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太白行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太白行祠,在陕西武功城西北凤岗之巅。太白山盖封内故山。汉永平八年,建祠于此。明洪武九年(1376)春,都督耿忠“别自为太白祠”,以县有高祖(李渊)故宅,故祠高祖于太白庙堂之后,并树碑立石。古时庙宇极大,大殿三层,高约十丈,壮丽非常。登临大殿高处,清晨看日出,旭日露笑,朝霞满天,大地红妆,东望大川,自北而南的漆水河上空水雾腾腾,犹如一条巨龙欢舞。据说,五千多年前,黄帝就是跨着巨龙飞天而去,这水雾巨龙就是当年黄帝跨巨龙升天的余迹。傍晚看日落,夕阳无限美,天空的火烧云变化无穷,飞禽走兽人虫山川物象,似幻、似真、似神、似仙。凤岗山野村落在火烧云辉映下,五彩魔幻,美妙至极。

中文名 太白行祠

外文名 Taibai Ci

地 址 陕西武功城西北凤岗之巅

时 间 汉永平八年 附近景点清凉寺、太白城遗址报本寺塔

简介

太白祠代有整修,随圮随葺,祭祀不辍,香火不绝。建国后,先作公用场所,后被拆除[1] 。1991年民间自发捐资,于原址重建。今存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功德碑一通,朝堂塑大太白、二太白、三太白神像三座。左右壁画分别是八仙全图和凌霄朝圣图,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仙风道骨浑然天成。站在山下,仰望香山之巅的太白庙,特别是有薄雾的清晨,这时巍峨的太白庙隐隐约约矗立在云海之中,凌空出世,就像神话中的天宫仙境一样,壮观至极!

历史记载

太白行祠,始建于汉永平八年。唐玄宗天宝八年,勅建庙貌,太白山人李浑言:太白山金星洞有帝福寿玉版石记,求得之,乃封太白山为封神应公。十四载再改封灵应公,将太白山列入国家祀典。文宗时曾诏命:“令中书门下,差官设奠,宣告恩礼,使令择立庙处所,回日以闻,命有司即时建立。”宋仁宗皇枯五年,诰封太白山神为济民侯,较唐代的灵应公,爵位下降一等,此举被信民认为是惹怒了太白山神,致使太白山“自此祷不验”。嘉祜七年,苏轼奏明太白山之灵验,仁宗改诏封山神为明应公。神宗熙宁八年,进封神应王。哲宗绍圣三年,改封惠济王。元代,为与太白山三池相对应,将太白山神析封为三王:曰苦济、曰惠民、曰灵应,俗称大阿福、二阿福、三阿福,肖像亦以三池分隶之。明初,旧有神之行祠,岁代绵远,庙貌倾损,门庑废阙。明洪武十年,都督耿忠乃命工匠士卒补完而增修之。图绘两壁,妆塑神像,焕然一新。又令人于武功故城得神之碑志于遗庙之侧,具载太白古今显灵之迹,并加封徽号。清乾隆五年,陕西总督尹继善上奏将太白神祠列入陕西祀典,三十九年陕西巡抚毕沅再次奏准,封山为昭灵普润,山神为福应王。

祈雨故事

明洪武九年春,耿忠钦承上命,领兵来戍陕右。操练屯田,以为边备。东自临潼、栎阳、高陵、泾阳、三原、醴泉、兴平、乾州、武功;西抵凤翔、岐山、扶风;南至郿县、盩厔等处,均设屯所。农作由此丰收,不料又遇天旱无法下种,远近咸以为忧。询诸故老,皆曰:县境西南方的太白山乃本邑之名山,上有湫池,每当遭遇天旱,则奉迎这水,每次都能灵验。于是,以四月中旬,择日斋戒,躬致祝辞,遣僧觉用等赍香帛祝文,诣山顶投辞请水。既至,率官僚吏卒暨郡民数百千人,备鼓吹郊迎,展祭于武功太白之神祠。当日傍晚大雨霶沱,三日乃止。远近罔不周沃。及六月又旱,祷请如前,复获沾足。秋八月,禾将垂实,旱甚,复请祷之,大雨随至,变枯槁为欣荣,易呻吟为歌啸,感神之赐甚渥也。及至次年丁巳,夏四月、六月俱旱,复奉迎请祷如前岁之仪。而亦两蒙灵贶,雨皆尺余,关辅之中,军民鼓舞。两年之间五次奉迎神灵,次次应验。百谷咸成,年岁丰登。灵贶骈臻,曷伸报答。其所以卫国济民,灵应昭晰,祀典秩然,历历可见。人以诚感神;神以灵佑国。此幽明自然之理也。今以神前后灵感显应之迹,直书刻石,置于庙壁,庶使后之观者,亦知所崇敬云。

视频

《寻根探源行祠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