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孫樹椿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孫樹椿
出生 1939年7月1日
國籍 中國

孫樹椿,男,1939年7月1日出生,漢族,河北省蠡縣,1964年畢業於北京中醫學院中醫系,中國共產黨黨員。現任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中國中醫科學院骨傷科研究所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中央保健會診專家。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頸椎病研究室主任,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畢業院校於北京中醫藥大學。

教育經歷

1958年-1964年 在北京中醫學院(現北京中醫藥大學) 中醫系學習。

工作經歷

1964年-1985年 在北京中醫學院附屬東直門醫院先後任住院醫師、主治醫師、講師; 1985年-1990年 任中國中醫科學院骨傷科研究所副主任醫師 1990年至今 任中國中醫科學院骨傷科研究所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

出診時間

周三上午。

研究方向

擅長治療各種骨傷科疑難疾病,尤其脊柱疾病為主。

學術兼職

中國中醫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 國家藥典委員會委員 國家藥品審評委員會委員 國家中藥品種保護審評委員會委員 中華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骨傷科分主任委員 北京中醫藥學會骨傷科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世界中醫藥聯合會骨傷科專業委員會會長 全國高等中醫院校骨傷科系列教材編委會主任委員 《中國骨傷》、《中國中醫骨傷科》、《中醫正骨》雜誌副主任委員兼副主編

學術思想

一、辨病辨證,相互結合 孫樹椿認為,有病就有證,辨證才能識病,兩者是密不可分的。臨床診治時,既要辨病,又要辨證,只有病證合參,才能選用適當方藥、恰當的手法。辨病與辨證結合也包括了兩個方面:一是中醫辨病與辨證相結合,二是中醫辨證與西醫辨病相結合。辨病辨證相互結合,有利於進一步明確具體病位、病理和轉歸等,使治療針對性更強。例如脊髓型頸椎病,一般都認為應手術治療,但本病從中醫角度認識有「痹證」「痿證」之分,痹證型完全可以非手術治療,並取得良好療效。 二、筋傷手法,輕巧柔和 孫樹椿在繼承劉壽山老先生的經驗同時,運用現代的解剖生理學和病理生理學知識,對手法進行了規範整理,逐漸形成具有孫氏特點的筋傷手法。孫樹椿認為,手法的療效靠的是手法本身,孫樹椿指出「筋喜柔不喜剛」,在手法運用上尤其強調輕巧柔和、外柔內剛,力量由輕漸重,治療中使患者在並不感到痛苦的情況下即獲得症狀的緩解或痊癒。 三、內治外治,相輔相成 孫樹椿強調治療要兼顧局部與整體,審證求因。由於筋傷疾病多以局部損傷為主,因此治療時,既要注意局部,又要兼顧全身,然後選取相應的穴位和恰當的手法,藉以舒筋活絡,解痙止痛,這樣才能兼顧局部與整體。 筋傷疾病以局部損傷為主,手法治療是孫樹椿的精華所在。但是,孫樹椿在手法治療的同時,也很重視內治的調理,做到內治與外治相輔。在內治的同時,強調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原則。 四、功能鍛煉 動靜結合 孫樹椿認為,在筋傷的治療中,動靜結合也同樣有着實際的臨床意義。孫樹椿指出,傷後經絡受阻,氣血瘀滯,血腫形成,引起疼痛和功能障礙。因此筋傷的癒合需要固定一段時間,以利於筋傷的修復,這即是「靜」。同時,由於血腫形成,若瘀血不去,日久氣血凝滯,血不榮筋,容易導致筋肉攣縮,疼痛,活動受限等併發症。因此,除一定時間的「靜」外,也需要注重局部及全身的功能鍛煉,使氣血暢通,筋肉得養,這即是「動」。

科研成果

主持「意念導引功治療頸椎病的臨床研究」、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課題「頸椎退變對神經血管影響及手法治療機制」和「旋轉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臨床規範化研究」的研究。 治療神經根型和椎動脈型頸椎病藥物的課題「頸痛顆粒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獲1997年國家科委國家醫藥技術創新重大項目課題。 「頸眩寧膠囊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獲國家科委國家新藥與產業開發項目課題, 同時也得到中國中醫研究院院長基金資助。 主持「實用筋傷手法整理研究」課題。 中藥三類新藥「頸痛顆粒」和「腰痹通膠囊」已獲得新藥生產證書。

獲獎情況

主持「實用筋傷手法整理研究」課題獲1992年中國中醫研究院科技成果二等獎,1993年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3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2006年獲中國中醫科學院「十五 」期間「對中醫藥科技進步作出突出貢獻」獎; 2006年12月獲中華中醫藥學會首屆「中醫藥傳承特別貢獻獎」; 2007年6月獲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骨傷名師」稱號; 2007年10月獲得了第四屆中國藥學發展(HOMA)學科成就獎。 《中醫骨傷科學》獲1989年西南五省區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 《中醫筋傷學》獲1995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優秀教材三等獎; 《實用推拿手法彩色圖譜》獲1996年國家醫藥管理局優秀圖書一等獎; 《中醫藥治療頸痛》獲2004年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技圖書三等獎。

主要論文

  • 孫樹椿,郭學勤劉小寧. 手法治療頸椎病144例的臨床觀察[J]. 中醫雜誌,1986(09).
  • 孫樹椿,易金根張軍. 旋轉手法治療頸椎病的臨床和實驗研究[J]. 中國針灸,1995(S2).
  • 張軍,孫樹椿. 頸椎Ⅰ號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療效觀察[J]. 中醫正骨,2000(09).[1]
  • 張軍,孫樹椿,丁建中,蔣宏偉,張西靜,方建國,李俊傑. 通絡止痛膏治療腰椎骨性關節炎臨床觀察[J]. 中醫正骨,2001(03).
  • 張清,孫樹椿,佟大偉. 椎動脈Ⅱ段周圍神經的顯微解剖觀察[J]. 中國中醫骨傷科雜誌,2001(03).
  • 張清,張淳,孫樹椿,付寶馳. 旋轉手法對椎動脈型頸椎病去甲腎上腺素及內皮素含量的影響[J]. 中國骨傷,2004(12).
  • 張軍,孫樹椿,於棟,張淳,武震. 交感神經及其遞質在椎動脈型頸椎病中的調控機制[J]. 中國骨傷,2005(07).
  • 孫樹椿. 神經根型頸椎病中醫中藥治療進展[J]. 繼續醫學教育,2006(19).
  • 鮑鐵周,孫樹椿. 頸椎病的分型牽引治療[J]. 中醫正骨,2005(05).
  • 馬瓏,孫樹椿,崔宏勛. 綜合療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72例療效觀察[J]. 中醫正骨,2010(11).
  • 孫樹椿,張軍,王立恆,趙宜軍,劉秀芹,張淳,於棟,王德龍,武震,陳朝暉,趙忠民韓磊. 旋轉手法對頸椎髓核內壓力影響的實驗研究[J]. 中國骨傷,2010(01).
  • 姚嘯生,孫樹椿,張軍,劉元祿,李洪久,孫廣江. 腰痹通膠囊對退變腰椎間盤Ⅱ型膠原含量和TNF-α、IL-1βmRNA表達的影響[J]. 中國中醫骨傷科雜誌,2014(07).

出版著作

主編著作有:《臨床骨傷科學》、《中醫骨傷科學》、《中醫藥治療頸痛》、《中醫筋傷學》、《中醫筋傷學》、《中國醫藥保健推拿圖譜》(英文、德文、法文、西班牙文)、《實用推拿手法彩色圖譜》、《筋、骨縫損傷》、《劉壽山正骨經驗》等十。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