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孝里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孝里镇位于长清区西南20.8公里。因地势低洼积水,曾名水里铺。东汉初,村南巫山(今孝堂山)上建郭巨墓,遂因郭巨埋儿的孝道故事改名孝里,清代名孝里铺。孝里镇全镇面积132.2平方公里,下辖7个办事处,57个行政村,常住人口 48406人(2017年) ,现有耕地4658公顷。2004年,人口出生率为8.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48‰。[1]

区位优势

孝里镇地理位置优越,与齐河、东阿、平阴、肥城(市)毗邻,是"济南--泰安--聊城"三角区的中心,220国道和济菏高速贯穿南北,是济南通往菏泽等鲁西南地区的必经之路,济菏高速在孝里设有出入口,具有独特交通优势。燕李浮桥连接黄河两岸,境内道路纵横交织。境内古迹荟萃,文物众多,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拥有全国现存最早的地面房屋建筑孝堂山郭氏墓石祠、最古老的齐长城源头遗址、晚清太古学派代表人物张积中传授太古文化的发祥地黄崖山寨、长清革命的摇篮和省级森林公园大峰山风景旅游区等。工业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相继引进和培植了百信达工贸公司、热喷涂有限公司等20多家企业,生产的脱硫除尘器获山东省名牌产品,"环冠"牌获省著名商标。以发展规模农业、特色农业、品牌农业、标准化农业为重点,成立了大峰山瓜果蔬菜配送中心,注册了"大峰山"、"孝堂山"、"灵芝山"、"齐城源"、"酱园春"、"圣泉"等农业品牌,品牌优势日益呈现。畜牧业实现了"肉改"向"奶改"的转变,对"利木赞"、"西门塔尔"肉牛和"波尔"山羊进行改良,建成高标准奶牛小区1处。举办了首届孝堂山孝文化旅游节,开展了孝子郭巨系列纪念和十大孝子评选活动,成功举办了山东省首届慈孝文化论坛,孝堂山"孝"文化的魅力进一步彰显。孝里镇先后被评为省级文明镇、省级模范五保供养先进单位、市级平安建设先进单位、市级教育示范乡镇、市级卫生先进乡镇和长清区全方位目标管理先进单位等。

现状概况

孝里镇位于长清区西南部,因地势低洼积水,曾名水里铺。东汉初,因郭巨埋儿的孝道故事改名孝里。孝里镇全镇面积132.2平方公里,辖57个行政村,常住人口 48406人(2017年)。孝里镇地理位置优越,与齐河、东阿、平阴、肥城(市)毗邻,是"济南--泰安--聊城"三角区的中心,220国道和济菏高速贯穿南北,是济南通往菏泽等鲁西南地区的必经之路,济菏高速在孝里设有出入口,具有独特交通优势。燕李浮桥连接黄河两岸,境内道路纵横交织。境内古迹荟萃,文物众多,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拥有全国现存最早的地面房屋建筑孝堂山郭氏墓石祠、最古老的齐长城源头遗址、晚清太古学派代表人物张积中传授太古文化的发祥地黄崖山寨、长清革命的摇篮和省级森林公园大峰山风景旅游区、方峪明清古村等共同构成孝里镇"文化古镇"品牌。地势东高西低,东部为山区丘陵,西部为涝洼地。

近年来孝里镇在市、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牢把握"科学务实、奋发有为、爬坡上行、加快发展"总体工作基调,以"建设经济强镇,构建和谐孝里"为目标,强工富农,强基固本,"转方式、调结构、促增长、惠民生、保稳定",团结带领全镇干部群众,求真务实,攻坚克难,扎实工作,全镇经济社会进入了健康快速发展的时期。被评为"省级文明镇"。2010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28亿元,同比增长14%;于上年度相比,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7亿元,同比增长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13亿元,同比增长20.1%;地方财政收入实现280万元,同比增长20.7%;农民人均纯收入7410元,同比增长9.1%。

历史沿革

孝里曾因地势低洼名水里铺。东汉初年,村南巫山(今孝堂山)上建郭巨墓,遂因郭巨埋儿孝母的故事改名孝里,清改名孝里铺。1958年建孝里公社。1959年撤销长清县建制时划属平阴县。1961年恢复长清县建制时还属。1984年改孝里公社为孝里区。1985年撤区建孝里镇至今。

