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安通越岭古道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安通越岭古道
图片来自keepon

安通越岭古道为一条位在台湾东部的古道,该条古道横跨于花莲县玉里镇安通至台东县长滨乡竹湖,横跨海拔高度约 640-930 公尺。目前位于花莲县境内的古道西段已改建为总长 2.06 公里的健走步道,跨越海岸山脉陵线后的台东县东段则尚处于荒废状态,预计2015年底将会重新开辟为步道。[1][2]安通越岭古道,在清朝统治台湾末年,扮演重要的军事地位。自清代以后,安通越岭道成为璞石阁与成广澳间往来的主要交通孔道,来往商贾、垦民、传教士络绎不绝。日治时期,日人略加修筑,改称红莝越,全长约14公里。

安通越岭道是八通关古道延伸,是清朝、日据时期东海岸阿美族与花东纵谷阿美族、平埔族的婚姻道、宣教道、走私道,从台东长滨乡南竹湖石门横越海岸山脉岭线到花东纵谷安通温泉。这条古道因有瑞港公路、富东公路、玉长隧道后荒废多年,加上天灾地变杂草丛生,登山客大多迷路折返;经花东两县林管处重新维修完成,登顶平台眺望东侧太平洋,西侧花东纵谷。

历史沿革

清领时期

安通越岭古道最初之起源为台湾清治时期,清同治十年(1871年),当时的凤山县南侧发生八瑶湾事件,事件第三年,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派兵讨伐牡丹社原住民,是为牡丹社事件,清廷即赔款 50 万两让日本撤军而结束该事件。尔后清廷开始积极治台,负责处理牡丹社事件福建海防大臣沈葆祯,针对原住民政权拟订开山抚番的国际政策。利用清军的力量,分北、中、南三路进行山区开路。中路由总兵吴光亮领军,自林杞埔(今南投县竹山)作为起始,翻越中央山脉八通关,至璞石阁(今花莲县玉里),即今之八通关古道[3][4]

清光绪元年(1875年)八通关古道完工后,吴光亮再率领广东飞虎军兴建自璞石阁出发经海岸山脉翻越至成广澳(今台东县成功镇)之道路,该道路命名为成广澳道路,是为安通越岭古道之始祖。[5]

同年初秋,虽然吴光亮已以武力强行侵略纵谷靠海岸山脉一侧的原住民阿美族人,但部份在深山中的原住民仍未投降,于是吴光亮招募璞石阁附近的平埔族,侵略阿美族的居住地,并再招集民兵将原有的成广澳道路修筑成2公尺宽的山道,再由阿美族红座(又称瓮座)社出发行经成广澳道路越过海岸山脉,以便攻打骠悍的山地阿美族原住民。[5]

清领时期安通越岭古道是海岸山脉两边的原住民族阿美族姻亲节庆时互相往来的重要道路,也曾是基督教传教士至东部传教的宣教路。[6]

日治时期

甲午战争清廷战败后,台湾割让给日本进入台湾日治时期,当时日本人接管安通越岭古道后进行修筑,并将古道改称为红莝越岭道,起点自今台东县长滨乡竹湖村石门溪,于乌帽子山南鞍翻越海岸山脉,沿安通溪出至今花莲县玉里镇乐合里。日治时期后期,太平洋战争开打导致台湾物资缺乏,很多民生物品被日本台湾总督府列为管制品,不准自由买卖,部份民众为取得民生用品,利用红莝越岭道运送货及烟草等货物,古道成了当时重要的走私路。[1][3]

台湾战后时期

战后中华民国台湾省政府以及后续政府陆续兴建了省道台11线(东部滨海公路)、台11线甲(光丰公路)、台23线(富东公路),安通越岭古道便逐渐荒废,除登山人士的横越海岸山脉登山活动,已少有人湮。[6]

2002年,当时林务局花莲林管处认为,安通越岭古道具有人文及休闲旅游价值,因此编列新台币600万元重新整修安通越岭古道的安通山区路段,工程至2008年完工,并被列入台湾的国家步道系统;而东段管辖单位的台东林管处则表示因经勘察小组评估后认为地处偏远则不予修复。[1][6]

2015年5月,台东农田水利会东河工作站为竹湖圳的维修之要,会同台东林管处进行安通越岭古道的东段会勘工程,预计东段将在2015年底开通。[2]

路线

前往安通越岭道西段入口,可经由台30线的23.5公里处富祥桥转产业道路,依指标行驶至4.2公里处即到达步道入口。台东县长滨乡竹湖村南竹湖社区-石门溪-海岸山脉-安通溪-安通温泉饭店-花莲县玊里镇乐合里安通温泉区。

周遭景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