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衛·理斯曼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大衛·理斯曼

圖片來自Alchetron

出生    1909年9月22日

逝世    2002年5月10日(92歲)

母校    哈佛大學

知名於   孤獨的人群

職業    社會學家、律師、教育家

大衛·理斯曼David Riesman,1909年9月22日-2002年5月10日),出生於賓夕法尼亞州費城,為冷戰時期著名的美國社會學家之一,也是律師、教育家。[1]

作為一名德國出生的臨床醫學教授的兒子,里斯曼曾就讀於貴格會學院,後至哈佛大學攻讀生物化學畢業,並於1931年畢業於 Phi Beta Kappa。他在本科時對生物化學最感興趣,曾就讀於哈佛法學院,師從Felix Frankfurter,並成為哈佛法律評論的編輯。1934年取得學位。其間,他常用業餘時間去紐約精神病學院聽課,並因此結識埃里希·弗羅姆[2]

之後,理斯曼成為《哈佛法律評論》的成員,自1935至1936年在美國最高法院法官路易斯·布蘭迪斯手下辦事。他也在布法羅大學法學院任教。[1]

里斯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擔任非戰鬥職務,擔任斯佩里陀螺儀公司的執行官。不久之後,他決定從事學術生涯。他於1946年應邀到芝加哥大學擔任客座講師,三年後成為全職教授,直到 1958 年搬到哈佛。

與1950年代早期受新弗洛伊德主義影響的其他著名作家一樣,里斯曼選擇了在社會背景下進行人物研究的模式,從而形成了跨越歷史時期的人格理論。

《孤獨的人群》

作者最著名的作品是《孤獨的人群The Lonely Crowd :美國性格變化研究》(與 Reuel Denney 和 Nathan Glazer 合作,1950 年),該作品主要涉及城市中產階級的社會性格。「孤獨的人群」成為代表現代都市社會的標語,個人在其中感到疏遠。他在書中確定的三種性格類型中的兩種類型也被他貼上了常見的語言標籤:「內向型」和「其他型」。《孤獨的人群》是耶魯大學出版社出人意料的暢銷書;到1977年,已售出第100萬份。

對現代行為的社會學研究,假定了「自我支配型」和「他人支配型」兩種人格的存在。理斯曼認為二戰後美國社會的特徵是將人的個體推向「他人支配」,最明顯的例子是現代郊區,個人都尋求他們鄰居的贊同,害怕被社群拋棄。這種生活方式產生了一種強制的影響,迫使人們拋棄對各自生活的「自我支配」,迫使人們接收社群的喜與不喜、思維和目標。諷刺的是,這種現象造成了每一群人之間的緊密聯繫,但卻不能真正滿足個人對友誼的渴望。該書被認為是研究美國人性格的里程碑。[3]理斯曼成為著名的公共知識分子和社會學家,是現在所謂「公共社會學」 的早期代表之一。[4]

美國高等教育

除了出版其他領域的書,理斯曼也是美國高等教育問題的評論員。他與Christopher Jencks合著的《學術革命》就是關於此類問題。在這本書中,理斯曼總結了他的主張,聲稱「如果這本書表達了什麼簡單信息的話,那就是專業學者的職業日益決定了大學本科教學的質量」。[2]在對20世紀美國高等教育中發生的那些重大改變的慘澹經營的、從歷史角度表達的評論中,理斯曼一再強調「研究型大學的邏輯」的作用,主要聚焦於對嚴肅學術的研究。這種內部邏輯不但設置了研究型大學的目標,也生產出它未來的專家教授。理斯曼注意到這種邏輯孤立了任何試圖挑戰大學的首要目標——學術研究的所有阻礙的方式,賦予它們成功的機會。

參考文獻

  1. David Riesman, Sociologist Whose 'Lonely Crowd' Became a Best Seller, Dies at 92,The New York Times,11May2002
  2. 理斯曼等著,劉翔平譯,1989,《孤獨的人群》譯者序,遼寧人民出版社,ISBN 7-205-00668-6
  3. Todd Gitlin, "David Reisman, Thoughtful Pragmatist", 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2002-05-24
  4. "Neil McLaughlin, "Critical Theory Meets America" (2001).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