经济概况

孝里镇以"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实际,发挥优势,实现了全镇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58767万元,同比增长8%,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为16156万元、25115万元、17496万元,同比分别增长3.1%、10.2%、16.0%。全镇财政收入346万元,同比增长1.2%,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87元,同比增长2.1%。

名优特产

大峰山无公害蔬菜

公司是以济南市无公害瓜果蔬菜专业生产地为基础,吸纳周围二十多个具有长期瓜果种植经验且有一定规模的村而成立的集瓜果菜集种植、检测、经营于一体的专业中心。

在上级党委镇府的领导下,中心无公害瓜菜种植规模已达二十万亩,品种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已成为全镇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瓜菜远销东北、北京、天津、内蒙古等地在市区人大常委会和市区农业局、蔬菜局支持下一个现代化灌溉、生态效益示范区正已初步形成。为形成整体优势,实现规模效益成立了大峰山无公害瓜果蔬菜中心,注册了"孝堂山"牌蔬菜"大峰山"牌瓜果商标,同时兴建了无公害专用有机肥厂,经济难事书才具皮准,建立了无公害蔬菜检测站。

本公司所辖万亩保护栽培基地,经市质量监督局、蔬菜办公室组织检测和认证,已达到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要求,公司主要有西瓜、甘蓝、实杆芹菜、菠菜、白莲藕、瓜果类、核桃、中华寿桃、玉杏、其他农产品有山鸡蛋、杂粮、脱毒地瓜、淀粉、粉条、鲶鱼等。年产量已达5百公斤,可根据客户要求加工、包装、送货,是省、市各党政机关、企业单位、院校、超市购买、配送无公害蔬菜产品的好去处。

甘蓝

孝里镇的广里店村,素有"甘蓝之乡"的美誉,有耕地1800亩,是长清区重要的菜篮子。自1996年以来,认真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建立了300多亩无公害甘蓝。日交量10万公斤,注册了"灵芝山"牌无公害农产品商标。2008年五月份该村又注册资金50万元,成立了"齐城源高贸有限公司"从事农产品综合经营,为全镇农产品流通打通了路子。

白莲藕

孝里镇立足实际,在80年代初,率先从外地引进白莲藕种植,经过20多年的精心选育和培植,光大农民掌握并积累了一套养藕的技术和经验,亩产鲜藕由引进初期700公斤增加1500公斤以上,面积也由开始的几十亩发展到2000多亩,由于摸索出科学的种植方法,他们种出的藕个大、鲜嫩。每只长达1.5米左右,重达5公斤。有于白莲藕产量大幅度增加,上门订购的客商逐年增加,他们以灵活的推销方式和诚实的供货信誉,逐步打开了外地市场的大门,外销数量逐年增加,有于产量倍增,种藕业户均增收5000多元,是先乐"家家有藕种,户户有钱赚"的致富目标。

农业生产

孝里镇以"创优环境,重点突破"为思路,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建成了全省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省畜牧改良示范镇,逐步完善起万亩鱼藕生态农业观光基地、地瓜淀粉加工生产基地,全镇农业水平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孝里镇内物产资源丰富,孝里西瓜、白莲藕、罗非鱼物美价廉价,远近闻名。

1997年,孝里镇全镇财政收入534万元,农业总产值9543万元,工业总产值49155万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2612元,分别比1986年增长644%、173%、1200%、484%。1997年人口出生率为13.31‰,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28‰,分别比1986年下降2.79个千分点、2.92个千分点。 农业全镇有效灌溉面积2368公顷。1986~1997年,镇党委、政府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以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标为重点,坚持把农业生产当作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不断夯实农业基础,因地制宜,推进生产方式和增长方式"两个转变"。至1997年,全镇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1667.5公顷。大力推广农业科学技术: 良种良法、旱作农业、规模饲养、保护地栽培等先进技术得到普遍应用。1997年发展小麦、 西瓜、花生、蔬菜等农作物地膜覆盖1333.3公顷,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六基一区"农业生产格局,即667公顷的油料基地、733.7公顷的良种繁育基地、333.5公顷的瓜果基地、 346.8公顷的蔬菜基地、466.9公顷的鱼藕水产基地、猪牛羊鸡饲养总量在68万头(只) 以上的畜禽基地和667公顷的农业科技示范区。1995年玉米良种繁育基地成为全省较大的生产基地,全国100多个市(县) 的客户来孝里考察、订购良种。大中小型拖拉机、电动机等农业机械由1986年的736台(套) ,增加到1997年的2077台(套) ,农机总动力由1986年12 475千瓦增加到1997年的21910万千瓦。1997年,全镇粮食总产达2858.4万公斤,比1 986年增长29.63%。

