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夏爾·皮耶·波特萊爾」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夏尔-比埃尔·波德莱尔'''('''Charles-Pierre Baudelaire''',1821年4月9日1867年8月31日),法国最伟大诗人之一…”)
 
行 1: 行 1:
'''夏尔-比 埃尔·波德莱尔'''('''Charles-Pierre Baudelaire''',[[1821年]][[4月9日]]─[[1867年]][[8月31日]] ),[[法国]] 最伟大[[诗人]] 之一 ,[[象征主义文学|象征派诗歌]]先 ,[[现代主义文学|现代派]] 奠基 詩集《[[恶之花]]》(''Les fleurs du mal'')留 世。
+
{{Infobox Writer
 +
| name = 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br />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
 +
| image = <img src="影像網址" width="220" ><br><small>[影像網址 原圖鏈結]、[來源網站 圖片來自]</small>
 +
| imagesize = 240px
 +
| caption = 1863年
 +
| pseudonym =
 +
| birthname =
 +
| birthdate = {{birth date|1821|4|9|}}
 +
| birthplace = [[法國]][[巴黎]]
 +
| deathdate = {{death date and age|1867|8|31|1821|4|9|}}
 +
| deathplace = [[法國]][[巴黎]]
 +
| occupation = [[诗人]]
 +
| nationality = [[法國]]
 +
| period = 1844–1866
 +
| genre =
 +
| subject =
 +
| movement = [[象征主义]]、[[現代主義]]
 +
| signature = Baudelaire signatur.svg
 +
| website =
 +
}}
 +
 
 +
'''夏尔 ·皮 埃尔·波德莱尔'''('''{{lang|fr|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bd|1821年|4月9日|1867年|8月31日|catIdx=B}} ),[[法国]][[诗人]],[[象征主义文学|象征派诗歌]] ,[[现代主义文学|现代派]] 奠基 [[散文詩]]的鼻祖。代表作包括 詩集《[[恶之花]]》 ''Les fleurs du mal'' )及[[散文詩]]集《巴黎的忧郁》(''Le Spleen de Paris'')。
 +
 
 +
==生平==
 +
1821年波德萊爾生于[[巴黎]]高叶街十五号,是[[弗朗索瓦·波德萊爾]]晚年与第二任妻子唯一的孩子,弗朗索瓦早年服务于神职,后来在[[参议院]]任职,他在诗歌和绘画方面颇有才能,其在波德萊爾幼年时代就给予了他良好的艺术熏陶。
 +
 
 +
波德萊爾六岁那年,父亲弗朗索瓦去世,次年,母亲改嫁欧比克[[上校]]。1831年[[七月革命]],法王复辟后,波德萊爾的继父欧比克调职至[[里昂]]驻防,波德萊爾进入当地的一所私立学校[[德洛姆]]寄宿学校学习,1832年进[[里昂]]皇家中学。
 +
 
 +
1836年,波德萊爾15岁时,回到[[巴黎]]进入[[路易大帝中学]]就读。开始阅读[[夏多布里昂]]和[[圣伯夫]]。在这个时期,波德萊爾开始显示出其在诗歌等方面的才能,但他的诗作却不为导师所认同,得到的评价是在这些诗作中显示了一些不属于他年龄的堕落品质。1837年在中学优等生会考中获拉丁诗二等奖。1838年去[[比利牛斯山]]旅行,初写田园诗。1839年,由于波德萊爾坚持庇护一 同学而被路易大帝中学开除,通过中学毕业会考。
 +
 
 +
1840年,十九岁的波德萊爾自由地生活在拉丁区,结识文学界的朋友,为一家报纸供稿。次年,被其放荡的生活惹怒的歐比克将继子送去一艘前往[[印度]]的船上,并希望艰苦的航行能够改造波德萊爾。1842年2月,波德萊爾于航行的中途乘坐另一艘船返回巴黎,这次通往东方的旅程令波德萊爾产生无数的幻想,并成为其后来一些作品的创作源泉。4月,波德萊爾继承了先父的遗产,开始随心所欲的奢侈生活。所有的琼浆佳肴、华服美女以及鸦片迷药在波德莱尔的诗歌中画出了一抹奇异的苍白的色彩。
 +
 
