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安审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安审琦(897年-959年2月17日 [1]),字国瑞,沙陀族。五代时后唐至后周名将。后唐振武军节度使安金全之子。

安审琦出身世代边将之家,生性骁果,自幼便以良家子侍奉后唐庄宗李存勖,曾参与攻讨两川之战。后唐末帝时随太原副招讨使杨光远投降契丹。后晋建立后,历任天平节度使、晋昌节度使、河中节度使、泰宁节度使、忠武节度使等职,领兵抗击契丹入侵,于榆林店力救被围的大将皇甫遇慕容彦超。后汉时期,出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又击败入侵的南平水军。镇襄州十余年,威而有恩,为百姓所爱戴。累官至平卢节度使、守太师兼中书令,封陈王。

显德六年(959年),安审琦为仆人所杀害,年六十三。获赠尚书令、齐王,谥号“恭惠” [2]

基本信息

                本 名         安审琦                 出生时间         897年
                字 号         字国瑞                 去世时间         959年2月17日
                所处时代         后唐→后周                 爵 位         陈王→齐王(赠)
                  民族族群          沙陀族                  追   赠           尚书令,谥号:恭惠
                  主要作品          《请射庄宅奏》                  主要成就           屡战契丹,驱逐南平

人物话题

人物生平

骁果善战

安审琦生性骁勇果敢,擅长骑射。幼时便以良家子身份侍奉后唐庄宗李存勖,任义直军使,升任义直军指挥使。天成元年(926年),后唐明宗李嗣源任命其子李从珂(后唐末帝)为河中节度使。李从珂奏请安审琦任河中牙兵都校,不久后,入朝为归化指挥使。 [3]

长兴元年(930年)九月,李嗣源派兵入蜀攻讨两川叛军,安审琦也参与此役,充任行营马军都指挥使。次年,后唐军北归,安审琦被改授为龙武右厢都校,领富州刺史。[4]

开晋建勋

清泰三年(936年),安审琦改任捧圣指挥使,领顺化军节度使。同年出镇邢州,为邢州节度使兼北面行营排军阵使,随太原四面都招讨使张敬达围攻叛乱的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九月,契丹皇帝耶律德光起兵救援石敬瑭,张敬达兵败,退保晋安寨(今山西省晋阳城南),拒不降敌。被围数月后,后唐军兵粮将尽,几次突围也都未获成功,安审琦与副招讨使杨光远劝说张敬达向契丹投降,张敬达严词拒绝。杨光远向安审琦使眼色,要他杀害张敬达,安审琦不忍下手。闰十一月初九清晨,杨光远趁拥护张敬达的大将高行周符彦卿尚未到达,在集会上袭杀张敬达,率领诸将向契丹投降,安审琦也随其出降。[5]

同年,石敬瑭称帝,建立后晋,他即后晋高祖。安审琦被任命为检校太傅、同平章事,充任天平军节度使兼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后因母亲去世而离职服丧。天福二年(937年)六月,石敬瑭下诏起复安审琦任原职。[6]

天福七年(942年)三月,安审琦移镇河中,任河中节度使。六月,移任泰宁军节度使(据《旧五代史·晋高祖纪》记载,安审琦在镇泰宁军前还曾任忠武军节度使,无他书佐证,暂置于此)。同月,后晋出帝石重贵嗣位,加安审琦为检校太师。后又再任河中节度使。 [7]
开运元年(944年)八月,石重贵因契丹南侵,分命十五位大将率军抵御,其中安审琦任北面行营马军左右厢都指挥使。闰十二月,契丹全军入侵,包围恒州,前锋已至邢州,河北各州告急。石重贵命安审琦与天平军节度使张从恩、邺都留守马全节率诸道兵屯驻邢州,武宁军节度使赵在礼驻军邺都,以作防备。旋即奉诏引退,撤至相州。[8]