工业体系

孝里镇坚持"两翼齐飞",在保持环保设备、磁性材料等传统项目的基础上,将招商引资和发展开放型经济作为全镇工业的重中之重,致力于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该镇工业园区规划面积 7.5平方公里,分为工业南区、工业北区和商贸区。现工业园区已落实面积1070亩,园区内水、电、路、讯畅通,土地平整,交通方便,基础设施完善。同时,工业园区具备了良好的管理机制,设有园区管委会,下设"一站式"收费办公室和事务管理办公室,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2004年底,全镇拥有工业企业30家,个体业户900户。逐渐形成了以铸造、磁性材料、陶瓷、环保、食品加工为主的新型工业体系。

孝里镇工业1986年全镇有镇、村、户办工业企业和商户达1300余家,从业人员1.5万人,镇属工业销售收入1851万元, 工业税收完成53.17万元。至1997年,镇、村、户办工业企业和商户已发展到1429家,从业人员1.7万人,创利税2428万元。建筑队由19 86年的1个、400人,发展到1997年的4个、1200人,年产值9650万元、创利税600万元。自1994年,镇党委、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连续4年深入开展"管理效益年"、"引进开放年"、"村办企业年"等活动,制定了土地、征税、人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开辟了沿220国道的工业园区,实施了环冠集团的筹建和东迁,砖厂、孝山实业公司、 燃料公司、木鱼石公司等7家企业也相继在工业园区安家落户。1996年,环冠集团与5所高校联姻结亲, 研制开发了XJ脱硫旋激除尘设备,并通过部级鉴定,列入省科技星火项目。济南市陶瓷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狠抓质量管理,1996年获得国家颁发的全面质量管理达标证书, 其产品有100多个品种远销美国、德国、荷兰、澳大利亚、意大利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7年获自营出口权。1997年,全镇工业形成轧钢、化工、日用电器、工艺陶瓷、机械加工、包装、建筑材料、服装、制鞋、磁性材料、环保设备等10余个系列,上百种产品。

城镇建设

孝里镇为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步伐,提升小城镇的建设规模和档次,不断加大对小城镇建设建设的力度,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集中利用有限资金,精心打造区域亮点,使城镇的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已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小城镇正形神兼备地呈现出来。2008年2月21日,该镇已成功迎接了济南市"城镇建设行动"领导小组的检查,极好地为该镇的城镇化建设进程奠定了基础。

该镇已高标准地建设好新老镇驻地部分基础设施,其中道路硬化和维修8000平方米,安装路灯58盏,路沿石1100米,排水沟1100米,铺设花砖5000平方米,绿化苗木200余株。同时,在基础完善的前提下,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配套建设、适当超前"的原则,以市"城镇建设行动"为契机,以小城镇中心区域道路框架综合配套建设为重点,确定在镇政府周围0.7平方千米范围之内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城镇的示范区域中心区。该镇在中心区范围内将重点实施基础设施和配套工程建设,据此安排了"城镇建设行动"工程为:"一轴、一周、一广场"的建设(七条道路,一个广场),的建设格局,"一轴"即以孝城街为建设中心轴;"一周"即镇驻地周围的郭巨路道路建设、、大顺路道路改造、子骞路南段道路改造、子骞路北段道路建设、齐长城街道路建设、大峰山街道路改造、黄崖寨街七条道路改造形成"三纵、四横"的交通道路体系;"一广场"即镇政府东侧的中华孝文化广场。孝里镇拟建设的中华孝文化广场分两部分,分别位于镇政府东侧和镇政府后侧。总面积为1.1万m2,该广场设计以绿地、铺设花砖和设置标志性景观物--郭巨塑像、栽植各类名贵树木为主,突出孝文化底蕴,安装景观灯,并辅以休息亭、健身设施、石桌、石凳等,将此建设成对外宣传的窗口,弘扬孝文化的基地,健身娱乐的场所。同时还加大对城镇环境整治力度,确定在孝城街沿线新修水冲式厕所两处,配备垃圾清运车一辆,设置垃圾箱10个、果皮箱40个,各个道路设置标志牌,并对广告牌匾进行统一整治。

