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宜興文昌閣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宜興文昌閣
圖片來自trip

宜兴文昌阁原位于中国江苏省无锡宜兴市宜城街道通贞观东路今文化广场处,始建于明初,原为道观通贞观的一部分,同时用于科举考试试场和文人雅集之地,万历十二年(1584)重建,清顺治时重修。

原建筑由大殿、东西廊庑、砚池和花园等组成,东院大殿面阔三间,两侧耳房各一间,进深十三檩,硬山顶,殿前有青石垒砌的月台,院内有上置单孔小石拱桥的长方形砚池及桂柏数株,东西廊庑原各九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被改建,西院花园内有人工堆筑的土山与小亭。1998年因旧城改造而移建大殿至城西氿滨公园内,并重建大门一间与东西厢房各三间,现阁内陈列有“荆邑千秋、人杰文昌——科举和宜兴状元宰相史料展”[1]

宜兴市

宜兴市是中国江苏省南部城市,地处太湖西岸,三省交界处,地理中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宜兴因盛产紫砂陶土,有中国“陶都”之称,其紫砂陶土制成的紫砂壺享誉中外(宜兴紫陶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全市总面积1996.6平方公里(含太湖面积242.29平方公里);总人口125.16万(2014年底),其中城镇人口79.79万人(至2014年底)。

历史沿革

宜兴古称荆邑,因境内有荆溪而得邑名。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置阳羡县,属会稽郡(治今苏州)。

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阳羡县令尹灵常从征,历时七年,建立功勋。十二年(前195年),被封为阳羡侯,改称阳羡侯国。汉文帝十二年(前168年)仍改为阳羡县。属于会稽郡。

东汉永建四年(129年)属吴郡(治今苏州)。

三国孙吴宝鼎元年(266年),改属吴兴郡(治今湖州)。

西晋太安二年(303年)至永嘉四年(310年),阳羡周处长子周玘三兴义兵,晋王朝为表彰其功,置义兴郡,属扬州(治今南京)下辖阳羡、国山、临津、永世、平陵、义乡六县,后增加绥安县,合七县。

南北朝宋泰始四年(468年),义兴郡属南徐州(治今镇江)。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废义兴郡,国山、临津并入阳羡县,改称义兴县,属毗陵郡。

唐武德二年(619年),改义兴县为鹅州,下辖阳羡、临津二县。武德七年(624年),改鹅州名南兴州,次年复为义兴县。唐乾元二年(759年),义兴县一度改属润州(治今镇江),次年复属常州。

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因避宋太宗赵光义讳,改名为宜兴县。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改为南兴军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仍改为宜兴县。

次年(1278年)升为宜兴府,属常州路。至元二十年(1283年)复为宜兴县,二十一年(1284年)又升为宜兴府。元元贞元年(1295年)降宜兴府为宜兴州,属常州路。元至正十八年十月戊寅(1358年11月13日)朱元璋更名建宁州,寻复名宜兴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复为宜兴县,属常州府。

清初因袭明制。清雍正四年(1726年),析宜兴为宜兴、荆溪二县,同属常州。

宣统三年(1911年)宜兴、荆溪二县改属镇常通海道。

民国元年(1912年),撤销荆溪县,并入宜兴县。

1914年属于苏常道。

1948年属江苏省第一行政署察区。

1949年4月,宜兴属苏南行政公署。

1949年6月属常州专区。

1953年属苏州专区。

1956年属镇江专区。

1983年3月,江苏省实行市管县新体制,宜兴县属无锡市。

1988年1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县级宜兴市

地理

宜兴市位于江苏省南部,太湖西岸,江、浙、皖交界区,是沪宁杭地区三角中心。宜兴北纬31°07'~31°37',东经119°31'~120°03'。东为太湖,隔太湖与苏州相望,西北隔太湖与无锡相近,在陸地上却並沒有與無錫市其他行政區相連,是无锡市行政区划中的一块飞地,南邻浙江长兴,西南界安徽广德,西接溧阳,西北毗连金坛,北与常州相傍。北面滆湖镶嵌,荆溪、西氿、团氿、东氿似珍珠项链贯穿市域东西。2010年底全市总面积1996.6平方千米[2](其中太湖水面242.29平方千米),有三山、二水、五分田之说;宜兴地势南高北低,南部为低山丘陵,最高峰黄塔顶611.5米,为苏南第一峰;东部为太湖渎区,适宜种植各种蔬菜;北部和西部分别为平原区和低洼圩区,是宜兴粮油主要产地。宜兴年平均气温15℃,气候宜人,年降水量1195毫米。

參考文獻

  1. 《文昌阁》. 宜兴文物. [2013-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3). 
  2. 引用错误:无效<ref>标签;未给name属性为:0的引用提供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