扬威榆林店

开运二年(945年)正月,安审琦与张从恩、马全节等行营军数万陈兵于相州以北的安阳河上。皇甫遇与濮州刺史慕容彦超领数千骑兵先行探视,在邺县漳水遭遇契丹骑兵数万人,皇甫遇等且战且却。至榆林店时,契丹军大部抵达,皇甫遇等布阵死战,自早杀至傍晚,形势危急。天色将晚,安阳诸将正疑惑皇甫遇部为何还未回营,安审琦醒悟道:“皇甫太师(皇甫遇)的消息一无所获,一定是被北虏(契丹)围困了。”话未说完,果然有一位骑兵前来禀告皇甫遇等被围的消息。安阳行营诸将闻讯后,都不敢救援,唯独安审琦调集骑兵,准备出援,安阳首将张从恩劝道:“此言不足信。一定要说是北虏大军前来,那即使是倾尽我全军之力,恐怕也不足以抵挡,将军一人前往又有什么用处!”安审琦答道:“成败与否,都是天命,万一不胜,理当共同承受兵败后果。假若北虏不继续南来,白白失去了皇甫太师,我等有什么脸面去见天子(石重贵)!”于是率铁骑北渡安阳河,契丹军望见沙尘突起,即刻撤军。皇甫遇等赖以生还,与诸将返回相州。此战之后,军中都叹服道:“这三个人(指安审琦、皇甫遇、慕容彦超),都是猛将啊!”[9]

二月,安审琦与永清军节度使梁汉璋领兵北征。同月,被加拜为北面行营马步军都虞候。三月,安审琦同镇宁军节度使杜重威等领大军赶赴定州,参与阳城之战,大破契丹军。四月,石重贵嘉赏安审琦抵御契丹的战功,加授他侍中之职,移领忠武军节度使。[10]

开运三年(946年)正月,安审琦调任泰宁军节度使十月,石重贵授安审琦为左右厢都指挥使,随北面行营招讨使杜重威等领军北伐契丹。 [11]

击却南平

天福十二年(947年),契丹军攻陷开封府,灭亡后晋。二月,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又在太原建立后汉政权,即后汉高祖,并于六月入主开封(今河南开封)。七月,刘知远授安审琦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兼中书令。同年,南平文献王高从诲听闻归德军节度使杜重威再度叛乱的消息,趁机派水师数千袭击襄州,为安审琦所败。乾祐元年(948年)三月,朝廷嘉赏前功,就地加安审琦为守(代任)太保,其爵位由虢国公进封为齐国公。次年十月,又加官守太傅。[12]

国之元老

广顺元年(951年)正月,枢密使郭威建立后周,即后周太祖。安审琦旋即进封南阳王。[13]

显德元年(954年)正月,安审琦进封陈王。同年,后周世宗柴荣嗣位,再进安审琦为守太尉。[14]

显德三年(956年),安审琦拜章请求入朝觐见,柴荣优诏允准,为示恩宠,特授他为守太师,增加食邑至一万五百户,实封食邑至二千三百户。安审琦镇守襄、沔地区近一纪(一纪为十二年),“严而不残,威而不暴”(严厉而不残酷,威武而不凶横),所以南方百姓甚为感怀他的恩德。显德五年(958年)五月,安审琦改镇青州,任平卢军节度使。在前往镇所之前,先入朝觐见。柴荣因安审琦是“国之元老”,对他颇为礼遇。柴荣还亲自前往其府邸,以表尊崇。[15]

不幸遇弑

显德六年正月七日(959年2月17日)夜间,安审琦在沉醉中被仆人安友进、安万合杀害,享年六十三岁。世宗闻讯后大为震悼,为他辍朝三日,下诏追赠其为尚书令、齐王,谥号“恭惠”。[16]

人物政绩

安审琦出身沙陀大族,自少骁果擅射。后唐明宗时,参与攻讨两川之役。后唐末帝时,随太原四面都招讨使张敬达围攻叛乱的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后因粮尽而降,改仕后晋。后晋出帝开运元年(944年),奉命抵御契丹南侵。次年,于榆林店力救被围的大将皇甫遇等人。后参与阳城之战,大破契丹。天福十二年(947年),南平水师数千袭击襄州,为安审琦所败。 他镇山南东道十年,治政有方,为百姓所感戴。[17]

