞安市区东北大罗山南麓,东北界梅头镇,西南邻海安、罗风镇,北靠大罗山,东临东海。镇区古有跨架龟山浦上的大石桥,名长桥,桥边为双穗盐场场署,又名场桥。明嘉靖时局祟泰乡五都。1917年属东区。1931年属第一区长桥乡。1935年属海冈乡;1943年属海场乡;1946年复属海冈乡。1949年属海安乡,1950年8月析置场桥乡;1959年为场桥管理区;1961年称场桥公社;1984年改场桥乡;1986年撤乡建镇。1997年,面积13.3平方千米,人口1.8万,辖上灶、埭上、浦桥、龟山、五林、五方、陈岙、西岙、西河、上叶10个行政村和场桥头、龟令、磨埭河3个居委会。镇政府驻五林村。

原海安镇

位于市区东北15千米,东临东海,离温州机场20千米。1949年称海东乡。1958年属场桥管理区。1964年建海安公社,1993年改镇。1997年,面积8平方千米,人口1.4万,镇政府驻海东村,辖镇海、镇东、城南、海东、海西、海北、凤山、石岗、霞林9个行政村。

原罗凤镇

位于瑞安市东北部,距温州机场23千米。1949年建罗南乡,1950年建凤山乡,1956年并称罗南乡。1958年称管理区。1961年改公社,1964年划设凤山公社,1984年分别设罗南乡、凤山乡,1992年并称罗凤乡,1995年改镇。1997年,面积26.3平方千米,人口2.7万,辖凤士、凤渎、凤川、塘口、前庄、花园、双桥、吴岙、八水、中南、中北、凤胜、沙河、沙渎、山官、银岙、沙岙、东爿、中爿、西爿、岩头、梅林22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凤士村。

原梅头镇

因古代有大梅树得名。元、明曾在此设巡检司。明嘉靖时属崇泰乡五都。1917年属第一区的前岗、后岗、块川3乡;1935年属海岗乡,1943年析置埭岗乡,1946年属海岗乡。1949年析置梅头乡、埭头乡,1956年属场桥乡,1958年称梅头管理区;1961年为梅头公社,1984年改梅头乡,1984年撤乡设镇。东北与温州市龙湾区天河镇接壤,西南与场桥镇为邻,西北靠大罗山。面积14.7平方千米,人口2.56万人,辖2个居民区、9个行政村、1个渔业队,镇政府驻上涂村。2000年8月,撤销梅头镇,并入塘下镇。

2001年,将瑞安市塘下镇的上涂、西一、中星、东门、埭头、石坦、屿门、邱宅、东溪、东成10个村委会和前冈、后冈2个居委会划归温州市龙湾区管辖。2002年,设立海城街道,辖原区直属管辖的东溪、埭头、上涂、屿门、石坦、邱宅、东成、东门、中星、西一10个行政村和前冈、后冈2个居民区;区域范围:东至瓯江,南、西至瑞安市,北至天河镇;办事处驻上涂村。

行政区划

镇政府驻邵宅村,邮编:325204。辖8个居民区(建胜、建设、建国、建民、建辉、场桥头、龟令、磨埭河)、89个行政村(邵宅、张宅、陈宅、赵宅、韩田、肇平垟新渎、肇平垟中村、肇平垟下村、塘西、上金、岑头、北堡、里北垟、新居、东陈、垟头、西南、陈宅旺、小南山、新溪、鲍五、鲍一、鲍二、鲍三、鲍四、鲍七、新方、凰湾、官进、鲍垟、高星、官渎、高营、东洲、上升、南河、上戴、上潘、上马、后朱、前桥、前北、前丰、前进、新前、五林、五方、埭上、埔桥、龟山、西岙、陈岙、上叶、西河、上灶、五兴、凤士、塘口、八水、双桥、吴岙、凤渎、花园、前庄、中南、中北、凤川、驮山梅林、驮山岩头、沙岙、驮山中爿、驮山西爿、驮山东爿、山官、 凤胜、沙河、沙渎、银岙、双凤、 海东、海北、镇海、海西、霞霖、石岗、凤山、镇东、城南、城东)。[2]

基本概况

温州市五大镇级市之一。浙江省27个中心镇小城市培育试点之一。

塘下镇隶属浙江省瑞安市,是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是浙江省教育强镇、体育强镇和温州市三星级文明镇。地处浙江东南沿海,截至2007年底,总面积83平方公里,下辖5个办事处,89个行政村,常住人口17.09万,外来人口11.03万。截止2011年,根据瑞安市人口六普数据,塘下镇常住人口31.21万(包含暂住人口)。

