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城子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大城子镇位于密云区东部,与河北省兴隆县接壤,是北京通往内蒙古和东北地区的重要关口之一。全镇为浅山区,山川秀美、生态资源优势突出,总面积144平方公里,1.8万人。下辖北沟村、梯子峪村、墙子路村、南沟村、下栅子村、苍术会村、柏崖村、程各庄村、庄户峪村、张庄子村、杨各庄村、高庄子村、大城子村、聂家峪村、方耳峪村、后店村、王各庄村、河下村庄头村、大龙门村、碰河寺村、张泉村等22个村委会。[1]

基本概述

交通极为便利。县级公路穿境而过,距北京85公里、首都机场65公里,距京密高速公路出口25公里;京承 铁路纵贯东西,并在镇域内设有两个车站。

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有隋唐时期的响马洞,有明朝洪武年建成的墙子路城遗址,有“墙子雄关”古战场遗址,还有戚继光任蓟镇总兵时修建的明长城等。

水资源优势明显。密云的两大河流洪门川河和清水河由东至西流经全镇,其中洪门川河水为金鼎湖旅游区的源水,清水河水直接流入密云水库。此外还有两座小型水库和若干塘坝。

全镇林果资源丰富,安全特色果品生产成效明显。以核桃、板栗和梨为主的各种果树达到270万株,常年果品产量一千二百多万公斤,是北京市果品专业镇,十大果品之乡,也是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红肖梨产区,大城子“锥峰”牌红肖梨具有色彩鲜艳、汁多甘甜、无疤痕、耐贮存的特点,曾被评为北京三大名梨,并获绿色食品证书。

健康绿色养殖快速发展。利用山地、水利、气候等资源优势,发展肉鸡、优质种羊、名优鱼品的养殖和柴鸡生产,为群众增收致富提供了保障。

生态休闲旅游发展潜力巨大。已建的龙泉谷保健旅游区,奇峰隆立、峡谷幽深,特别是地下泉水,经卫生部门检测富含多种可提高人体免疫力的天然药物成分,乾隆皇帝曾为此咏联:“岩秀原增寿,水芳可谢医”。海拔千米的锥峰山,是与雾灵山相邻的又一高峰,从山下到顶锋共有五座始建于明代的寺庙,山峰巅连起伏,峰尖坡陡,满山柏树为华北地区面积最大的原始次生柏林。[2]

绿色果品

北京红梨

北京红梨,又名北京红肖梨。分布在燕山东部南麓,系天然实生野果,据史料记载:燕山山脉多为片麻岩,野生植物资源丰富,其支脉锥峰山周围夜里资源甚多,尤以红肖梨为最。明朝开始栽培利用。至今,在红肖梨主产区密云区大城子镇,有红肖梨树30余万株,年产量700万公斤,树龄100年以上的梨树有近万株。

红肖梨单果重多在120克左右,最大可达250克以上。成熟时,果品底色为黄绿色,阳面为鲜红色,鲜艳漂亮果肉白色多汁,甜酸爽口,可溶性固形物含量8%—10%,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及钙、铁、锌简易条件下可储至第2年5-6月

且风味不变。“鲜食生津解渴,蒸食润肺止咳”和“正月糖 梨二月肖(红肖梨)”是北京人对红肖梨的赞美评价。特别是现代人吃粗粮很少,不利于肠胃,红肖梨含石细胞较多又含微量元素硒,常吃有利于肠胃,可以防止肠胃系统癌症的发生。该镇将在红肖梨的质量上加大投入,在提高外在质量的同时提高内在质量,朝着绿色、有机红肖梨方向发展,把红肖梨这一古老的品种,发扬光大。

燕山板栗

大城子镇板栗栽培历史悠久,现有板栗近3万亩,200万株,结果树100余万株,年产量200万斤,100—200年生以上板栗树约有100余株且结果良好,栽培品种主要为燕红、燕昌、燕丰、厚20等。燕山板栗是该镇的传统出口产品,也是是该镇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城子镇地处燕山山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特殊的成土母质,使得所生产的板栗果肉的蛋白质和糖份含量很高,含糖量一般可达20%以上,淀粉含量较低,平均50%。含有多种人体所必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果皮的色泽较深且有光泽,单果重平均10克左右,由于蛋白质含量高果肉糯性,炒食芳香扑鼻,特别适宜炒食,且采收后耐储性好,深受国内外客商的欢迎。

