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孝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孝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生产基地)原图链接来自 新能源网 的图片

孝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立于1989年,是湖北省最早设立的省级开发区之一,2012年8月19日,国务院批准同意孝感高新区升格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区以来,特别是“十二五”期间,高新区着力打造后发优势,优化投资环境,强化园区建设,扩大对外开放,园区承载能力不断提升,主导产业规模迅速壮大,逐步发展成为中部地区区位最优越、交通最便捷、政策最优惠、服务最优良,基础设施完善、人力资源丰富,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高新区。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更多的是着眼于产业发展规律。高新技术产业在发展初期需要政府的扶植加以培育。科技部对于“高新区”的介入甚至都细化到了产业的指导目录,也就是说,哪个地方的高新区应重点发展何种产业,都有着明确的规定。

交通优势

孝感高新区处于中国经济地理的中心位置。与上海、广州、重庆、北京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特大城市距离均在1000公里以内,与中部省会城市郑州、长沙、合肥、南昌的距离均在350公里左右。高新区距中部地区特大城市武汉市中心城区仅35公里,位于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武汉城市圈“两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核心圈层,是湖北省确定的武汉•孝感临空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武汉•中国光谷和武汉经济开发区汽车零部件产业重要的区外生产基地。

京广、汉渝、长荆、汉丹四条铁路,京港澳、福银、沪蓉三条高速公路,107、316两条国道交汇于此。高新区紧邻长江黄金水道,距武汉阳逻港68公里,有汉孝高速公路直达;距中部地区最大的航空港武汉天河国际机场22公里。铁路、公路、航运、航空构成陆水空立体交通网络,在中部地区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

武汉至孝感的城际高速铁路,武汉至孝感的城际高速公路,孝感至武汉天河机场的孝汉大道,使孝感高新区与武汉市区、孝感城区实现了无缝对接。乘高铁12分钟到达天河机场,22分钟到达汉口火车站;乘汽车走城际高速公路仅34公里,到武汉中心城区20分钟车程,高新区具有不是武汉、胜似武汉的区位交通优势。

核心竞争力

一直以来,高新区坚持诚信为本,以“产业第一、企业家至上”的理念,着力营造“敬商、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围,本着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在土地、税收、收费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在土地政策方面,凡落户高新区的企业在我市工业用地基准地价的基础上给予优惠,对于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税收贡献突出的项目实行“一事一议”、“特事特议”。在税收奖励方面,在高新区兴办的企业,从开始纳税年度起,由市人民政府按企业上缴税收情况给予企业一定年限的奖励。在收费政策方面,凡来高新区落户的企业,在项目报批过程中实行全程代理,建设期间市级权限范围内行政性收费全免,事业性收费减半,经营服务性收费协商收取。

为了进一步提高高新区的综合承载能力,我们按照建设国家高新区的标准,加大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力度,区内两环三横九纵的道路建设已基本完成,水(上、下水)、电(强、弱电)、气(天然气)随道路建设全部到位,初步形成了东区工业园道路小循环、西区工业园道路大循环的路网格局。高新区实行企业与村民隔离,企业与部门隔离的“隔离墙”制度,对落户企业实行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个专班的保姆式服务,全程代办注册、建设过程中的各项手续。

高新区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孝感拥有受过各种专业技能培训或有一定专长的劳动力近百万人。湖北职业技术学院被批准为国家高职示范院校,孝感工业学校、孝感生物工程学校等6所学校被评为国家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市内大学3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0多所,在校生8万多人,每年毕业生3万多人,可为企业提供各类专业人才。

为了促进孝感高新区更好更快地发展,吸引更多长三角珠三角的企业落户高新区。我们适时打造了以产业集群为主的光电子产业园、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等特色园区,高新区对外开放和产业聚集的承载能力日益增强。

优势产业集群

多年来,高新区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日本矢崎、法国雷诺、日本松下、德国西门子、美国派克、比利时英博、白俄罗斯明斯克轮式车辆厂以及中国三江航天集团、华中光电、华工科技、同济科技、福星集团、湖北汇通集团、湖北中烟集团、深圳海王集团、上海致盛实业集团、桂林福达集团等国内外大企业、大财团在高新区落户。形成了光电子信息、先进设备制造、特种汽车及零部件、纺织及高档服装为主的主导产业体系,生物医药、非动力核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兴未艾。

高新区发展历程

高新区发端于1988年国务院启动的“火炬计划”,所以有的高新区起名为“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注意去掉了“新”字),比如“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1978年到1988年的十年间,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和对内改革的基本国策,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这一阶段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资源、资金和廉价劳动力推动的粗放式增长模式。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于是1988年6月,总设计师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

“中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计划-火炬计划”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该计划的两项核心内容就是“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创办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在火炬计划的推动下,各地纷纷结合当地特点和条件,积极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988年第一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北京诞生[2],当时名称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实验区”,简称北京试验区。这就是大名鼎鼎“北京中关村”的前身。截止到目前,全国已有156家高新区。

视频

孝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相关视频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局组织彩虹跑
湖北省开展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评价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