 +
1843年,波德萊爾开始写作后来收录在《[[恶之花]]》中部分的诗歌。由于他不节制的挥霍,他的家人于1844年指定了一名监护人管理波德萊爾的财产,按月拨给他200[[法郎]]。次年,波德萊爾企图[[自杀]]。1846年,波德萊爾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包括诗歌、小说、文论和翻译,其中大部分的诗歌于1857年首次结集为《恶之花》出版。这个时期诗人的创作仍不稳定,太多的幻象在他的脑海中闪现,像四处滚落的水珠仍未汇聚成流
 +
 
 +
1848年至1851年,诗人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在革命与起义中,从现有的资料记载中不难看出,波德萊爾在政治方面十分稚嫩。令波德萊爾最初闻名于巴黎文坛的并不是他的诗歌,而是他的文学评论:《一八四五年的沙龙》和《一八四六年的沙龙》。1848年,法国巴黎工人学生及市民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波德萊爾在期间十分积极,并与朋友一起创办了一份[[革命]]刊物,但是这份刊物仅维持了两天,6月23日,波德萊爾参与了[[六月起义]]的[[巷战]]。在波德萊爾一生中,对他影响最深的作家是[[爱伦·坡]],藉由翻譯愛倫·坡的作品,啟發了波德萊爾詩歌創作的豐富想像力;自1848年7月一直到其逝 的十七年间,波德萊爾持續翻译坡的作品。
 +
 
 +
《恶之花》出版后不久,因为“有傷风化”(outrage aux bonnes mœurs)的罪名,法庭处以波德萊爾三百法郎的[[罚款]],并勒令从诗集中删除六首主要的诗,当时的法国文坛对此事件的看法一分为二,只有少部分人站在波德萊爾一边,伟大文豪[[維克多·雨果]]写信给波德萊爾赞扬《恶之花》。1861年,《恶之花》再版,除去那6首诗外,并加入新诗35首 同年12月,波德萊爾被提名为[[法蘭西學院|法蘭西院士]]候选人,波德萊爾于次年2月拒绝。
 +
 
 +
波德萊爾另一散文作品《巴黎的憂鬱》,創作題材和風格與《惡之花》十分近似。按照作家的本意,他想寫的是「一種詩意的散文,沒有節奏和韻腳的音樂」<ref>{{cite book|author1=沙爾.波特萊爾;譯者:亞丁|title=巴黎的憂鬱|date=2012|location=台灣|isbn=978-986-87779-7-2|pages=見譯序,第11頁}}</ref>。
 +
 
 +
1862年,诗人首次发病,三年后病情恶化,1866年在[[比利时]]参观教堂时突然出现[[失语症]]及半身不遂等症状,回巴黎后住进迪瓦尔博士的[[疗养院]],翌年病逝,享年46岁。
 +
 
 +
== 評論 ==
 +
艺术的最终目的是创造美,然而美的定义千差万别,波德萊爾认为,美不应该受到束缚,善并不等于美,美同样存在于恶与丑之中。两个世纪前,当波德萊爾将自己所创造的美展现给世人的时候,评论界惊恐的称呼他为“恶魔诗人”。当时正处于[[浪漫主义]]末期,一些公认的主题在创作上已显疲乏,大多数诗人在那块拥挤的土地上死守阵地,鲜有大胆创新者出现,而在众人之外坚持培育那朵「恶之花」的波德萊爾不啻是那个时代的革命者。
 +
 
 +
在他死后四年,[[兰波]]在信中称赞他是“诗人中的国王,真的上帝”<ref>Rimbaud, Arthur: ''Oeuvres complètes'', p. 253, NRF/Gallimard, 1972.</ref>。在1895年,[[马拉美]]出版了十四行诗以纪念波德萊爾。在一篇1922年出版的文章中,[[普鲁斯特]]称他与[[阿尔弗雷·德·维尼]]一道,是19世纪最伟大的诗人。<ref>''Concerning Baudelaire'' in Proust, Marcel: ''Against Sainte-Beuve and Other Essays'', p. 286, trans. John Sturrock, Penguin, 1994.</ref>
 +
 
 +
== 作品 ==
 +
* [[散文詩]]集《巴黎的忧郁》(''Le Spleen de Paris'')。波德萊爾首次正式使用"poème en prose"「散文詩」這個名稱,是[[散文詩]]的鼻祖。<ref>羅青:《從徐志摩到余光中》(台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78),頁41-42。</ref>
 +
* 诗集《恶之花》(''Les fleurs du mal'')
 +
* 美学品论集《美学珍玩》(Curiosites esthetiques)
 +
* 文学评论集《浪漫派的艺术》(L'art romantique)
 +
 