该镇已建设标准化板栗基地8个、4000余亩,有机板栗基地一个1000亩。该镇所有板栗将全部进行标准化生产,建设完善的板栗质量保障体系,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未来5年,该镇板栗年产量将达600万斤。

核桃

大城子核桃栽培历史悠久,现有核桃树7万余株,其中盛果期核桃就有4万余株,200-300年核桃树尚有200余株,最大一株占地约0.5亩。现年产量70万斤,白露节成熟,以皮薄,出仁率高,营养丰富而著称,是该镇传统的出口商品。

核桃不仅有很大的生态效应,而且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俗话说,一株核桃一把伞,一片核桃林一股泉就是反映的是核桃的生态效应。[3]

绿色养殖

合同肉鸡养殖

大城子镇党委、政府结合地域特点及农业主导产业定位,将合同肉鸡养殖作为该镇农业主导产业。目前,合同肉鸡养殖已成为大城子镇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型产业。2006年,全镇出栏合同肉鸡224万只,实现经济收入4480万元,农民获纯收入246.4万元。截至2006年底,全镇新建、改建5000只规模标准化玻璃钢大棚50栋,建有高标准生态环保合同肉鸡养殖小区2处,现全镇存栏合同肉鸡20万只,合同肉鸡养殖户57户。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以北京大发正大有限公司为依托,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三方共赢的运作模式,服务体系和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大城子镇合同肉鸡生产逐步转移到依托科技和提高质量的轨道,2007年,计划年出栏合同肉鸡230万只,实现经济收入4600万元。同时,全面完成大城子镇合同肉鸡生态环保粪污治理项目。全镇的合同肉鸡生产必将呈现出进一步发展的良好态势。

柴蛋鸡养殖

为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大城子镇党委、政府在很抓合同肉鸡产业同时,积极发展柴蛋鸡生产,并取得明显成效。2006年,全镇发展柴蛋鸡养殖户2560户,截至年底,全镇存栏柴蛋鸡3.2万只,销售鲜蛋138.8吨,实现收入160.6万元。其中,以北京朝禄农业生态园为龙头,通过积极工作,于2005年成立大龙门柴蛋鸡养殖合作社,努力拓宽销售渠道,其产品全部销往中国农科院、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等地,深受市民的好评。2007年,计划发展柴蛋鸡养殖户200户,到2007年底存栏柴蛋鸡5万只。同时,加快做好商标注册,开发销售领域等工作。

水产渔业

大城子镇域内清水河自河北省兴隆县境内流入,流经全镇5个行政村,全长17.1公里,是密云区六条入库河流中的重要一个 。镇党委、政府为进一步拓宽经济增长点,自2003年开始,对清水河沿岸进行综合治理,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先后在清水河两岸兴建绿色生态休闲渔业小区,截至2006年底,共建集餐饮、住宿、休闲观光、娱乐为一体的渔业小区7处,其中市级标准渔业小区5处,县级2处。2006年,全镇水产休闲渔业完成经济收入915万元,全年销售成鱼22万公斤,实现综合收入750万元,餐饮休闲收入165万元。同时,2006年镇政府投资240万元,完成全镇渔业小区污水治理工程6处,建沼气池3处,并全部通过市、县有关部门的验收,现已全部投入使用。2007年,镇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对清水河沿岸的综合治理力度,继续完善休闲渔业小区内综合治理配套工程,使水产休闲渔业真正成为全镇农民增收的新型支柱产业。

养蜂业

大城子镇蜂蜜资源丰富,全镇年产荆梢蜂蜜20万斤。大城子镇蜂蜜无污染、品质好、糖度高,具有护肤美容抗菌消炎、提高免疫力、改善睡眠、保肝抗疲劳 、保护心血管、润肺止咳、促进组织再生、促进消化、促进长寿、 促进儿童生长发育、促进钙吸收的作用。[4]