为确保城镇建设行动进展顺利,该镇成立建设指挥部,由党委书记任总指挥,镇长任常务指挥,分管城镇建设工作的副镇长靠上做工作,建委、村镇办、执法中队等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齐抓共管,全力做好"城镇建设行动"各项工程的指导、协调、监督和管理工作。同时,精心规划设计,严格设计标准与招标,加强工程管理,科学确定施工方案,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严格质量关口"的原则,努力打造精品工程、民心工程、廉政工程。据了解,该镇"城镇建设行动"将于2008年11月份底全面完成。

村镇建设1985年建镇初期,镇政府驻地仅有供销社2座小楼、卫生院1座门诊楼,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其他房屋建筑均为石坯平房、砖瓦房,基础设施薄弱,投资环境较差。1986~1987年,建起了经委办公楼。1991~1994年,镇党委、政府立足于改变小城镇面貌,先后投资1600万元,拓宽了镇前街,建起了工商行政、供电站、信用社、 日用电器厂、税务所等办公楼和邮电大楼、40户个体工商楼,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并安装了镇前街和沿济平公路的路灯80余盏。1994年,镇党委、政府为进一步改变投资环境, 将镇政府东迁至220国道和孝里--双泉公路交接点,新镇政府驻地由"四纵五横" 9条街道组成,划分为行政办公区、文化教育区、工业园区、商贸区、住宅小区等。 1995年12月投资近400万元,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的镇政府新办公楼落成。1996、1997年,投资近2000万元,硬化、绿化了长2000米、宽44米的新镇中心大街,建成日供水1800立方米的水厂,建起了法庭办公楼、派出所办公楼、计生服务站楼、 镇中学2幢教学楼、镇机关宿舍楼和46户个体工商楼及无线传呼通讯塔,总建筑面积近3万平方米, 实现了新镇政府驻地的"水、电、路、邮"四通。1997年,孝里供电站实现了由2400千伏安到6400千伏安的电力增容。

交通邮电

1997年, 共有村级公路68条,总长39公里。其中1993年铺设了由220国道通往大峰山革命老区的沥青公路4.8公里、 原镇政府驻地通往黄河滩区的沥青公路6.5公里。至1995年,全镇已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沙石、沥青硬化率达82.4%。至1997年, 全镇有交通运输户231家,共有货运车110辆、客运车25辆,年货运量7.2万吨、客运量13万人。220国道在该镇设有孝里、东障、广里3个车站。是年燕李黄河浮桥建成通车,使聊城至济南通车距离缩短35公里。全镇实现村村通电话,程控电话机达489部,邮电业务总量达96万元。 市场建设1986年, 全镇仅有孝里、广里、东障、下巴4处集贸市场。至1997年,又建立了宋庄、 胡林、孝城3处集贸市场,其中孝里、广里两处集贸市场已成为辐射周边4县、1市、10多个乡镇的综合集贸市场。1997年孝里集贸市场有摊位1000个,营业额达1300万元;广里集贸市场有摊位800个,营业额达520万元。孝城集贸市场建于1996年初,地处新镇政府驻地,计划设计摊位3000个,主要批发陶瓷产品、环保设备和鱼、 藕等。至1997年,全镇已形成了以220国道为轴,包括镇政府驻地新址、镇政府驻地旧址、东风渡槽、广里、东障等在内的10个经济带,从业人员5200人,第三产业增加值达8600万元,比1986年增长286%。

特色村屯

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齐长城西端起源处,有一个群山环抱的明清古村--方峪。村里满目沧桑的老屋主要是石头建成,历经数百年依旧巍然屹立,最古老的已经近500岁了。

这个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村中的主要建筑是明清期间建成,有近两百座石头房。由于石头很坚固,房子不怕水火,后人要做的工作只是修缮,因此古村的格局和建筑保存极好,出乎一些考古专家的预料。