 +
==参考==
 +
<references/>
 +
 
 +
== 外部連結 ==
 +
*《巴黎的忧郁》[http://book.ifeng.com/lianzai/detail_2012_01/16/12010640_0.shtml 中译本节选]{{zh-cn}}
 +
* 《恶之花》[http://www.99csw.com/book/1489/index.htm 中译本节选]{{zh-cn}}
 +
* {{Cite web |url= http://www.tangwai.com/ebook/WaiGuoWX/FaGuo/8486_9twei296srul48733x6t.pdf |title= 《恶之花》中文全译本 |author=郭宏安译|language= zh-cn |accessdate= 2012-07-12 }}
 +
* [http://www.baudelaire.cz Charles Baudelaire] Largest site dedicated to Baudelaire's poems and prose, containing Fleurs du mal, Petit poemes et prose, Fanfarlo and more together with various English and Czech translations of his works.
 +
 
 +
 
 +
{{Authority control}}
 +
 
 +
{{DEFAULTSORT:Baudelaire, Charles}}
 +
[[Category:法国作家]]
 +
[[Category:法国诗人]]
 +
[[Category:象征主义诗人]]
 +
[[Category:法国记者]]
 +
[[Category:法国翻译家]]
 +
[[Category:死于梅毒的人]]
 +
[[Category:法国艺术评论家]]
 +
[[Category:路易大帝中学校友]]
 +
[[Category:安葬于蒙帕纳斯公墓者]]

於 2019年2月22日 (五) 09:48 的修訂

夏爾·皮埃爾·波德萊爾
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

[影像網址 原圖鏈結]、[來源網站 圖片來自]
1863年
出生 (1821-04-09)1821年4月9日
法國巴黎
逝世 1867年8月31日(1867-08-31)(46歲)
法國巴黎
職業 詩人
國籍 法國
創作時期 1844–1866
文學運動 象徵主義現代主義

簽名 File:Baudelaire signatur.svg

夏爾·皮埃爾·波德萊爾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1821年4月9日-1867年8月31日),法國詩人象徵派詩歌之先驅,現代派之奠基者,散文詩的鼻祖。代表作包括詩集《惡之花》(Les fleurs du mal)及散文詩集《巴黎的憂鬱》(Le Spleen de Paris)。

生平

1821年波德萊爾生於巴黎高葉街十五號,是弗朗索瓦·波德萊爾晚年與第二任妻子唯一的孩子,弗朗索瓦早年服務於神職,後來在參議院任職,他在詩歌和繪畫方面頗有才能,其在波德萊爾幼年時代就給予了他良好的藝術薰陶。

波德萊爾六歲那年,父親弗朗索瓦去世,次年,母親改嫁歐比克上校。1831年七月革命,法王復辟後,波德萊爾的繼父歐比克調職至里昂駐防,波德萊爾進入當地的一所私立學校德洛姆寄宿學校學習,1832年進里昂皇家中學。

1836年,波德萊爾15歲時,回到巴黎進入路易大帝中學就讀。開始閱讀夏多布里昂聖伯夫。在這個時期,波德萊爾開始顯示出其在詩歌等方面的才能,但他的詩作卻不為導師所認同,得到的評價是在這些詩作中顯示了一些不屬於他年齡的墮落品質。1837年在中學優等生會考中獲拉丁詩二等獎。1838年去比利牛斯山旅行,初寫田園詩。1839年,由于波德萊爾堅持庇護一名同學而被路易大帝中學開除,通過中學畢業會考。

1840年,十九歲的波德萊爾自由地生活在拉丁區,結識文學界的朋友,為一家報紙供稿。次年,被其放蕩的生活惹怒的歐比克將繼子送去一艘前往印度的船上,並希望艱苦的航行能夠改造波德萊爾。1842年2月,波德萊爾於航行的中途乘坐另一艘船返回巴黎,這次通往東方的旅程令波德萊爾產生無數的幻想,並成為其後來一些作品的創作源泉。4月,波德萊爾繼承了先父的遺產,開始隨心所欲的奢侈生活。所有的瓊漿佳肴、華服美女以及鴉片迷藥在波德萊爾的詩歌中畫出了一抹奇異的蒼白的色彩。