特色农业

食用菌

自2003年开始,大城子镇党委、政府会同有关专家,经过充分论证,决定利用该镇丰富的农作物生产废弃物(作物秸秆、果树残枝落叶)和农户现有的梨窖资源,利用春、夏、秋三季温湿度适宜的有利条件,在三季梨窖空闲期进行无公害食用菌生产。截至2006年,该镇食用菌生产以北京朝禄农业生态园为龙头,以北京农林科学院等单位为技术依托,与密云区食用菌实验站密切合作,全镇食用菌生产初具规模。 2006年,全镇发展食用菌种植10户,销售食用菌12万斤,实现经济收入6万元,为2007年全镇食用菌产业化基地建设奠定了基础。2007年,镇政府将加快实施食用菌产业基地建设,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原则,计划发展食用菌种植100户,解决300余户农民就业,实现农民年增收900万元的工作目标。

旅游资源

明代雄关墙子路

明朝自洪武元年开始,为了抵御北方蒙古外敌的入侵,保卫边疆的安全,在华北地区沿内蒙边界修筑了明长城,并陆续在边城要地构建城堡,派重兵把守。明代及历代重修的万里长城,采用的完全是砖石结构。当时在军事上,将万里长城边防分为九镇统辖,自山海关经喜峰口至居庸关一代全程约1200里,属于蓟镇总督领导,蓟镇下分三协,每协又分为四路:山海关、建昌营、燕河营、古门子口为东协;喜峰口、松棚、太平寨、马兰峪为中协;以石匣为中心的密云境内为西协,兵分四路即:古北口、墙子路、曹家路、石塘路。墙子路长城位于密云区的东部与河北省兴隆县的交界处,距离北京城有一百多公里。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的墙子路关位于密云区的北约45公里,墙子路关是由营城、雄关两部分组成的,其中墙子路营城是当年驻军的地方,而在它东边三里的长城上建有御敌的墙子雄关。墙子路营城内道路平坦,城外地势开阔,有一条季节性的小河经城西北流注到清水河中。万里长城到这里以曲折龙盘之势,包围着墙子路关的北方和东方。东方的墙子雄关紧锁,万夫莫开。墙子路营城的西、南方可与四路枢纽的石匣镇和密云城相连,一旦出现警情,应援之师可朝发夕至。

据《四镇三关志》记载:“墙子路关建于明洪武年间。关城周长一里余,设参将把守。墙子路下辖十一处关寨,长城239里”。明代曾在这里设参将一人,提调一人,驻兵万人以上守之,墙子路的管辖范围:南自鱼子山、经南北水峪口、熊儿寨口、镇罗营上关口、再经黄门子口、南峪寨口、墙子路上关、磨刀峪口(即今泉水河村家堂沟口和泉水河村北山口)直到大水黄崖口共计十一处关寨,有敌台七十九座,延绵二百三十九里。另据《密云县志》中的“清孟远、墙子岭记”载:“明时密云设总制,重兵镇此,计十数万,旌旗蔽天,金鼓达旦,月天警报,则玺书劳之,高爵显荣之,国家方竭天下之力以供此镇,居室填密商贾云集洵大都也……”。由此可见昔日这个边关要塞辉煌。墙子路营城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后又重建于万历三年,为一座用千斤以上巨石筑起的石城,城墙周长一里余、高二到三丈,宽一丈三尺,有三座砖石结构的城门,东为永熙门,西为安边门、南六叫墙子路,三座城门上均镶嵌有汉白玉匾额。而在营城东边三里的墙子雄关紧挨着长城,是一座内外筑有两道城墙的小石城,周长约二里,南北长50丈,东西宽100丈,有东、西、北三个门,北门拱洞的门额上有一汉白玉匾,阴书“墙子雄关”四个大字,在匾右侧竖刻有“万历四十五年季秋吉日”的小字,说明墙子雄关建于万历四十五年。关门外流淌的是一条曾经波涛汹涌的大河,但现在水流已变得很小,由此推测原来的墙子雄关很可能是个水关。据当地老乡讲,在关前的河下曾修有一条地道,至于当年守城将士为什么要修地道?这条地道究竟有什么用?至今没有人能说清楚,但已经引起有关专家的注意。如今墙子雄关大部已毁。仅留北城墙残存,城北门的砖券拱门亦存。墙子雄关东南的长城保存较好,而靠近墙子雄关北沟的城墙内侧已有部分坍塌。墙子路向西北方向的长城为包砌城墙,目前成砖已多被拆毁,但墙内的夯土及垫石尚存,有的已坍成堆状。当年的墙子路营城目前已经变成了墙子路村众多居民的家园。在这个大村镇的两侧,一边是公路,一边是铁路,交通十分便利。