70岁的方庆祥老人说,他家的房子到底有多少年头,连他的老爷爷都说不清楚,据说已经历了十代300余年。老房子冬暖夏 凉,舒服极了,他舍不得搬走。

这里的街巷也全部由石头铺成,历经岁月,反射着悠悠光泽。村里的年轻人都搬到新村区,这里的老人老屋幽静自然,老碾、粮仓和古房相得益彰。除了宽敞的大道,还有些仅容一人通过的小巷。整个古村坐落在山峪里,就一个出口,即便有贼偷了东西也难以逃走。

村南的水井旁有一石碑,记载着水井的来历。村里人就石碑上所记载的捐献和凿井人名的辈分推算,该井是乾隆年间所立,井口上的石板被井绳磨出了深深的印记。

教育事业

马岭中心小学成立于1956年,后经一次搬迁到位于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南10公里。在国家级森林公园-大峰山森林公园的山脚下,东、南两面是郁郁葱葱的松柏覆盖着的连绵山丘;西可以眺望素有九曲回肠的黄河,以及近在眼底的南水北调输水工程。真是夏有小桥流水潺潺,冬有红装素裹的山峦。古有齐长城横卧此处,又有孝子郭巨生活于此,还有黄崖寨张七"撒豆成兵"的优美传说发源于此。革命根据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峰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与此,长清县政府成立于此,至今有三十多名革命烈士长眠于此。

学校现有八个教学班,三百多在校生,教师13人。辖区内有马岭、方峪、房头、岚峪四个村,近六千人口。学校建校多年来,每年都有从这里走出的学生金榜题名的喜讯传来,仅在2006年高考中,就有六名学生跨进大学校门。全体教师工作兢兢业业,学生在这里得到了全面发展,学校的工作得到了群众和领导的肯定,课改工作进展顺利,连年被评为镇先进单位。2006年11月顺利通过了区级规范化学校的验收。

校园景区优美,现在的校园内春有桃花、杏花争艳,夏有月季花的芬芳和桃李的果实的清香。六月一号既是"国际六一"儿童节,又是该校的"桃子成熟的采摘节",师生共同采摘校园里的桃子,品尝着成熟的果实,收获的喜悦在校园中回荡。秋有各色菊花招蜂引蝶,冬有塔松、翠柏傲雪而立,来者均称赞学校成了花园。学生琅琅读书声在山谷中回荡,烈士的音容笑貌伴随着学生一代代成长。学校的各项工作在师生群众的共同努力下立下,逐步推进。

教育·科技1986年,全镇教育结构不尽合理,学校布局分散,校舍破旧且不足。12年间,全镇从改善办学条件入手,加强"双基"教育。1987年,投资50余万元建成济南市农村条件最好的下巴中学。 1994年,投资200余万元,将镇中心小学从低洼处搬迁,建起了全国第一所希望小学--长清县"八一"希望小学,1996年,改建为全县第一所少年军校。1995~1997年,又相继投资700万元,在全镇建起了8幢中心小学教学楼。 1995年,被济南市政府验收为"双基"达标单位。1997年,全镇有镇办中学4所,在校生2500人,教职工175人;小学42所,在校生3535人,教职工330人;幼儿园45所,在园幼儿1200人,教职工65人。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85%和99.5%。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毕业升初中率均为100%,初中在校生巩固率为98%。1986~1997年,初中向高中、中专学校输送2420人,教育教学质量连续12年列全县十一个乡镇的首位。 1997年, 全镇有科技机构8个,科技人员574人,农村技术人员304人。1996年,举办科技培训班42期,培训5700人(次) 。至1997年累计670人获得《绿色证书》。1986~1997年,围绕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推广技术56项,组织各类科技计划60余项,其中科研攻关2项、新成果新技术推广36项、新产品开发9项,累计新增产值6000万元,实现利税53万元。

