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夺命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夺命草又称断肠草,葫蔓藤科植物葫蔓藤,一年生的藤本植物。其主要的毒性物质是葫蔓藤碱。其中最富盛名的就是马钱科钩吻属的钩吻 。钩吻的根部含钩吻碱(葫蔓藤碱)等,在离开泥土时略带香味,但多闻会令人产生晕眩感。钩吻的叶则含钩吻碱甲、辰等。当中又以钩吻碱子含量最高,而钩吻碱寅则毒性最烈。

夺命草的形态

常绿木质藤本,长3-12米。小枝圆柱形,幼时具纵棱;除苞片边缘和花梗幼时被毛外,全株均无毛。叶片膜质,卵形、卵状长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5-12厘米,宽2-6厘米,顶端渐尖,基部阔楔形至近圆形;侧脉每边5-7条,上面扁平,下面凸起;叶柄长6-12毫米。花密集,组成顶生和腋生的三歧聚伞花序,每分枝基部有苞片2枚;苞片三角形,长2-4毫米;小苞片三角形,生于花梗的基部和中部;花梗纤细,长3-8毫米;花萼裂片卵状披针形,长3-4毫米;花冠黄色,漏斗状,长12-19毫米,内面有淡红色斑点,花冠管长7-10毫米,花冠裂片卵形,长5-9毫米;雄蕊着生于花冠管中部,花丝细长,长3.5-4毫米,花药卵状长圆形,长1.5-2毫米,伸出花冠管喉部之外;子房卵状长圆形,长2-2.5毫米,花柱长8-12毫米,柱头上部2裂,裂片顶端再2裂。蒴果卵形或椭圆形,长10-15毫米,直径6-10毫米,未开裂时明显地具有2条纵槽,成熟时通常黑色,干后室间开裂为2个2裂果瓣,基部有宿存的花萼,果皮薄革质,内有种子20-40颗;种子扁压状椭圆形或肾形,边缘具有不规则齿裂状膜质翅。花期5-11月,果期7月至翌年3月。[1]

夺命草的生长环境

可在200-2000米的丘陵、疏林或灌木林向阳的地方生长,广布于中国及东南亚地区,于中国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西湖南、贵州、四川 云南、海南、台湾等地皆有发现。

毒性原理

毒性主要成分为多种生物碱(包括钩吻碱),包括强烈的神经毒性,服食过量即导致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强烈反应,肠会发黑粘连,中毒症状包括流涎、恶心、口渴、吞咽困难、发热、呕吐、口吐白沫、抽搐、四肢麻木、肌肉无力、肌肉纤维颤动、舌硬、言语不清、共济失词、烦躁不安、心律失常等。迷走神经时,可使心跳减慢、加速及失常,出现四肢冰冷、面色苍白、体温不开及血压下降等症状。中毒晚期可引起痉挛、呼吸肌麻痹、窒息、昏迷及休克,最后甚至可因心脏衰竭或呼吸衰竭至身亡。其毒理主要为抑制延髓的呼吸中枢,当严重受抑制时会引发酸中毒,最终可因延髓呼吸中枢及呼吸肌的麻痹而死于呼吸衰竭,同时亦可抑制脑部和脊髓的运动中枢而引起肌肉麻痹。[2]

=化学成分

生物碱 赵承嘏等首先从国产钩吻中分离得钩吻素子、钩吻素甲、钩吻素寅、钩吻素卯、钩吻素辰、钩吻素酉、钩吻素丁和钩吻素戊等多种生物碱;其后在广西钩吻中提取到去甲氧基钩吻素乙、阿枯米丁、胡蔓藤甲、胡蔓藤乙、胡蔓藤丙、胡蔓藤丁、钩吻素己、钩吻素庚等多种新的氧化吲哚生物碱。国外钩吻所含化学成分和国产钩吻存在差别,除了含有国产钩吻某些相同的化学成分外,并有一些新的生物碱。北美所产钩吻和国产钩吻成分含量相差很大,其中以钩吻素甲( Gelsemine )含量最高。

非生物碱 国内外研究表明,钩吻提取物中除含有生物碱外,也含有丰富的非生物喊类成分,主要包括环稀醚萜类、油脂类、酚酸类、三萜类、甾体类、香豆素类、木脂素类、Megastigmane型苷类化合物、黄酮类、果糖及其衍生物类、核苷类等。研究发现钩吻中的非生物碱成分也具有抗肿瘤作用和其他药理活性,其相应的毒性低于生物碱,但对其药理活性和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中毒的临床表现及其抢救措施

中毒轻者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恶心呕吐, 重者则会出现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 后者是中毒最常见的死因。对于中毒患者的救治, 轻症者注意以对症治疗, 密切观察为主;重症出现呼吸困难甚至呼吸停止者应予呼吸兴奋剂、洗胃、人工呼吸等治疗措施。民间有以新鲜羊血灌服救治中毒患者的记载和抢救成功的案例。通过动物实验证实, 羊血、猪血、鸭血解钩吻毒是客观存在的, 其中以羊血解毒效果最优, 但其解毒机制还有待完善。

春季旅游的时节到了,在野外进行旅行、探险等活动时,很多人用大自然众多的野菜来烹调出美味佳肴。在遇特殊情况时,如粮食补给断绝,山里的野菜就成为了主要的应急食物。野菜中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其中,多糖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防止感染性疾病与肿瘤;黄酮则能抵制自由基对细胞的损害;皂甙具有显著改善心血管功能的作用。然而常常有许多有毒的野菜混杂在可食野菜中,给采食者带来了极大危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