墙子路长城又称泉水河长城、青龙山长城,泉水河村是北京市密云区东部山区的一个自然村,离密云城区有45公里的路程。长城从它的村东进入河北省的兴隆县地界。墙子雄关就在村南约两公里处。从西北面司马台方向来的长城经过墙子雄关向东南方向走去,一直走到山海关。墙子路长城总长度不算太长,如果从墙子雄关算起向北到大梯子峪东的山顶总计长约10公里。墙子路长城自北向南,似一条长龙,忽起忽伏,姿态雄伟。从北边越过泉水河口、家堂沟口、小关门口,爬上峭壁,又飞下悬崖,渡过清水河,直上王小庙顶山主峰,然后向着安营寨口、黄门子路南去,一座座敌楼向连珠一样矗立在这段长龙的脊背上。

沿墙子路营城东行三里,就是陈兵列阵的墙子雄关的正关。关口的北面是悬崖峭壁,南面是王小庙顶山,据关前二里的山头上有一烽火台,站在烽火台上可望见十数里外的敌人,也可以点燃狼烟发出信号,在墙子雄关北面的悬崖上,延伸出一里多长的长城,敌楼上架有直径一尺,丈余长的大铁炮用于迎击来犯之敌。墙子雄关北面的泉水河口、家堂沟口、小关门口和关南面的安营寨口、黄门子口,历史上都曾经是屯兵之地,在关内紧贴长城的旁边,背面有北堡子,南面有南堡子(又叫关上),像两扇大门紧锁关口,并有屯兵。在墙子雄关外的要道上,每隔十几里就建起一道长墙,墙在道路上的缺口处很狭窄,只能通过单人独骑,是专为阻拦入侵骑兵而建的,故叫“拦马墙”。现在,在二道河仍可见到这种拦马墙的墙基,而在其他地方连墙基都不存在了。在墙子路长城东南五华里的高山上,有一条小河,依山而下,曲折东流出安营寨关口后转向北,流过安营寨注入清水河,再向西流入墙子雄关,流经正关的清水河上,也筑有一段城墙,并向南直接与长城敌楼相连。城墙下面有水洞,河水从洞里滚滚流出。洞口处有一闸门,可开可合,因此人们称它为“水关”。墙子路长城的走向、设施及附近的建筑,给这段长城增添了绚丽的色彩,使它显得更加雄伟壮丽。

墙子路长城最有韵味的一段属大拐弯处。在这段长城上有四座敌楼,两座烽火台,这里山势险要。灌木丛生,残墙保存完好。长城在这里拐了一个直角弯儿,从西南方向走来朝着西北方向的山顶奔去。长城上的敌楼均为三眼楼,楼的内部容积很大,足以容纳十几个人宿营。其中在拐角处向前探出的一段,建有一座敌楼,在楼上建有了望塔,这在北京地区现存的残长城中是少见的。在下坡的城墙外侧,匠人用砖镶嵌出许多图案,在阳光的衬托下显得很美。

墙子路长城城墙上的文字砖也是其一大特色,只要仔细观察到处都可找到可有各种字样的文字砖,如“万历十年沈阳营秋防中部造”、“河间营”、“河间营造”、“河间”等字样,砖上的字模之多,是其他长城所罕见的。