文化·卫生·体育1986年,有文化站1处、广播放大站1处。1997年,有村级文化大院57处、文化专业户62家。群众性文化活动日益活跃,多次举办书画展。逢年过节,踩高跷、舞龙灯、跑旱船等群众性文娱活动丰富多彩。1995年建起电视差转台,解决了山区群众看电视难的问题。1997年全镇放电影近600场次。 镇卫生院门诊楼建于1984年,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1997年,设有内、外、妇、小儿、骨科等科室,有职工60人。1990年以来,卫生院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先后购置了X光机、B超机、心电图机、激光仪、尿分析仪等医疗设备,固定资产达300余万元。1997年门诊量达2.4万人次,年收入107万元。全镇57个行政村均建有卫生室,其中甲级卫生室达90%,乡村医生83人。1993年,镇卫生院通过达标验收,达到一级甲等卫生院标准。12年间,全镇积极落实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健全了镇、办事处、村计划生育网络,完善了各种服务设施。1997年投资120万元建起高标准的中心服务站1处,全镇计划生育服务站(室)57处,人口学校57所,计划生育协会会员5160人,计划生育各项指标均达100%。1994~1997年,连续4年受到省、市表彰,并连续12年保持了全县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 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各办事处、村、企事业单位均建有体育协会,中、小学田径运动会每年春、 秋各举行1次,各学校体育设施齐全。1996年春,镇机关举行了首届运动会。自1994年老年人在门球、象棋比赛中连续3年在全县获奖。

旅游景点

境内文物古迹荟萃,大峰山风景旅游区被列为省级森林公园,具有传奇色彩的黄崖寨自古闻名,拥有"长城之源"美誉的齐长城起点遗址、名扬海内外的孝堂山郭氏墓祠与大峰山等风景区交相辉映,为孝里增添了靓丽迷人的风景和历史人文魅力。

孝里镇古迹荟萃,文物众多。这里有全国最早的地面房屋建筑孝堂山郭氏墓石祠,有世界最古老的齐长城(西端起点),有大峰山省级森林公园、传奇的黄崖山寨及南水北调人工河风景带等。辖区内有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6处。其中,郭氏墓祠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齐长城2001年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齐长城西部源头

孝里镇拥有齐长城西部源头。《左传.鲁隐公九年》(前716年)记载:"冬,公会齐侯于防,谋伐宋也"。鲁襄公十八年(前555年)又载:冬十月,公会晋侯、宋公、卫侯,同围齐,"齐侯御诸平阴,堑防门而守之广里。""齐侯登巫山(今孝堂山)以望晋师"。据考:今孝里镇广里村曾是春秋卢邑治所,东障曾是卢县治所。站在齐长城起点岭子头,眺望古济水东岸广袤沃野,跨长城内外,这一带是古地理学家所谓"平阴地狭",南通鲁、陈、宋、楚,西接魏、晋、郑、周,是春秋战国时中原诸国由"阳晋之道"横渡济水,沿东岸往东北进攻齐国的要道,为战争与会盟之地。齐长城西迄广里,有关隘把守。当地民谣"北修长城挡大水,南修长城(齐长城)防大兵。"专家考证,齐长城比秦长城早400余年,比欧洲雅典壁垒护道墙(前457年在庇犹斯半岛上始修,长79公里)早百余年,被史学界誉为中国长城之最和世界壁垒之最。2000年6月7日,在"中国齐长城学术研讨会"上,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先生及与会专家认定:岭子头是中国长城之源头。1991年10月,长清县政府在此立下"齐长城起点"标志碑。

郭氏墓石祠

位于境内孝堂山上,是全国现存于地面最早的房屋建筑。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平阴东北巫山之上有石室,世谓之孝子堂"。孝堂山古称巫山,孝里镇原名水里铺。山以堂称,地以孝名,均因郭巨而来。据西汉刘向《孝子传》载:"郭巨,河内温人(今河南沁阳),财分双季,独赡其亲,"因生活拮据,埋儿奉母,感天应神,掘地得金,而名列二十四孝之典。据专家考证,郭氏墓石祠已有2000多年历史。石祠坐北朝南,平面为长方形,室内东西长3.8米,南北进深2.13米,前正中用八角石柱分隔为二,在八角石柱与后墙之间置三角石梁,使祠成为两间。石祠内外,自东汉永康元年(167年)至清代,历代铭刻有序。石祠西外壁刻有北齐武平元年(570年)的《陇东王感孝颂》,为书法艺术瑰宝和书法研究史料。祠内石刻画像,线条勾勒清晰,简捷传神,艺术精湛,是秦汉时期石刻艺术代表之作。日军盘踞时期,一个刻有汉画像的小型石室被运至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文革"时期,一群学生将国务院所立保护标志字迹残损,并欲对石祠进行拆砸,当地群众以身护祠,石室得以幸存。1983年,国画大师刘海粟来此拜谒,颀然题写"孝堂山汉石室"。1999年始,进行配套保护性建设,修葺一新。孝堂山郭氏墓石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峰山

