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寒水石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寒水石:(1)北寒水石 本品为纤维状集合体,呈扁平块状或厚板状。大小不一,厚0.5-3.5cm。淡红色,有的为白色;条痕白色。表面凹凸不平,侧面呈纵细纹理,具丝绢光泽。质较软,指甲可刻划成痕;易砸碎,断面显直立纤维状,粉红色。气微,味淡。以粉红色、有细丝纹、具光光泽、无杂石者为佳。 (2)南寒水石 参见方解石条。西藏产南寒水石主为粗粒状集合体,呈不规则块状,有棱角。主为浅棕褐色。具玻璃样光泽;半透明。[1]  

名 称

寒水石

拼 音

Han Shui Shi

英文名

Crystalline Mirabilite, Gypsum,Calcite

类 别

矿物类

功效分类

清热药下属的清热泻火药

别名

凝水石、白水石(《本经》),凌水石(《别录》),盐精(《丹房鉴源》),水石、冰石(《石药尔雅》),鹊石(《本事方》),盐精石、泥精、盐枕、盐根(《纲目》)。

入药部位

硫酸盐类石膏族矿物石膏或为碳酸盐类方解石族矿物方解石。

性味

辛咸,寒。

①《本经》:辛,寒。
②《纲目》:辛,咸。

归经

入心、胃、肾经。

①《纲目》:入肾走血。
②《本草新编》:入胃经。
③《本草撮要》:入手足少阴、太阴、阳明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掺或调敷。

原形态

1.晶体结构属单斜晶系。单个晶体呈板状,集合体呈块状、片状、纤维状或粉末状。无色或白色、粉红色。有时透明,具玻璃光泽,解理面显珍珠光泽,纤维状者显丝绢光泽。硬度2,薄片具挠性。相对密度2.3-2.37。

2.方解石 Calcite 参见方解石条。

产地分布

产于内蒙古、甘肃、新疆、山东、安徽、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主治功效

清热降火;利窍;消肿。主时行热病;壮热烦渴;咽喉肿痛;水肿;尿闭;口舌生疮;痈疽;丹毒;烫伤。用于发热烦渴,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痛;外用治烧烫伤。

①《本经》:主身热,腹中积聚邪气,皮中如火烧,烦满,水饮之。
②《本草经集注》:解巴豆毒。
③《别录》:除时气热盛,五脏伏热,胃中热,烦满,口渴,水肿,小腹痹。
④《医学入门》:治小儿丹毒,烧为末,醋调敷之。
⑤《纲目》:治小便白,内痹,凉血降火,止牙疼,坚牙明目。
⑥《医林纂要》:除妄热,治天行大热及霍乱吐泻,心烦口渴,湿热水肿。
⑦《本草求真》:敷汤火伤。
⑧《本草求原》:治心肾实热。[2]

禁忌事项

脾胃虚寒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畏地榆。
②《本草经疏》:凡阴虚火旺,咳嗽吐血,多痰,潮热骨蒸,并脾胃作泄者不宜服。
③《本草求真》:虚人热浮,切忌。[3]

采收炮制

全年均可采挖。采得后,去净泥沙杂质。
炮制
1、寒水石: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打碎成小块或研成细粉用。
2、煅制 取净寒水石,置适宜的容器中,用无烟武火加热,煅至红透,取出,放凉,研碎或捣碎(《规范》)。
3.炒制 取寒水石粉,用大火炒的1小时,取出,放凉(《集成》)。
4.姜制 生姜10kg(《集成》)。
5.醋制 取净寒水石,置武火上煅至红透,取出,淬入醋中,冷后取出,晾干,研细,过筛。每寒水石100kg,用10kg(《贵州》)。[4]

药物鉴别

显微鉴别
(1)北寒水石 透射偏光镜下:薄片中无色透明。旋旋旋旋光性特征参见石膏条。
(2)南寒水石 参见方解石条。

化学鉴别
(1)北寒水石
①取本品一小块(约2g),置具有小孔软木塞的试管内,灼烧,管壁有水生成,小块变为不透明体。(检查结晶水)。
②取本品粉末约0.2g,加稀盐酸10ml,加热,使溶解,溶液呈钙盐与硫酸盐的鉴别反应。参见石膏条。
③红外光谱定性分析:IR λKBrmax cm\-1:3560,3410,3244,1150,1120,1004,673,663,604,455。与石膏图谱相同。
④X射线衍射分析曲线:石膏7.76(>10),4.30(8),3.82(9),3.08(10),2.88(3),2.80(1),2.70(2),2.61(1),2.54(1),2.23(2)。分析结果主要为石膏组成。

(2)南寒水石 参见方解石条。[5]  

化学成分

1.北寒水石 主要成分为硫酸钙(CaSO4·2H2O),尚含有铁、铝等杂质。

2.南寒水石 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尚含镁、铁、锰、锌等杂质。[6]  

临床应用

①治五脏六腑积热,天行时气疫热,以致烦满消渴:凝水石、石膏、滑石各五钱,甘草二钱。研末。每服一钱,白汤调服。(《方脉正宗》)
②治伤寒发狂,或弃衣奔走,逾墙上屋:寒水石、黄连(去须)各等分。上细末,每服二钱,浓煎甘草汤,放冷调服。(《本事方》鹊石散)
③除热瘫痫:大黄、干姜、龙骨各四两,桂枝三两,甘草、牡蛎各二两,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六两。上十二味,杵,粗筛,以韦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金匮要略》风引汤)
  ④治风热心躁,口干狂言,浑身壮热及中诸毒:寒水石半斤(烧半日,净地坑内,盆合,四面湿土壅起,候经宿取出),入甘草末、天竺黄各二两,龙脑二分。糯米膏丸,弹子大,蜜水磨下。(《姚僧坦集验方》龙脑甘露丸)
⑤治男女转脬,不得小便:寒水石二两,滑石一两,葵子一合。为末。水一斗,煮五升,时服,一升即利。(《永类钤方》)
⑥治小儿丹毒,皮肤热赤:凝水石五钱,水调和猪胆汁涂之。(《本草汇言》)
⑦治牙齿内血出,并有窍眼,时时吐血:寒水石粉、朱砂甘草、脑子。上等分,为细末。每用少许,干掺有窍处。(《普济方》)
  ⑧治汤火伤灼:寒水石烧研敷之。(《卫生易简方》)[7]

相关视频

采寒水石视频[8]

优酷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