塘下镇历史悠久,明嘉靖间分属帆游乡三都和崇泰乡四都。镇所在地古称塘下庄;民国20年(1931)分属塘下镇和鼎凤乡;32年改镇为乡。1949年后仍称塘下乡;1953年改为建制镇,1958年称塘下管理区;1964年改为塘下人民公社;1984年复置塘下乡,1985年撤乡复镇至今,1992年三都乡并入塘下镇,根据全国行政区划调整,同年,管辖塘下片区8镇的塘下区撤销。

民国时期为东区区署驻地,1949年至1992年,为塘下区区公所驻地,现为塘下片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境内河流密布,道路纵横,温瑞塘河穿越镇境南北,104国道纵贯镇西,塘梅公路横跨东西,河网、道路遍及全镇,交通方便。 历史上,经济原以农业为主,是闻名全市的粮食高产区;而工业基础薄弱,仅有农副产品加工、农具制作等几家工厂;数十家商铺错落在沿温瑞塘河东岸一条长约700米的老街东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引下,经济快速发展,以塑料编织带、机械等业为主要产品的家庭工业顺起。中央及有关省、市领导同志频频前来视察、参观。后逐步形成以股份合作经济为主体的乡镇工业群体。1996年,全镇有镇、村办企业、联户股份合作企业、私营个体企业等2445家,工业产值达17.53亿元。集市贸易也迅猛发展,有占地100亩的汽摩配城,及小商品、农副产品、副食品等市场11个;市属金融、供销、财税、粮食、工业、农业、邮电、电业、科技、教育、公安等部门均在这里分设机构,是温州市30个经济强镇之一。

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城镇建设。80年代以来,新建沿街楼房4600多间;公用房18万平方米,建中小学10所,幼儿院3所,电影院7座,医院2所,老区革命纪念馆1座;改造沿河老商业街,新建东西、南北走向的街道共13条,总长13425米;建成通向各村混凝土道路27条,总长37763米,新建公路9.5公里,桥梁78座,码头2座;扩建日产10000吨自来水厂1座,自来水普及率95%;新建公厕42座,变电所l座;液化石油气仟配站1座,燃气使用基本普及;敷设排水管道24公里,垃圾堆放场l座;各项基础设施渐臻完善。90年代初组建环卫队伍,现有环卫工人32人,机动垃圾车1辆,环境卫生面貌显著改善。全镇现有公用基础设施:道路总长83.2公里,其中高级道路34.2公里,路灯655盏,路灯输电线路37公里;中、小型自来水厂9座,日供水能力1.2万吨,园林绿地面积8670平方米;全镇房屋建筑面积109万平方米,其中私人房屋91万平方米。

2010年被列入温州市政府提出的五个"镇级市"

2011年列入浙江省27个小城市,享受县级权利,实行强镇扩权,来更好适应塘下的发展。

地理交通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距温州机场20多公里,104国道、甬台温高速公路均穿境而过。现已开通201路、202路、205路、206路等多条塘下境内的公交路线。前往瑞安市区的公交车有101(塘下-瑞安市区)、106路(场桥-瑞安市区)。途径塘下的城乡巴士有瑞安-梅头、瑞安-状元、塘下-梅头、水头-状元等。

2016年11月16日起,火车南汽车客运站增开塘下班线(试运行),该站班线由原来的瑞安、洞头、文成、虹桥四条增加到五条。塘下线首班9:20,末班为18:00,日发12班。

自然条件

境内山色秀美,河网密布,属海洋性季风气候,冬暖夏凉、宜居宜商。

塘下镇位于瑞安市的东部沿海,东濒东海,南连汀田,西邻潘岱,北靠仙岩。镇域总面积83平方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运输便利,离瑞安市区12公里,距温州机场18公里,104国道和甬台温高速公路穿镇而过。全镇下辖5个办事处,89个行政村,总人口达15多万人。2000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达38.55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2.18万元,是全国同期的3倍多,工农业总产值107.80亿元,外贸出口交货值达5.14亿元,财政收入2.78亿元,实现农民人均收入8199元。经济综合实力位居瑞安市34个乡镇的首位,是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和温州市小城市改革试点镇。

塘下自然资源丰富,是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塘下依山傍水,属东部沿海平原地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河渠成网,物产丰富。全镇有耕地面积5.08万亩,基本形成田成方、路成网、林成行、渠相连的农田园林化格局,10万亩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围区正在建设之中,与已建成的7.72公里"五十年一遇"标准堤塘将形成美丽的风景线,成为全省一流的观光农业;淡水河面积5700亩,淡水资源充足,衬托出江南水乡的本色;林业用地面积44937亩,山川常年苍翠葱笼;已开发沿海滩涂面积1132l亩,水产养殖效益显著,发展海洋经济前景十分广阔。[3]

