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天水(张胜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天水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天水》中国当代作家张胜启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天水

2023年清明节,我回故乡祭奠父母。这次回到村里,我喝到的还是天水,就是“窖水”。村里每家都有一个大院子,都在院子南头打一口水窖。天水从居住的砖窑洞窑洞顶面收集,就是下雨的时候,砖窑顶平面收集的雨水,从窑顶背平顶上顺一个水管道口流下,再从院子里修的水沟流到水窖里。水沟用砖覆盖,院子里的杂物污物也流不进去,干净多了。现在还用上了水管,直接用电泵抽水,也不用辘轳了。现在的天水比九十年代我上学的时候好喝多了。

我的故乡小峪村,在黄土高坡陕北高原最南部,与澄城县、白水县、洛川县相接,是陕西省黄龙县“南大门”,属丘陵和支离破碎的台塬地形,属于陕北黄土高原边缘,与关中平原相接,属大陆高寒山区和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的过渡地带,多风、干旱。村名之所以起名叫小峪村,就是村子坐落在原上,原不算大。我舅舅家的村叫白家塬,我姑姑家在高家塬,十多个村串联在一条山梁上,自东西走向,两边是沟壑,有小河。小时候,我经常和小伙伴们去沟里放牛。

记得小时候七十年代生产队的时候,我们村里人吃的还是井水。这口井还是我们村里人打的,我父亲还在打井的时候受了伤,是被井下向上吊的土笼掉下的石坷垃打断了肩胛锁骨,断了一辈子。我们村原有两个队,本地人的村叫南队,从外地逃难来的河南人、陕南人、山东人和安徽人组成了一个队叫北队。就是这些从外地逃难来的人硬生生靠人力在村里打出了一口井,七丈二尺深,就是二十六米,全是人工,多么伟大的工程。从此十几年,我们两个队的人都是吃这口井的水,一担水从井里用辘轳摇上来得五分多钟。那甘甜的井水养人呐,我记得小时候从地里干活回来,拿起瓢从缸里舀起井水,咕嘟咕嘟灌下去,那叫一个爽快,那是一个水甜。

八十年代包产到户后,各顾各家了,各家都忙活自己家的一亩三分地,开始村里组织人还三四年淘一下井,后来井水也小了,供应不过来全村人吃水。条件好的家户就在自家院子里打起了水窖,再后来也没人淘井了,井壁都垮了,这口井就废了,村里家家户户也都打起了水窖。水窖是用黄胶泥筑的地窑,密实不漏水,下雨接到的天水进地窖后沉淀变的清澈。八十年代末的时候,我们村那个时候是春种包谷秋种麦。一年只能收一季庄稼,再就是种些洋芋,就是马铃薯,勉强够吃饱肚子。麦子产量低,包谷就是玉米,产量稍微高些,可遇到到天干天旱减产,洋芋就成了主粮。洋芋产量高点,耐干旱,可以一直吃到来年春末。春初时,冻洋芋都流水,照样煮着吃。记得上四五年级的时候,我家穷,上学带的干粮是包谷馍,条件好的带的干粮是黑小麦面馍,还有更穷的带的干粮是洋芋疙瘩。洋芋疙瘩是把洋芋切成条,掺点面加点盐,揉成疙瘩,蒸出来咸咸的。结果每次到校他都换了一布袋黑面馍,我们其他同学的包谷馍都换不上,一次我早去到校,和两个同学偷偷把他的洋芋疙瘩换过来,为此还干了一仗,被老师好罚站呢。直到八十年代末,我高中毕业前,冬季学生食堂还是两个来回换的大菜,炖洋芋和熬白菜。水窖里的天水主要供应人畜,也就是人和牛猪狗鸡。土地用不上天水,地多地薄,水窖里的天水根本不够用。村里还有集体蓄水的一个露天大水池子,我们叫涝池,很大,直径有十几米,主要用于饮牛、洗衣服,必要时还能浇点自留地的瓜果蔬菜。

九十年代后期,上级政府都鼓励农村发展农业经济,村里人开始种植经济作物,栽核桃树,种烤烟,再后来就是栽种苹果。山东烟台栖霞的红富士基地的师傅们被请到村里来指导,大面积开始种植苹果树,主要水源还是天水。村民的日子慢慢好起来,家家都箍起了砖窑,从土窑洞里搬了出来。现在的土窑洞都被平整了,成了田地,种上了庄稼。回去,我再也找不到那些住过的土窑洞了。家家户户都有了水窖,牛都卖了,机械化种植了,天水不用饮牛了,涝池里的水也都干了。近几年村里又修整了一下涝池,蓄上水,防备农田干旱。

来到二十一世纪,村里主要农作物是玉米,经济作物是苹果核桃。苹果核桃都需要水,每家修的水窖比原来的大了许多倍,都是用水泥砌得,结实不漏水,除去饮用水,都用在了浇地。因为黄土高原地大人稀,加上沟壑里水源的河水也越来越少了,一年四季期间还可能断水,无法抽到原上,自来水无法保证长年供应。上级政府也想了许多办法,如关中平原人口较为密集的地方都解决了自来水。我们处的黄土高原因为面积太大,自来水无法全面覆盖,原上人口稀少的农村的人还在喝着天水。

雨水来自天上,是天水。天水是干净的。我们那里的农民是最纯朴的,因为他们喝的是天水。他们的肤色是天水的颜色,是黄土高原的颜色,是黄河水的颜色,是我们中国人的纯种肤色。天水被黄土高原的土掺杂变成了高原红,喝着这样的天水,更加增添了陕北人的气魄。因为,那里是一片厚土,中华文明在那儿发源,南边的西安———十三朝古都;中华文明又在那儿源远流长,北边的延安———中国红色政权的摇篮。

天水,掺杂着黄土,养育着黄土人。天水,流在了黄土地上,堆成了绵绵源长的黄土高原。天水,造就了一辈又一辈勤劳诚实、朴素善良、坚韧不拔、生生不息的黄土高原人格。

回望故乡,我不仅吟唱:

黄河之水天上来,

天水养育黄土人;

黄土高坡人坚韧,

生生不息代代传。

我自黄土高坡来,

站立黄河入海处,

回望故乡云漫漫,

夜半还乡梦悠悠。

(写于2024年1月15日)[1]

作者简介

张胜启,笔名启明星,原籍陕西延安人,毕业于陕西工商学院(现西安财经大学),现居住于淄博市周村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