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对酒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对酒》
曹操创作的一首表达自己政治理想的杂言诗

对酒》 是汉末政治家、文学家曹操创作的一首表达自己政治理想的杂言诗。此诗中描述了清明太平的社会环境里,人们自由舒适的田园生活,表现了诗人“天地间,人为贵”的人本思想。全诗用语灵活,句式自由,语气顿断,意绪连贯。

对酒高歌,激起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认为,没有官吏上门催租、政治清明是人生追求的理想社会。在这一社会中,君圣臣贤,讼狱不兴,五谷丰登,国富民足,路不拾遗,人人皆得寿终。这些作为诗人的理想社会是何等地令人神往。然而,诗人却不得不面对战火不断,百姓痛苦的呻吟的现实,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实在是太大了。可以说,诗人描绘的人生理想是在批判实现的基础上发生的。一般认为,曹操尚法。从这首诗的内容看,应该说他具有外法内儒的特征,即他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是以儒家学说为依据的。

作品原文

对酒[1] 朝代:三国|作者:曹操 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

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

咸礼让,民无所争讼。

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

斑白不负载。

雨泽如此,百谷用成。

却走马,以粪其土田。

爵公侯伯子男,咸爱其民,以黜陟幽明。

子养有若父与兄。

犯礼法,轻重随其刑。

路无拾遗之私。

囹圄空虚,冬节不断。

人耄耋,皆得以寿终。

恩德广及草木昆虫。

白话译文

对酒高歌,天下太平的时候,官吏不会跑到百姓的门上大声地催取田租和赋税。

君王贤良英明,宰相及辅政的大臣个个都是忠良。

人人都守礼谦让,老百姓之间不会发生争夺诉讼的纠纷。

耕种三年,可储备一年的粮食;有九年的储蓄,稻谷才能真正地堆满粮仓,才能真正地做到国富民安。

头发斑白的老人不需要背负沉重的东西。雨水如此滋润,庄稼因此获得丰收。

骏马从战场上退下来,到田里去运送肥料。

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的人都能爱护自己的百姓,都能黜退奸邪,奖励和选拔贤良。

诸侯、官吏像父兄养育自己的子弟那样爱护百姓。如果有人违背了礼法,就按照罪过的轻重决定刑罚。

这样,道路上没有拾取他人遗漏之物的自私行为。监狱将会空荡荡的,冬天来临时也不需要处决犯人。

人年纪大了,都能长寿而终老;君主的恩德深广无边,可以遍及草木和昆虫。

词句注释

⑴吏不呼门:管理不过问、干涉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⑵股肱:大腿和胳膊。古代常以股肱比喻辅佐君王的大臣。《尚书·益稷》:“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

⑶咸:都,皆。礼让:遵守礼法,互相谦让。

⑷争讼:争夺和诉讼,或说因争夺引起的诉讼。

⑸“三年”句:古人认 为,耕种三年可节馀一年的粮食,国家有九年的储备才能做到国富民安。《礼记·王制》:“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 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虽有凶旱水溢,民无菜色。”曹操又进一步认为,经过三年耕种土地,一定要取得供给九年食用的粮食储备。

⑹班白:即“斑白”,指头发发白的老人。负戴:肩扛或用头顶着东西搬运。泛指繁重的体力劳动。此句来源于《孟子·梁惠王上》:“颁(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⑺雨泽:雨水滋润。

⑻百谷:泛指各种农作物。一作“五谷”。用:因而。成:丰收。

⑼却:退。走马:跑得快的马,骏马。此指战马。

⑽粪:用如动词,运送肥料。土:一作上。意为天下太平时,让好马推出战场,用于送粪和耕地。《道德经》第四十四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⑾爵:爵位。这里用如动词,有分封之意。公侯伯子男:周天子分封诸侯时的五个爵位等级。

⑿黜(chù)陟(zhì)幽明:语出《尚书·舜典》,即贬退不明事理的人,提拔干练的人。黜,降职或罢免。陟,提升。幽,暗。此指品德不好且没有才能的人。明,指品德好、有才能的人。

⒀“子养”句:诸侯和管理像对待自己父亲和兄长一样对待老百姓。

⒁轻重随其刑:按犯法之轻重分别量刑。

⒂囹(líng)圄(yǔ):监狱。

⒃冬节不断:古代有冬季处决犯人的制度。汉代最迟在冬季的最后一个月处决犯人,到春天就不能处决了。此言至冬末也没有犯人可判决了。断:处决犯人。

⒄耄(mào)耋(dié):泛指年龄大的人。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耋,指七八十岁的年纪。