历史文化

塘下人文历史悠久,是浙南最先出现的革命根据地。明嘉靖(1522?D1566年)属崇泰乡四都;民国20年(1931年)设镇,民国32年(1943年)改为乡;1952年8月改为建制镇,1958年称塘下管理区;1964年改塘下公社;1984年改称塘下乡;1985年2月撤乡设镇;1992年6月撤区扩镇,三都乡并入塘下镇;2000年8月行政区划调整,塘下、鲍田、海安、场桥、梅头、罗凤等6镇合并为新塘下镇。塘下自古人才辈出,文风鼎盛。先公陈傅良从少为文自成一家,开永嘉学派之先声,建有陈傅良纪念棺,参观者络绎不绝;肇平洋,是浙南大地上最先出现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刘英、李英才等这些党的好儿女,聚集于此,寻找光明,播洒火种,用自已的鲜血染红了浙南大地,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共和国崭新的今天,他们的卓越成就和革命业绩,为塘下谱写了灿烂的篇章。陈傅良后人,驮山的陈卓如成立浙南地区第一次农民武装队伍,后牺牲。塘下毗邻名胜古迹众多,景色秀丽。东有波涛万顷的东海和千姿百态的铜盆岛;北有山峰奇耸、泉瀑喷珠的仙岩风景区,塘下高速出口就在仙岩镇和塘下镇交界之处,游客可以从塘下下高速去仙岩更近。近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绿》就是对仙岩梅雨潭的由衷赞叹;西有60KM处,有瑞安高楼寨寮溪九潭飞瀑连袂山间,气势磅磅。

作为瓯越文化的典型代表,塘下自古文风鼎盛,人才辈出。古有南宋先公陈傅良从小为文自成一家,开创了永嘉学派之先声。近有刘英、蔡雄、李英才、陈卓如等一批党的好儿女,以肇平垟、驮山为根据地,在浙南大地播洒了革命火种。塘下还是南戏和温州鼓词的重要发源地。[4]

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后,塘下人民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敢为人先,大胆实践,凭借"长三角"和"泛珠三角"经济圈连接点这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在市场经济的搏弈中抢得先机,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是"温州模式"的发祥地之一,连续多年名列浙江省百强镇、温州市三十强镇行列。2007年,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210.65亿元,外贸出口交货值21.49亿元,财政总收入12.5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674元。


汽摩配行业是塘下的支柱产业。20世纪70年代初,几乎与商品经济同时而生的塘下汽摩配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已成为全国汽摩配生产的主要基地之一,是瑞安市"中国汽摩配之都"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培育了一批具有战略眼光和开拓精神的优秀企业家,涌现出了瑞明集团、胜华波集团、超阳集团、南洋汽摩集团等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企业集团和骨干企业。2007年,全镇拥有各类汽摩配生产企业1700多家,实现总产值89.63亿元,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42.55%,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07家,销售收入达72.68亿元,其中销售收入超5000万元企业28家,超亿元企业16家。

2008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26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98亿元。综合实力列全国500强镇第97位、全省百强镇第58位、温州市三十强镇第4位。主要特点:一是区位优势明显。我镇处于温州大都市区的核心圈内和温州沿海产业带的发展主轴上,不仅是瑞安城市北部组团中心,而且是瑞安市"三线联动,接轨温州"战略实施的主力军和桥头堡,在城市化和承接温州产业转移中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二是产业集聚度高。经过多年发展,我镇已形成汽摩配、通用机械、电气机械三大主导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24.44亿元(其中规模工业产值155亿元,占69%)、外贸出口交货值28亿元,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70家、销售产值超亿元企业27家、无区域企业集团8家。其中尤以汽摩配行业发展势头最好,已成为拥有生产企业1000多家、销售产值超亿元企业23家、产值101亿元的产业集群。三是人民生活富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530元,生活总体比较富裕,去年末全镇境内金融机构居民储蓄余额62.85亿元;居民消费能力很强,对小轿车、住房等大宗商品需求高。四是侨乡地位突出。

在2014年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排名中,塘下镇排名第42位。[5]

社会事业

塘下坚持以科学规划为龙头,不断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2006年还正

式启动了塘下中心区开发建设,大大提升城市建设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全镇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许多工作走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先后组建了全国首家乡镇级行政审批中心、浙江省首家乡镇级总工会、温州市首家村级青年中心、温州市首家乡镇级慈善组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