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女娲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女娲城位于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城北7.5公里的聂堆镇思都岗村。1986年被定为河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4年,国家、省、市旅游部门和文物部门通过考察论证,将女娲城列为市级重点旅游景点建设项目。现今的女娲城已成为在全国范围都有影响的大型祭祀观光胜地。[1]

概述

女娲是中国历史传说中的伟大女神,她创造人类,修补天穹,造化世上万物。经考证,位于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城北10公里的聂堆镇思都岗村发掘出了春秋时期的女娲城遗址,于是在1986年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国家、省、市旅游部门和文物部门通过考察论证,将女娲城列为市级重点旅游景点建设项目。同年,女娲城由当地民众自发捐资,在女娲城遗址附近的女娲古陵处动工兴建。

女娲城占地60余亩,现有牌坊门、女娲陵补天殿娲皇宫伏羲殿三皇殿三清殿和两侧廊房等仿古建筑,古朴典雅,精雕细刻。各殿和廊房供奉有女娲、伏羲等神像及描绘女娲造人补天功绩的雕塑和壁画,创意生动,活灵活现。女娲古陵前更是常年烟雾缭绕、香火极盛。女娲城每逢农历初一、十五自成庙会,四方民众蜂拥而至,人山人海,多时日游人达10万之众。西华是远古时代人祖女娲主要活动区域和唯一建都之地,因此,现今的女娲城已成为在全国具有影响的大型女娲祭祀观光胜地。

地理位置

女娲城位于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城北7.5公里的聂堆镇思都岗村,距大广高速十余公里。[2]

旅游景区

女娲雕像

女娲,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类始祖,她抟泥为人、化育万物、炼石补天并发明了笙簧乐器,对此《世本作篇》留有记载。《说文》曰:“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中国考古学者认为,古代传说中的女娲氏是部落首领,属仰韶文化,当在六千年之前。

女娲补天

女娲看到她的子民们陷入巨大灾难之中,十分关切,决心炼石以补苍天。于是她周游四海,遍涉群山,最后选择了东海之外的海上仙山—天台山。娲在天台山顶堆巨石为炉,取五色土为料,又借来太阳神火,历时九天九夜,炼就了五色巨石36501块。然后又历时九天九夜,用36500块五彩石将天补好。女娲补天之后,天地定位,洪水归道,烈火熄灭,四海宁静。

庙会

女娲补天之后,人们在天台山载歌载舞,欢庆补天成功,同时在山下建立女娲庙,世代供奉,朝拜者络绎不绝,香火不断。[3]

历史文化

传说,女娲修地补天以后,大地上又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春夏秋冬四季分明,依序去而复来,春光明媚,万物争荣。可是中原一带恶禽猛兽仍然兴风作浪,袭击人类,严重威协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女娲答应了子孙们的请求,斩了黑龙。恶禽猛兽杀的杀、死的死,剩下的被人们驯服,有的成了人类的朋友。人们又过上了快乐幸福的生活。她终于可以长出一口气,想恢复一下曾因过度劳累而疲倦的身体。

一天,女娲信步来到现在叫思都岗村名的地方。仰望她亲手修补的天际,彩霞满天,碧空万里,风清云淡;观脚下那高岭埠错落有致。站在此处四眺视野开阔,一览无余。北依广阔的原野,林木葱郁,草绿茵茵;南边与昆山奇峰对峙;一条弯弯曲曲的小黄河由西北向东南穿岭而过,水波荡漾。她呼吸着河边送来的阵阵清风和野花芳香,内心感到从来不曾体验到的舒坦。她决定在这里定居下来。

女娲结束了四处奔波,安下心来同伏羲一起教人们捕鱼、打猎、种庄稼;婚配、嫁娶、繁衍子孙后代;又教人们用木棍撑起搭盖棚子,代替穴居。事事都为人们劳心费神。人们的生活住所得改善以后,她选择一处较为宽广平坦的地段,开始修造自己的住所,把它叫作“城”。此城长宽各百余丈,高八尺盈余,内城外廓,宫寝座落其间,据考古专家发掘调查至今仍有故城遗址和坚实的夯土层。因世人尊女娲为人类始祖,远古三皇之一,该城叫“皇城”,后又叫“女娲城”。

女娲城修建以后,周围聚居的人们也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女娲统治的中心。那时候人们还没有衣服,卸寒靠树叶、兽皮。每逢冬天,东北风一刮,还是冻得难受。女娲想来想去决定在城的北面造三座山挡着风寒。她就给伏羲说明自己想法。伏羲不相信女娲能造山的能力。女娲又说:“我们能造人补天,难道就不能造山吗?不信今天夜里我就能造三座大山给你看”。伏羲不服气的说:“咱俩打赌,如果今夜你能造出三座山,以后啥事都有你作主,如果造不成啥事都有我作主”。时间于次日鸡叫天明为限,说罢离去。

当天夜里,更深人静,女娲不声不响起来,伏羲偷偷跟在她后边,女娲来到女娲城北边,用手抓起三把土,分别放在三处,用嘴各吹一口气,三堆土就“嗡嗡”的发出吃声,在日光下,雾气腾腾,慢慢往上长,伏羲看见心底佩服女娲的神力,但眼看着三座山平地而起,自已打赌肯定要输,心生一计,急忙求告天将二郎神杨戬帮忙,让天鸡早叫,二郎神不知何意就指派天鸡“哏哏哏——”三声连叫,地上的鸡也跟着叫起来,霎时间“嗡嗡”声不响了,雾慢慢散了,三座山头冒出地面才几丈高就停住不长了。成三个大土丘,女娲输了。从此以后啥事都有男人作主了。这三个土丘后人称作“三土城”。每逢日晴气爽,斜阳西下,人们都能清楚地看见土丘冒出三股青烟。又称“娲城夕照”,为西华八景之一。民国初年,三个土丘被一个盗墓贼挖破,从此再也不冒烟了。一九三八年黄水淤积加之村民取土烧窑和平整土地,三个土丘挖平了,但现在仍能看清土丘遗址。

女娲做完了造福人类的一切工作,便乘着雷车,贺着应龙,白螭开道,腾蛇护驾。依依不舍地离开人们,归依天朝。而她的肉体留在了“皇城”。葬埋在女娲城西的岗岭上。随着数千年自然的变化,朝代更替。山有荡平,河有改道,沧海变桑田,唯女娲陵墓巍然不动。西华县有史载以来黄水大小犯境三百五十余次,淤积泥土数丈,而女娲的陵墓始终露出地面。唐代天宝年间大雨晦晏失所,黄河决口裹加泥沙,村庄、田野淹没,女娲陵墓也夷为平地。有日陵墓处狂风大作,噼雷一声巨响,人们观之见女娲的陵墓从地下涌出地面,并有巨石现出,上刻“凤陵堆”字样。女娲创造天地之功烈,上际九天,下契黄垆,名声与江河同在,与日月同辉,她的皇城和陵墓也同样受到上苍佑护,下界崇仰。她的无私奉献精神也是世代人类学习的楷模和榜样。[4]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