人物典故

安审琦的仆人安友进与安审琦的一位爱妾私通长达数年,小妾常常担心此事泄露,让自己性命不保,于是与安友进计划谋杀安审琦,安友进面有难色。小妾威胁他说:“你如果不做,我就先告发你私通之事。”安友进迫不得已,这才同意。显德六年(959年)正月七日夜间,安审琦醉卧在帐中,小妾于是把安审琦所枕佩剑交予安友进,安友进犹豫惊恐,迟迟不敢下手,只得召来同党安万合,才杀死了安审琦。事后,为了灭口,他们诱杀安审琦帐下的几位妓人。不过数日,安友进等人的奸计被揭发,参与谋杀的人都被安审琦之子安守忠活剐。[18]

人物评价

  • 范质:严明无翳,宽简自居,善知奇正之谋,备熟孤虚之法,首赴风云之会,昔同带砺之盟,累殿藩垣,常坚夹辅连帅之重,倚若长城。[19](《亲征契丹命将制》)
  • 薛居正:审琦有分阃之劳,乏御家之道,峰摧玉折,盖不幸也。[20](《旧五代史》)
  • 王夫之:夫契丹岂真不可敌而以鸿毛试炉火哉?……安审琦救皇甫遇、慕容彦超于榆林店而自惊以溃;阳城之战,符彦卿一呼以起,倾国之众,溃如山崩,弃其奚车,乘驼亟走。当是时也,中国之势亦张矣;述律有蹉跌何及之惧,气亦熸矣。[21]

史料记载

  • 《旧五代史·卷一百二十三·(周书)列传三》 [20]

