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大序隔距兰

大序隔距兰

中文学名 大序隔距兰

拉丁学名 Cleisostoma paniculatum (Ker-Gawl. ) Garay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单子叶植物纲

目 微子目

科 兰科

亚科 兰亚科

族 万代兰族

属 隔距兰属

分布区域 东南亚

大序隔距兰,茎直立,扁圆柱形,叶革质,多数,紧靠、二列互生,花序生于叶腋,远比叶长,多分枝,花开展,萼片和花瓣在背面黄绿色,内面紫褐色,边缘和中肋黄色,花瓣比萼片稍,花期5—9月。[1]

生于海拔240-1240米的常绿阔叶林中树干上或沟谷林下岩石上。分布于中国西南部和珠江流域,也见于泰国、越南、印度东北部。此花有栽培,具有较高的园艺价值。

目录

形态特征

茎直立,扁圆柱形,伸长,达20余厘米,通常粗5—8毫米,被叶鞘所包,有时分 枝。叶革质,多数,紧靠、二列互生,扁平,狭长圆形或带状,长10 25厘米,宽 8--20毫米,先端钝并且不等侧2裂,有时在两裂片之间具1枚短突,基部具多少V字 形的叶鞘,与叶鞘相连接处具1个关节。花序生于叶腋,远比叶长,多分枝;花序柄粗 壮,近直立,圆锥花序具多数花;花苞片小,卵形,长约2毫米,先端急尖;花梗和子 房长约1厘米;花开展,萼片和花瓣在背面黄绿色,内面紫褐色,边缘和中肋黄色;中 萼片近长圆形,凹的,长4.5毫米,宽2毫米,先端钝;侧萼片斜长圆形,约等大于中 萼片,基部贴生于蕊柱足;花瓣比萼片稍小;唇瓣黄色,3裂;侧裂片直立,较小、三 角形,先端钝,前缘内侧有时呈胼胝体增厚;中裂片肉质,与距交成钝角,先端翅起呈 倒喙状,基部两侧向后伸长为钻状裂片,上面中央具纵走的脊突,其前端高高隆起;距 黄色,圆筒状,劲直,长约4.5毫米,末端钝,具发达或不甚发达的隔膜,内面背壁上 方具长方形的胼胝体;胼胝体上面中央纵向凹陷,基部稍2裂并且密布乳突状毛;蕊柱 粗短;药帽前端截形并且具3个缺刻;粘盘柄宽短,近基部曲膝状折叠;粘盘大,新月 状或马鞍形。 花期5—9月。 [2]

产地生境

   产江西东部(上犹)、福建(南靖、仙游、永泰、崇安、南平、云宵、龙岩)、台湾 (台北一带)、广东南部至北部(罗浮山、英德、乐昌、曲江、连山、乳源)、香港、海 南(保亭)、广西(融水、金秀、永福、上思)、四川南部至中部(峨眉山、屏山)、贵 州东部(梵净山)、云南东南部至北部(西畴、屏边、马关、勐海、宾川、永胜)。生于 海拔240—1240米的常绿阔叶林中树干上或沟谷林下岩石上。也见于泰国、越南、印度 东北部。

隔距兰属介绍

描 述:Cleisostoma Bl. 隔距兰属,兰科,近100种,分布于亚洲热带地区至澳大利亚,我国有大序隔距兰C. paniculatum(Ker-Gawl. )Garay等16种,个别种类,如蜈蚣兰C. scolopendrifolium(Makino)Garay,向北可达青岛与连云港,为本属中分布最北的一种。附生兰,茎直立或悬垂;叶扁平或圆柱状;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通常具较多的小花;唇瓣3裂,有距;距通常具纵隔膜,分距为两室,罕有隔膜退化为狭脊的,在距的后壁上具1枚大的胼胝体,它有时与唇瓣基部的突起连接,完全封闭距的入口;蕊柱粗短,基部较宽,呈金字塔状,具明显的蕊柱足或无足;花粉块2,具不等的裂隙,有蕊喙柄及粘盘。[3]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