⒅恩泽:统治者给社会带来的种种好处。一作“恩德”。

创作背景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割据,战乱连年。曹操亲历了那个时代的战乱,感受了征战之苦,目睹了战争所造成的土地荒芜,人民流离失所。曹操是富有理想的人,他希望能通过正确的措施实现他太平盛世的理想。此诗即反映了这一思想。这首诗==作品鉴赏==

《对酒》属于乐府诗《相和歌·相和曲》。同《度关山》一样,都是表达作者政治理想的诗篇。此诗描写了一派太平盛世的欢乐景象。

对酒高歌,激起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认为,没有官吏上门催租、政治清明是人生追求的理想社会。在这一社会中,君圣臣贤、讼狱不兴、五谷丰登、国富民足、 路无拾遗、人人皆得寿终。这些作为诗人的理想社会令人神往。政通人和,物阜民康,构想诚然是美妙的。然而,诗人却不得不面对战火不断、百姓痛苦地呻吟的现实,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实在是太大 了。可以说,诗人描绘的社会和人生理想是在批判现实的基础上生发的。其精神支柱和思想渊源,主要是儒家的,同时也有法家和道家的。一般认为,曹操尚法。从这首诗的内容看,应该说他具有外法内儒的特征。

人们对理想社会的憧憬,是由于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曹操是一个想有作为的古代政治家。他生逢乱世,皇帝昏庸,吏治腐败,民不聊生。当时东汉社会黑暗,与诗中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正好相反:官吏作威作福,主上昏庸无能;宰相大臣不忠不良,无股肱之效;刑法混乱无绪,民事纠纷激化;百姓食不裹腹,衣不蔽体;政府不惜民力,劳役无度,连头发花白的老人都未能幸免;任用官吏,不察善恶,苛榨百姓以为能;牢狱人满为患,地方官吏滥杀无辜以为功;兵连祸结,人命危浅;如是等等。诗人“忧世不治”,希望通过整治,能出现太平盛世。

全诗用灵活的、自由的句式,语气顿断,意绪连贯,“采用颂的形式”(陈贻焮《论诗杂著·评曹孟德诗》),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其中虽然涉及“雨泽如此”之类的自然对人的恩赐,但主要是人事以及与人事密切的君王、官吏、选举、礼法和人和人之间的亲和等,表现了诗人“天地间,人为贵”的人本思想。

名家点评

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魏乐奏武帝所赋《对酒歌太平》,其旨言王者德泽广被,政理人和,万物咸遂。若梁范云‘对酒心自足’,则言但当为乐,勿徇名自欺也。”

作者简介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曹操在政治上比较开明,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豪强;用人唯才是举,不论出身。[4]曹操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他在政治上的功绩亦是不凡的。曹操统一北方的积极作用。前已叙及,东汉王朝后期,由于政治黑暗,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无法生活,终于爆发了轰轰烈烈的黄巾大起义。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农民起义不可能取得最终的胜利,继之而来的是东汉王朝的解体和军阀混战。在混战中,不仅董卓、李傕等凉州军阀到处屠杀人民、抢劫财物,就是打着勤王旗号的东方将领也“纵兵钞掠”。因而普遍出现了“民人相食,州里萧条”的荒凉景象。但相对的说,各军阀之间,毕竟还是有所差别的。拿曹操来说,他虽然镇压过农民起义和滥杀过无辜人民,但从他在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的表现来看,他比被他消灭的那些军阀还是胜过一筹。比如他推行屯田,兴修水利,实行盐铁官卖制度,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经济的整顿起了积极作用。

曹操一开始走上仕途就试图用比较严格的法律改变当时权豪横行的情况。但由于祸害根子在中央,曹无法施展自己的意图。到他自己掌握政权以后,才得全面推行抑制豪强的法治政策。他说:“夫刑,百姓之命也”;“拨乱之政,以刑为先”。他起用王修、司马芝、杨沛、吕虔、满宠、贾逵等地方官吏,抑制不法豪强。如果把袁绍和曹操在冀州先后推行的治术加以比较,就可以看出两种不同的情况:“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在袁绍的宽纵政策下,“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炫鬻家财,不足应命”。这样,自然不能使“百姓亲附,甲兵强盛”。所以袁绍虽地较大、兵较多、粮较足,终为曹所败。曹得冀州后,立即“重豪强兼并之法”,因而收到了能使“百姓喜悦”的效果。司马光说曹“化乱为治”,并非无据。而且曹用人不重虚誉,他选用官员要“明达法理”,能行法治。曹还提倡廉洁,他用崔琰、毛玠掌管选举,“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于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务以俭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社会风气有所好转。

总的来看,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有一定程度的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曹操在汉朝的名义下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积极作用。[2]

参考资料

  1. 对酒 古诗鉴赏;
  2. 「曹操」诗词全集(26首) 诗词文句网;