参考资料

  1. 《旧五代史·卷一百二十三·(周书)列传三》:六年正月七日夜,为其隶人安友进、安万合所害,时年六十三。世宗闻之震悼,辍视朝三日,诏赠尚书令,追封齐王。
  2. 《大宋故齐王夫人曹氏墓志铭》:夫人钜鹿曹氏,周朝故平卢军节度使、守太师兼中书令、陈王、赠尚书令、追封齐王、谥曰恭惠安公(安审琦)之夫人也。
  3. 《旧五代史·卷一百二十三·(周书)列传三》:天成初,唐末帝由潞邸出镇河中,奏审琦为牙兵都校,未几,入为归化指挥使。
  4. 《旧五代史·卷一百二十三·(周书)列传三》:王师伐蜀,充行营马军都指挥使,及凯旋,改龙武右厢都校,领富州刺史。
  5. 《旧五代史·卷一百二十三·(周书)列传三》:清泰初,为捧圣指挥使,领顺化军节度使。其年镇邢州,兼北面行营排军阵使,从张敬达围太原。及杨光远举晋安寨降于晋祖,审琦亦预焉。
  6. 《旧五代史·卷七十六·(晋书)高祖纪二》:天福二年……六月……天平军节度使安审琦起复旧任,翰林学士、礼部侍郎和凝改端明殿学士。
  7. 后晋出帝在开运元年(944年)的《亲征契丹命将制》中称安审琦为“河中护国军节度管内观察处置等使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平章事”,而此时的前泰宁军(兖州)节度使为安审信,或可说明安审琦在天福七年历任河中节度使、忠武节度使、泰宁军节度使后,至开运元年期间,曾再次改任河中节度使一职。
  8. 《旧五代史·卷八十三·(晋书)少帝纪三》:开运元年……闰月……是月,契丹耶律德光与赵延寿领全军入寇,围恒州,分兵陷鼓城、藁城、元氏、高邑、昭庆、宁晋、蒲泽、栾城、柏乡等县,前锋至邢州,河北诸州告急。诏张从恩、马全节、安审琦率师屯邢州,赵在礼屯邺都。
  9.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八十四·后晋纪五》:开运二年……春,正月……壬子,张从恩、马全节、安审琦悉以行营兵数万,陈于相州安阳水之南。皇甫遇与濮州刺史慕容彦超将数千骑前觇契丹,至邺县,将渡漳水,遇契丹数万,遇等且战且却。至榆林店,契丹大至,二将谋曰:“吾属今走,死无遗矣!”乃止,布陈,自午至未,力战百馀合,相杀伤甚众。……日且幕,安阳诸将怪觇兵不还,安审琦曰:“皇甫太师寂无声问,必为虏所困。”语未卒,有一骑白遇等为虏数万所围;审琦即引骑兵出,将救之,张从恩曰:“此言未足信。必若虏众猥至,尽吾军,恐未足以当之,公往何益!”审琦曰:“成败,天也。万一不济,当共受之。借使虏不南来,坐失皇甫太师,吾属何颜以见天下!”遂逾水而进。契丹望见尘起,即解去。遇等乃得还,与诸将俱归相州,军中皆服二将之勇。
  10. 《旧五代史·卷一百二十三·(周书)列传三》:晋少帝嘉之,加兼侍中,移领许州,未几,移镇兖海。
  11. 《旧五代史·卷八十五·(晋书)少帝纪五》:开运三年冬十月……辛未,以邺都留守杜威为北面行营都招讨使,以侍卫亲军都指挥使、郓州节度使李守贞为兵马都监,兖州安审琦为左右厢都指挥使,徐州符彦卿为马军左厢都指挥使,滑州皇甫遇为马军右厢都指挥使,贝州梁汉璋为马军都排阵使,前邓州宋彦筠为步军左厢都指挥使,奉国左厢都指挥使王饶为步军右厢都指挥使,洺州团练使薛怀让为先锋都指挥使。……十一月……是月,北面行营招讨使杜威率诸将领大军自邺北征,师次瀛州城下,贝州节度使梁汉璋战死。
  12. 《旧五代史·卷一百二·(汉书)隐帝纪中》:乾祐二年……九月……乙卯,邺都高行周加守太师,襄州安审琦加守太傅,兖州府符彦卿加守太保,北京刘崇加兼中书令。
  13. 《旧五代史·卷一百一十·(周书)太祖纪一》:广顺元年春正月丁卯,汉太后诰曰:……是日,帝自皋门入大内,御崇元殿,即皇帝位。……乙亥……襄州节度使、检校太师、守太傅、兼中书令、齐国公安审琦进封南阳王……
  14. 《旧五代史·卷一百二十三·(周书)列传三》:世宗嗣位,加守太尉。
  15. 《旧五代史·卷一百一十八·(周书)世宗纪五》:显德五年……五月……辛卯,以襄州节度使安审琦为青州节度使……闰月……辛丑,幸新授青州节度使安审琦第。
  16. 《旧五代史·卷一百一十九·(周书)世宗纪六》:显德六年春正月……壬戌,青州奏,节度使、陈王安审琦为部曲所杀。
  17. 《旧五代史·卷一百二十三·(周书)列传三》:三年,拜章请觐,优诏许之,加守太师,增食邑至一万五百户,食实封二千三百户。审琦镇襄、沔仅一纪,严而不残,威而不暴,故南邦之民甚怀其惠。
  18. 《旧五代史·卷一百二十三·(周书)列传三》:初,友进与审琦之爱妾私通,有年数矣。其妾常虑事泄见诛,因与友进谋害审琦,友进甚有难色。其妾曰:“尔若不从,我当反告。”友进乃许之。至是夕,审琦沈醉,寝于帐中,其妾乃取审琦所枕剑与友进,友进犹惶骇不敢剚刃,遽召其党安万合,便杀审琦。既而虑事泄,乃引其帐下数妓,尽杀以灭其迹。不数日,友进等竟败,悉为子守忠脔而戮之。
  19. 《旧五代史·晋少帝纪》引《东都事略·范质传》:契丹入寇,晋出帝命十五将出征。是夕,质宿直,出帝命诸学士分草制,质曰:“宫城已闭,虑泄机事。”遂独为之。故此可证,此诏为范质所撰。
  20. 20.0 20.1 《旧五代史·卷一百二十三·(周书)列传三》.国学导航.2018-01-26
  21. 《读通鉴论·卷三十·五代下》.国学导航.2018-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