站在敌楼上可以清楚地看出,这段长城“一山辖两谷”之势。原来的长城走向是由西向东的,然后到这向南修了一段盲道,结果形成一山辖两谷之势。长城在被称为“五十一蹬”的地方向北转。“五十一蹬”这段长城城墙已残破,但不少垛口目前仍保存完整,上面有射孔,无云沟。在东北方的一段有11个垛口,西南方有40个垛口,一共51个垛口。这就是“明长城建录”上介绍的“五十一蹬”。建“五十一蹬”可能是出于便于了望的考虑,东西向的长城继续向东修到山顶才停止。

2002年2月中国文物学会长城研究委员会理事郭峰等人曾到墙子路小关门长城考察望东延伸的这段支墙。目前坐落在一条小河的北侧的小关门只剩下一个大土堆,这条自东向西穿关而过的小河,是清水河的一条支流,往西流约一华里后同北面泉水河村的另一条小河汇合后流入清水河。在小关的东边约一华里有一个属河北省兴隆县管辖的小村落叫小关门,这个村的名字也许就是因小关门而得来。

顺着城墙爬上南侧的山顶,从山顶往东可见大约有两华里长的城墙,全部为卵石白灰砌筑。城墙的两端有两座空心敌楼,西端的那座敌楼目前只剩下基座和一个券门,而东段的那座仍保存完好,敌楼每面都有三个箭窗,两座楼子之间还有一座石砌的实心墩台。城墙马道上的砖,既有方砖也有普通的城砖,在许多砖的正面有大小5cm见方的“东”或“右”字,而且有的“右”字写反了,给辨认带来一些误解。这里的字模与常见的文字砖有所不同,它的字是凸出砖面的,呈阳文,而以前在长城上所见到的文字砖均为阴文。

到墙子路长城有三个看点。一看古韵犹存的明长城。这段文字砖都记载着劳动者的艰辛,而倒塌的边强似乎诉说着它经历的痛苦磨难,满山的野草也正呢喃着发出缠绵的哀怨。长城似乎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使人对它产生一种挥之不去的深刻情节。爱我中华,保护长城已成为赋与我们这代人的历史使命。二看朴实的民风,这里的民风十分朴实。生活不铺张,言语厚诚,对山外来的客人热情、礼貌。三看精耕细作的农田。这里的天地被当地农民梳理得像一幅美丽的图画。青山、泉水、长城、农田组成的优美画卷看了让人流连忘返。到这里寻古探幽定会让您觉得游程变得如此短暂,陡峭的山路走起来是那么过瘾,即使手脚并用地爬长城也便的顺利成章,走上平坦的大道没有了硌脚板的砖头、石块反而变得有些不适应 。

锦鳞垂钓园    锦鳞垂钓园位于密云区的东部,密兴路的中段大城子镇南沟村,距密云区及著名的国家级风景区雾灵山均为40公里,是一个集垂钓、餐饮、名优鱼观赏、住宿为一体的休闲好去处。

园区周围景色优美,北有古时长城号称“墙子雄关”,该段长城保持较为完整,是一个尚未开发的处女地。东面发源于雾灵山的清水河从园区蜿蜒流过,清水河以水质清澈而得名,是目前较为少见的达到地表二级饮用水标准的河流。园区南、西两侧分别有公路及铁路直达北京,可谓交通便利。

园区共占地30余亩,建园宗旨讲究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水景、小树林、林中木屋相映成趣。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园区养殖及观赏水面超过15亩,且有纯自然水面5亩,内放观赏鱼类十余种,到了春夏之时真是“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也” 。

北京碧水清清垂钓园    北京碧水清清垂钓园位于密云区大城子镇清水河畔,始建于2003年4月。园区总占地面积21亩,工程总投资200万元,建有餐饮用房400平方米,住宿房400平方米(双人标准间),垂钓池4500平方米,流水池2200平方米,主要养殖鲟鱼、金鳟鱼等名优鱼种,年产量可达4.5万元。

休闲部分:划船、游泳、垂钓、现场捕捞,尤其是餐饮部推出的特色菜肴“鲟鱼五吃”让您大饱口福,回味无穷 。[5]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