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鮑田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鮑田鎮現在隸屬浙江省溫州市瑞安塘下鎮,位於浙江東南部,東海之濱。鮑田,方言音譯英文為Bo'Di。鮑田地域面積20.1平方公里,戶籍人口55469人,下設鮑川、鮑東、新華3個社區。工業以標準件、汽摩配、注塑等為主,2012年實現規上工業產值32.16億元。轄區內擁有鮑田中學、鮑田中心小學等11所中小學以及1家鮑田衛生院。[1]

歷史沿革

簡介; 1949年建鮑田鄉,1959年改稱鮑田管理區。1961年更名公社,1984年改鄉,1991年改鎮。1997年,面積20.1平方千米,人口4.3萬,轄鮑一、鮑二、鮑三、鮑四、鮑五、上升、高升、高營、東州、鮑七、官瀆、官進、新坊、凰灣、前橋、前豐、前進、新前、前北、南河、上潘、上戴、上馬、後朱25個行政村,鎮政府駐鮑五村。

地理位置

鮑田位於浙東南沿海地帶,距溫州城區以南約20千米,位於甌江與飛雲江之間的溫瑞平原的中間位置,大羅山南面。鮑田往東為東海,往南為汀田,往西為塘下、羅風、往北為海安、場橋、梅頭,。

地理環境

鮑田地處浙江東南沿海,東海之濱。 為海積平原地帶。境內知名的有鳳凰山,為大羅山最南山體。

行政區劃

鮑田分:鮑一、鮑二、鮑三、鮑四、鮑五、上升、高星、高營、東州、鮑垟、鮑七、官瀆、官進、新坊、凰灣、前橋、前豐、前進、新前、前北、南河、上潘、上戴、上馬、後朱25個行政村。[2]

經濟

改革開放之後,至約1998年之前,鮑田經濟以服裝業為支柱行業,與周邊鄉鎮鮑田、海安、場橋這一代,從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一度形成以羊毛衫為主要特色行業繁榮景象,十餘年間這一帶曾經是整個中國的主要羊毛衫場地,也為這裡的人們積累了改革改革之後的第一桶金。

約1998年之後,羊毛衫、服裝行業衰退,鮑田經濟進入全面轉變,目前工業以標準件、汽摩配、注塑等為主,擁有瑞安市5A級企業1家,4A級企業3家,2012年實現規上工業產值32.16億元,全年工業性固定資產投資1.77億元。

1994年,當時溫州市根據1993年的經濟指標第一次對溫州全市各鄉鎮進行進行綜合實力排列。鮑田進入溫州30強鎮名單,當時鮑田鎮列溫州第10位。當時居第1至第10名的依次為龍港鎮柳市鎮甌北鎮樂成鎮瑞安城關鎮虹橋鎮莘塍鎮塘下鎮北白象鎮鮑田鎮

2000年之後,溫州市行政區劃調整,原鮑田、海安、場橋、塘下、羅鳳合併為新塘下鎮。 2007年溫州30強鎮排名中(新)塘下鎮經濟綜合實力列溫州第4位。[3]

文化歷史

鮑田姓氏分布:鮑田境內各區域主要姓氏分布情況如下, 鮑一、鮑二、鮑三、鮑四、鮑八(官瀆、官進)這一片主體姓氏為【戴】。 鮑五為【葉】,鮑七為【周】,鮑六(上升、高星、高營、東州、鮑垟)為【劉、鍾、朱、鄭、施】,南河為【陳】,上潘為【潘】,後朱為【朱】。

鳳凰山 【百戶庵】:鮑田境內有鳳凰山。 鳳凰山東峰山頂有有一座觀音堂,又名【百戶庵】,據傳為八百年前南宋時的那次"東海大海嘯",附近有百戶人逃難海嘯聚此山頂得以倖存,故建"百戶庵"以紀念。

鳳凰山【椅子墓群】:鳳凰山上的另一特別文化遺產為【椅子墓群】,有千年歷史。"椅子墓"是溫州地區獨特的一種的墓葬形式。這種墓的歷史年代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宋朝。溫州地區的這些椅子墓,通常都為夫妻並葬,有時也可以合葬一個家族2代人。 位於瑞安市 鮑田凰灣山的椅子墓群,因積累千年歷史,數量之多,密度之大,為全國都少有。

(鮑田 )戴氏太姑信俗:2013年入選瑞安市第六批非遺項目。 戴氏太姑當地人稱"飯佛太姑",1254年出生在鮑二村夾潭底界堂。

鮑田百家宴 : 每年農曆正月二十八,浙江省瑞安市塘下鎮鮑田(鮑一、鮑二、鮑三、鮑四)迎來一年一度的"百家宴",(2009年)村民擺出1900多桌酒宴,近2萬人赴宴。據了解,瑞安鮑田的"百家宴"始於宋朝,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

鮑田的龍舟文化:瑞安的龍舟運動所代表是當地的【宗族文化】, 每一條龍舟都代表一個姓氏,代表一個宗族!這是瑞安、溫州地區的文化特色。

梁儲廟:鮑田龍船的起點,位於鮑田鮑六上升村 ,大鮑河。 鮑田"大鮑河"--位於鮑田鮑一、鮑七、鮑六上升村交界處,大鮑河距今應有千年之歷史,位於鮑六上升村大鮑河河口東,有一座廟宇,名為"梁儲廟"! 始建於北宋乾德五年,公元967.

交通

鮑田往北距離溫州市區約20公里,往南距現瑞安市政府駐地安陽約10公里, 經濱海大道或塘梅公路往北距離溫州飛機場約30分鐘車程, 往西至溫州南動車火車站約28公里45分鐘車程。

旅遊

鮑田境內主要景點為 鳳凰山。鳳凰山上的椅子墓群為代表溫州獨特文化歷史的墓葬結構,有上千年歷史。 登鳳凰山,可觀鮑田全境面貌, 東望可見東海,以及海中的數個島嶼。 鳳凰山東峰山頂有有一座觀音堂,又名"百戶庵",據傳為八百年前南宋時的那次"東海大海嘯",附近有百戶人逃難海嘯聚此山頂得以倖存,故建"百戶庵"以紀念。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