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嫉羡与感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孔夫子网 的图片

嫉羡与感恩》,[英] 梅兰妮·克莱因 著,冀晖 译,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书籍是用文字、图画和其他符号,在一定材料上记录各种知识,清楚地表达思想,并且制装成卷册的著作物[1],为传播各种知识和思想,积累人类文化的重要工具。它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书写方式、所使用的材料和装帧形式[2],以及形态方面,也在不断变化与变更。

内容简介

《嫉羡与感恩》收录了1946年至1960年梅兰妮·克莱因的研究成果。在《梅兰妮·克莱因 儿童心理学:嫉羡与感恩》中,克莱因主要发表了通过全新研究得出的惊人结论:嫉妒在儿童生命初期就已出现,也是人类死亡本能的最初表现。人类的嫉羡与感恩既相关联又相冲突,是精神病理的重要因素。在以往的精神分析中都强调嫉妒的重要性,克莱恩提出的嫉羡概念完全革新了儿童精神分析领域。所以《嫉羡与感恩》是广大心理学家,以及每个父母了解婴幼儿时期孩子心理与行为的必备读物。

目录

第一章

对某些分裂机制的论述(1946)

第二章

关于焦虑与罪疚的理论(1948)

第三章

关于精神分析结束的标准(1950)

第四章

移情的起源(1952)

第五章

自我与本我在发展上的相互影响(1952)

第六章

关于婴儿情绪生活的一些理论性结论(1952)

第七章

婴儿行为观察(1952)

第八章

精神分析的游戏技术:其历史与重要性(1955)

第九章

论认同(1955)

第十章

嫉羡与感恩(1957)

第十一章

关于心理机能的发展(1958)

第十二章

成人世界及其婴儿期根源(1959)

第十三章

对精神分裂症中的抑郁的论述(1960)

第十四章

心理健康(1960)

第十五章

关于《俄瑞斯忒斯》的一些思考

第十六章

关于孤独感(1963)

参考文献

  1. 作品、著作物与版权,道客巴巴,2014-11-09
  2. 书籍装帧设计的分类及艺术表现形式,豆丁网,2016-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