1843年,波德萊爾開始寫作後來收錄在《惡之花》中部分的詩歌。由於他不節制的揮霍,他的家人於1844年指定了一名監護人管理波德萊爾的財產,按月撥給他200法郎。次年,波德萊爾企圖自殺。1846年,波德萊爾創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包括詩歌、小說、文論和翻譯,其中大部分的詩歌於1857年首次結集為《惡之花》出版。這個時期詩人的創作仍不穩定,太多的幻象在他的腦海中閃現,像四處滾落的水珠仍未匯聚成流

1848年至1851年,詩人投入了巨大的熱情在革命與起義中,從現有的資料記載中不難看出,波德萊爾在政治方面十分稚嫩。令波德萊爾最初聞名於巴黎文壇的並不是他的詩歌,而是他的文學評論:《一八四五年的沙龍》和《一八四六年的沙龍》。1848年,法國巴黎工人學生及市民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波德萊爾在期間十分積極,並與朋友一起創辦了一份革命刊物,但是這份刊物僅維持了兩天,6月23日,波德萊爾參與了六月起義巷戰。在波德萊爾一生中,對他影響最深的作家是愛倫·坡,藉由翻譯愛倫·坡的作品,啟發了波德萊爾詩歌創作的豐富想像力;自1848年7月一直到其逝世的十七年間,波德萊爾持續翻譯坡的作品。

《惡之花》出版後不久,因為「有傷風化」(outrage aux bonnes mœurs)的罪名,法庭處以波德萊爾三百法郎的罰款,並勒令從詩集中刪除六首主要的詩,當時的法國文壇對此事件的看法一分為二,只有少部分人站在波德萊爾一邊,偉大文豪維克多·雨果寫信給波德萊爾讚揚《惡之花》。1861年,《惡之花》再版,除去那6首詩外,並加入新詩35首。同年12月,波德萊爾被提名為法蘭西院士候選人,波德萊爾於次年2月拒絕。

波德萊爾另一散文作品《巴黎的憂鬱》,創作題材和風格與《惡之花》十分近似。按照作家的本意,他想寫的是「一種詩意的散文,沒有節奏和韻腳的音樂」[1]

1862年,詩人首次發病,三年後病情惡化,1866年在比利時參觀教堂時突然出現失語症及半身不遂等症狀,回巴黎後住進迪瓦爾博士的療養院,翌年病逝,享年46歲。

評論

藝術的最終目的是創造美,然而美的定義千差萬別,波德萊爾認為,美不應該受到束縛,善並不等於美,美同樣存在於惡與丑之中。兩個世紀前,當波德萊爾將自己所創造的美展現給世人的時候,評論界驚恐的稱呼他為「惡魔詩人」。當時正處於浪漫主義末期,一些公認的主題在創作上已顯疲乏,大多數詩人在那塊擁擠的土地上死守陣地,鮮有大膽創新者出現,而在眾人之外堅持培育那朵「惡之花」的波德萊爾不啻是那個時代的革命者。

在他死後四年,蘭波在信中稱讚他是「詩人中的國王,真的上帝」[2]。在1895年,馬拉美出版了十四行詩以紀念波德萊爾。在一篇1922年出版的文章中,普魯斯特稱他與阿爾弗雷·德·維尼一道,是19世紀最偉大的詩人。[3]

作品

  • 散文詩集《巴黎的憂鬱》(Le Spleen de Paris)。波德萊爾首次正式使用"poème en prose"「散文詩」這個名稱,是散文詩的鼻祖。[4]
  • 詩集《惡之花》(Les fleurs du mal
  • 美學品論集《美學珍玩》(Curiosites esthetiques)
  • 文學評論集《浪漫派的藝術》(L'art romantique)

參考

  1. 沙爾.波特萊爾;譯者:亞丁. 巴黎的憂鬱. 台灣. 2012: 見譯序,第11頁. ISBN 978-986-87779-7-2. 
  2. Rimbaud, Arthur: Oeuvres complètes, p. 253, NRF/Gallimard, 1972.
  3. Concerning Baudelaire in Proust, Marcel: Against Sainte-Beuve and Other Essays, p. 286, trans. John Sturrock, Penguin, 1994.
  4. 羅青:《從徐志摩到余光中》(台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78),頁41-42。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