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衛·理斯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大衛·理斯曼

圖片來自Alchetron

出生    1909年9月22日

逝世    2002年5月10日(92歲)

母校    哈佛大學

知名於   孤獨的人群

職業    社會學家、律師、教育家

大卫·理斯曼David Riesman,1909年9月22日-2002年5月10日),出生於賓夕法尼亞州費城,為冷戰時期著名的美國社會學家之一,也是律师、教育家。[1]

作為一名德國出生的臨床醫學教授的兒子,里斯曼曾就讀於貴格會學院,後至哈佛大学攻读生物化学毕业,並於1931年畢業於 Phi Beta Kappa。他在本科時對生物化學最感興趣,曾就讀於哈佛法學院,師從Felix Frankfurter,並成為哈佛法律評論的編輯。1934年取得学位。其间,他常用业余时间去纽约精神病学院听课,並因此结识埃里希·弗罗姆[2]

之后,理斯曼成为《哈佛法律评论》的成员,自1935至1936年在美国最高法院法官路易斯·布蘭迪斯手下办事。他也在布法罗大学法学院任教。[1]

里斯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擔任非戰鬥職務,擔任斯佩里陀螺儀公司的執行官。不久之後,他決定從事學術生涯。他於1946年應邀到芝加哥大學擔任客座講師,三年後成為全職教授,直到 1958 年搬到哈佛。

與1950年代早期受新弗洛伊德主義影響的其他著名作家一樣,里斯曼選擇了在社會背景下進行人物研究的模式,從而形成了跨越歷史時期的人格理論。

《孤独的人群》

作者最著名的作品是《孤獨的人群The Lonely Crowd :美國性格變化研究》(與 Reuel Denney 和 Nathan Glazer 合作,1950 年),該作品主要涉及城市中產階級的社會性格。“孤獨的人群”成為代表現代都市社會的標語,個人在其中感到疏遠。他在書中確定的三種性格類型中的兩種類型也被他貼上了常見的語言標籤:“內向型”和“其他型”。《孤獨的人群》是耶魯大學出版社出人意料的暢銷書;到1977年,已售出第100萬份。

对现代行为的社会学研究,假定了“自我支配型”和“他人支配型”两种人格的存在。理斯曼认为二战后美国社会的特征是将人的个体推向“他人支配”,最明显的例子是现代郊区,个人都寻求他们邻居的赞同,害怕被社群抛弃。这种生活方式产生了一种强制的影响,迫使人们抛弃对各自生活的“自我支配”,迫使人们接收社群的喜与不喜、思维和目标。讽刺的是,这种现象造成了每一群人之间的紧密联系,但却不能真正满足个人对友谊的渴望。该书被认为是研究美国人性格的里程碑。[3]理斯曼成为著名的公共知识分子和社会学家,是现在所谓“公共社会学” 的早期代表之一。[4]

美国高等教育

除了出版其他领域的书,理斯曼也是美国高等教育问题的评论员。他与Christopher Jencks合著的《学术革命》就是关于此类问题。在这本书中,理斯曼总结了他的主张,声称“如果这本书表达了什么简单信息的话,那就是专业学者的职业日益决定了大学本科教学的质量”。[2]在对20世纪美国高等教育中发生的那些重大改变的惨淡经营的、从历史角度表达的评论中,理斯曼一再强调“研究型大学的逻辑”的作用,主要聚焦于对严肃学术的研究。这种内部逻辑不但设置了研究型大学的目标,也生产出它未来的专家教授。理斯曼注意到这种逻辑孤立了任何试图挑战大学的首要目标——学术研究的所有阻碍的方式,赋予它们成功的机会。

參考文獻

  1. David Riesman, Sociologist Whose 'Lonely Crowd' Became a Best Seller, Dies at 92,The New York Times,11May2002
  2. 理斯曼等著,刘翔平译,1989,《孤独的人群》译者序,辽宁人民出版社,ISBN 7-205-00668-6
  3. Todd Gitlin, "David Reisman, Thoughtful Pragmatist", 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2002-05-24
  4. "Neil McLaughlin, "Critical Theory Meets America" (2001).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