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孙树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孙树椿
出生 1939年7月1日
国籍 中國

孙树椿,男,1939年7月1日出生,汉族,河北省蠡县,1964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中国共产党党员。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骨伤科研究所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央保健会诊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颈椎病研究室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毕业院校于北京中医药大学。

教育经历

1958年-1964年 在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系学习。

工作经历

1964年-1985年 在北京中医学院附属东直门医院先后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讲师; 1985年-1990年 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骨伤科研究所副主任医师 1990年至今 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骨伤科研究所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

出诊时间

周三上午。

研究方向

擅长治疗各种骨伤科疑难疾病,尤其脊柱疾病为主。

学术兼职

中国中医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 国家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 国家中药品种保护审评委员会委员 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骨伤科分主任委员 北京中医药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世界中医药联合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会长 全国高等中医院校骨伤科系列教材编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骨伤》、《中国中医骨伤科》、《中医正骨》杂志副主任委员兼副主编

学术思想

一、辨病辨证,相互结合 孙树椿认为,有病就有证,辨证才能识病,两者是密不可分的。临床诊治时,既要辨病,又要辨证,只有病证合参,才能选用适当方药、恰当的手法。辨病与辨证结合也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中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二是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辨病辨证相互结合,有利于进一步明确具体病位、病理和转归等,使治疗针对性更强。例如脊髓型颈椎病,一般都认为应手术治疗,但本病从中医角度认识有“痹证”“痿证”之分,痹证型完全可以非手术治疗,并取得良好疗效。 二、筋伤手法,轻巧柔和 孙树椿在继承刘寿山老先生的经验同时,运用现代的解剖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知识,对手法进行了规范整理,逐渐形成具有孙氏特点的筋伤手法。孙树椿认为,手法的疗效靠的是手法本身,孙树椿指出“筋喜柔不喜刚”,在手法运用上尤其强调轻巧柔和、外柔内刚,力量由轻渐重,治疗中使患者在并不感到痛苦的情况下即获得症状的缓解或痊愈。 三、内治外治,相辅相成 孙树椿强调治疗要兼顾局部与整体,审证求因。由于筋伤疾病多以局部损伤为主,因此治疗时,既要注意局部,又要兼顾全身,然后选取相应的穴位和恰当的手法,借以舒筋活络,解痉止痛,这样才能兼顾局部与整体。 筋伤疾病以局部损伤为主,手法治疗是孙树椿的精华所在。但是,孙树椿在手法治疗的同时,也很重视内治的调理,做到内治与外治相辅。在内治的同时,强调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原则。 四、功能锻炼 动静结合 孙树椿认为,在筋伤的治疗中,动静结合也同样有着实际的临床意义。孙树椿指出,伤后经络受阻,气血瘀滞,血肿形成,引起疼痛和功能障碍。因此筋伤的愈合需要固定一段时间,以利于筋伤的修复,这即是“静”。同时,由于血肿形成,若瘀血不去,日久气血凝滞,血不荣筋,容易导致筋肉挛缩,疼痛,活动受限等并发症。因此,除一定时间的“静”外,也需要注重局部及全身的功能锻炼,使气血畅通,筋肉得养,这即是“动”。

科研成果

主持“意念导引功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颈椎退变对神经血管影响及手法治疗机制”和“旋转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规范化研究”的研究。 治疗神经根型和椎动脉型颈椎病药物的课题“颈痛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获1997年国家科委国家医药技术创新重大项目课题。 “颈眩宁胶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获国家科委国家新药与产业开发项目课题, 同时也得到中国中医研究院院长基金资助。 主持“实用筋伤手法整理研究”课题。 中药三类新药“颈痛颗粒”和“腰痹通胶囊”已获得新药生产证书。

获奖情况

主持“实用筋伤手法整理研究”课题获1992年中国中医研究院科技成果二等奖,1993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3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06年获中国中医科学院“十五 ”期间“对中医药科技进步作出突出贡献”奖; 2006年12月获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 2007年6月获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骨伤名师”称号; 2007年10月获得了第四届中国药学发展(HOMA)学科成就奖。 《中医骨伤科学》获1989年西南五省区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 《中医筋伤学》获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教材三等奖; 《实用推拿手法彩色图谱》获1996年国家医药管理局优秀图书一等奖; 《中医药治疗颈痛》获2004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图书三等奖。

主要论文

  • 孙树椿,郭学勤刘小宁. 手法治疗颈椎病144例的临床观察[J]. 中医杂志,1986(09).
  • 孙树椿,易金根张军. 旋转手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J]. 中国针灸,1995(S2).
  • 张军,孙树椿. 颈椎Ⅰ号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J]. 中医正骨,2000(09).[1]
  • 张军,孙树椿,丁建中,蒋宏伟,张西静,方建国,李俊杰. 通络止痛膏治疗腰椎骨性关节炎临床观察[J]. 中医正骨,2001(03).
  • 张清,孙树椿,佟大伟. 椎动脉Ⅱ段周围神经的显微解剖观察[J].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1(03).
  • 张清,张淳,孙树椿,付宝驰. 旋转手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去甲肾上腺素及内皮素含量的影响[J]. 中国骨伤,2004(12).
  • 张军,孙树椿,于栋,张淳,武震. 交感神经及其递质在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调控机制[J]. 中国骨伤,2005(07).
  • 孙树椿. 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中药治疗进展[J]. 继续医学教育,2006(19).
  • 鲍铁周,孙树椿. 颈椎病的分型牵引治疗[J]. 中医正骨,2005(05).
  • 马珑,孙树椿,崔宏勋. 综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72例疗效观察[J]. 中医正骨,2010(11).
  • 孙树椿,张军,王立恒,赵宜军,刘秀芹,张淳,于栋,王德龙,武震,陈朝晖,赵忠民韩磊. 旋转手法对颈椎髓核内压力影响的实验研究[J]. 中国骨伤,2010(01).
  • 姚啸生,孙树椿,张军,刘元禄,李洪久,孙广江. 腰痹通胶囊对退变腰椎间盘Ⅱ型胶原含量和TNF-α、IL-1βmRNA表达的影响[J].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4(07).

出版著作

主编著作有:《临床骨伤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药治疗颈痛》、《中医筋伤学》、《中医筋伤学》、《中国医药保健推拿图谱》(英文、德文、法文、西班牙文)、《实用推拿手法彩色图谱》、《筋、骨缝损伤》、《刘寿山正骨经验》等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