位于长城源头东行不远,山势曲围合抱,层峦叠嶂,雾气缭绕、林木葱茏,泉水叮咚,曲径洞幽。山上有璇玑洞、天麻峪、三教堂、簸箕掌4景。道教古建筑峰云观遗址,面积3000余平方米,创建于元明时期。观内楼台亭阁,碑碣林立,古树参天。夏季清凉温润,蝉噪林静;冬季暖烘宜人,鸟鸣山幽。璇玑洞、金蟾洞、青龙洞、白虎洞,一洞一奇;奎文阁、凌霄殿,云根、月窟,一步一 景。青龙潭、待月泉、豆腐泉清冽甘甜;三官殿、回月楼,神慧楼古朴壮丽。峰云观东南里许是璇玑洞,洞口高10余米,宽4米左右,已探深度80余米。洞顶宽阔处晕纹环绕,坐西面东,三面峭壁陡立,环如锦屏。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峭壁上古柏探崖,曲虬蟠螭,傲岩苍劲,曾为道家修炼之所。1950年后,在此辟建了革命烈士公墓,1979年命名为大峰山革命遗址,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大峰山被命名为"省级森林公园"。

黄崖山

位于大峰山东,悬崖陡立,因山崖呈黄色而得名。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江苏仪征县太谷学派第二代传人张积中,俗称"张七先生",在当时济南知府的帮助下,来此筑寨讲学传教,遂更名黄崖寨。张积中积德行善,劝道诲教,四里八乡之民,不分贫富,弃家投寨,近5000人。山寨四周悬崖陡壁,易守难攻。由于聚众日多,张积中即大规模修筑山寨,建成石屋1200余间,6万多平方米。山寨由内、外寨组成。一寨门为东北、西南走向,沿山势而建成的弓形城墙,城墙上设有排枪、箭孔,城墙高4米,长500米,厚1.6米,全部青石砌成。二寨门距一寨门800米,门向西北开,两侧各建一座哨楼,迎门影壁横堵,寨墙高2.5米,长600米,厚1米。内寨房室布局紧密,山寨的核心建筑为"祭祀堂",堂下有暗道,堂东有翠云楼,堂南为咏归台。祭祀堂前有"观星台"遗址。台下是绝壁,台西侧有石阶下至半山腰,是"璇玑书屋"。山寨中峰之巅凿有旗杆窝,做竖旗之用。西边老虎嘴有一泉池,水流潺细,供寨人饮用。祭祀厅西南约1000米有四合院,为吴家寨,是当时济南知府吴载勋的避兵休养之所。今以上建筑俱为废墟。黄崖寨遗址,脉络清晰,建筑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是国内罕见的高山建筑群,为研究中国近代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引起了国内史学家的重视。

黄崖教案

张积中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农、学、商三位一体。他在山寨讲学传道内容杂有浓厚的神秘宗教色彩和民间结社性质。传张七先生能腾云遁地,其女能撒豆成兵,纸人纸马听其调遣, 咒符灵验,刀枪不入。同治五年(1866年)九月,捻军逼近济南地区,山东巡抚阎敬铭误为黄崖山寨借机起事,遂以张积中"勾结匪党,叛逆显然,伪托宋学,潜为不轨"等罪状,督马步兵12000人于10月6日黎明围剿黄崖寨,血流遍野,遇难者2000余人。为抗议清兵野蛮屠杀,张积中等200余人点燃火药自焚,尸骨埋于泮池内。史称"黄崖教案"。

孝里洼农业综合开发区

孝里洼(古称湄湖),夹于东部山区与西部黄河之间。由于地势低洼,得黄河水补充而年年积水。1960年代到1970年代末,孝里洼已成一片芦苇荡。1980年代起,逐步建成2300余公顷农业综合开发区,300余公顷的渔池及藕池。区域内自然、人工河渠众多,黄河、清水沟、济平干渠、南水北调干渠、幸福河、东风干渠等,纵横交织,四季景色怡人;春日杨柳吐绿生机盎然,夏日绿树成荫荷花飘香,秋季雁飞鱼跃碧波荡漾,冬月长河如带风光如画。

主要荣誉

2020年5月,入选山东省2019年度省级耕地保护激励乡(镇、街道)。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